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十三行博物館文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十三行博物館文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產品中有3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陳偉杰 Chen Wei-chieh,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景點微解封、防疫不放鬆!😉 三級警戒微解封的此時,偉杰知道有許多好友想往戶外走走,當下疫苗未普及,提醒大家依舊要注意自我防疫,配合管制措施,外出前先查看新北人潮儀表板,避免人擠人! 查詢新北景區管制即時資訊 👉 https://tour.ntpc.gov.tw/ 🚶外出的你,進出各個已開放的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博物館人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Chen Ma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博物館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博物館人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3:40
【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 Recover and Reimagine) 5月18日對「博物館」是個意義深重的日子❗️ 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 然而臺灣疫情升溫,全臺博物館紛紛閉館😞 原本精心安排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也因此取消或延期 相當的令人不捨與...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台灣人的口袋博物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3:17:31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博啥款感情 別看虎爺萌萌的,在許多人心裡,祂是能夠保祐我們渡過疫情難關的守護神! 傳統信仰認為,老虎的兇猛可以鎮煞,甚至能夠鎮服五毒,因此,即使臺灣並沒有老虎,虎爺信仰仍十分盛行,許多神明也以老虎為坐騎而共享香火,如媽祖、土地、保生大帝、武財神趙玄壇、張天師、城隍等。 虎...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Chen May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18 17:39:33
🔥「ARTGOGO新北美術號」到八里囉 由退役公車改造的ARTGOGO新北美術號,成為美術館與民眾的對話橋梁💬💬💬 ✅多項遊戲式互動裝置親子同樂好有趣~ 👉有結合色彩遊戲的「藝術馬賽克」 👉還有激發孩童無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動物積木」 引導小朋友透過雙眼觀察、動手操作,創造生活的美感與樂趣。 👉巡迴...
-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0-13 11:06:48本集主題:重返十三行常設展
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十三行博物館,首先由館方解說員 #鄒昀臻小姐,為大家介紹此常設展,此常設展共分為六個單元:
單元一 發現十三行
本單元自博物館一樓大廳左側開始,利用飛機與鐵渣模型的展示及互動設計,重現十三行遺址的發現經過。民國四十四年秋天,一位空軍飛行員隨機飛越觀音山上空時,驚見飛機的羅盤出現了磁力異常的反應,他以為發現了鐵礦,才會影響羅盤!於是少校決定協同地質學家林朝棨等人前來探勘,才知道在地面上到處可見的鐵塊與鐵渣,其實是史前人類煉鐵的遺留物,另外也發現了許多史前陶片、石支腳與凹石等,由此判斷為史前遺址,並根據此地的地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
另外,本區也陳列十三行遺址地層、考古探坑工作模型、遺址發掘影帶等,以傳達考古學相關知識。
單元二 搶救十三行
1989年政府計劃在十三行所在地進行污水廠興建工程,此舉勢將徹底破壞十三行遺址,考古學家大力呼籲保存遺址,並在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下,進行十三行遺址的搶救工作。本單元的主要用意,即在紀錄此一臺灣社會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現當年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以收鑑古知今之效,並希冀這樣的衝突不再重演。
展場中陳列了當時的簡報與影像紀錄,並藉由怪手、抗議海報與探坑出土文物的模型擺設,帶領觀眾回到搶救發掘現場,感受當時的壓力與無奈。
單元三 探索十三行
舊名八里坌的八里,山水環繞、雨量均勻,氣候溫熱宜人,其東南側為沖積平原之外,後方是觀音山,西北接大海,東北側為淡水河口,水陸資源非常豐富,相當適合人類居住,早在西班牙、荷蘭時期,八里即有平埔聚落。本館特設立「八里坌繁榮時期」、「回到清初漢人出入墾時期」、「回到荷西時期」及「回到史前時期」等四個時期進行介紹。其中史前時期的展區中,我們設計了刺青、捕鹿的互動設計,及仿製原住民獨木舟的陳列,藉此呈現部分原住民生活的面貌。
要了解八里,除了從歷史面向外,地理環境的演變亦不可忽視,因此為瞭解八里地區的自然環境,及遺址分布與地質環境變遷的關係,特於五處地點鑽取連續岩蕊,希望由該地沉積物內容,探究當時期的地形及演變。經研究,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一萬年前為陸地,一萬年至六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而為海水淹沒。一直到六千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沒有顯著的改變,這一帶才因沉積物而成為陸地。陸地的誕生,提供了十三行人的居住場所,一千八百年前,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
臺灣北部東北季風強盛,產生東北往西南方向的沿岸流及輸砂。近十年來,臺北港防波突提的興建,使得淡水河口以南、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反之,臺北港西南之海岸則加速侵蝕,人為的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
單元四 走進十三行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交易、墓葬、工藝技術、服飾、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為了讓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更為逼真,我們將此區營造成劇場,利用音效、燈光及旁白,帶領觀眾認識十三行人一天的生活。
當時為求復原圖的逼真與生動,繪製者除了設定時間及場景,親自自八里海灘取景攝影外,並聘請演員充當原住民,扮演劇場中的角色,以進行拍攝紀錄,再依據其成果繪製。
單元五 遇見十三行
這個單元是我們展覽的重點所在,因為遺址出土的文物就陳列在這裡。藉由實際文物的擺設,帶領觀眾想像十三行人的生活面貌。除了文物外,此區對於十三行人的墓葬、遺址的出土現象,也做了更為詳細的解說。另外,利用十三行出土人骨所復原的十三行人面貌亦陳列在此。
復原十三行人面貌計畫是國內考古學界首次與國外學者合作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在計畫執行的過程中,亦遭遇許多困難,例如十三行人骨,因長期埋在地下,經常受地層擠壓或各種侵蝕因素,而脆弱變形,或分離散落,增加復原工作的難度。再者,人骨只能提供頭型和面形,關於眼耳口鼻和鬚髮等部分之復原,就需要依賴相關之生物性資料和民族誌比對資料。另外,人的神韻和性格,及其容貌上的裝飾,都需要參照相關的民族誌資料。這個計畫總共成功地復原了一位男性、一位女性和一個兒童的面貌。
單元六 認識十三行
這個展區中強調的是資訊的傳遞,讓有興趣深入探究的觀眾,得以在本區中自我探索。因此本區主要為互動的考古遊戲,及相關的影帶:如「複製文化層─展示製作紀錄」、「考古發掘日記」、「如何測出十三行人的年代」、「臺灣的平埔族」以及「臺灣的南島民族」等。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9-04 02:21:48鎮海樓/廣州博物館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誌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7),並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一。清代以「鎮海層樓」及1986年以「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2013年3月,鎮海樓被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簷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這五層高建築逐步向上收減寬度和深度,令到鎮海樓形似塔又似樓。廣府人將鎮海樓稱為「五層樓」,亦因為登樓所看的美景不絕,也被冠以「五嶺以南第一樓」和譽為「嶺南第一勝覽」。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露台可一矙廣州全景,直望珠江。改革開放後,大量高樓矗立,使之江景被阻擋,廣州的古塔大多已被遮蔽,無法直觀。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廣州博物館的前身是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在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大陸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廣州鐘多以傳統建築形式為造型,如亭、台、樓、閣、塔等,鐘殼大多數採用銅胎琺瑯或者銅鍍金,色彩鮮豔,光澤明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多為華南地區富人所擁有,形成了“廣鐘”流派。中國與鐘錶結緣於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用西洋自鳴鐘作為“敲門磚”獲得了進入中國的機會,並在肇慶住下。後來他將兩台自鳴鐘進奉給了萬曆皇帝,又得到留在中國的許可。而明清兩代的皇帝對西洋自鳴鐘更是極為喜愛,因此故宮博物院至今仍存留了2200多個西洋鍾。許多人以為古董鐘全是舶來品,其實故宮的自鳴鐘並非都是洋貨,很多是中國製造的,尤其以廣鐘居多。原來,在“清三代”的時候,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進口”了不少西洋鐘。為了投其所好,無論是各地的封疆大吏還是外國使團都用西洋鐘來“孝敬”皇帝。然而,畢竟是舶來品,皇帝對這種西洋鐘的裝飾風格未必非常喜愛,特別是在看不懂羅馬數字的情況下,提出了各種改動的要求,例如把羅馬數字改為大寫漢字,或者在鐘上鑲嵌各種珠寶。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到歐洲去採購鐘的官員把當地的名匠也帶到了廣州,在十三行對西洋鐘進行改造,還有許多廣州的幫工跟著他們學。經過一些時日,這些幫工學會了製作西洋鐘,並根據廣州的工藝設計出了廣鐘。當時,世界最頂級的鐘錶工匠都在廣州幹活,他們會在機芯裏簽名落款,產品的檔次之高可想而知。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景點微解封、防疫不放鬆!😉
三級警戒微解封的此時,偉杰知道有許多好友想往戶外走走,當下疫苗未普及,提醒大家依舊要注意自我防疫,配合管制措施,外出前先查看新北人潮儀表板,避免人擠人!
查詢新北景區管制即時資訊
👉 https://tour.ntpc.gov.tw/
🚶外出的你,進出各個已開放的景點、場館,口罩務必戴好戴滿、保持社交距離、禁止群聚,也要遵守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控管降載等相關規定。
🧘♀️在家的你,也能逛逛博物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的數位體驗帶大家認識各式文物🤓
十三行數位博物館由此去
👉 https://sshm.vm.ntpc.gov.tw/
只要我們再堅持一下,確實遵守相關防疫措施,就能儘早回歸如常的生活。🤝
大家打算今天怎麼過呢?是要和偉杰一樣繼續宅在家?還是外出散心一下?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今天的計畫哦!😁
#認真防疫 #堅持到最後
#新北市議員陳偉杰 #淡水魚丸
#淡水_八里_三芝_石門
#Your_Life_Is_My_Life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房藝 把藝術帶回家🏠 宅家的日子,房子就是我的美術館,科技讓博物館、美術館『藝』點就直通🖱️感覺在家也能學富五車 😊 才高八斗 📣臺灣熱門10大線上展覽一次報你知: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用照片與文字介紹當期展覽,配合語音導覽,讓藝術愛好者彷彿親臨現場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線上故宮 #故宮電影院 #精選文物一次看#720°VR走進故宮等專區帶你探訪故宮文物之美;與Google Arts&Culture平台合作,與全球共享數位典藏資源,讓世界看到故宮。
🎨 國立台灣美術館:#線上展覽專區,在家飽覽近200位藝術大師的傑作
🐬 屏東國立海生館:#360度環景導覽#解說影片#每週海洋小學堂直播,寓教又於樂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3D文物檢索 #線上互動式歷史特展,穿越時空了解更多歷史文物
🌹 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線上逛水道,體驗一場古色古香的「古蹟巡禮」
📖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虛擬博物館 #城市解謎小遊戲,用更活潑的方式學習新知
🏞 @國立臺灣博物館:#環景VR720,透過不同主題特展親近自然
🕍 國立臺灣博物館:#線上藝廊 #ARVR體驗 #線上說故事,沉浸式互動,更認識藝術作品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720度環景虛擬導覽 #科博揪咪秀Podcast,配合生動有趣的解說,吸收吸收地球環境、人類文化等新知
#在家抗疫的藝想世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469
十三行博物館文物 在 博物館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18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 Recover and Reimagine)
5月18日對「博物館」是個意義深重的日子❗️
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
然而臺灣疫情升溫,全臺博物館紛紛閉館😞
原本精心安排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也因此取消或延期
相當的令人不捨與惋惜,少了觀眾的館舍少了生機
不過儘管閉館,各大博物館仍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
將博物館的資源推廣給在家悶壞的觀眾
儘管居家防疫在家滑手機也能增廣見聞
了解藝術、科學、文學、歷史等有趣知識🤓
滿足求知慾,減少因疫情引發的焦慮感🙏
此外,臺灣的博物館也在今天展開全臺串連
用「518國際博物館日之博啥款感情」的#hashtag
博物館人團結一心來響應博物館日
一起挺過這段艱難的時刻,等待未來的復甦的那一天到來
以下為響應博物館日的博物館夥伴們,一起加油!
也歡迎大家到各博物館的粉專或IG瀏覽按讚支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雲林布袋戲館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科教館GO好玩
鹿港民俗文物館
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北投文物館
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