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戲劇更加灑狗血的現實,是對那個不可抗力的時代最沉痛的見證。」
⠀⠀⠀⠀⠀⠀⠀⠀⠀⠀⠀⠀
第一次看到《打鬼PÀ GUì》的時候,當時釋出的影片玩法是類似《Evolve》那樣的多人對抗,玩家可穿梭在如杏林醫院、民雄鬼屋、廢棄戲院等地,扮演官將首,帶著法器,大戰另一名同為玩家...
⠀⠀⠀⠀⠀⠀⠀⠀⠀⠀⠀⠀
「比戲劇更加灑狗血的現實,是對那個不可抗力的時代最沉痛的見證。」
⠀⠀⠀⠀⠀⠀⠀⠀⠀⠀⠀⠀
第一次看到《打鬼PÀ GUì》的時候,當時釋出的影片玩法是類似《Evolve》那樣的多人對抗,玩家可穿梭在如杏林醫院、民雄鬼屋、廢棄戲院等地,扮演官將首,帶著法器,大戰另一名同為玩家所扮演的妖魔。未料後來也沒有太多更進一步的消息,近日則是釋出了單人劇情的內容,但討論度依然偏少,所以想藉一篇文來聊聊這個同為台灣獨立製作的遊戲。
⠀⠀⠀⠀⠀⠀⠀⠀⠀⠀⠀⠀
這個遊戲的優點,就我來說會覺得首推音樂。音樂邀請到血肉果汁機、藝級玩家、三牲獻藝、百合花等樂團為遊戲量身打造,用了大量的北管樂器的配置,讓整個味道很對。
⠀⠀⠀⠀⠀⠀⠀⠀⠀⠀⠀⠀
而單人劇情的的年代落在1954年,主角林火旺是名孤兒,從小在宮廟裡長大,某天偷聽到廟公和別人聊天時提到自己是附近一個叫興中村的人抱來求廟方收留的。他聽後便動了念頭,趁夜半無人時向地藏王菩薩擲筊要借法器,但也未得應允。死小孩就擅自把廟裡的黑令旗拿來插背後,手持令牌、手銬,就這樣前往228事件時被國民黨清鄉,荒廢至今的興中村裡,尋找自己家人的線索。
⠀⠀⠀⠀⠀⠀⠀⠀⠀⠀⠀⠀
製作人表示劇情的內容是在探訪鄉也試著充實內容的時候,從當地耆老口中聽到的故事,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覺得這故事不能被忘記,於是把它做了出來,遊戲總共有三個結局,而目前版本只有兩個,另一個會在後續更新中補上。其中刻畫得最精彩的角色是一開始遇到的阿嬤(也是最恐怖的),不論是守候夫君一輩子的決心,還是對於孩童的慈悲都表現得很豐滿,或許有人會問為何阿嬤要用那麼強硬的方式驅趕林火旺,換個方式想,眼前這個小孩都感半夜偷拿神明的法器闖進荒村了,用講的會有用嗎?
⠀⠀⠀⠀⠀⠀⠀⠀⠀⠀⠀⠀
另外,3D建模的部分也讓我很驚豔,雖然物件大小比例有點怪,但是小工作室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本來就是一個挑戰,更何況精細的程度真的很神。
⠀⠀⠀⠀⠀⠀⠀⠀⠀⠀⠀⠀
接著來說說比較可惜的部分,大概就是配音跟鬼的形象。
⠀⠀⠀⠀⠀⠀⠀⠀⠀⠀⠀⠀
配音我想只要看過實機畫面,應該都能感受得到那個震撼,撇開配音的硬傷不談,鬼的形象是讓我覺得最可惜的地方。裡面鬼的建模不知為何一直給我很重的玩具感,可能是色調偏明亮,以及很乾脆的動作,看起來感受不到怨念,亦感受不到悲戚,不會讓人憐憫,也不會讓人懼怕,如果真要說的話阿嬤還可怕多了。再來既然設定是遷台初年遭到無差別屠殺的村子,為什麼沿途的鬼會有一堆撿紅包等冥婚的地伏靈、用爬的貞子、還有半透明的黃飛鴻?這麼做或許是想讓遊玩過程豐富化,卻讓我覺得是反效果,如果把這些機會拿來在每間房子裡去補足故事,讓多一點角色出現,從更多方面去描繪這場事件,感覺會比較整個遊玩體驗應該會更豐滿才對。
⠀⠀⠀⠀⠀⠀⠀⠀⠀⠀⠀⠀
近年來台灣獨立遊戲越來越蓬勃,對於從小打電動的我來是最開心不過的一件事。每次新作品發表都可以見到台灣人用創意,用包裝去克服資金較為不足的問題,也不忘將濃濃的台灣味注入遊戲裡。當遊玩的場景終於能夠跳脫打不完的二戰,奧瑪哈、集中營、康達瓜納爾島,走進我們平時的生活地景,這些記憶也將在另一個世界永遠存在。而這也是相較於書本、館藏史料等,更容易讓人知道(不能奢求每個人都理解)這片土地上的曾經。
⠀⠀⠀⠀⠀⠀⠀⠀⠀⠀⠀⠀
敬台灣獨立遊戲。
⠀⠀⠀⠀⠀⠀⠀⠀⠀⠀⠀⠀
#game #pcgame #taiwan #台灣 #遊戲 #電動 #獨立遊戲 #打鬼 #白色恐怖 #宗教 #親情
北管樂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東森幼幼台-超級總動員錄影初體驗》
大竹國小的小朋友在東森幼幼台表演北管「七句詩」,雖然只是短短一分鐘的節目,也是花了一點時間研究演出內容,為了讓小朋友可以在短時間鑼鈔打上手,還可以讓學生背頌工尺譜的曲目,感謝師兄推薦七句詩。
這一次疫情打亂了時程,原定在6月22日錄影的行程,延到疫情降級後的8月1日。臨時有學生無法出席,老師調度人手,北管演奏的人少了就會覺得不熱鬧,少數同學在7月29日才練好樂器。
昨天進電視台錄影,大家還都很嚴謹,學校老師在大家上下車移動時,全車消毒洗手。東森電視台簽到實名制、溫度感應器、全身消毒。進到休息室,國小家長熱心消毒桌椅後,才放心讓學生就坐。節目錄製過程,只要學生換場移動,工作人員不時噴灑消毒。
等待過程有些漫長,上午9:30左右進到電視台,12:30左右才輪到我們進場錄影。節目組一個月錄影一天,一次錄四集,錄影大致時間在玩闖關游戲,表演的時間其實只有一分鐘。
👦🏻主持人郭彥均看著樂器,私下詢問:『北管是哪一個樂器?』
🧒🏻:『這些鑼鈔跟嗩吶都是北管樂器,北管不是哪一項樂器,是台灣傳統音樂的樂種之一。』
👩🏻工作人員驚訝:『我以為是什麼管樂器?所以北管是很多樂器,是一種傳統的音樂類別?』
好不容易等到演出,心裡特別緊張,擔心學生狀況不穩定。但節目錄製時間有限,僅短短的練習適應一下場地,錄第二次導播就喊ok!心裡好想跟導播說可以再來一次嗎?雖然沒什麼出錯,總覺得學生可以更順暢的,但至少他們都盡力了。
#學生很可愛演奏時緊張到笑不出來
北管樂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Beigang Artisan 北港工藝大師 }
▪️你願意花多少時間來做好ㄧ件事,ㄧ年?十年?還是ㄧ輩子⋯⋯
我想或許ㄧ輩子也不夠,北港藝師們世代相傳,只為了將最純正的傳統工藝保存下來,用生命淬煉成文化,用文化來見證歷史。
「#匠新匠心」紀錄片系列是我們耗費了一年製作出的節目,5位藝師 x 5 位新世代創作者, 譜出5段相知相惜的故事,他們從陌生人到莫逆之交⋯⋯
#李春生 大師高齡83歲,自幼隨父學習北管樂曲,精通各項北管樂器,並擔任北港金聲順與集雅軒兩館的指導老師至今,也是北港北管界輩分最高的老師,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
去年初識老師時,老師因爲身體不適,眾人想見他一面都很難,#北港大復戲院 開幕式- 北港懷舊音樂會上終於見上了本尊,當時的興奮記憶猶新,心中滿是感動。
今年一如 #顏三泰 老師的戲劇性轉折,從4月開始幾乎每場活動李老師都在,10月份 高雄佛光山佛佗紀念館 記者會上,20位藝師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李老師,行動極不便的他,為此舟車勞頓,眼下的我還真有點哽咽⋯
現在大大小小活動,只要與北港相關,與文化傳承相關,我們都會在一起!❤️
今天是個大日子,層層的鋪陳,滾雪球似的,在將近365天的時間,將這些我們所敬重的藝師們從北港小鎮,推向大屏幕。
《匠新匠心》
公視主頻 12/5 每週六上午10:00播出
公視3頻 12/13 每週日上午9:30播出
公視+ 12/5 起 每週六上午11:00播出
雲林同場加映 12/5 14:00 北港大復戲院
北管樂器 在 嘎咕的繪本探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宜蘭小景點 #鄉土教育
今天原本動態的騎腳踏車活動進行到一半
被吾兒帶進這個媽媽似乎沒進去過的
#台灣戲曲館
.
一樓 ▪️展示了北管樂器還有可以試著敲打的鈸跟鑼。另外還有透過互動式螢幕介紹歌仔戲相關的背景知識
二樓 ▪️展示很多布袋戲手偶、還可以借手偶試著玩看看!每個月第一跟三的週六還有免費的手作活動可以參加~
三樓 ▪️展示很豐富的歌仔戲服飾,聽說還可以借歌仔戲服穿喔只是因為疫情目前暫停出借這樣有點可惜
.
照片中的學習單是在二樓拿到的
右邊是北管樂器的貼紙
左邊有空格可以黏貼
剛好吾兒熱愛貼貼紙就帶他到一樓邊看邊玩蠻有趣的
不過我想他應該只記得鈸(鈔)跟大鑼、小鑼吧因為可以一直敲🤣
.
北管樂器介紹參考:
http://www3.tn.edu.tw/content/music/localmusic/tube/north/n5.htm
.
有機會到宜蘭或住附近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
就在宜蘭文化中心裡面👍
.
#是說媽媽其實蠻怕手偶的所以從小到大不敢進去但是爸爸倒是很熟的樣子🧐
#有人說想做手偶媽媽有點頭痛
#敲鈸跟手偶照片在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