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卡內基有用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卡內基有用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卡內基有用嗎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讚美,是語言中的鑽石 ═════════════════════════ 溝通與人際關係,決定一個人未來有多成功, 而學會真誠的表達感謝與讚賞,就是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樞鈕。 ═════════════════════════ 現在台灣的交通真方便,從宜蘭到台北幾十分鐘就到了。有一次去宜蘭演講,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
卡內基有用嗎 在 @AirFrankie 航空面試專家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16 14:34:00
這是我的福氣 現在能看到以下這封文章都是有福之人, 鵑鵑原本在美國工作,公司給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單身, 生活過得很逍遙。 前一陣子她住在臺灣的母親罹患腦瘤,開刀後復原得很慢。 鵑鵑立刻請調回臺,找了間公寓,把母親接到身邊就近照顧。 鵑鵑不是家中的獨生女,上有大姐,下有弟弟, 但...
卡內基有用嗎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19 17:00:28
有人說 clubhouse 是時間小偷,的確是如此,有時候聽了3小時你會不知道自己在衝三小(比方說我前幾天參加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房間「橡皮擦掉到地上為什麼會不見」,我竟然還用心理學來分析橡皮擦我真的是瘋了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出來面對 ),但有時候只是3分鐘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卡內基有用嗎 在 輯輔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04:39:20
《校園演講 - 心得與內容統整:part3》 ⠀⠀⠀⠀⠀⠀⠀ Q&A 時間: (1) 規劃這麼多,真的能夠100%完成嗎? →不可能,但是就像Dwight D. Eisenhower說過的「Plans are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計畫趕不上變化,但沒有...
-
卡內基有用嗎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2-22 19:00:00【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有沒有曾經為了要說服某些人,去改變一些觀點?
比如說吧,你有一個朋友很迷信,他一直認為全身上下要戴滿所謂的開運物。然後呢,每天出門都要翻農民曆、然後呢要看星座運勢…。
甚至於,他有一個御用的老師;每次要做任何決策的時候,他就會問這個老師,你會覺得這個人,根本就是「不問蒼生問鬼神」。
於是呢,你找了很多科學的證明、心理學的證明,還有很多很多的研究報告;去說服他說這些迷信是沒有用的、你都被騙了…。或者是這些「不理性」的決策,在生命的長河裡,到底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你說的是振振有詞,而且你提供出來的數據資料,都非常具有價值跟參考性;簡直是可以當成是一個論文推出。
結果呢,你做完了這一切所有的事情,他依然故我。甚至於你會發現,你不做這些事情還好,你越做他就越堅定的,固著在自己的迷信裡面。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人「為反對而反對」;你可能會覺得這一個人,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但是事實上喔,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迴力棒效應」,說的就是這樣的現象。
「迴力棒效應」是什麼呢?就是當我們跟別人提出,跟他自己原本的想法不一樣的資訊的時候,會讓這些人產生新的反駁論點。因而對於他們原來的看法,會更加的深信不疑,這就是「迴力棒效應」。
說的再清楚一點,事實上是有幾位學者,去做一些相關的研究。這幾位學者分別是查爾斯.羅爾德、李.羅斯,跟馬克.雷波。
他們找了48個對於死刑這件事情強烈贊成,或強烈反對的美國大學生。這些研究人員呢,給這些人看兩份報告。
一個呢是提供證據,去證明死刑的效果,死刑是有效的;而另外一份報告,證明死刑是無效的。
但其實這兩份報告都是捏造的,這是這些研究者編出來的;但是這些學生並不知道,那麼學生會相信這兩份研究嗎?他們看到這些根據科學研究,所提出來的證據,他們會改變心意嗎?
結果發現喔,他們原本如果是贊成死刑的,或反對死刑的;這些資料如果會讓他們採信,是因為這些資料裡面呈現的內容,跟他們原本的立場是一致的,於是他們就採信。
可是呢,當他們讀到的資料,跟自己原本的相信是相反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如何呢?比如說,強烈支持死刑的那些學生,會認為說明「死刑有效」的那份研究,是非常棒的、非常完整的。
但是同時呢,他們卻堅稱另外一份研究,不管是研究方法有瑕疵、數據有錯誤,還是推論是有誤導的…;總而言之,他們就會覺得那一份,跟他們原本的想法相反的報告是錯的。
而相對而言,那些原本就反對死刑的學生,對這兩份研究報告的看法,也剛好是相反的。
他們認為那些「支持廢除死刑」的研究報告,是非常的完整。然而那些提出死刑的用處,而死刑是不應該廢除的研究報告;他們的立場也是一樣,對於裡面的論述、數據、研究方法。總而言之,各個層面都挑剔再三。
所以也就是說喔,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這些研究報告,並不能讓我們去理解,所謂的正、反兩極的想法;讓我們取得一個更適當的決策。
這些研究報告和這些所謂的數據,反而讓我們的想法更極端。原本支持死刑的會更支持,無論他讀到的是什麼;原本反對死刑的也會更反對,無論他讀到的是什麼。
這樣的現象大到社會議題,小到你跟他人之間的互動相處,其實是屢見不鮮的。然而呢,當我們在說別人「為反對而反對」、「食古不化」的同時,有沒有可能我們自己,對於某些事情的堅持也是如此呢?
可是你可能在生活當中,也有相反的例子;你也對於某些事情,去改變了你的立場。可是這些「改變立場」的過程,你有仔細的去思考,它是怎麼演變的嗎?或者是那個讓你改變立場、想法的人,他在一剛開始做了什麼事?
他是一剛開始拿這些所謂的研究報告、所謂的證據,來說服你?還是他在一剛開始的時候,有給你一種你有被好好的理解、傾聽,跟承接的感覺?
當你有好好的被理解、傾聽,跟承接的時候;接下來他再告訴你一些,可能跟你原本的想法有一點落差。
甚至於是證明你原本的想法,可能是有問題的這些資料。你有沒有發現,在那個當下,你的「接受度」會是比較高的。
所以,我常常會跟很多朋友分享說,其實「對,是沒有用的!」。什麼叫做「對,而沒有用」呢?
就是你說的再對、你說的再有道理,證據再完整、論述再完備。如果你沒有讓別人覺得,你有好好的理解跟承接對方;那你這些「對的部分」是沒有用,不僅沒有用,還是反效果呢!
就像是今天所提到的「迴力棒效應」是一樣的。你的證據,只會讓對方的立場更極端,而不會讓他更願意的去理解真相是如何。
如果你想要讓你身旁的人,能夠去理解真相,如果你想要去做成功的引導跟說服,那麼好好的讓別人覺得你有承接對方,就是一個你必修的功課了。
說到這裡啊,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人際回應力』課程,正是在這個主題上面,能夠幫助你有效的前進。希望你不要錯過這難得的學習機會。
然而今天所談到的「承接」跟「迴力棒效應」,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在內容的部分,談到的『人際回應力』的課程;下一期課程,是在5月3號開課。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5月3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卡內基有用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讚美,是語言中的鑽石
═════════════════════════
溝通與人際關係,決定一個人未來有多成功,
而學會真誠的表達感謝與讚賞,就是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樞鈕。
═════════════════════════
現在台灣的交通真方便,從宜蘭到台北幾十分鐘就到了。有一次去宜蘭演講,記得那一天外面下著大雨。
我在市政府站下車後,趕快把雨傘撐開,後面跟著我下車的是位年輕人。他問我是不是黑幼龍先生?我說是啊!他說中學時受過卡內基訓練,對他幫助很大。他表示自己個性太內向,常常不好意思跟別人互動,特別是表達讚美和感謝。受訓後覺得好多了。現在在新加坡的一家電子公司工作,然後我們就在大雨中互相道別。
記得我走了幾步以後,不知哪裡來的靈感,我又轉過身去,看了一下這位年輕人的背影。我不由得想像,這位年輕人要是一直不好意思讚美和感謝他人,現在會是什麼樣子?
■ 學會表達感謝與讚賞,就擁有好的人際關係
我曾經說過:「性格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這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好性格會為我們帶來好的未來,為我們帶來好事業,好的家庭生活,身心健康。而這種好性格有幾個主要成分:自信、溝通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幾年前哈佛大學發表了一項持續了七十五年的調查報告,這項報告證明了幸福、健康的人之於他們的學問、能力,甚至與有多努力工作,都關聯不大。說起來真的有點不可思議,這項報告證明了溝通與人際關係,決定了一個人未來有多成功,甚至身體有多健康。
學會真誠的表達我們的感謝與讚賞,就是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樞鈕。
此刻我要與你分享的,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體驗,即使給我一百萬元,我也不願意交換,我好想與普天下的父母分享這個體驗。
做父母的想要孩子在哪方面變得更好,有一個很簡單卻不容易的方法,你一定很想知道,那就是「多讚美他」。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得到肯定與讚賞後會越做越好。我在小學四年級時,有位老師說我的作文寫得很好,結果我就愛上了寫作。以至於到了八十歲還在寫,而且還出版了三十幾本書,你看讚美就是這麼奇妙。
我常常想,要是我的數學老師也常讚美我,算術答錯了,不會罵我怎麼那麼笨,我的數學可能會很好,後來我可能就往理工方面發展了。
一九八○年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離開休斯飛機公司,轉到光啟社工作,這個重大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為什麼我會放棄原來高薪的工作?因為丁松筠神父欣賞我,對我的領導管理能力有很高的期望。坦白說,那時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他所說的那麼好,但既然他真的相信我很會領導與管理,我就真的努力活出了他的期望。
■ 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最有驅動力
父母也常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有多好!他們也會活出父母的期望,人為什麼會這樣?特別是孩子?
知名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認為,人性本質中,最強的驅動力就是重要感。你可以用要求、命令、威脅、處罰等方法,促使孩子用功念書,或改掉壞習慣。但這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實用主義的教育家,也是胡適的老師──杜威博士卻認為,讓孩子覺得他很重要最有效。
人在受到讚賞、激勵、肯定的時候,最有重要感。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哈佛大學教授,現代心理學之父,認為人內心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人性心理學始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將重要感列為高層次的需求。
尼采更倡言,人一生做任何事都是為了獲得重要感,有的人會藉著罵人、打人、惹禍來獲得重要感。真的很可悲。
能在家中藉著積極正向的方法,滿足周邊人的重要感,特別是在成長階段的孩子,你們家會是三贏的狀況:孩子「好」,爸媽不操勞,親子關係更好。
■ 間接讚美讓人心服口服
一九七六年我們住在美國加州的時候,有一天我們的鄰居和他十五歲的男孩從我們家前面院子經過。當時我正好在草地上跟小孩玩,他們經過我身邊時,鄰居對我說:「我真的為這個小子覺得驕傲。」
因為他的小孩剛剛通過童子軍羅浮第七級的測驗。我聽得出來,他是要講給走在前面的兒子聽的。但他這個讚美激發了我的思考,怎樣才能真誠的讚美我的小孩?
另一個故事是,我的二兒子黑立國念醫學院的時候,他的一位好同學家住在阿拉斯加。放暑假的時候,他邀黑立國去玩,在他家裡住了一個月,我的小兒子黑立行也跟著一起去了。
他們在阿拉斯加玩得很開心,常常一起去釣魚,到山谷健走去看大禿鷹飛翔。當他們要回家的時候,這位同學的爸爸也是一位醫師,跟我的兩個孩子說:「你們回家以後,請幫我跟你的爸媽說,他們真的很會教養好孩子。」
我知道,這位醫師是要讚美黑立國和黑立行,可是他用了這麼好的方法來表達對我孩子的讚美,真的令我羨慕。
我問黑立國,你們在他家有什麼特別好的表現嗎?立國說,他不記得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只記得每天早上一定會問候同學爸爸早安,會清潔自己的衣服、自己做早餐。
這些事讓我想到,他們在自己家裡也這樣做,我怎麼從來沒有讚美過他們呢?讚美有很多種方法和方式,有時用直接的,有時候是間接的,還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來讚美,其可信度更高。
■ 問題式讚美可信度更高
三、四年前我女兒帶著小孩回台灣玩,住在我們家,有一天只有我跟十七歲的Andy 在家。我不知道哪來的靈感,很自在的問Andy,請告訴我你的三個優點。
你可以想像得到,一個十七歲的男孩是多麼愛耍酷,他立刻回答說:「沒有。」
我沒有放棄,我跟他說,一定有,於是我就先講了自己的一個優點,然後等他回答。
一會兒後他說:「我覺得我很Positive(正向)。」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他很愛打排球,雖然他們班上的排球隊屢戰屢敗,他還是很愛玩排球。
我就跟他說:「你還有一樣事情,證明你真的很正向。記不記得你跟上一個女朋友分手的事?你難過了一下子,立刻就恢復正常了,你們依然是同學朋友,你真的很正向,沒有因此陷入低潮。」這時他的兩個眼睛瞪著我,表情滿正經的。
接著我就問他第二個優點呢?他很快就回答我說:「我覺得我很關心(Caring)。」我也問他為什麼覺得自己很關心別人,他舉出的是一件小事情,好像是牽一位老太太過馬路的經過。
我就告訴他小時候他就有這個特質,幼兒園老師跟我和他媽媽說過,園裡有個自閉症的小朋友,每天都不知道排隊領點心牛奶。
老師留意到,常常都是Andy 去牽他的手,帶他去排隊領食物,也常常會看到
Andy 牽著這個小孩的手散步。「哇!你真的很關心別人!」Andy 的兩個眼睛更有神了。
還有第三個優點呢?他說他很能自律(Self-discipline)。他很愛打電腦線上遊戲,又了解不該花那麼多的時間在電腦遊戲上。於是他就自己規定,只有在星期五、六晚上才可以玩,結果真的做到了。
我聽完後就跟他說:「你真的很自律,記不記得你曾經要求自己,在復活節前一個月不吃冰淇淋。小時候,特別是一家人去遊樂場玩時,幾乎人手一支冰淇淋。你一個人躲得遠遠的,眼睛閉起來,強烈自我要求做到自己的承諾。」
■ 你可以講出孩子的三個優點嗎?
哇!那一天我真的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
我用問問題的方法,幫助年輕人去思考自己的優點,找到證據並幫助他肯定自己的優點。相信他會因而更喜歡自己,再接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以後會更上進,變得更好。
既然讚美這麼有用,能為孩子帶來這麼強烈的重要感,能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潛力,能幫助他們更有自信,克服挫折感,為什麼我們還是做不到呢?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常常留意的、跟小孩說的,都是他的缺點、做得不好的事情。他做得很好的事情或者優點,都視為理所當然。
記得我在慢養父母班,上課的第一天早上,我請每位同學想想出孩子的三個優點。有位媽媽說她一個都想不出來。結果到畢業的時候,這位媽媽想到了孩子的四個具體的優點,她寫信告訴我,她是多麼的興奮,而且想再回來複習。
其次是我們由於不習慣,或者小時候也沒有受到父母的讚美,所以現在要說出口,會覺得很肉麻、很尷尬。
記得有一次我在上海教父母班,有一對從河南鄭州來的父母,他們帶孩子一起來。當時這個訓練課程是在旅館的會議室舉辦,他們就住在旅館裡。所以在練習讚美的時候,我請他們回房間當面讚美小孩。十五分鐘後再回來上課。
回來後我問他們,練習讚美的效果如何?
這對夫妻彼此看看說,小孩在看電視,所以沒有讚美。可見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真的不容易。可是一旦做到了,那種感覺真好!
其實表達讚美,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突破舒適圈,好比寫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有些話面對面時不好意思說出來,可是寫信的時候就能表達得很感人。每隔一段時間,我的四個小孩都會收到我給他們的信,信中常常是我對他們的真心讚美。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在外地念書,也可以定期寫信,向他表達你的讚賞,效果也是一樣的強烈。孩子會有很深刻的印象,也會好好保留你的信。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會常常遇到許多感人的案例。例如在工研院的課程中,在練習寫信的那堂課上,有位女士寫信給婆婆。信中告訴婆婆,她多麼的感謝婆婆,生了這麼好的一個兒子給她當老公。結果婆婆感動得不得了,送了她一顆大鑽戒,她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這故事,全班同學都很開心。
■ 學員給父親的一封信,讓他永生保存
還有一位人力資源高階主管說,她上卡內基訓練的時候,寫信的對象是她爸爸。幾年後爸爸去世了,兄弟姊妹都回到家中,在整理爸爸的遺物時,在書桌抽屜裡發現了這封信。信封上面寫了一句話:「此信永久保留。」她當場把這封信內容念出來,家人都淚流滿面。
另一位高雄的電子公司董事長,他給我的賀年卡上寫了一段話。他說在培訓期間,我要他們每個人都寫一封信給最敬愛、影響自己最深的人。於是他寫信給父親,那時父親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過一段時間就去世了。但令他覺得安慰的是,爸爸是帶著這樣的好心情走的。
這也證明了連我們成年人得到肯定後,也會覺得這麼的貼心,孩子更是如此。他們會因重要感得到了滿足,而踏上一條康莊大道。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我們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得到肯定與讚賞後,會越做越好。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您可以說出自己的三個優點嗎?
我超級喜歡心理學,也花很多時間研究各種心理學,我很認真去面對我喜歡的事物,我也不太去講人的閒言閒語……
我有時講我的優點,會被說自戀。所以沒什麼特別的場合,我通常不會講。但我喜歡跟孩子談,談孩子的優點,然後雙方都愉快。
肯定他人,然後自己愉快,這筆生意多划算。就不要講其他還附帶超多好處的,對人對己都有益。
祝願您,能覺察文化對我們的制約,多享受能看見美好的喜悅!
卡內基有用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信,是生存的基礎
═════════════════════════
自信是人生的基礎,基礎不穩,人的一生都會很艱難。
而通常第一個摧毀孩子自信心的,就是父母。
═════════════════════════
自信是什麼?
不如我們先從什麼不是自信開始談好了。首先,你一定會同意,自信不是自負,更不是自傲。性格上充滿自信的人,應該是很受歡迎的人。我們怎麼會喜歡跟那些自負的人在一起呢?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談一談,為什麼我們喜歡跟充滿自信的人在一起。
■ 自信讓人幸福,缺乏自信讓人煩
記得奇異公司(GM)的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退休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所有的股東和員工。
信裡說他在奇異公司工作了二十六年,他給公司最大的兩個貢獻就是:首先,他把奇異公司塑造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其次就是他把奇異的專業經理人變得更有自信,因為有自信的人,常常能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你注意到了嗎,如果有自信的人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麼缺乏自信,就常常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一個團隊、一個家庭中,常常有人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日子就會越來越難過。
看來,威爾許將「自信」列為自己重要的貢獻之一,真的很有道理。
■ 長大後缺乏自信,源於小時常遭父母批評
我聽過很多有關自信的比喻,另有個故事說:有一個人要買房子。房屋仲介帶他去看一幢相當不錯的房子,周圍的環境很好,離學校也很近,公園就在旁邊,價格也很公道。但是這位仲介說,這個房子有一個缺點,就是地基不夠穩。請問,還有人想買這幢房子嗎?
自信就是人生的基礎。基礎打得不穩,一生都會很艱難。
自信既然那麼重要,我想問一下各位父母,我們常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嗎?學校有沒有教學生如何培養自信?
那麼父母該怎麼樣才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呢?在討論這點前,我想先談談父母做了什麼,可能無意間會傷害到或降低孩子的自信。
父母如果常常批評、責備孩子,常拿自己小孩跟別人小孩做比較,孩子就會較沒有自信。很抱歉,我必須說,很多父母常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可能是父母自己以前也常受批評之故。不幸的是,經常受父母苛刻批評的小孩,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自信。
■ 一個口吃小女孩的故事
多年前,我到一所國中的家長會去演講。演講完後,開始進行問答時間,有位媽媽舉手站起來說話,她說這次是她提議邀請我來演講的。
因為她女兒在這所學校念國二時,因為口吃被同學嘲笑,有些男生還會模仿她說話,讓她女兒變得越來越退縮、膽小。
有一天她發現女兒在家裡朗誦詩歌,就問女兒在幹什麼,女兒說:「我被選上班代表,參加詩歌朗誦比賽。」媽媽聽了很高興,就跟女兒說:「我陪妳去。」
到了會場才發現,那是一場特殊學童的詩歌朗誦比賽。媽媽在現場看到有自閉症、喜憨兒的小孩。媽媽好難過,什麼時候我的女兒已經被列為有學習障礙小孩。媽媽知道她的女兒不是智商低,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而已。
就在這時候,有個朋友介紹她送女兒去試試卡內基訓練,聽說會有幫助。媽媽就幫女兒報名了。報名的時候並沒有說是為了矯正口吃,所以她女兒在我們班上,就和大家一樣,被視為正常的同學。
例如每位同學都要上台分享,每週一次,沒有人例外。所以你可以想像這個女孩第一次在三、四十個同學面前講話,有多恐懼。
但是卡內基訓練的基本原則是,用正向的回饋取代負面的批評。所以講師就對這位同學說,恭喜妳能在這麼多人面前,很有勇氣的跟大家溝通,然後全班同學都熱烈鼓掌。
到了第二個星期,女孩再來上課時,明顯比上一個星期講得更流暢了,講師也真心讚美她進步很多。就這樣,連續十二週的課程結束後,她女兒口吃的毛病改善了。後來,女兒還就讀北一女。這位媽媽哽咽的說,她很感謝卡內基訓練,眼中滿是淚水。
如今這個女孩一定已經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也可能已經結婚了。我很難想像,如果這個女孩還是一直抱持著退縮、自卑的心態,現在不知會怎樣?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的不可思議。
■ 善用「黃金十五分鐘」的陪伴
父母在家裡也一樣,當你停止批評、責備,時常慷慨、真誠的讚美和肯定你的孩子,他的毛病或難題可能就應刃而解了。但你認為,讚美孩子的努力和優點很容易嗎?坦白說,並不容易,但卻非常值得去做。
例如,口吃是內心缺乏自信,表露在外的現象,我們要處理的是問題的病因,當這個女孩內心的自信增強之後,外顯的口吃現象就消除了。
每個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問題或缺點,處理內在的根本原因,永遠比只是處理外在的行為、現象有用得多。有時候父母對孩子充滿關懷與感興趣的眼神與表情,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
但很多爸爸媽媽會說,太忙了,上班工作壓力很大,回家還有好多家事要做,回家後要休息。沒心情、沒時間陪伴孩子,或跟他們玩,怎麼辦呢?
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所謂「黃金十五分鐘」就夠了。在吃完飯後,陪伴孩子十五分鐘,專注的面帶笑容看著他,與他互動,就會有加強自信的效果。不信試幾個星期看看。
■ 不要只讚美課業,更要稱讚他的分享、善舉
我很想給你一個建議,那就是讚美的時候,千萬不要只讚美孩子的功課、學業成績好。
書念得好當然很可喜,但是當你的小孩幫助別的同學,願意跟別的小孩分享文具,或參加了一次公益活動時,就更值得你讚美了,這些都是能增進他自信的機會。而且讓你想像不到的是,這些肯定對他們有重大意義。
有位在某大學裡教書的林教授,他的經驗最值得關注。他的兩個兒子都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但現在都待在家裡沒有工作,只因為去應徵了一、兩次工作,但都沒被錄用,就從此心灰意冷。
有一天林教授興奮的跟老大說,他有個朋友願意錄用他,要他準備一下,可以去上班了。想不到,這個大兒子聽了後卻不以為然,反而問他爸爸急什麼,還說家裡不是還有兩棟房子用他們名字買的嗎?真讓林教授無語問蒼天。
要是林教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業之外,也能加強他們的自信,那麼當他們遇到挫折,受到打擊的時候,就有充分的自信處理挫折感,再度從低潮站起來。
還有就是自信堅強的人,比較能拒絕誘惑。回想我在青少年時期,由於功課不好而留級,自信真是跌到谷底。
就在這段時間,有同學給了我一根香菸,我沒有說「不」的自信,怕他不跟我一起玩怎麼辦。我擔心拒絕的結果是被排除於朋友圈之外,所以就把菸接過來抽了,這一抽就是三十年。
中間我不知戒菸多少次,每次都沒戒成。最後,終於在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戒掉了,這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件大事。幸好沒造成什麼重大疾病,但想想當初要是能有自信拒絕,就不至於受那三十年的種種折磨了。
抽菸雖然有很多害處,但吸毒、性關係、賭博等殺傷力更嚴重。聽說這些問題在校園也越來越多了,要是我們的孩子缺乏自信,不敢拒絕這些誘惑,怎麼辦?
■ 多留意孩子的優點,再用自在的方式讚賞他
其他還有兩性交往的問題,分手的時候也需要自信支撐。我很高興我的兒女,還有孫子、孫女們,都有驚無險的走過來了。他們會和前任男女朋友好好的分手。有信心將來還會遇到更好的伴侶,後來也真的都遇到了更好的一半。他們有些同學就因失戀而陷入長期低潮,真的很可惜。
關於自信方面我談的特別多,是因為感觸特別深。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大概就從國一到高三吧,這段時程的可塑性最強,對未來一生的影響也最大。
我好希望父母能了解,在孩子青少年階段的投入與付出,特別是在自信方面,可能是他們未來幸福、健康、成功的關鍵。你可能需要練習留意孩子的優點,然後用自然又自在的方式讚賞他。你準備好了嗎?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自信就是人生的基礎。基礎打得不穩,人的一生都會很艱難。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父母如果常常批評、責備孩子,常拿自己小孩跟別人小孩做比較,孩子就會較沒有自信。很抱歉,我必須說,很多父母常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可能是父母自己以前也常受批評之故。不幸的是,經常受父母苛刻批評的小孩,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自信。」
短短一段話,就把傳統教養的困難,還有代代相傳的悲劇,點了出來。這邊還沒講到體罰對大腦的損害,也沒有提到撤回愛的教養如何傷到孩子的安全感。
黑老師在好早以前,就開始談慢養哲學,這也是為什麼我相當重視這種教養態度的原因—其實,黑老師比現在大部分的父母,以及老父母,都還要老,這可以讓我們知道,有人還是可以經過思考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以前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
黑老師有四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如果好好研究每個孩子經歷過什麼事,黑老師怎麼應對,結果怎麼樣,這會是很可觀的學習—因為當時我自己深深受益,即便我現在很多細節已經忘記。
祝願您,能多觀照我們怎麼對待自己,重新選擇適合的方式對待自己,培養自信!
卡內基有用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說 clubhouse 是時間小偷,的確是如此,有時候聽了3小時你會不知道自己在衝三小(比方說我前幾天參加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房間「橡皮擦掉到地上為什麼會不見」,我竟然還用心理學來分析橡皮擦我真的是瘋了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出來面對 ),但有時候只是3分鐘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早上因為要去廟裡面拜拜,所以在等排隊的時間,聽了 #我的新創時代YouTuber讀書會 ,裡面有很多不同領域的YouTuber分享他們喜歡的書, #愛莉莎莎 分享了一本書叫做《卡內基快樂學》,她覺得有一段話非常受用,書裡面談到「人生的不快樂大多來自於憂慮」,這裡的憂慮不是憂鬱,而是「擔心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想到古時候的老師好像跟我講過三句很類似的話:焦慮的人活在未來,憂鬱的人活在過去,快樂的人活在當下(有出處麻煩告訴我🤗)。
我們都知道活在當下最快樂(很多研究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我就不引用文獻了)。但問題是要怎麼活在當下呢?尤其是如果你本來就是那種 #習慣性未雨綢繆 的人,出門都背一大堆東西,天氣晴朗不只會想你也會帶兩把雨傘,考試會帶一打橡皮擦之類的,難道就只能人生砍掉重練了嗎?
愛莉莎莎舉了她自己的例子(這是用我的口吻寫的,如果有筆記錯誤麻煩莎莎跟我說):「我在韓國唸書的時候,由於我去讀書的錢是很不容易才存到的,所以一定要唸完,學期快要結束之前,收到了奶奶癌症的訊息,那時候我很崩潰,然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待在韓國只能夠焦慮,可是回到台灣好像也不能夠做什麼。
那時候我的人生真的是瀕臨崩潰,覺得努力了這麼久最後竟然是這樣,生命如此短暫,念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還是要留在韓國,我想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我回台灣的時候,奶奶可能已經病危了⋯⋯然後我就回想小時候奶奶希望我做什麼,我都有做到嗎?我記得她會叮嚀我們好好讀書、認真賺錢,這個我都有做到了⋯⋯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全家都是天主教徒,小時候她常常會帶我去上教堂,但是我都不相信這個⋯⋯於是我就在韓國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去韓國的教堂幫奶奶禱告,還拍了一段影片,送給家人。
很奇怪的是當我做了「那時候我可以做的事情」,把影片做完之後,那個憂慮的心情突然緩解了。那時候還覺得有點罪惡感,因為奶奶明明在台灣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可以這麼放鬆?但後來看了這本《卡內基快樂學》才知道,原來我們很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憂慮,擔心那些未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就會讓你的每一個當下都過得很不快樂。
——
我自己聽完之後覺得很感動,莎莎不但談了很有用的「乾貨」,還舉了自己很切身的例子讓這個知識變得印象深刻——而且這個例子還很可能會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例子,畢竟在崇尚孝順的文化裡面,當初如果飛回家似乎也是一個「順應文化」的選擇。不過就像我常說的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不論是留在韓國都或者是回台灣,都可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對了,後來我還有看到他跟奶奶一起吃麥當勞的影片,所以應該奶奶健康狀況還好?)
但讓我感覺到有很大共鳴的地方在於,我也當過那個「等待親人臥床/臨終」的晚輩,其實除了悲傷之外,最大的感覺是,你只能夠等待,而且在等待的時候會有一種「好像什麼也不能夠做」的無力感(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當你經歷過這種無常之後,你會一夜長大。我學到的跟莎莎一樣:當你什麼都不能做,想想那個在病床上或在天上的親人,會希望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可以為自己也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記得我爺爺過世之前,他送了我一頂帽子,是他當年反共抗日的時候當兵的帽子。他一邊幫我把帽子戴在頭上,一邊跟我說:「你要堂堂正正做人,出人頭地。」
爺爺是一個話很少的人,這是我少數記得他跟我說過的話。後來,每次面臨道德兩難,當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都會想起我是不是有變成爺爺心中那個堂堂正正、出人頭地的孫子?然後盡可能,做出比較溫柔的選擇。
#takeaway
面對人生的無常還有憂慮,如果可能的話,練習盡量活在當下,如果不可能的話,試著想想最壞的情況,然後練習接受那個最壞的情況。如果無法接受的話,想想現在的自己可以為那個最壞的情況做一點什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可以改變的事情。
畢竟我們都是有限的,但也因為這樣的有限,讓我們變得更無限。
#備註
我覺得CH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在裡面可以聽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人,不過要聽到有用、而印象深刻的內容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比較像是分散學習,一邊聊天一邊獲取一些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知識。
當然,也可能和你選擇的房間有關係,我自己覺得獲益比較大的是這種「聽完之後的筆記」,有一些人幫你整理在他在哪一個房間裡面聽到的東西,經過整理之後的資訊其實更容易吸收,也比較不浪費時間。
雖然這次我只聽到3分鐘我就去拜拜了,但離開之後我還是覺得這段內容很值得寫下來,於是把它記錄成文字。
我覺得可以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筆記分享。如果大家這幾天有聽到不錯的內容,也歡迎記錄成文章(你可以用 方格子 medium等等部落格平台) ,在這篇下面分享連結給大家。
#clubhouse #筆記
#有註冊的朋友可以來下面簽到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