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反導函數符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反導函數符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導函數符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導函數符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29的網紅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數學老師張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摘要】 本影片講解定積分這個符號的直觀定義,定積分的發明來自於求函數曲線下的有向面積,為了熟悉定積分這個符號的幾何意義,我們先從曲線下面積的判別開始 【勘誤】 19:24 例題 3 的答案 pi 多了平方 若有發現其他錯誤,歡迎留言告知 【講義】 請到張旭老師臉書粉專評論區留下你的評論 然後私...

  • 反導函數符號 在 每天努力Hack國家!士修的17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6 02:07:58
    有 37 人按讚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403616276360627&id=100001368650813

    不過,將猜拳遊戲與氣體動力論胡亂連結,反而模糊了一些真正能套用的概念。在談論分配正義時,將財富自由分配簡化為貧富不均的對立,然後傾向政府需要介入。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正義」,我不認同這叫做所謂「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本篇附圖是網友提供:「沒有要酸的意思但我真的想到這張圖。」

    Part 1

    電容放電曲線呈指數衰減,放射線衰退曲線呈指數衰減,跟美國財富分配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紫外光殺菌的曲線也呈指數衰減,是不是跟猜拳遊戲還有財富分佈一樣呢?

    這是典型的物理半調子。物理模型的相似性,來自數學模式的相似性,與物理現象無關。我最常舉的例子是,測不準定理來自波的數學性質,與量子力學無關的訊號波,也會有測不準定理,這些都可以用傅立葉分析推導。量子力學的意義在於賦予測不準定理另外的物理詮釋。

    但我發現很多物理系學生誤以為測不準定理一定是量子力學的現象,甚至到研究所階段都不知道電機系做訊號對測不準的理解,搞不好比物理系更深刻。這是一種鄙視鏈和反鄙視鏈。

    所以,文中的波茲曼分布,來自統計的數學性質,並不建立在氣體動力論之上。更何況,指數遞減現象在各種科學和工程領域都很常見,這是自然的數學模式。根據奧坎剃刀原則,你扯進氣體動力論,只是騙不懂物理的外行人,跟你一起誤解物理罷了。

    只要某一現象符合「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性質,寫下數學式和解微分方程的結果,就必然出現指數衰減曲線。我認為這是數學程度40分就能理解,物理程度大概要60分,才不會被表象迷惑的性質。

    數學系的訓練是提取抽象模式,但一般數學系學生沉迷於符號推演之美,不去思考真實問題。物理系的訓練是建構近似模型,但一般物理系學生時常忘記模型僅是近似,並且把數學模式的必然性誤理解為巧妙的真理。

    這個我特別有感,因為我當年同時修數學系和物理系的課,花了很多時間掙扎兩邊做學問方法不相容。物理系學生大三修完量子物理,幾乎不會去思考波動力學為何與矩陣力學等價,對修過微分方程和線性代數的我卻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數學系學生卻大多不會碰觸量子力學,無從思考他們所學理論意義何在。

    原文作者所犯的其實是物理系常見通病,連許多教授都無法倖免。由於缺乏對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式的深刻理解,只由結果腦補關聯性,甚至把沒有物理意義的中間演算,硬套憑空想像的詮釋,美其名為物理圖像。我大學時期聽到這類似是而非的所謂「物理解釋」都覺得異常痛苦。

    例如上述的指數衰減,如果你問一個成績優秀的物理系學生,他或許會列舉許多指數衰減的物理現象,並讚嘆物理規律的美妙。但能回答下一個問題的學生就少了,為什麼這些現象都呈指數衰減?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回到微分方程去看,它的本質是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凡是符合此性質,就必然得到指數衰減的數學規律。物理是參透自然的數學語言,對自然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語言能力的掌握,即為我所強調的數學模式。

    Part 2

    對岸的知乎有一個討論串,更深入地探討了分配遊戲的模擬。

    房间内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块,每分钟随机给另一个人 1 块,最后这个房间内的财富分布怎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250384

    我覺得這篇文章沒什麼問題,你注意到他說隨機遊走相當於求解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這是將一個待解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問題,純粹是數學模式的相似性,他沒有將隨機遊走的分布解,建立在熱力學物理之上。

    貧富不均為穩定態,均富為非穩定態,其反直覺的思維誤區在於,「平均分布」僅是「穩定分布」的一種少見子集,絕大多數情況的「穩定分布」不是「平均分布」。例如,二項分布、常態分布,都不是人人均等。

    說到底,「平均值」僅是平均後的一個值,常態分布以平均值為對稱,不代表區間每個值一定均等。

    統計分布的穩定態,取決於機率密度函數的長相。你可以批評這個數據模擬,誤用熱力學模型解釋人類經濟現象,真實世界不存在完全隨機的交換行為等等。但這些批評並不到位。

    因為它只是一個經濟行為的玩具模型(toy model),遊戲規則決定機率密度函數,進而決定穩定態的分布,算出來正好是狄利克雷分布。又恰巧與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相似,則是後話。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物理的解釋。大多數人誤解了,物理的結果是「穩定態」,本來就不一定是「均等態」。在這個實驗之中,什麼條件會出現均等態?或許是每分鐘隨機分配給所有人自已手上所有的財產,能量的交換不加任何限制。

    所以反過來想,遊戲規則限制了每分鐘隨機只能給另一個人1塊,當我因為機率的偶然,手上財產從100元掉到80元,我就更往破產的機率傾斜了。反之,我從100元變為120元,但下一回合我仍然只要給別人1塊,我的優勢就隨時間演化變大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它後續做的「允許負債」模擬,以及「努力多1%競爭優勢」模擬,令人慶幸沒有出現反直覺的悲劇結果。自由競爭之下努力有意義,相當勵志,不是嗎?

    經濟學的解釋,當然不能只是「要求平等均富的社會本身正是反自然的存在」,那僅僅只是「限定遊戲規則之下貧富不均是統計的穩定態」。

    至於這個遊戲規則,離真實世界有多遠,當然很遠,但咱們學經濟的講機會成本。你不用這個遊戲規則,用另一個遊戲規則,會不會發生一樣的貧富不均結果?看起來很有可能會,但沒證據我不確定,有一說一才是科學精神。

    或許在任何遊戲規則之下,只要不脫離「每分鐘隨機給出的數額有限制」的基本假設,都會跑出貧富不均的分布結果。而這個基本假設,在真實世界中也不可能捨棄,那麼這個數據模擬就有其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說,不論任何制度必然會有貧富不均的狀況出現,這才是最正常的現象。

    參考閱讀: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今天臉書有一篇遭到瘋傳的經濟學相關文章,堪稱經濟學程度的照妖鏡
    https://www.facebook.com/329896911051695/photos/a.358878471486872/642324269808956/?type=3

    (我貢獻了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這篇文章的某些段落。)

  • 反導函數符號 在 黃土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6 02:07:56
    有 199 人按讚

    看到一篇熱門分享的貼文《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在某個經濟學社團引發激烈的學術(?)討論。合先敘明,我認為這位老師非常認真,很用心將物理學、經濟學和哲學連結起來。

    Liou YanTing:一堂物理課,了解貧富差距的根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3403616276360627&id=100001368650813

    不過,將猜拳遊戲與氣體動力論胡亂連結,反而模糊了一些真正能套用的概念。在談論分配正義時,將財富自由分配簡化為貧富不均的對立,然後傾向政府需要介入。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正義」,我不認同這叫做所謂「科學與人文的思辨之旅」。

    ※本篇附圖是網友提供:「沒有要酸的意思但我真的想到這張圖。」

    Part 1

    電容放電曲線呈指數衰減,放射線衰退曲線呈指數衰減,跟美國財富分配圖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紫外光殺菌的曲線也呈指數衰減,是不是跟猜拳遊戲還有財富分佈一樣呢?

    這是典型的物理半調子。物理模型的相似性,來自數學模式的相似性,與物理現象無關。我最常舉的例子是,測不準定理來自波的數學性質,與量子力學無關的訊號波,也會有測不準定理,這些都可以用傅立葉分析推導。量子力學的意義在於賦予測不準定理另外的物理詮釋。

    但我發現很多物理系學生誤以為測不準定理一定是量子力學的現象,甚至到研究所階段都不知道電機系做訊號對測不準的理解,搞不好比物理系更深刻。這是一種鄙視鏈和反鄙視鏈。

    所以,文中的波茲曼分布,來自統計的數學性質,並不建立在氣體動力論之上。更何況,指數遞減現象在各種科學和工程領域都很常見,這是自然的數學模式。根據奧坎剃刀原則,你扯進氣體動力論,只是騙不懂物理的外行人,跟你一起誤解物理罷了。

    只要某一現象符合「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性質,寫下數學式和解微分方程的結果,就必然出現指數衰減曲線。我認為這是數學程度40分就能理解,物理程度大概要60分,才不會被表象迷惑的性質。

    數學系的訓練是提取抽象模式,但一般數學系學生沉迷於符號推演之美,不去思考真實問題。物理系的訓練是建構近似模型,但一般物理系學生時常忘記模型僅是近似,並且把數學模式的必然性誤理解為巧妙的真理。

    這個我特別有感,因為我當年同時修數學系和物理系的課,花了很多時間掙扎兩邊做學問方法不相容。物理系學生大三修完量子物理,幾乎不會去思考波動力學為何與矩陣力學等價,對修過微分方程和線性代數的我卻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數學系學生卻大多不會碰觸量子力學,無從思考他們所學理論意義何在。

    原文作者所犯的其實是物理系常見通病,連許多教授都無法倖免。由於缺乏對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式的深刻理解,只由結果腦補關聯性,甚至把沒有物理意義的中間演算,硬套憑空想像的詮釋,美其名為物理圖像。我大學時期聽到這類似是而非的所謂「物理解釋」都覺得異常痛苦。

    例如上述的指數衰減,如果你問一個成績優秀的物理系學生,他或許會列舉許多指數衰減的物理現象,並讚嘆物理規律的美妙。但能回答下一個問題的學生就少了,為什麼這些現象都呈指數衰減?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只要回到微分方程去看,它的本質是衰減速度與值成比例,凡是符合此性質,就必然得到指數衰減的數學規律。物理是參透自然的數學語言,對自然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語言能力的掌握,即為我所強調的數學模式。

    Part 2

    對岸的知乎有一個討論串,更深入地探討了分配遊戲的模擬。

    房间内有 100 人,每人有 100 块,每分钟随机给另一个人 1 块,最后这个房间内的财富分布怎样?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250384

    我覺得這篇文章沒什麼問題,你注意到他說隨機遊走相當於求解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這是將一個待解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問題,純粹是數學模式的相似性,他沒有將隨機遊走的分布解,建立在熱力學物理之上。

    貧富不均為穩定態,均富為非穩定態,其反直覺的思維誤區在於,「平均分布」僅是「穩定分布」的一種少見子集,絕大多數情況的「穩定分布」不是「平均分布」。例如,二項分布、常態分布,都不是人人均等。

    說到底,「平均值」僅是平均後的一個值,常態分布以平均值為對稱,不代表區間每個值一定均等。

    統計分布的穩定態,取決於機率密度函數的長相。你可以批評這個數據模擬,誤用熱力學模型解釋人類經濟現象,真實世界不存在完全隨機的交換行為等等。但這些批評並不到位。

    因為它只是一個經濟行為的玩具模型(toy model),遊戲規則決定機率密度函數,進而決定穩定態的分布,算出來正好是狄利克雷分布。又恰巧與離散空間的熱傳導方程相似,則是後話。

    我們也可以用一些物理的解釋。大多數人誤解了,物理的結果是「穩定態」,本來就不一定是「均等態」。在這個實驗之中,什麼條件會出現均等態?或許是每分鐘隨機分配給所有人自已手上所有的財產,能量的交換不加任何限制。

    所以反過來想,遊戲規則限制了每分鐘隨機只能給另一個人1塊,當我因為機率的偶然,手上財產從100元掉到80元,我就更往破產的機率傾斜了。反之,我從100元變為120元,但下一回合我仍然只要給別人1塊,我的優勢就隨時間演化變大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它後續做的「允許負債」模擬,以及「努力多1%競爭優勢」模擬,令人慶幸沒有出現反直覺的悲劇結果。自由競爭之下努力有意義,相當勵志,不是嗎?

    經濟學的解釋,當然不能只是「要求平等均富的社會本身正是反自然的存在」,那僅僅只是「限定遊戲規則之下貧富不均是統計的穩定態」。

    至於這個遊戲規則,離真實世界有多遠,當然很遠,但咱們學經濟的講機會成本。你不用這個遊戲規則,用另一個遊戲規則,會不會發生一樣的貧富不均結果?看起來很有可能會,但沒證據我不確定,有一說一才是科學精神。

    或許在任何遊戲規則之下,只要不脫離「每分鐘隨機給出的數額有限制」的基本假設,都會跑出貧富不均的分布結果。而這個基本假設,在真實世界中也不可能捨棄,那麼這個數據模擬就有其參考價值。我們可以說,不論任何制度必然會有貧富不均的狀況出現,這才是最正常的現象。

    參考閱讀: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今天臉書有一篇遭到瘋傳的經濟學相關文章,堪稱經濟學程度的照妖鏡
    https://www.facebook.com/329896911051695/photos/a.358878471486872/642324269808956/?type=3

    (我貢獻了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這篇文章的某些段落。)

  • 反導函數符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2-11 09:40:00
    有 18 人按讚


    【一個人縱走Q&A】第20回

    山巔的標記 三角點/阿慶

    三角點?那是啥米碗糕?三角點!
    為什麼不是三角型?
    當你爬上山頭,
    常會看到山頂上埋著一塊稱之為「三角點」的正方形長條石柱,
    但不是每座山頂都有,因為點位置選定,
    與「測量網」有關,因為不是每座山頂都要測量,
    所以不是每座山頂都有三角點。

    隔行如隔山,且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這個存在台灣將近一百年來的石頭,
    所包含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三角點是繪製地形圖的「三角測量基點」,
    以三角測量方式,
    用三角函數關係計算出測量點的「縱、橫坐標及標高」數據,
    而求得該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然後用一標定物,標示出該測量點,
    則該標定物就稱之為三角點。
    三角點跟三角形有相關,不是形狀是三角形才叫做三角點。
    正確的講:「三角點是三角測量時,該三角網頂點的標記之謂」,這要先理解「啥米是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
    應用三角學原理,三角內角和為180度,
    以一已知邊擴充,經測量角度,用已知二角夾一邊,
    透過三角函數,得知未知邊的長度,作大區域測量,
    取得「未知點」的座標值。
    並於三角形之每個頂點上,立下標石為記,
    各頂點則稱為三角點,其為控制點之一種。

    為何不用四角、五角來測?
    其實也是可以的,
    但是測點越多,會導致閉合差的誤差值越大,
    精度較難控制,而且通視點越多,點位選擇會越困難。

    三角形內角總和為180度,因測量上誤差難免,
    誤差值的大小即稱之為精度,
    所以每個點位又有「一等、二等、三等」的區別,
    這倒不是「越多等會等越久」的意思。

    簡言之,三角點是因測量需求所埋設的標記,
    因為山頂上通視較佳,
    所以位置常被選擇使用,但選擇條件是以通視性來考量,
    不一定會在最高點設立
    (如志佳陽大山三角點並不在最高峰)。

    若把時光拉到日據時期(1895~1945),
    日本人治理台灣為取得土地資源,於平定地方反抗勢力初期,
    便火速展開土地規劃,
    由「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0年起開始埋設三等地籍測量三角點,
    以台中公園砲台山的原點(八九號)擴
    及至澎湖大礁山的一一六O號,
    大部分埋設分布於平原和山丘,
    用來作為都市計劃、土地規劃、工程建設等依據,
    並於1904年據以繪製成二萬分一台灣堡圖,
    其所用的三角點標記的材質,統一為白色花崗岩,
    並陰刻編號。地籍測量三角點朝北方有標石編號,
    均以國字「0~九」直線由上而下刻記,南方刻記等級。

    這類基石通常只在平原、郊山,為早期的現代測量痕跡。
    現今的鄉鎮區塊劃分,則是延續日據時代的地形圖而來,
    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1909~1932因軍事用途據以繪製「地形圖」,
    而埋設的一、二、三等大地測量三角點,
    基石朝南方刻有等級一、二、三等;
    朝北方的那面刻上編號(一等點則無編號),
    為橫向阿拉伯數字「0~9」四位數標記。
    這類基石大都出現在較偏遠的山區,高山上所見的三角點,
    均是此時期施測。由此可知,
    三角點的存在之於當時以至現在,
    都是很重要的國土基礎調查,關係著近代現代化進步的建設,
    所以當時政府才會在四方爭戰之時,仍如此重視。
    而基石的規格與埋設,更有一定的規範。

    基石規格
    二、三等三角點基石分柱石與盤石兩部分,
    柱石露頭高18公分,打磨正方形邊長15公分,
    頂端刻「┼」符號。
    埋入土層下方未打磨邊長18公分,長度61公分,重57.6公斤;
    柱石底下埋設盤石一顆,盤石:長寬各36.5公分,
    厚10.5公分,重35公斤,共合計92.6公斤。
    (以上重量數據,為基石之友所秤重,並非所有基石皆相同,
    但相差無幾。)
    一等三角點的柱石邊長較大,為18公分見方,總長度82公分。
    除了柱石較大,其磐石也較大,且具上、下兩片磐石,
    一切設計只為保護其寶貴精細的測量數值。


    埋設方式
    露頭刻記號碼編號朝北,等級刻記朝南,東、西兩面無標記。
    基石用材均來自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所產之花崗岩。
    因花崗岩堅硬不易風化,
    台灣又不產花崗岩,這些石頭都是日據時期,
    不遠千里迢迢從日本海運來台,可見審慎之一斑。
    加上當時規則嚴謹,依規定埋設,
    除了其本身具備的點標記資料功能,
    更可以對照百年來地表變動狀況;
    由其露頭高度,讓我們可以判斷該地的土表流失狀況;
    由其標記規定,可據以知道方向位置;
    其編號不重複,更是該地區的身分標記,
    甚且是山頭或地區的代表標記。
    根據地政事務所地籍記載,每顆三角點所在位置以其為中心,
    週邊一坪面積的土地屬國有財產局所有,不得變更販賣。

    然而若是基石一經移動,
    除了那是塊花崗岩的石頭之外,
    其所具有的標記數值與價值便喪失殆盡。
    由此更讓我們得以體會,一個嚴密的基礎建設,
    後來會發展成一種學問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有很多人以尋找基石原點為興趣,
    當成學問研究可見一斑。

    三角點等級
    高山上常見的有一等點、二等點、三等點,三種測量三角點。

    另一種為森林三角點,其基石上面陰刻「山」字為記,
    主要是為當年調查森林資源而做。
    山區還會看到圖根點、地殼變動基準點、水準點等等測量記號。
    材質則有花崗岩、安山岩、大理岩、自然石、銅標、水泥,甚至是塑膠、不鏽鋼標等等,
    種類不一而足。
    其中的花崗岩基石,
    從日據時代開始即為「國土規劃」的測量依據。
    時至今日,那些「來自日本的花崗岩」,
    有些都已存在百年,見證台灣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三角點若沒被破壞,
    其點位查三角點成果表,
    可以很精確知道其所在點的「座標值和標高值」,
    即X值、Y值和Z值。
    是山區裡面一個很好的「定位點」,
    甚至連方向都可以參考……陰刻「等級」的那一面為南方。
    在山區極度缺乏「指標」的現代,
    三角點無疑地提供了很好的「標的物」,
    姑且不論其「古蹟」的身分,
    光是讓你得以確認「地點」,就功德無量了。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全書文稿
    詳 FB「一個人的中央山脈社團」,
    提供公開瀏覽及下載,以達傳播之最大期盼。
    即將集結出版,請洽詢該書作者(阿慶)。
    《一個人的中央山脈》,請上阿慶FB社團洽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81776981896535/?fref=t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