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南宋名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南宋名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南宋名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南宋名人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37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來回民間又折返皇宮的皇子教科書】  明代萬曆年間,任職皇子講官的大臣焦竑為當時的皇長子朱常洛專門編寫了一本教科書,名叫《養正圖解》,收錄了60多則較鮮為人知的歷代名人故事,以圖解形式宣講忠誠、孝悌等傳統倫理道德價值及言行規範,被認為是上佳的教材。  但焦竑編寫完此書後,因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和...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11集 秘境龍游-古韻衢城, 衢州是一座古城,已經有近兩千年歷史了,衢州市區當地人又稱衢城,是衢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衢城由衢江和柯城兩個區組成,位於東部的衢江區以江命名,山水秀麗,有著浙西九寨的美譽。有著悠久歷史的柯城也是古衢州府城所在地。 孔廟,又稱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

南宋名人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1-12 07:31:36

【來回民間又折返皇宮的皇子教科書】  明代萬曆年間,任職皇子講官的大臣焦竑為當時的皇長子朱常洛專門編寫了一本教科書,名叫《養正圖解》,收錄了60多則較鮮為人知的歷代名人故事,以圖解形式宣講忠誠、孝悌等傳統倫理道德價值及言行規範,被認為是上佳的教材。  但焦竑編寫完此書後,因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和...

南宋名人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1-02 11:27:49

【貢院與「賣完」】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在明清時期曾是舉辦鄉試和會試的場所,大家熟悉的明清名人如唐伯虎、鄭板橋和李鴻章等也曾在這裏尋求功名。今天科舉制度早已廢除,貢院亦已被改建為中國科舉博物館。  這座貢院在明清兩代經過多次擴建,直到清朝光緒年間,稱作「考試號舍」的隔間總數已達 2...

南宋名人 在 HK Food Media《飲食男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06:40:14

足本睇片:https://bit.ly/35IOUqR 元蹄煀乳鴿、蟹釀橙、揚州清湯獅子頭、江南百花雞、鱉蒸羊這一道道或在歷史書、或在古裝劇聽聞過的菜式,因起源悠久,功夫繁複,從來只聽其名,不見其物,只有已故著名食評家陳夢因,其兒子和媳婦陳紀臨夫婦撰寫的《陳家廚坊》可窺一二。這本食譜被視為飲食界聖...

  • 南宋名人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8 17:49:37
    有 11 人按讚

    【來回民間又折返皇宮的皇子教科書】
    
    明代萬曆年間,任職皇子講官的大臣焦竑為當時的皇長子朱常洛專門編寫了一本教科書,名叫《養正圖解》,收錄了60多則較鮮為人知的歷代名人故事,以圖解形式宣講忠誠、孝悌等傳統倫理道德價值及言行規範,被認為是上佳的教材。
    
    但焦竑編寫完此書後,因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和鬥爭影響而沒有受到官方重視。不過由於書編得好,所以受到時人器重,在萬曆年間就由著名畫家丁雲鵬繪圖並鐫刻成書,在南京一出版便成了民間的搶手貨,轟動一時。
    
    由於此書在民間備受追捧,除了翻印再版之外,還有各種改造流通方式。例如一些以《養正圖》為主題的絹本手卷被創作出來,但故事不是原來的60個,一般只有10個左右,形式與細節也比書籍中的插圖更加豐富,並且偽托劉松年(南宋)、王振鵬(元)等名人的落款。上面的《養正圖》即是這種背景下創作出來的,這種明清時期造假的書畫,被稱為「蘇州片」。雖是「偽」術品,但當中不乏畫功精美之作,加上流傳廣泛,影響了不少後來的藝術家(包括一些日本狩野派的畫家)。
    
    到了清朝,《養正圖解》受到皇帝推崇,曾獲多次重刻刊印,而宮廷畫師冷枚也根據民間版本繪畫了《養正圖》冊一套。這本來要呈進皇宮的東西,在民間繞了一圈,又在宮廷中擔負起教育的責任了。
    
    📸 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資料:
    明清時期 佚名(劉松年款)
    養正圖
    縱30.1cm,橫54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古畫 #藝術品 #插畫 #apaintingaday #arthistory #artculture #artlover #hkinsta #instagood #852 #hkig #travel #artist #virtualtravel #museumhome #onlinemuseum #painter #instatravel #royal #study #illustration

  • 南宋名人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7 12:16:52
    有 7 人按讚

    【貢院與「賣完」】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在明清時期曾是舉辦鄉試和會試的場所,大家熟悉的明清名人如唐伯虎、鄭板橋和李鴻章等也曾在這裏尋求功名。今天科舉制度早已廢除,貢院亦已被改建為中國科舉博物館。
    
    這座貢院在明清兩代經過多次擴建,直到清朝光緒年間,稱作「考試號舍」的隔間總數已達 2 萬多間,是全國最大的考場。所謂「考試號舍」,是考生在三日考試中各自應試答卷、留宿的座位。號舍間以磚牆相隔,沒有門,牆身上下兩槽設有兩塊木板,較高的木板白天可當作桌子用來寫作,下層木板用作座位;晚間則將兩塊木板抽出合併成一張床,以作休息之用。
    
    在科場,有十年寒窗的勤奮書生,也有想走捷徑的作弊考生。康熙年間,曾有主考官受賄出售舉人功名,江南士子得悉後嘩然,有人憤而將科場匾額上的「貢院」二字,用紙糊改成「賣完」,諷刺考官舞弊,將試場當成買賣市場。案件受到康熙帝的重視,經過長時間調查,最終得由皇帝親審才水落石出,涉案人或被處斬,或被革職。
    
    📸 Antigng、ScareCriterion12、Dr. Meierhofer / Wikimedia Commons
    
    #記住家 #記園林 #記價值 #記風格 #科舉 #考試 #古代 #藝術 #建築 #旅遊 #美景 #攝影 #江南 #photography #art #china #tourism #design #architecture #instagood #852 #hkig #jiangnan #chineseexam

  • 南宋名人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18 17:54:04
    有 721 人按讚

    〈台北書院見聞,「大人物」的「小故事」(下)〉

    #時尚達人老師

    老師在課上分享道,Vogue雜誌曾問老師如何看待服裝時尚。我們在台下哈哈大笑,因為老師幾十年前起就每天穿同一套--一身寬松純白素衫!

    原來啊,
    真正駕馭時尚就是超越時尚。

    「說實在的,這麼多年也懶得換了。現在換下來,第二天就要上新聞,太麻煩了。」我們又哈哈大笑。

    老師說西式衣服是「人靠衣裝」、「衣捧人」,瘦弱的人穿了西裝,也會立馬精神抖擻。但是東方的衣服是「人撐衣」,布料柔軟垂墜,若人本身駝背弓腰,穿了立馬就成黛玉病懨懨。

    老師傲嬌地看向遠方,他這身看似簡單的衣服,可不是誰都能搞定的喲!

    #老師與qq的曖昧

    老師感嘆道,大陸的「qq」啊真的是...

    騰訊官方一律以用戶名的後兩字稱呼用戶,所以經常半夜跳出來一封郵件,寫道:谷芳,晚安。惹得他渾身雞皮疙瘩。

    老師說自己從幾十年前起,就被民間視作地位輩分高的人,基本沒有人只稱他作這兩個字。如今自己年近七十了,騰訊這一聲「谷芳」實在是叫一個銷魂,把人鬧得小鹿亂撞。

    #不學文言文就不要混了!

    有一次我們上課用到一則古文,因為我們程度差,老師一邊念,還得逐字翻譯給我們聽。老師說:「你看,不學文言文都不用混了!」古文中匿有多少寶貝,不啃多可惜。

    #芳言芳語

    因為老師精通古文,詞彙豐盈,遣詞造句極有畫面感,談吐個性張揚卻絲毫沒有顯擺和賣弄之感。

    老師講園林,說園林是微縮的山水,爬石孤寂而不死寂,雨過青苔間,鐘鼎山林,四時變化中有一朝風月。

    說到四季之變,我能用的詞大概就是:
    生命的交替、起落、浮沈。

    但是老師的形容卻是:
    四季是生命的吞吐、琢磨。

    極富靈魂與詩意,
    我簡直跟老師差了一個維度。

    「在花市看人買花,洋人一定買常綠闊葉林,他們認為有綠就有生機,但中國人一定買曲折蜿蜒的枝幹,甚至買一截枯木,因為其中有生命的琢磨。」

    老師的語言不僅是高深靈銳,
    同樣十分日常生動:

    「禪是抖落一切。」

    「你們注意看,彌勒佛就是一副三高的樣子,血糖高、脂肪高、血壓高...」

    「自助餐就是拿飼料自己餵自己。」

    「打坐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掃除念頭,而是專心地胡思亂想。」

    #孔子被老婆罵 ?

    老師講到,讀古文經典,聖人們說了啥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解讀的態度。不要總是站在現代語境里「咬文嚼字」地批判,而要去體悟古人當時的心情和氣度。

    孔子說:「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現代人聽了立馬說孔子怎麼性別歧視啊,迂腐啊。他的追隨者辯說孔子沒錯,女子確實怎麼怎麼的...其實這兩撥人,是都不懂孔子。

    我看啊,最大的可能也許是,孔子那天早上剛被老婆罵了一頓,路上遇到學生,就隨口跟他這麼一說。我們聽了哈哈大笑。

    仔細想來不無道理啊,聖人也有「人之常情」,但聖人之所以比一般人活得自在,就是他們能更主動地察覺到自己的人之常情,能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所知覺,用智慧伏住煩惱和習氣,並化解之。

    #南宋牧溪想吃柿子

    有一次講到禪畫,老師提起牧溪的六柿圖,說好多人分析這幅畫,什麼最中間那顆厚塗啊,旁邊的不塗,表現了神秘感啊,柿梗向左向右代表什麼深意啊,講得頭頭是道。

    老師說很可能是牧溪突然口渴,想吃柿子了,讓僕人去買。看到案上的紙幣,心想不如「畫柿充飢」,畫到最後兩顆,還沒來得及上色,僕人提了軟糯的柿子回來了!嗨,那還畫啥呀,畫筆一丟,趕緊吃去呀!

    #吃素吃成這樣就完啦!

    老師曾和幾個名人朋友去吃飯,四個人全吃素,就跟服務員說不要蔥姜蒜。結果端來的時候不僅有蔥,且姜蒜俱全!一桌人大怒,罵了整整一個下午。

    「唉。吃素吃成這個樣子就完了。吃素本來是吃清淨,結果人家無心抓撒的一把佐料,被我們念念不忘罵了四個鐘頭。」

    我們常做這種事,明明修行是要破執著,解構執著,誰知又掉進另一個陷阱中,自縛於心閣。

    老師說,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它具有「人間性」。藥毒同性,關鍵是能否轉而化之,「沒有拿起屠刀的能量,就沒有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的可能。」

    #禪家不養生

    大家看老師這麼「佛系」的樣子,就說,「老師你只吃中藥吧?」結果原來老師生病都吃西藥,因為速度比較快,短期效果好。但問題是,老師很少很少生病。

    老師說自己從不刻意或賣力地「養生」,「禪家死生一如。」他愛冰可樂,還愛垃圾食品。

    老師好意提醒我們:「但每天要吃不同的垃圾食品,這樣才能讓身體平衡。」大家笑。

    我想,老師的健康不是因為他能夠消化垃圾食品和冰可樂帶來的傷害,而是因為他比常人少許多煩惱,心胸開闊,很多常人嘔出病來的心結,老師全不當一回事,血脈神經自然通暢,身體自然好。

    對了,看起來老師只喝茶對不對?

    其實老師上課喝牛奶,發出的吸溜聲會被麥克風擴大,「呼嚕呼嚕」,充滿整座書院,特別萌。

    #老師的幽默

    有一次ppt出了問題,有位阿姨級別的學生來幫忙。老師說:「你幫了我,下次允許你犯一個錯誤!」

    老師以前是大學老師,說從前台灣老師工資很低,和對岸不能比,班上正好有一位學生是政府公職人員,老師聽說後,就對她說:「面對我,你不覺得慚愧嗎?」大家被逗得直樂。

    #老師曾對自己失望...

    老師跟我們「懺悔」,
    有一次政府要他接一份要職,
    但他拒絕了。

    我們說這不挺好的嘛,應該感到「自豪」呀,不與官場同流合污。

    老師卻搖搖頭,「你們不知道,我是拒絕了。但我居然花了幾分鐘才拒絕。」

    「會猶豫幾分鐘,就會猶豫幾個小時,會猶豫幾個小時,就會猶豫幾天,會猶豫幾天,就會猶豫幾個月,會猶豫幾個月,就會猶豫幾年...」

    #節日的意義

    上課聊到大陸不鼓勵過聖誕的事,老師說但該過還是要過啊,大陸肯定有很多基督教徒啊,這是人家的大日子啊,哪能說不過就不過呢。

    普通人當然也可以過,只是要記住一點:過聖誕的初衷是什麼。聖誕節是為了感恩。「不要只記得狂歡,卻不記得平安。」

    就好像過中秋不要只記得烤肉,卻不記得家人,忘了團圓。 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這才是節日最大的意義。

    #老師談現在的大陸

    老師說現在台灣很多專家什麼的總是分析大陸,這些都只能算「自娛自樂」。

    「大陸現在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像現在的大陸這樣,我們不能用既有的理論去定義她。」

    雖然我來自大陸,但我還是從老師的視角裡得到了很多啟發,甚至覺得他比我這個當局者看得還通透,老師說,大陸很多事情都是從前的人無法想象的,大家還在拼工業時代,大陸已經進入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加」模式在各行各業中廣泛應用,一個鹿晗一年能創造數十億的價值,一個王俊凱一條微博能轉發幾千萬,短視頻時代、直播主、淘寶、共享文化...(筆者2017年書寫)

    老師說他們這一代人,哪怕是他林谷芳,這麼「有名」,很有文化,也只能承認,自己玩不轉這個時代了。

    固有的人類學觀點,經濟學理論或者其他立足於西方的科學定義去看待現在的大陸,都行不通了,現在的大陸的每一天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新篇章。「現在的大陸,是小小的台灣無法估量的,整個世界都無法估量。」

    我們要做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文化,平等的,有姿態的,跟世界對話。

    #增加自己的垂直溝通

    交換生室友學文問了老師一個問題,生活中很多難題,總是徬徨,總是找不到出路怎麼辦呢?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大大的兩個字:讀史。

    以史明鑒。歷史上有無數的人事物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故事和處理事情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參考和力量。

    網絡時代的小孩,幾乎只有「平行溝通」,遇到問題,習慣於平行求解,而沒有「垂直溝通」。

    要獲得智慧,跟長輩交流是一個方法,另一個方式就是讀歷史。當我們心中有幾千年的歷史軌跡,看未來會有不一樣的寬度和廣度。就像一顆石子丟進水杯,水花四濺,動蕩不已,但投入大海,大海能包容萬物。讀史,至少能讓我們「心中有數」。

    #我們都忘了的一件事

    師父問我:
    你知道為啥林谷芳喜歡你嗎,
    我說不知道。

    師父說:「因為你是小朋友。」

    平日在書院裡教一群叔叔阿姨老頭老太太多沒意思啊,雖然他們有閱歷,有知識背景,能聽懂。但所有老師都是這樣想的,都喜歡教年輕人,因為你們身上才有未來,才有希望。

    其實⋯我們這些網路世代的小孩,沒膽量不顧一切地放肆,也不敢全然對自己負責。雖然不知道在慌什麼,但就是內心時常不得安寧,否定自己,懷疑一切。

    十幾歲就已被零零後的朝氣淹沒,二字開頭,就擔憂奔三,剛畢業,就像看到了生命的盡頭。

    我們都忘了,在我們身後,長輩們、家人們都巴巴望著呢,懷著最熱切的期待...是應該不斷提醒自己:我們是希望,是這個社會上最有能量的一群人,是社會的希望,是未來的希望啊。

    2017書寫

  • 南宋名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24 08:00:00

    第11集 秘境龍游-古韻衢城, 衢州是一座古城,已經有近兩千年歷史了,衢州市區當地人又稱衢城,是衢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衢城由衢江和柯城兩個區組成,位於東部的衢江區以江命名,山水秀麗,有著浙西九寨的美譽。有著悠久歷史的柯城也是古衢州府城所在地。
    孔廟,又稱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通常稱為文廟,本是中國紀念孔子、供後人祭祀孔子的廟宇式建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藉以宣傳儒家思想的廟宇。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衢州孔廟是中國僅有的兩處孔氏家廟之一。2004年,孔氏南宗家廟才恢復祭孔大典。2007年,全面修葺。隨著中國文化在中國周邊地區的影響加深,越南、朝鮮、日本等地都興建了許多孔廟。18世紀以後,在歐洲、美洲等地也相繼出現了孔廟。海內外孔廟曾發展到三千多處(目前尚存一千三百多處)。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並按歲時祭祀。[2][3]此即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孔廟,現在的曲阜孔廟。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在當時的京城建立了第一座位於京城的孔廟。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自此孔廟遍及各地。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衍聖公孔端友奉孔子及夫人亓官氏畫像南下,宋高宗賜其安居於浙江衢州,1253年建立孔氏家廟,即所謂「南宗孔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頒發「大成樂」專祀孔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祭孔樂舞為八佾,加籩、豆為十二,擴大規格祭祀孔子。
    所有列入國家祭典的孔廟都是禮制廟宇。此外,還有孔子後代的家廟、孔子活動過的地方所建的紀念性廟宇、以及書院內的祭祀廟宇等非禮制廟宇。作為禮制廟宇的孔廟多與地方官學結合,亦即所謂「廟學制」,布局主要可以分為前廟後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等形式。其中崇聖祠、明倫堂、大成殿、大成門是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皆有的主要建築,中國孔廟一般都有萬仞宮牆、泮池、禮門、義路、欞星門、東西兩廡幾部分,有些孔廟並設有鄉賢祠、名宦祠、節孝祠、孝子祠等。中國的孔廟一般都是三進院落(曲阜孔廟是九進),也有許多只有兩進。在越南,地方孔廟稱文址(Văn chỉ),村社孔廟稱祠址(Từ chỉ)。
    鄉賢祠:用於紀念當地籍貫的歷史名人,由知縣具文遂級呈報朝廷,經審批後入祠立碑紀念。
    名宦祠:用於紀念當地政績突出官員,由知縣具文遂級呈報朝廷,經審批後方可入祠立碑紀念。

  • 南宋名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4-20 08:00:00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7): 1、磐安: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2、磐安煉火:神秘的火上舞蹈; 3、磐安:花溪村的幸福時光; 4、磐安櫸溪:活著的孔氏文化。
    煉火源於古時對火神祝融的崇拜,現代少數民族中的傈僳族、珞巴族就以火和灶炭為崇拜。《雷濤叢談》“遇夜炳燎,其光燭天”、《建水州志》“於燃松炬……以炬插田,設牲致醴禱”的記載,都屬以火祭神,煉火是崇拜火神的一種古老習俗的遺存。 是一種植根于南蠻巫覡文化的祭典活動,通常以舞蹈的形式興胡公或驅瘟逐邪,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一個較大的部落在磐安群居生活。今天,在磐安縣的深澤、雙峰、仁川、盤峰等近10個鄉鎮的山區,都有煉火的傳統,其中尤以深澤鄉深澤村的煉火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煉火活動一般由村裡的“頭首”(行政或宗教負責人)負責組織籌備,由“山人”(道士)負責各種祭祀儀式,“降侗”則負責帶領煉火隊具體表演。“煉火活動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宋代。煉火傳承到近代,請神、送神及表演陣式等內容都日漸豐富,煉火班的組織也越來越健全。”據磐安縣文化館館長陳永崗介紹,如今,煉火已經成為當地最隆重、參與面最廣、場面最壯觀的一種大型民俗活動。文身、赤腳的煉火者手執響鈴、鋼叉等,繞東、南、西、北4道水火門巡行一周,先從北門沖進火壇,踏著烈火從南門殺出;再繞到西門沖入火壇,從東門殺出:這樣反復穿梭,在烈火上踩過,一刻鐘為一壇,一般煉三壇即告結束。磐安煉火的歷史經歷了從娛人到娛神再到娛人3個階段:煉火在起源時是娛人的活動,到了巫覡時代,就開始了向娛神的轉化。巫在當時的地位很崇高,“巫”字上面一橫意指天,下面一橫意指地,中間兩個人在跳大神,表示巫是可以與天地(神)進行溝通的人。那個時候,先民對火非常崇拜,煉火就成為娛神祭神的最好形式。因此,煉火是當時不可或缺的娛神祭神項目。煉火又是古代祓除習俗的遺存。這個時期,煉火在慶豐收的同時,又融進娛神祭祀、防病保平安的意識。人們一旦生了久治不愈的病,就要請人煉火,無法進行煉火也要烙火浴,或是背著病人跨過火堆,認為這樣做就可以把病去掉。到了宋代,磐安的煉火活動進入鼎盛時期。據《宋史》記載,北宋天聖年間,永康胡庫人胡則官至兵部侍郎,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曾奏請免除衢、婺兩州身丁錢。胡則死後,百姓懷其德,在方岩立廟祭祀,尊為“胡公大帝”。據傳胡則生前喜歡觀看煉火,他死後,當地案堂每年都要到永康方岩煉火,意為胡公“跑煉烏金”。另外,據《磐安縣誌》載,宋越國公盧琰因“柴周大臣,義不臣宋”,攜柴榮之遺孤柴熙誨出京,輾轉來至浙江,最後隱居于磐安縣靈山之麓。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孫孔端躬為避戰亂,舉家南遷至此。這些本地歷史名人都積極參與煉火,他們的子孫至今仍舉行煉火活動,這也對煉火藝術的流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煉火又從娛神轉到了娛人。每到煉火的節日,到訪者絡繹不絕,比過春節還要熱鬧,大家喜氣洋洋,空氣中洋溢著歡娛的氣氛。

  • 南宋名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04 08:00:00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縣趙州橋、惠安縣洛陽橋及北京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集拱橋、樑橋及浮橋於一體,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初名康濟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後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有此民謠道:「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的修理與加固。2003年至2007年,對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代進行了修復,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並加上匾額與對聯,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淩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淩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雲:“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韓愈紀念館即韓文公祠,位於潮州城東筆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饒宗頤學術館,始建於1993年11月,是第一個潮籍名人學術館。該館占地面積45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學術館坐北朝南,大門上有啟功題字的「饒宗頤學術館」橫匾,文氣斐然。樓內第一層展廳以「譽傳寰宇耀名邦」為題,介紹饒先生歷年行跡及主要學術貢獻;第二層題為「墨瀋丹青動藝林」,陳列了饒先生的書畫作品;第三層展廳則以「曠世奇才饒宗頤」為題,從「博大精深」、「預流導路」、「勤奮自勵」三個方面,對饒先生的學術成就及治學精神,予以述評、介紹;第四層則為小型會議廳。此外,尚有收藏圖籍的「書巢」及再現歷史環境的「選堂讀書處」等設置。 2006年重建了饒宗頤學術館,年底剪綵落成。學術館經過擴大,裝修,成為一座古色古香的「頤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