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走過忠孝西路70年 臺北市北門以東的南側街景 1949 vs 2017 上圖由 Jack Birns 攝於1949年,地點在臺北市北門(承恩門)以東、臺北郵局旁的中正路(今忠孝西路)南側街景;畫面左側的高塔位於重慶南路口,是消防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的瞭望台(望火樓),於1916年落...

  • 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26 10:30:23
    有 411 人按讚


    走過忠孝西路70年

    臺北市北門以東的南側街景 1949 vs 2017

    上圖由 Jack Birns 攝於1949年,地點在臺北市北門(承恩門)以東、臺北郵局旁的中正路(今忠孝西路)南側街景;畫面左側的高塔位於重慶南路口,是消防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的瞭望台(望火樓),於1916年落成。再往東的閩式屋頂建築(興建於1937年)就是位在懷寧街口的公路總局,路邊可見排隊候車的人龍。由於畫面中出現寫有「中和分行」的招牌,令不少看到此照片的人誤以為這是今新北市中和區的街道。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8月7日在同地拍攝。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還在同樣的地點,不過所在建物早在40年前就已改建為8層樓高的「城中消防大樓」,地址為忠孝西路一段86號(舊址為重慶南路一段1號,2007年7月26日方改編為現址),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起造、武傑設計、開盛營造公司承造,1976年10月22日開工、1978年7月21日竣工,為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八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工程造價為新台幣 6,471,325元。

    《關於臺北市中正路易名》

    1970年7月1日起,臺北市中正路易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與八德路。

    1970年6月27日《聯合報》第6版刊登之相關報導:

    遵照 總統指示
    中正路易名
    聯忠孝路分列西東

    【本報訊】臺北市政府遵照 總統指示,決定自七月一日起,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

    市府表示,本市仁愛、信義、和平三路,均已拓寬為現代化之大道,唯忠孝路尚未全線拓寬,致無法與上述三路相比擬。 總統謙沖為懷,曾指示市府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以符八德之義。市府乃決定將原忠孝路一、二段接連中正路,向西至環河南街止,改名為忠孝東、西路。

    自中山南北路以東,定名為忠孝東路,中山南北路以西,定名為忠孝西路。至臨沂街口附近以東之中正路,則改名為八德路,原八德路改名為四維路。

    有人問,當中正路還未改名時,士林的中正路叫做什麼路呢?事實上,就是叫做中正路,因為在1974年以前,士林與北投是屬於縣級的陽明山管理局管轄,並非屬臺北市政府管轄,所以兩條中正路分屬不同縣市,並不會造成混淆。

    1967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68年7月,陽明山管理局改為隸屬台北市政府,同時士林鎮改為士林區。

    1974年1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被裁撤,士林區便直接改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至今。

    《認識望火樓》

    照片裏的消防瞭望台(望火樓)位於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所在地,地址為今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86號。

    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是臺灣第一座配備鋼筋混凝土造望火樓的消防單位,這棟啟用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坐落在臺北市府前街(今重慶南路)與北三線道(今忠孝西路)交會處的消防機關建築,其最大特色乃是具備一座高21公尺(約5層樓高),以鋼筋混凝土築造的望火樓,其不僅可供消防人員登高警戒及確認火災發生的地點,直立高聳的外觀,亦讓它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

    望火樓,又稱望樓、望櫓、火見樓、火見台、火見櫓等,當火災發生時,望火樓可供消防人員登高望遠,以清楚辨認火災發生之地點,望火樓上面並配有警鐘,作為警報之用,是昔日消防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

    望火樓的構造方式不一,有木骨、鐵骨、鋼筋混凝土等種類,而隨著構造不同,其建築型式亦有所差異,而這座1916年落成的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即首創以鋼筋混凝土(鐵筋コンクリート)所築造;根據史料顯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望火樓直至1930年代,才逐漸在臺灣的消防建築之中蔚為潮流。

    《認識公路總局》

    舊公路總局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臺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臺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臺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後來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作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原本預定2016年7月開館營運,但目前仍在施工中。

    臺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臺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臺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 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16 13:33:35
    有 903 人按讚


    40年過去了,卻彷彿昨日。

    1978年,台北車站西側的公路西站,人群排隊上「公路局」。(天橋坐落在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

    這時候的台灣省公路局辦公大樓(公路總局)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台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台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台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1969年5月20日竣工),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目前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做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半世紀前被拆除的塔樓已經被復刻蓋回來了。

    台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台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台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台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圖中人群排隊上車處緊鄰公路西站的東側,公路西站則位於今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通六號用地西南角,為台北市的交通運輸站點,這裡從2001年成為國光客運台北西站,昔日曾是省公路局以及台汽客運的主要發車站之一。

    原為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台北區運輸處於1953年設立的公路局台北西站(簡稱公路西站),位於第三代台北車站門口西側、北門高架橋的東側橋頭旁。

    1980年10月1日,公路局台北西站改組為台灣汽車客運公司台北西站。

    1989年,原位於希爾頓大飯店(今台北凱撒大飯店)對面的公路局台北東站,隨著台北車站改搬至第三代台北車站前方噴水池的位置,改由台北西站下轄,並隨著台汽客運民營化而改名為國光客運台北東站。

    2001年,國光客運以新台幣1.5億元標下此地,台北西站從此成為國光客運專用車站。

    2009年10月27日起,台北東站封閉改建,原由此站發車的路線暫時改由國光客運台北西站發車。

    2010年1月20日,位於台北西站東側,由台北東站改建而成的台北西站A棟完工啟用,台北西站同步更名為台北西站B棟,並將原台北東站發車之路線移回台北西站A棟。

    2016年9月28日清晨5時,配合台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台北西站B棟吹熄燈號,其所有發車路線正式遷入台北轉運站。

    2016年10月30日清晨6時,台北西站A棟吹熄燈號,原發車路線的上下客地點調整如下:往返基隆、金山、桃園機場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東三門上下客,往返桃園、中壢、楊梅、羅東、南方澳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北一門上下客,往返林口的路線改到後車站上下客,往返大園的路線改到青島西路站候車,其他的桃園、宜蘭等短途客運10條路線則一併調整到台北車站周邊上下客。目前台北車站的東三門與北一門已興建大型長廊式候車亭供搭乘客運的乘客上下車。

    2016年11月1日,超過一甲子歷史的台北西站B棟建築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台北西站就此走入歷史。

    因應北市府西區門戶計畫,今天是營運超過60年的台北西站最後一個營業日;台北西站A棟的路線也繼B棟路線於今年9月28日遷移至附近的台北轉運站後,自今年10月30日起,改移到台北車站北一門、東三門等四處上下客。

    已經卸下運輸重任的台北西站,不僅是許多遊子的回憶,更是許多客運族群的必經之處,不少旅客在得知台北西站即將遭拆除的消息後,依依不捨地前往台北西站做最後的道別。

  • 台北市即時路況影像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01 08:00:00
    有 475 人按讚

    舊公路總局 1968 vs 2014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於1968年1月29日,當天是農曆除夕,台北車站西側的公路局台北西站廣場上的臨時公路車站,排著條條長龍;平日居住在外地的遊子們在車站候車,手裡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急欲返鄉與家人團聚。台北西站的對面則是公路總局。

    中圖由張哲生於2014年7月12日在同地拍攝,可以看到台北西站對面的舊公路總局大樓,與上圖的模樣已大不相同;公路局於1968年稍後在總局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樓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這幅模樣。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4月1日在同地拍攝,可以看到舊公路總局所在建物於半世紀前遭拆除的塔樓已經被復刻蓋回來了!

    舊公路總局位於今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原為興建於1937年(日治時期)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臺日兩地的航線,臺灣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其臺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此棟建築為臺灣航業公司接收,後於1958年轉給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它的東側興建了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把它位於的西北隅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還將外牆貼上了黃褐色的磁磚。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做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半世紀前被拆除的塔樓已經被復刻蓋回來了。

    臺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

    1947年5月,隨著臺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1949年,臺灣省公路局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2014年5月2日,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正式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

    公路總局在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均全面升級,所建置的「安全台灣」平台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國內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