雖然這篇台北街友關懷中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街友關懷中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年5月台灣疫情突然升溫的時候,一時間,大家被迫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無法確定以及生命健康風險的各式問題。從升入三級警戒之後,疫情逐漸穩定後開始的顧經濟呼聲,諸如「還沒病死就先餓死」的聲量也出現成為需要討論的話題。儘管,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接受先犧牲各式公開消費、活動等權益,以控制疫情為最優先。但不可否認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70的網紅黃珊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者會精華】 00:00 北市50歲以上未預約疫苗接種便民服務(蔡副市長說明) 03:30 北市街友避颱關懷機制 04:38 北市最新個案足跡公布 07:23 中度颱風「烟花」北市防颱措施(消防局吳局長說明) 【媒體提問】 09:35 東湖市場攤商確診,接觸者採檢結果?...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 在 L̟o̟l̟a̟?♀️歐蘿拉/???.?/胖子界的辣妹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16:20:11
- #我與台北這座城市 藍色、綠色跟藍色組合的河濱公園 有藍色的河流 綠色的草皮綠地 以及藍色的天空 還有 奔跑的孩子 乘風的單車騎士 悠閒的散步民眾 買不起的汽車在河濱成為展示中心 我們騎著機車經過這座快樂園地 應該快樂吧? 至少孩子們笑得很開心 那些騎著ubike的文青都發起呆了 情竇初...
-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10 18:00:08本集主題:「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介紹
訪問作者: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秘書長)
內容簡介: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無家可歸?
十位無家者的真實故事,五位資深社工的真情告白
他,曾經是西進中國的台商
他,曾經是野雞車大亨
他,曾經是工廠作業員
他,曾經是家暴受害者
每一個街頭的他,都有一段故事
在大城市裡,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
許多人路過他們身邊,卻很少人靠近他們的世界
他們在街頭暗角得不到肯認,很多時候更被當成過街老鼠
但他們絕對不是街頭鼠輩,而跟你我一樣,有著有血有淚的真實人生。
本書記錄了台灣街友的生命故事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各有不同背景
他們曾是軍人、商人、工人、保全、更生人、幫派分子、身心障礙者
卻都在時代流轉、社會變遷與個人困境的交織下,成了流浪街頭的人
不試圖控訴、不博取同情、也不採取勵志的角度
作者以平實的口吻描述每個人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
呈現他們在街頭的掙扎、反省、自我懷疑,什至想自我了斷的心情
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將看見台灣街頭社會中
既存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有著貧困者相互扶持的集體力量
本書另收錄五名資深街友工作者的故事。每位都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也不是社工科班出身,他們曾經是記者、田野工作者、老師、焊接工人、志工,卻在因緣際會下投身街友服務,成為台灣第一批街友工作者。
他們竭盡所能協助街友,除了三餐溫飽之外,也開發各種工作,不僅展現了工作者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為開拓「正常」以外的生存方式,試圖證明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之外,還有另類的生存模式,可以適用於被社會排除的人。
透過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思考:
城市的存在與發展,難道只為了善待特定人群?
是否可能包容所有在此生存的住民?
透過他們的生命,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
他們或許就是曾經或未來的我們,他們與我們是否真的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李玟萱
作詞人、文字工作者、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
九二一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曾在台灣原住民族部落重建同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921社區重建關懷體系、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機構工作,在中部地區待了八年。2012-2013擔任萬華社區大學與萬華社會福利中心合辦之街友繪畫課為期一年的隨堂助教,是與街友接觸的開端;後又參與台灣夢想城鄉協會弱勢族群導覽員培訓,擔任義工與導覽文本訪談撰寫。2018年以《無家者》一書,榮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
著有《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寶瓶文化),中視改編為優質華劇,入圍第五十一屆金鐘獎四項獎項。現為主動音樂專屬詞人,歌詞作品散見多部華劇主題曲、片尾曲。曾獲2014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最廣泛演出金帆獎—國語流行作品」、2015 hito流行音樂獎-年度K歌、2015香港新城國語力歌曲獎。
策劃: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
芒草心是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組成,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和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第一線服務人員交流經驗,互相學習。
從2014年開始擴展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開始實際規畫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了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期待透過這些方案的推動,培力服務對象,除了足以自立之外,更能進一步為自己發聲。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5月台灣疫情突然升溫的時候,一時間,大家被迫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無法確定以及生命健康風險的各式問題。從升入三級警戒之後,疫情逐漸穩定後開始的顧經濟呼聲,諸如「還沒病死就先餓死」的聲量也出現成為需要討論的話題。儘管,大多數的人都能夠接受先犧牲各式公開消費、活動等權益,以控制疫情為最優先。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次,有許多本來生活就存在高風險的人群們,他們有很高的機率在疫情中失去了原本的社會協助與最低限度生活方式。小編今天要推薦的文章,就是由長期關心萬華地區無家者的張獻忠來描述與說明他的基金會如何在疫情期間協助無家者,並成為接住他們的安全網。
—————————
2021年5月中旬,新冠疫情在萬華地區爆開,在最嚴峻的三級警戒期間,宅在家盡量不出門是最好的防疫方式,但社會上有一群人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只能把自己暴露在危險的街頭。他們平日就被大眾忽略,也在疫情期間成為最脆弱的無聲者。
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張獻忠,長年關懷萬華地區的無家者,他如何在疫情期間,帶給他們友善的環境、修補社會安全網?
2003年,張獻忠進入社會局擔任社工,眼見無家者的無奈及困境,為了認識也讓他們知道社會局提供哪些支援,他在冬季發放衣物時,主動請街友來辦公室洗澡,也告訴大家如果有需要可以來找他。這份初心延續至今一直沒變。也因為長期的相處與觀察,張獻忠比一般大眾更了解,大部分無家者都是非自願的。有將近7成的無家者有工作,只是多為非典型就業的臨時雇工,每月平均收入約8,000元;若將有工作及無工作者一併計算進來,平均每人每月收入為5,800元。根據衛福部2020年底統計,全台灣的無家者有2,524人,這是在外流浪者,另外有660人接受機構安置。無家者中女性約占15%,通常是受到家暴或精神疾病、智能障礙者,因為家人不知如何照顧而被遺棄。她們在外遇到的困境還包括性騷擾及性侵害,但這是一直以來較少被關注的問題。
為了提供無家者更多服務,張獻忠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在2011年成立了社團法人芒草心慈善協會,向日本、韓國吸取相關經驗;又在2014年成立自立支援中心,協助無家者就業,並提供他們能夠負擔的友善宿舍。自立支援中心向政府申請80%經費,加上衛福部的公益彩券盈餘補助,其餘則由協會自行負擔,每年大約100、200萬元左右。這些自負經費,部分是辦理活動所得,包括訓練無家者成為導覽員,帶領參加者了解及體驗街友生活,並藉由小組討論,深入探討流浪者的議題。
台灣三級警戒期間,網咖、便利商店、速食店都不能停留,因此許多無家者露宿街頭,光是台北車站周圍就有250人。長久以來,萬華地區有許多NGO團體進駐,分別扶助不同弱勢族群,除了芒草心之外,還有社團法人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兩個單位一起服務無家者。因此當疫情爆發時,他們立刻關注到無家者的需要,馬上發起募資,包括食物、飲水,以及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每週一、三、五到萬華發放,二、四、六至台北車站發放。
在確診數節節升高的前幾週,所有物流暫停送到萬華,所以兩個協會成員都是自行運送,並將物資存放在當地商家涼粉伯熱心提供的店面空間。而聯合物資中心迅速成立後,他們也請失去工作的無家者前來協助物流管理,讓這群人能有一筆收入。張獻忠及協會夥伴們也幫台北車站、萬華區的無家者,規畫引流動線及拉出社交距離,同時政府也提供疫苗讓無家者優先施打,施打率約為40%,盡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6/article/11297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疫情爆發,歷史悠久的台北市萬華區成了全台人民關注的焦點,這兩天關於萬華的新聞與爭議也很多,五月抗疫以來,為了這波疫情,虹安在立院每天埋首疫苗採購案、紓困預算...還有族繁不及備載的陳情,深知疫情的反覆、抗疫的難為、對民生經濟的影響...,每每想到,都希望能多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給予需要的人多一點溫暖。
📑 虹安想要說個讓我揪心的小故事。
5月13日,病毒已悄悄的溜入萬華區的小巷弄,散播在熱鬧的夜市、小吃攤、茶室之間,當時萬華社福中心服務街友的社工,仍然近距離的服務著街友,提供餐食、協助沐浴、護送安置。等到疫情曝光時,社工因為感冒症狀前往醫案篩檢,才發現原來早已感染新冠肺炎了。20多歲的年輕社工,沒有經歷過SARS,不知道傳染疾病的威力,也根本來不及思考如何保護自己。經歷治療,社工已康復並且回到崗位,其他密切接觸的同事,也居家隔離14天,目前返回萬華一線戰線已經近1個月。目前正協助街友篩檢跟施打疫苗,每天仍需接觸上百人。
疫情期間,大家可以居家上班,但社工人員的服務不能中斷。這些年輕的社工,無聲的、堅定的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肩負起了台北市萬華區約700位街友和全市最密集的獨居老人的服務責任,協助弱勢族群做好防疫,每位社工每天必須接觸上百人,再怎麼艱困,社工都沒有退縮的時候,而做好防疫與保護好自己,成了社區一線服務人員的大挑戰。
相較諸多口水,默默付出的抗疫英雄如此令人動容。
虹安偕同達永真善美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特助趙定中、台灣民眾黨台北市黨部林國成主委,一同捐贈醫療等級P1隔離衣500件予「台北社會局 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由萬華社福中心謝麗華主任代表受贈,希望為第一線社福人員提供重要防疫物資,提升安全防護,降低社福工作接觸時之傳染風險,讓社工人員在工作時多一份保障。
疫情衝擊百工百業,提供社會福利的社工人員扮演著更吃重的腳色,虹安希望這些防護衣能提供實質上的幫助,保障社工們執勤時的安全,很謝謝達永真善美文教基金會多次提供房疫物資給予需要的團體,善盡企業的責任與心意,為惶惶人心社會提供一份溫馨與關懷,向所有堅守自己崗位,默默努力的台灣民眾致敬。
🔊 虹安呼籲:愛心物資急需幫忙
虹安與謝麗華主任聊到,因為疫情衝擊,物資募捐較為困難,現階段很需要物資捐贈,舉例來說,為了防疫,目前公共飲水機都暫停使用,也無法供餐,街友們的溫飽多仰賴第一線社區服務人員發放瓶裝水與泡麵等乾糧物資,之前多仰賴「芒草心慈善協會」張獻忠理事長和中正區忠勤里方荷生里長奔走,募集民間資源提供給萬華需要的弱勢民眾,在消息釋放出去後,也很感謝 薆悅酒店 台北-Inhouse Hotel Taipei 薆悅集團立刻響應虹安號召送了十箱水來萬華社福中心。
這波疫情影響百工百業,沒有人是局外人,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集結眾人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真正的同島一命,團結打贏這場嚴峻又反覆的戰役,重回正常的生活。
#致敬抗疫英雄
#謝謝達永真善美文教基金會
#謝謝薆悅集團
#感謝媒體報導 👉🏻👉🏻👉🏻
民眾網-高虹安牽線民間捐贈萬華社福中心 為第一線社福工作者提供醫療等級P1隔離衣
https://news.pchome.com.tw/politics/mypeople/20210630/index-62502738913723219016.html
ETtoday-沒有人是局外人! 高虹安捐贈防護衣給雙北第一線防疫人員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30/2019304.htm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 在 簡煥宗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疫情持續三級警戒至7月12日,台北市接連發生北農、北藝中心、養護之家的群聚感染。不僅如此,根據媒體報導,台北車站上周也發生了街友群聚感染的情況,而登記造冊的200多名街友,仍有多名在外遊蕩尚未接受採檢,令人對於台北市防堵疫情的措施,十分憂慮。
姑且不論柯學家的疫情防堵計畫到底是否有區域時差,我們倒不如來看看高雄市的防疫政策裡,在街友部分是如何規劃防堵群聚感染。
5月15日 陳其邁即指示加強落實街友防疫,社會局街友服務中心針對露宿街友出沒熱點,增加訪視頻率,強化宣導防疫措施,啟動街友造冊,並每日發放兩片口罩並要求其確實佩戴。
5月21日 高雄市社會局加強關懷街友頻率,關懷訪視達480人次。
5月23日 社會局長謝俐俐前往三民、鳳山區,查訪街友防疫狀況,並宣導高雄市兩處街友服務中心開放短期收容安置,勸導街友入住。
5月24日 為提高街友入住意願,高雄市加碼啟動「合約旅館短期安置」機制。
根據社會局提供給我的資料,高雄市列冊的街友共346人。截至今天為止,經輔導同意後,受安置的街友數共118人。安置期間,旅館及餐食費用由社會局支付,街友自防疫旅館外出時需要登記,並落實防疫措施。社會局的同仁直至今日依舊每日關懷街友,提供街友所需的民生及防疫物資,避免街友感染武漢肺炎。
面對區域性的連續群聚感染,地方疫情指揮官與其成天甩鍋、發想「新戰術」,何不試試更為腳踏實地的疫調及匡列管理,讓本土疫情可以早日趨緩。
-------------
用真心,作正事💪
📱LINE:https://lin.ee/C6Zjgnx
🧑💻IG:https://www.instagram.com/2014_chikoyan/
👉👉歡迎按讚、留言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