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我健身練不壯是因為不想傷身
練健美很危險,
健美動作傷關節,肌肉會越練越緊繃,筋也會越來越緊,活動度也會變很差
因為需要進食很多餐,一整天幾乎一直在吃
大量的碳水+攝取極高的熱量
還要狂喝高蛋白嘖嘖 這很傷腎
所以很傷身
結論要身體健康就不能練出明顯肌...
網民:我健身練不壯是因為不想傷身
練健美很危險,
健美動作傷關節,肌肉會越練越緊繃,筋也會越來越緊,活動度也會變很差
因為需要進食很多餐,一整天幾乎一直在吃
大量的碳水+攝取極高的熱量
還要狂喝高蛋白嘖嘖 這很傷腎
所以很傷身
結論要身體健康就不能練出明顯肌肉
我不是身材不好,這一切都是怕傷身!
撇除打藥傷身(不管藥頭如何說只要用對就不傷身,只要違反自然人體的都傷身)
以下需要了解一定的重訓知識才能看得懂(看不懂就看結論吧)
先談談健美動作,
1.感受度
我的定義是不管做任何動作擺第一
所以一般健美的重量並不會太重
因為當我練臀部時,會讓重量99%都在臀部,1%的力量放在身體穩定(數字只是形容)
如果重量太重,勢必借用核心跟大腿的力氣
所以我只會讓臀肌充血其他的方基本上不太出力
因為目標感受度,所以不可能因為太重而導致肌肉拉傷
原因是重訓很久的人通常協調性與核心力量也會上升
當深蹲覺得臀部力氣快用完時我的大腿核心自然會出力把重量舉起
或知道已經是極限就不會再做下去了
這是本能保護自己的反射動作
****簡單說****
假設扛20kg深蹲
這重量全身發力是安全輕鬆的,但我盡可能的把20kg只用臀部發力,其他地方放鬆
屁股沒力時,我會全身出力站起來,所以不會有太重導致受傷的問題
因為身為選手沒甚麼比受傷還可怕的事
每次的訓練組間休息也會因為當時的狀況有所改變
(沒睡好 沒吃好 壓力大...)
會非常清楚目前的身體狀況來調整這次的強度
我會做到力竭,但非常清楚甚麼時候力竭
2.健美會追求極端的角度容易受傷的疑慮
是,我會讓肌肉收縮做到最完整
就像有些選手會做頸後肩推或頸後滑輪下拉
新手做確實很危險,因為肩膀容易內旋等至肩膀受傷
但選手通常活動度很好沒有駝背的問題
(選手上台本來就要抬頭挺胸,駝背顯胸肌背肌小阿~)
但一般人通常有駝背,所以這些動作很容易受傷
只要活動度好這些動作是不會受傷的
對的關節角度肌肉才有更好的感受
3.練健美筋會變緊
不,會更好
因為我們常做很多重訓的動作,反而會更好
比方說長期坐辦公室打電腦的人老了會有五十肩手沒辦法舉起過肩
因為平常手都是放下,少有舉起的動作,導致肌肉變緊繃因為不常用嘛
久了就舉手就會變困難
假設你的工作每天需要把東西往上放,
不可能有一天突然變很僵硬筋很緊手都舉不起來(撇除受傷的狀況)
重訓需要很多蹲 舉手 挺胸...的動作
持續重訓的人基本上不會有50肩或無法蹲下的問題
4.健美飲食傷身
我的TDEE(一天總消耗熱量):2660大卡 基礎代謝:1478
我的增肌期菜單總熱量是1950大卡
一共五餐
增肌不是要爆吃高熱量嗎?
我的飲食內容有雞胸肉.杏仁.番薯.鮭魚.米餅.低脂的魚.義大利麵.一些水果.燕麥片.糙米.牛肉..
都是攝取低熱量高營養價值的天然食物
增加肌肉要的是足夠的營養,剛好就好,並不會吃越多增肌越多
訓練量也要足夠才能增肌,訓練量少吃很多也只是肥而已
而且吃下太多不健康的食物也會影響胰島素,還有睡眠品質
不健康的身體也會影響增肌
我高蛋白一天頂多喝一杯,也不會爆喝
因為新鮮的蛋白質對增肌更有幫助
好好攝取天然食物不喝高蛋白也能增肌的
在非賽期過度肥胖,比賽的時候也會增加減脂的困難
所以我不會讓自己有肥胖的時候
健康才有美麗的外表,我愛美所以很注重
也試過極端的健美方式,狂吃+短時間瘦下
這方式讓我肌肉縮小脂肪看起來更多
現在大家都科學化訓練了
每個健美選手訓練模式不同,我只是分享我的方式
在我眼裡.要瘦要壯都需要健康當基礎
沒有健康,沒有快樂
結論
1.健美不會傷身
2.健康的飲食+健康的身體+適當的訓練才能增肌,
3.亂吃只會增肥,過度訓練反而減少肌肉,健美絕對不是狂吃狂練就能得冠軍
4.適當重訓能增加活動度改善駝背
5.只要循序漸進了解自己的身體練甚麼都不會受傷
反射動作定義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反射動作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長大就是慢慢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
#惡意與不友善不會消失 #但愛也是
.
在孩子長大的路上,爸媽的愛是孩子最好的禮物。不過,有時因種種因素,爸媽選擇了結束彼此的婚姻關係,孩子又該如何理解與面對這種情況呢?又或者,在這個離婚率不低的年代,當孩子問起爸媽「什麼是離婚?」、「為什麼OO的爸爸媽媽沒有住在一起?」這些問題時,我們可以如何讓孩子知道背後的原委呢?不妨,讓孩子看小說,也陪孩子讀讀小說,一邊來理解與認識。
.
這次要與大家分享的《#不會改變的清單》,正是一本以父母離婚為主軸,同時安排了同志婚姻(多元家庭)議題作為支線的青少年小說。
.
爸媽離婚對孩子的衝擊不容小覷。在這本小說裡,主角在爸媽的安排下,規律地與一位親切的心理師碰面,讓孩子安心整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爸媽,做得好呀!)。在故事裡也提到了許多我們在臨床上會與個案分享的工具,像是:先想兩步、五分鐘的解決辦法、憂慮時間法等;這部分的劇情,也是大人、小孩認識諮商過程很好的素材。
.
乍看之下,這是一本關於父母離異、涉及多元家庭議題的兒童青少年小說。但細心閱讀後,我更發現,其實這是一本引導孩子認識社會中必然存在的「不友善與惡意」,並且慢慢陪伴讀者長出同理心的故事。
.
在這個世界上,惡意從來不會消失。我們都曾耳聞,有多少父母離異、單親,又或是身處同志家庭的孩子,在成長路上面對了多少來自外在的惡意。這些惡意如此傷人,但在小說作者巧妙的安排下,主角才慢慢理解到,其實許多惡意,正是源自「人與人的差異」、來自「我們對於這些差異的不了解」。
.
而更多時候,我們也可能是心存惡意的人,和別人並沒有不同。
.
透過這部小說,不管是大讀者或是小讀者,我們終將知道:面對惡意,我們需要的不是硬碰硬的「兩敗俱傷」,而是勇敢正視惡意,看見它的存在。並試著去看見這些不友善的底層,其實是恐懼、擔心與害怕這些情緒混搭而成的。而展現惡意其實就只是一種未經思考的反射動作而已。
.
惡意不會立刻不見(不管源於他人身上、或是自己內心裡的惡意),但我們可以學會用不同的方式面對它、理解它出現的原因,並以更溫柔、更有智慧的方式來回應它。
.
《不會改變的清單》是一個適合用來引導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培養同理心的好故事,同時勇敢正視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學會用更有智慧的方式,來面對環境或他人的不友善。十分推薦爸媽與孩子一起來共讀~
.
--
.
👑心理師想跟你說8月推薦小說《不會改變的清單》👑
這邊讀起來 👉 https://reurl.cc/KAg8nj
.
🟧作者簡介
.
雷貝嘉.史德(Rebecca Stead)為美國紐伯瑞文學獎金獎得主,和書中主角碧雅有許多雷同處,她們都生長在紐約,童年經歷父母離婚。在雙親的家裡,不一樣的兩張床上,雷貝嘉從小養成了對閱讀的愛好,精確的說,她愛上了小說。長大後,她成為一名律師,因為擔心作家夢不切實際(但仍持續撰寫給成人看的故事)。某天,進行中的故事稿子被三歲兒子不慎銷毀,於是開啟她為兒童寫作的契機⋯⋯
.
🟧故事簡介
.
碧雅的爸媽決定離婚,在唯一的家庭會議上,爸爸告訴她自己是同性戀。爸媽給了她一本筆記本,裡面羅列了一份清單,上面都是不會改變的事物。從此,碧雅輪流住爸媽家,而她擁有的愛未曾減少。
.
爸即將和新男友傑西結婚,這意味著碧雅將和傑西的女兒桑妮亞成為姊妹,碧雅開心極了,因為她這輩子夢寐以求的就是擁有一個姊妹。
.
愈來愈接近爸爸們的大喜之日了,碧雅與身邊的人感受著悲傷、喜悅、驚愕、憤怒的情緒,他們將攜手前行,一同探索愛的模樣以及家人的定義。
反射動作定義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之前打通關實體系列課的 Jim,入手 Classic TDD 無限次播放影音培訓,練習一小段之後的感想。
TDD 就是一種控制開發節奏、隨心所欲控制開發步伐大小的開發方式,以終為始,一樣要有事前的規劃,應對變化,以產出可用的軟體功能為目標,剛剛好的簡單設計(很難啊)
在學習練習的過程中,學會小顆粒度切分需求、功能、情境、任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因為當你有能力把顆粒度切到極小,且都用工具來輔助產生、重構與巡覽時,你就可以練到接近肌肉反射的動作,這是實務上要作到「又快又好」得經過千錘百鍊的基本功。
關於 TDD 的應用,我總喜歡打個比方:
「在陌生的城市裡開著車,天氣狀況也不太穩定,我們透過導航來幫助我們,先定義好目的地,然後每一段路導航都會告訴你,接下來多久之後應該要轉彎,走錯路時,導航會第一時間提醒你,迴轉、換路線。
路況不好時,慢慢開,天氣好、路況好、路線清楚,就邁開步伐開,有導航在,開錯路第一時間會知道要再放慢速度、暫停一下,看看下一段路該怎麼走。」
心細的你會留意到,「這樣的黑箱角度,根本還沒提到你該怎麼開車」,TDD 如果是從程式碼切入(包含 test code),而不是從需求、使用情境來切入,就完全失去它最大的價值了。
這也是為啥,我一直強調,TDD 不是只有 test-first,test-first 只是順便、順理成章的產物,而不是主要目的或是儀式。
用測試來描述需求、描述使用情境、描述使用產品功能期望發生的結果,這才是在滿足商業需求、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也是我們最終目標。
註:【Google表單預購】優惠,只至 7/24 截止。觀望的同學,再不出手,多等幾天就差幾千塊啦。https://hackmd.io/@SYvyb1O4SLq8W6nvAQW5mw/ByVVUt8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