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
2019年終結,在過去一年,香港大事和國際大事罕有地連成一線,世界各地結成蝴蝶效應,也處處反映科技發展已改變了人類政治進程,令一切變得不再遙遠、不再離地。就中顯示的十大趨勢,可概括如下:
1. 香港的「反送中」運動發生前後,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地區,也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不同抗爭,不少受到「香港模式」啟發,例如智利、伊拉克、黎巴嫩等。雖然這些抗爭目標各不相同,針對的政權由左至右、由民主至獨裁,但運動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普遍反映對傳統精英(包括反對派精英)的不信任,傾向由下而上、無大台組織,往往直指最深層結構性問題,即使獲得階段性勝利、甚至政府首腦下台,運動還沒有停止。抗爭者廣泛利用資訊科技策劃行動,除了更難捉摸,也令一個個的虛擬國度逐步建立,進一步減低了抗爭者對現實妥協的誘因。這是一個成型中的「永續抗爭」模型,世界會從此不一樣。
2. 世界各地兩極化趨勢持續,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被民主黨主導的眾議院彈劾,在自由派口中聲名狼藉,另一方面卻逐步消化了共和黨黨內反對派,以無黨內對手姿態競逐明年連任,國內空前撕裂。英國脫歐公投後亂局未止,終於在首相文翠珊下台、約翰遜大比數贏得大選後漸見曙光,明年正式脫歐可期,但內部大撕裂同樣未見終點,還可能引起蘇格蘭分離主義等挑戰。年底德國政壇也現危機,默克爾不連任後的明年大選充滿暗湧,左右兩大非主流政黨綠黨、另類選擇黨居然位居民調二、三位;走中間路線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再受黃背心挑戰,群眾不斷反映對社會制度的失信。這些都反映在互聯網世代,二元對立、中庸之道被揚棄,已成為普世現象,包括在香港。
3. 全球逐步出現新冷戰局面,雖然沒有舊冷戰時代般壁壘分明,依舊你中有我,但威權主義Vs自由主義這兩種價值觀,逐步成為正面競爭的兩陣意識形態,年底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三大美國對手舉辦聯合軍演,就有相當象徵意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以「做deal」主導外交,但和中國的貿易戰、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以方便和俄羅斯軍備競賽、不斷對伊朗施以進攻威嚇、乃至對北韓金正恩時談時喊打,都為未來一代的新冷戰思維奠下基礎。中俄伊朝等國近年愛國主義高漲,不斷以此調控內部危機,未來借用「外國勢力」處理內部問題勢不可擋,新冷戰隨時假戲真做,很容易擦槍走火。
4. 中美兩國自建交以來,2019年關係空前繃緊,不少結構性問題被充份暴露,例如年頭華府正式提控華為孟晚舟,被普遍看成中美科技戰白熱化;反反覆覆的貿易談判,不會輕易出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美國朝野卻已達成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的共識。香港、台灣、新疆等問題夾雜其中,美國政客紛紛爭奪這些議題的話語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台北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等相繼通過,變局陸續有來,中美兩國的全方位交流已明顯受影響。身處漩渦中心的香港人,更需要認清大局而自處。
5. 年前異軍突起的伊斯蘭國(ISIS)隨著領袖巴格達迪被殺,今年正式覆滅,但其實只反映中東進入新的代理人戰爭時代。俄羅斯扶植的巴沙爾取回敘利亞大部份控制權,美國則默許土耳其奪取昔日的反ISIS盟友庫爾德人地盤,只是由巴爾幹式分裂,回到比較清晰的大國棋局,庫爾德人無奈又一次成為最大輸家。但全球反恐形勢並未因而受控,斯里蘭卡、紐西蘭等先後發生死傷枕藉的恐怖襲擊,前者依然由ISIS承認責任,後者則源自互聯網上的極右思潮,乃至出現社交媒體直播殺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杜絕由下而上的恐怖襲擊,幾不可能。
6. 各國雖然邁入新冷戰,但也有共同對手,特別是逐漸尾大不掉、富可敵國、影響力也可敵國的資訊科技巨頭。Facebook月前被美國罰款天文數字的50億美元,原因是違反資料保護,但並非個別例子;各國資訊科技公司只是化整為零,繼續把電子管理發揚光大。如何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未來社會(在自由國家),乃至作出更有效監控(在威權國家),成為大小企業的熱門研發內容,各國政府只能亦步亦趨。中國除了加強補貼華為在5G時代的競爭、努力開拓歐洲市場,國內各種提案例如搞「由上而下區塊鏈」、草擬「密碼法」等,都反映了以大數據輔助威權政體的決心。
7. 《時代雜誌》選出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壓倒公眾投票得票最高的香港抗爭者,畢竟因為今年發生了不少和氣候變化有關的大事,連結在一起,警示深遠。例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巴西亞馬遜森林、澳洲森林相繼發生生態災難性大火,威尼斯滅頂水災,南北極冰川持續融化,都令環保逐漸成為整合全球左翼抗爭者的最大綱領。德國綠黨在國內民調支持度出現歷史性新高,只是環保政治主流化的先聲。
8. 巴黎聖母院、沖繩琉球王宮先後遭逢大火,鄰近文明圈的深切關注,可見古蹟保育已成為現代社會核心價值;古蹟復原工程據說都參考了電腦遊戲或數據庫,也令VR、AR走入日常生活邁進一大步。從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對古蹟被破壞的反應,可見不同世代對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可變、什麼不可變一類問題,已現鴻溝;新生代更接受變幻才是永恆,也認為物質性的東西總能重生,這正是全球進入「後物質時代」又一表象。
9. 社會逐漸被資訊科技改造,「無條件基本工資」(UBI)這概念也得到發展...... #全文見blog #2019 #大事回顧 #globalization #ir #hk
南北極冰川融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有一天。
1、你消失了,我會難過到躲在家哭泣,不想和任何一個人碰面,因為見面就會被關心,一被關心就會滿腦子都是你。
數個月之後,我的生活可能會好轉,也可能要數年之久。
無論如何我沒勇氣思考,失去你的日子要怎麼辦。
2、我消失了,你別難過太久,我只是去另一個地方長途旅行,路上會有很多旅伴。
還記得我們相隔兩地都怎麼聯絡嗎?我們會手機視訊,問今天過的好嗎,搞笑扮鬼臉逗彼此開心。
現在終於變鬼了,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認真扮鬼臉逗你笑。
3、它消失了,要一起難過,我們曾經父子流浪,坐在海岸邊吹風、你把自己埋進沙灘堆裡以及踩浪花、在海灘邊的小店買冰吃。
這個「它」就是海岸線,同步消失與增加,以前在海岸邊的美好記憶會消失,海平面高度持續增加。
此為綠色和平邀稿,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1.9公釐的速度上升,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赤道海水向西累積至西太平洋,臺灣周邊海平面上升速度更為全球平均的2倍。
若不積極減碳,2050年的臺灣海平面上升與暴潮衝擊,可能受影響人數293萬人 、全臺淹溢面積2120平方公里,受威脅的歷史古蹟將高達100 個以上。
海平面之所以上升,因南北極冰川融化,以及海水熱膨脹。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森林大火與暴雨洪水災難頻傳,「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
為了讓香火親眼看見冰川融化的後果,我設計了一個氣候變遷遊戲,原本要震撼教育他,最後被他震撼!(詳情見圖說)
如果有一天,熟悉的人事物以及地景持續消失,我們這一代要對下一代說抱歉,因為留給他們的只剩「失去」。
加入氣候緊急連署,把可能失去的東西要回來。
https://act.gp/326JvIW
南北極冰川融化 在 科學最前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知道未來世界會怎麼樣😱
南北極冰川融化 在 倫敦人妻先生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到一篇講北極熊翻垃圾桶找食物的照片,我心中不禁戚然,於是繼續找尋這隻北極熊的下落— 最後攝影團隊選擇了不去協助這隻北極熊,因為人類的介入也是延長了牠的痛苦。
而台灣的黃教授也寫了一篇文章「從北極熊翻垃圾桶,談餵食動物是否對生態造成干預?」生態系統的事情,我呢個師奶仔真係識條鐵咩?但如果說邏輯,那倒是有點共同話題。
首先,黃教授多番指出「物競天擇」、「不能人擇生存」,這點我是同意的—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的話。
在工業革命後,人類對天然資源的需求以幾何級數提升,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是幾何級數的暴漲。若果真的是「物競天擇」,那麼這幾十年來全球暖化,南北極冰川融化,是「天意」、還是「人為」?各位學者們,想清楚才好回答這問題。
若果全球暖化是天意,我們可以叫環保團體早點回家休息,畢竟我們不能強改天地造化,擾亂自然進化。但,若果全球暖化是人為— 那麼北極熊的無家可歸、瘦弱如此,大抵都是人類的責任。
文中所說,流浪貓是「人擇物種」所以就可以被人類照顧和拯救,但北極熊是「天擇物種」就得自生自滅。但我不明白的是,明明是人類的活動,令北極熊受苦,那是什麼「天擇」?這番話說得漂亮,彷彿把北極的問題都推回給上帝了。要是我們駕車時撞傷了動物,我們有責任在能力範圍之內盡力施救,這不是「人擇」,而是「人道」,也不過是補償自己的過失。除卻法律不容許人餵飼北極熊外,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對北極的動物們「補償人類的過失」?
要是不能補償的話、要是真的「天擇」的話,你們多年來是一直拿著北極的動物來消費我們的同情心和捐款嗎?不,我認為不是如此的。
當然,文中也有提及過胡亂餵飼動物的影響,那很簡單啊,來個發牌制度,誰要餵北極熊又或是其他的北極動物就先領牌,又或是交由專業的保育專家去做,那就行了吧?反正北極又不是馬騮山,不會每天也有一大群遊客去餵飼的。
說到人擇,嘿,我跟你說,大熊貓才是人擇的代婊— 從中國拿了動物檢疫輸港專才單程證,就來了海洋公園優先「上樓」。除了有自己居所,還有一大堆專人服侍和差別代遇,明明「天擇」不想繁殖,還被你們日夜抓去交配,羨煞一眾在海洋公園多年等緊有自己館的香港動物。
#我只是覺得由人去解釋天擇這回事
#本身已經很人擇
#自然界的物種本來就是互相干擾
#共生
#當年人類也選擇了和犬隻共生
#絕非學術探究
#只是左膠毒突然發作
#一些不切實際的狂想
#我對於動物的理解只限於雄性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