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窩窩 wuowu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推這一家動物醫院,因為我家狗狗被他們醫死」、「這個醫生沒有愛心,我家的貓都血尿了,他還是不願意幫我處理」。 只要在網路上隨便搜尋一家動物醫院,都很有可能出現這些「駭人聽聞」的評價,但事實真相是如何,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有個毛小孩一輩子沒進過動物醫院,沒打過預防針,沒做過健康檢查。隨著年歲漸...

  • 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4 22:33:01
    有 2,457 人按讚

    「不推這一家動物醫院,因為我家狗狗被他們醫死」、「這個醫生沒有愛心,我家的貓都血尿了,他還是不願意幫我處理」。

    只要在網路上隨便搜尋一家動物醫院,都很有可能出現這些「駭人聽聞」的評價,但事實真相是如何,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有個毛小孩一輩子沒進過動物醫院,沒打過預防針,沒做過健康檢查。隨著年歲漸長,心臟出了問題,經常出現咳嗽的問題,主人還是認為他只是氣管不好。

    直到有一天,嚴重的肺積水讓毛小孩連趴著睡覺都有困難,主人覺得有點嚴重,終於肯帶他去巷口的動物醫院,檢查「是否氣管有東西卡住」?有經驗的醫生經由聽診發現嚴重的心臟病,緊急幫毛小孩打了一針利尿劑,住進氧氣房,但最後不幸地還是回天乏術。

    一面之緣的動物醫生,成了主人口中害死毛小孩的頭號戰犯!

    場景來到一家只有一位醫師獨立經營的動物醫院,醫師正為麻醉中的毛小孩進行手術治療,這時一個焦急的媽媽抱著家裡血尿的毛寶貝衝進醫院,要求醫師做緊急治療。

    有經驗的醫師知道,當下的順序一定是麻醉中且臟器外露的病患優先,於是建議心急的媽媽預約門診時間,或是先至其他動物醫院檢查。

    結果,心繫手中毛小孩的安危的好醫生,卻成了客人口中沒愛心的庸醫!


    例子也許極端,不過類似這樣的醫療糾紛其實一直都在上演,如何才能避免醫病關係在誤解之中撕裂呢? 醫療是醫師的專業,也是醫師的責任,但是對家裡毛小孩的照顧,身體狀況的了解,家長責無旁貸。


    且讓我再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三年多前診所來了一對家長,家中養了三隻貓咪,從他們和貓咪互動的狀況來看貓咪們是很受疼愛的,但是貓咪怎麼看就是不一樣,毛色很粗糙、年紀都不大卻有明顯地老態,第一次的問診中,發現飼主的貓咪竟是吃全素食的飼料,當我們表示「貓咪是完美的100%肉食性動物」時,他們只有閃避地點點頭。

    飼主的貓咪小病痛不斷,每週幾乎都有他們的約診,再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我們了解到他們嚴格地不吃葷是因為宗教的關係,我們找了許多深深淺淺關於貓咪不能吃素的資料,冒著會失去客人的風險,一有機會就麻煩他們考慮看看,但是情況一直沒有改變,除了看診的次數愈來愈頻繁。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只要從吃開始改變,貓咪的狀況自然就會改善,就這樣持續了兩年多,雙方都在尊重,溝通,無奈和堅持中拔河,我們不想再做這樣的醫療,飼主心中也很煎熬。

    直到有一天,他們的一個毛小孩身體撐不住而強制住院了。

    四歲的貓咪看起來像十四歲,多重器官衰竭,身體多處傷口不斷變大無法癒合,瘦到只剩兩公斤。我們明白的告訴他們,要有心理準備,然後希望他們同意,讓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去醫療。

    上了點滴進加護病房的毛小孩,開始全天的醫療衝刺,在這之間,我們讓貓咪一邊轉換飲食的方式,一個月過去了,每一項血檢報告的數字都明顯進步,長肉之外傷口也逐漸癒合,長期營養不良的毛色也變得健康。

    家長哭了,他們依舊遵從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也終於擁抱了大自然的法則,而尊重毛小孩的飲食需求。

    醫病關係,說的是醫生和毛孩間的關係,說的也是醫生和家長間的關係,對毛小孩將心比心,針打在他們身上像打在自己身上一樣,不做過度醫療,但是在所知所學中竭盡心力去爭取去為毛小孩努力。

    而對家長,不說華而不實的承諾,只要家長是認真並且尊重醫師的醫師的態度也會嚴謹並且剛柔並重。


    醫病關係的緊密,必須建構在一個互相信任的平台上,而這個平台中間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不會說話的毛孩們。



    天涼了,我們會惦記著那幾個心臟不好的毛小孩

    換季了,我們會想著那幾個體質敏感的毛小孩

    買到了好吃的東西,我們會想到那幾個挑嘴的毛小孩

    抬頭看天空的時候,我們會想起那些在我們懷裡離開的毛小孩



    這就是我們心中的醫病關係。

    本文作者 | 四季動物醫院 黃玠晟獸醫師 《關於毛小孩,也關於你 —— 獸醫師談醫病關係 »

    ——
    訂閱窩窩:https://wuo-wuo.com/subscribe

    #世界獸醫師日
    #讓我們一起謝謝獸醫師們

  • 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07:26:35
    有 1,226 人按讚

    藉由「不要」和「不是」所標誌的自己,是模糊的,缺乏主體意志,只有被動的拒絕。唯有努力深入自我的核心,與內心的動力結合,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能量。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 當自己成為一輛有方向、有動力的火車,自然不會為別人打轉。如果自己沒有行進的方向,別人指東,就故意往西,把「不配合別人」當作是「做自己」,是不可能到達目的地的。

    而更成熟的人,不僅是朝單一目標直線奔馳,還能在行進路程中,考慮關係者的存在,有意識的規劃接駁與停靠,當自己的需求和他者的需求合一,做自己就不自私了。

    充分連接自性全體的人,才能真正做自己。唯有努力深入自我的核心,與內心的動力結合,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能量。

    摘錄自《#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作者所談的自我,是一個多面向的自我,而非頭腦的單一認定。先認識了自己,包括身、心、靈不同層次,才有所謂做自己。

    我們內在常有各種逃避,這些逃避都讓我們對自己的觀照不全面。沒有認識,更難說到接納與肯定,在虛無的基礎上,愛自己也就難紮根。

    祝願您,多以「可以」建設自己,這可以更有彈性,也具創意!

    ... ... ... ... ... ... ... ... ... ... ... ... ... ... ...

    認識自我 再做自己

    【文/ 鄧惠文】

    有對姐妹,妹妹經常出國旅遊,每次出遠門,就把兩隻狗送到姐姐家照顧。多年來,姐姐都無條件的幫忙,不管何時、不論頻率,有求必應。如今兩人都到了中年,妹妹繼續行遍天下,想去哪裡,動念就動身,不曾顧慮自己養著兩隻狗。這一回妹妹又留個訊息說:「下週一要出發去歐洲,狗狗帶到妳家。」
    姐姐問:「去多久?」
    妹妹回覆:「不知道。我旅行最討厭固定行程。一、兩個月或是更久吧,看心情。」
    狗隨時要來就來也罷了,連待多久都不定,姐姐突然覺得受夠了。「我妹妹在玩樂,可是我卻在幫她洗狗、遛狗、撿狗大便,我需要一輩子這樣嗎?」
    她下定決心,要開始做自己,設界限,於是當場回了:「我不想幫妳顧狗了。」
    妹妹憤怒的大罵:「妳不可以不顧!我行程都訂好了,不能退款的!」
    姐姐反問:「難道幫妳顧狗是我的義務嗎?不能說不嗎?」
    妹妹說:「每次都是妳顧,妳就算要改變也要有預告期,說變就變,我要怎麼辦?」
    妹妹認為姐姐一向都願意幫她照顧狗,所以她訂旅遊時沒有考慮狗的問題,姐姐現在突然改變,造成她的損失,真是太無理了。
    姐姐指責妹妹:「妳一直我行我素,都在做自己,現在我也要做自己!」
    妹妹指責姐姐:「妳連姐姐都做不好,要做什麼自己!」姐姐竟一時語塞。
    這兩位,真是為了做自己而爭執嗎?

    我們很容易認為妹妹「很會做自己」,自私的做自己,卻不讓姐姐做自己;但是卻不容易看懂姐姐為什麼無法做自己,以及,歸根究柢,妹妹其實也沒有做自己。
    妹妹送狗來就收,累積了十幾年變成習慣之後,突然想改變的姐姐,現在才要開始做自己?那她以前做的是什麼?難道是被鬼附身,沒有自主意識嗎?她說,以前覺得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妹妹只有她這個親人,狗不就像妹妹的小孩嗎?那麼,妹妹要出國,阿姨怎麼可以不顧外甥……
    仔細想想,姐姐就是這樣一個溫柔的人,這不也是一種做自己嗎?提供無條件的照顧,做著她想扮演的「理想家人」。這麼做時,並沒有人強力逼迫她,驅動她的是一種自我認知─ 「我是有情有義的家人」,這也是她自我中重要的一部分。
    問題是,這個部分的自我未能與其他部分的自我整合。而現在的她,覺察到自我還有其他部分,或許是渴望自由,或許是羨慕妹妹,或許慨嘆妹妹沒有回饋相應的情感。如果她從此拋卻過往,從自我的那端轉向這端,她仍然只是做著部分的自己,以前主導的那部分,那個想做「理想家人」的她,一定會經常發出指責的聲音:「妳不是個好姐姐!」、「爸媽在天上看妳會搖頭!」於是她會反覆無常,或是為了平息內疚而放大妹妹的不是,加以指責,結果姐妹情誼破壞殆盡,既要如此,當年何必那麼盡心照顧狗呢?
    如果她想做真正的自己,必須先認清自己有很多面向,各種部分都需要被重視,在理想與耐力、付出與獲得之間,她必須做出選擇,一方面能肯定自己以前選擇做理想家人的價值,另一方面能接納自己曾經疏忽了其他欲求,如此才能克服內心矛盾,不再被他人的道理迷惑,明確的執行自我的新模式。
    至於那位要出門就出門、養著狗卻拿姐姐當保母的妹妹,她是在做自己嗎?試問,哪一個人會認為「我就是要自私,只管自己不管別人」?誰的自性完全沒有一點點善、一點點愛?為什麼妹妹會變成這個樣子,也耐人尋味。她需要把自己的界限大幅擴張,甚至到了侵犯他人的程度,很可能是抱持著「如果我考慮別人太多,我會有損失」的信念,這種信念往往源於心理的創傷經驗,受損的恐懼主宰了她的行為,她把界限往外推,是為了預防自己被壓縮,這是一種防衛行為。

    就這點而言,我們也可以說她並沒有在做自己,她注重了自由,卻無法兼顧自我中善與愛的那部分。一個人必須有足夠的勇氣,不怕吃虧,才能多體諒他人。她在這部分缺損了,只好一直做著被討厭的人。
    姐姐與妹妹,都活在部分自我的防衛之中。她們藉著彼此的糾纏與指責,把無法處理的部分丟給另一個人。她們需要認清問題,協助彼此開發完整的自我。如果姐姐能表露對妹妹多采生活的羨慕,坦承自己生活的匱乏與自卑感,而妹妹能覺察她對於姐姐的依賴,不再藉著姐姐的溺愛逃避父母已經離世、沒有後盾的失落,兩人將有機會翻轉現有的角色對應。想像姐姐有一天能開心依賴妹妹傳授的旅遊祕技,姐姐不再只是道德優越的服務提供者,妹妹也不再只是任性的剝削者,兩人都能更加完整的做人。

    愛自己等於自私嗎?這個公式非常複雜。在充分了解自我之前,人們只能藉由與他人對照來想像自我,例如,兩歲幼兒都很喜歡說「我不要」,心理治療師會告訴爸媽,這孩子是在發展自我感。如果一個大人對於做自己的想像,仍然只有「我不要」,可見他尚未突破幼兒期的課題。
    嚷著要做自己的中年人很多,說起要如何做時,大多只是「我不要再配合他」、「我不要再聽她的」或「我要去學新東西」、「我要去旅行」,如果可能,大概也想換個新伴侶吧!
    這種藉由「不要」和「不是」所標誌的自己,是模糊的,缺乏主體意志,只有被動的拒絕。唯有努力深入自我的核心,與內心的動力結合,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能量。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 當自己成為一輛有方向、有動力的火車,自然不會為別人打轉。如果自己沒有行進的方向,別人指東,就故意往西,把「不配合別人」當作是「做自己」,是不可能到達目的地的。而更成熟的人,不僅是朝單一目標直線奔馳,還能在行進路程中,考慮關係者的存在,有意識的規劃接駁與停靠,當自己的需求和他者的需求合一,做自己就不自私了。
    再者,我們也常以為做自己就難免惹人厭,其實不然。惹人厭的傢伙是搞不清楚狀況、無視界限的人,他的自我過分膨脹,以至於干擾他人。因為他的自我跟別人攪和在一起,他無法靠自己感到快樂,也無法獨立處理生活的複雜,只能壓榨別人來幫助自己得到滿足,那不是做自己,而是一直在收編他人,一點也不獨立。獨立做自己的人,不需要增添別人麻煩,如同孔子早為我們提供的熟齡智慧,「從心所欲,不逾矩」。

    修通自我的人,與他人不會處於對立的關係,而是超越衝突,並且以愛相待。人不可能好好的做自己而跟別人沒有關聯。即使是單身生活者,也會以某種形式與別人互動。例如,要丟一個破盤子時,你會想到收垃圾的人,小心的用報紙包裹,不想刺傷那素未謀面的人,這就是一個例子。
    自我存在於與他人他物的關係之中,真的要做自己,務必通徹對他人、他物的恐懼與防衛,全面的認領,才能為自我的火車畫定有意義的路線圖,希望恣意奔馳,並不代表需要撞爛周圍的人事物。擁有完整的自己,也會擁有與外界和諧的關係。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
    ➤博客來獨家扉頁:https://bit.ly/3c9jUVS
    ➤誠品獨家書衣:https://bit.ly/3in05vk
    ➤MOMO:https://bit.ly/39XGXR6
    ➤天下文化:https://bit.ly/3c59iHK
    ➤readmoo:https://bit.ly/2YeUZrW
    ➤Kobo:https://bit.ly/39j7EAj
    ✔《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新書見面會
    ★現場79折優惠銷售《我想看你變老的樣子》,歡迎到場購書。
    ➤3∕14(日)14:30 台北.誠品信義店 6樓視聽室
    ➤3∕20(六)14:30 台中.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 110演講廳
    ➤4∕17(六)14:30 高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際會廳
    報名去 https://bit.ly/3qOGTtv

    天下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bookzone.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台中狗狗無法養要如何處理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2 07:15:00
    有 1,704 人按讚

    只有當你真的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時,才適合提出為什麼、是什麼以及如何進行的問題。在你準備好傾聽之前,不要發問。

    你可以透過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你認為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你下次該如何運用從這次獲得的資訊?」來幫助孩子發展思考技能和判斷能力。

    太多父母習慣告知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應該如何看待,以及應該怎麼做。但「告知」並不能鼓勵孩子培養自身的智慧和判斷能力、相關技能、負責能力,而且會讓他們錯過「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這份美好的禮物。

    取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

    各位朋友,早安:

    這一段摘文,可以搭配之前的直播,一起思考。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824299138056734/

    「如果孩子沒有要求,請避免幫忙。」

    這句話讓我想起之前跟朋友在討論傳統的教養,基本上,長輩如果要「幫忙」,晚輩不能隨意拒絕,否則會被講成沒禮貌。而且在傳統上,長輩的「好意」如果不接受,那晚輩也會被說成「不受教」。

    以前講輩分,重於講道理。

    沒有誰非得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一個人去壓抑自己的自主意志,去接受自己不喜歡的建議或幫助,看起來就不太像「好意」。所謂的「好意」,其實也不一定對當事人有好處,往往可能是在滿足長輩自己的需要,像是要求晚輩婚配、介紹長輩喜歡的對象給晚輩,在傳統上就是一種經典的「好意」。

    在現代社會,要「幫助」人,通常要經過當事人同意,否則就很接近強迫。

    譬如說,有一位朋友的婆婆,很喜歡把快要壞掉,甚至已經壞掉的水果,當成「好意」,要媳婦接受。老人家怕浪費,這我們能理解,但晚輩要接受這樣的「好意」,真的很有壓力。

    如果我們學會「尊重」,而不是凡事講輩分,更能傳達對人的「愛」。不會尊重人,不願意好好傾聽對方,一昧訴諸傳統道德,只是把關係弄得更僵而已。

    祝願您,願意理性思考,而非只因循故舊,讓關係更能說愛!

    ************************************

    改善溝通技巧

    【文/ 簡.尼爾森, 琳.洛特, 史蒂芬.格林】

    身為父母,有一部分的工作是提供孩子資訊,但有更大一部分是幫助孩子學會自主思考。你可以學習新的傾聽方式來做到這一點。「聆聽」是父母最難學會的溝通技巧。以下訣竅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名更好的傾聽者,並幫助孩子培養更好的思考能力。

    ***

    提出啟發性問題

    太多父母習慣告知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應該如何看待,以及應該怎麼做。但「告知」並不能鼓勵孩子培養自身的智慧和判斷能力、相關技能、負責能力,而且會讓他們錯過「將錯誤視為學習機會」這份美好的禮物。當你告訴孩子「什麼」、「如何做」以及「為什麼」時,你教的是思考什麼,而不是如何思考。在一個充滿同儕壓力、邪教崇拜和幫派的社會裡,教孩子思考什麼而非如何思考,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孩子只會尋求下一個「專家」給他方向,而不是使用批判性的思考技能。

    最重要的是,記住,只有當你真的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時,才適合提出為什麼、是什麼以及如何進行的問題。在你準備好傾聽之前,不要發問。

    你可以透過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你認為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你怎麼看待這件事?」「你下次該如何運用從這次獲得的資訊?」來幫助孩子發展思考技能和判斷能力。

    以下這個範例故事可以具體說明,一名母親在她八歲孩子的腳踏車被偷後,如何處理:不說教,而是提問。

    妮塔哭著走進屋裡:「我找不到我的腳踏車。一定是有人把它偷走了。」
    媽媽:「我很抱歉。我可以看出妳有多沮喪。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妮塔:「我把腳踏車放在莎莉家前面的草坪上,現在不見了。我討厭偷腳踏車的人。這太過分了。」
    媽媽:「是的。很可惜,我們無法控制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變好。真讓人遺憾。」
    妮塔:「是啊!」
    媽媽:「既然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妳能想到哪些可以在未來保護好東西的做法嗎?」
    妮塔:「我最好不要把東西留在外面。」
    媽媽:「聽起來,妳從這個痛苦的經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許之後我們可以再談談買另一台腳踏車的事,妳需要做些什麼,以及如何照顧它,好讓這樣的事不再發生。」
    妮塔:「我們不能現在談嗎?」
    媽媽:「我覺得我們兩個現在都很沮喪。妳認為需要多久時間,我們才能理性地談這件事?」
    妮塔:「明天?」
    媽媽:「聽起來不錯。」

    當孩子告訴你事情時,你可能會想為自己辯護、解釋,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感受或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幫助孩子釐清問題並與感受連結的好機會,不要介入去拯救和接管問題。你可以透過提問,來幫助孩子更深入探索。如「可以告訴我更多嗎?可以給我一個例子嗎?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還有什麼嗎?」一個很有用的辦法是,多問孩子幾次「還有什麼嗎?」,直到孩子想不出別的話要說。在這一點上,相信你的直覺。孩子在被傾聽和認真對待後,感受會好轉,而這就是他們所需要的。你還可以問,「你需要我和你一起腦力激盪,設想解決方案嗎?」如果孩子沒有要求,請避免幫忙。

    ***

    練習反映式傾聽

    另一種幫助孩子感覺被傾聽並學習思考的方法,是透過有如為孩子舉起一面鏡子般的「反映式傾聽」。你的工作是向孩子反映你所聽到的事。最好使用與孩子稍微不同的用語,別讓自己聽起來像隻鸚鵡,但同時要貼近孩子所說的話。

    這裡是一個例子。

    孩子說:「我討厭凱倫。」你說:「你討厭你最好的朋友?」孩子說:「是的,因為他在背後說我壞話。」你說:「他對別人說了一些沒有當面對你說的話?」孩子說:「是的。」

    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很高興,你和我分享你的感受。你需要一個擁抱嗎?」

    這遠比試圖解決問題,或勸說孩子應該當個好朋友、學習原諒和遺忘,來得更有效。我們了解你很想這麼做,但藉由不帶評判地讓孩子表達感受,孩子將得以自己學習,而你的教養工作也會做得更好。

    在這個例子中,孩子從媽媽那裡得到了一個擁抱,隔天她和她的朋友又做回最好的朋友了。

    ***

    發展感受性詞彙

    如果你希望孩子認識感受並培養情緒智商,請從聆聽他們的感受開始,不要試圖解釋或修復。孩子將會學到,擁有感受以及表達出來都是平凡不過的事。但如果孩子是在發洩情緒而非表達感受,亦即在鬧脾氣但不說為什麼生氣,你可以透過「為感受命名」幫助孩子識別。

    這裡的訣竅是:使用感受性詞彙。感受通常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快樂、受傷、舒服、害怕、飢餓、困倦、憤怒、難過、無助、絕望、煩躁、尷尬、羞愧、高興。

    以下將說明如何使用感受性詞彙。

    孩子玩拼圖遊戲玩得很沮喪,無法將拼圖正確地湊在一起。他將拼圖扔到房間另一頭,開始哭了起來。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很生氣,是因為這個拼圖很難。你不喜歡這麼難的拼圖,對不對?」

    孩子可能會生氣,但他不知道他體驗的感受叫「生氣」,這感受有名字,而且他可以擁有這樣的感受。透過命名,你正在教會孩子一個感受性詞彙。

    你可以再進一步問孩子,他是否需要幫忙,還是願意再試一次,直到幫拼圖找到正確的位置為止。你也可以讓孩子對拼圖感到生氣,並對他說:「也許你想等感覺好一點時再試試看。」

    你可以透過同樣的方式分享你的感受。當孩子打小狗時,你可以說:「我擔心你會傷害到小狗,或是小狗可能會咬你,我希望你能對狗狗溫柔一點。」

    如果分享你的感受並未改善情況,隨時回到採取行動,將孩子和小狗分開,讓他們知道你不喜歡這種遊戲方式,他們可以稍後再試試看。

    ***

    在傾聽時保持沉默

    無聲勝有聲。當孩子跟你說話時,你可以保持沉默傾聽,避免說教或主導對話。你會驚訝地發現,當你說得越少,孩子說得越多。你可以適時地用「哦」和「嗯嗯」這類方式回應即可。

    ***

    使用「我注意到」做為陳述

    不要問設計好的問題。一個設計好的問題是你已經知道答案,但為了困住孩子而問的問題如「你做了家庭作業嗎?」「你刷牙了嗎?」「你打掃好房間了嗎?」相反的,使用「我注意到」來陳述,不要詢問設計好的問題。「我注意到你沒有刷牙。現在去刷。」「我注意到你還沒做作業。你想如何完成?」「我注意到你沒有打掃房間。我們要不要打電話向消防隊借個大水龍帶,還是花你的零用錢來僱個傭人?」

    如果孩子回答「是的,我做了」,你可以說「是我錯了」或「太棒了,我想看看」。如果孩子欺騙你,針對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可能是為了爭奪權力或是報復——進行處理(可參閱〈幫助孩子感受歸屬性和重要性〉中的「四個錯誤的行為目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 溫和堅定27種態度╳92個教養現場難題,簡單實用,育兒更輕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2287

    大好書屋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