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島代表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島代表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島代表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島代表作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承續上週的北大詩派與巴蜀詩群,大學學院在1980年代特別是新一代青年詩人的搖籃,不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四川南充師範等學院都幾乎在同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傑出的校園詩人。上週我們介紹了北大詩派的海子、西川、駱一禾,這週我們就...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1:39

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承續上週的北大詩派與巴蜀詩群,大學學院在1980年代特別是新一代青年詩人的搖籃,不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四川南充師範等學院都幾乎在同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傑出的校園詩人。上週我們介紹了北大詩派的海子、西川、駱一禾,這週我們就...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39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39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

  •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21:00:49
    有 67 人按讚

    大學生詩派與第三代詩歌(1980年代) 責編文/柄富
     
     
    承續上週的北大詩派與巴蜀詩群,大學學院在1980年代特別是新一代青年詩人的搖籃,不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遼寧師範、四川南充師範等學院都幾乎在同一時間湧出了一批傑出的校園詩人。上週我們介紹了北大詩派的海子、西川、駱一禾,這週我們就來讀讀同一時期中國其他大學生詩人們(後來的中國一線詩人),在此時如何寫出自己的代表作。
     
    大學生詩派原則上只是一個泛稱,表現出當時各大學詩人輩出的現象。真正有一個具體旗幟、一種集結的號召行動,在1982年的暑假才出現,由南充師範學院詩社社長萬夏,聯合了四川大學的胡冬、西南師範的廖希,籌備十月份在重慶的西南師範校園內舉辦一次大規模的校園詩人聚會,將近三十名詩人聚集在西南師範的學生宿舍,展開了三天密切爭吵、狂飲的詩歌會談,三天後,他們正式地把自己命名為「第三代人」,並且決議要出版一本《第三代人詩集》。
     
    主籌人萬夏告訴詩人柏樺什麼是第三代:「第一代人為郭小川、賀敬之這輩,第二代人為北島們的『今天派』,第三代人就是我們自己。」第三代的口號正在告訴全中國,北島後的一代新詩人們已快憋不住了,萬夏說「我們當時的確覺得與以前的人寫得不一樣!」
     
    第三代的口號由重慶出發,象徵的卻是全中國的詩歌流派革命,除了萬夏與馬松1984年在南充師範高舉的「莽漢主義」詩歌(後來在李亞偉的手中發揚光大),以浪子的叛逆姿態展開新時代的精神放逐,去寫刺客、寫美女,主張反崇高、平民化以及口語化。另一方面,「非非主義」1986年5月也在四川成都亮相,由周倫佑、藍馬、楊黎等人提出,倡導「想入非非」的寫作意境,不去注重語言符號的文化含義(「要擯除感覺活動中的語意障礙」),而強調非文化、非理性對於寫作上的反作用,在此間嘗試語言的還原與實驗。
     
    1985年韓東與于堅等人成立了《他們》詩刊,成員遍布中國各地,則是另一個第三代詩歌的集結處,韓東主張「藝術自釋」的概念,對於前代「朦朧詩人群」所扮演的「歷史真理代言人」提出強烈的懷疑和否定,他的著名主張:「詩歌以語言為目的,詩到語言為止,即是要把語言從一切功利觀中解放出來,使呈現自身,這個『語言自身』早已存在,但只有在詩歌中它才成為了唯一的經驗對象」刊載在1988年的《詩歌報》上,也成為了「他們」詩歌信念的最佳寫照。
     
    在另一寫作重鎮上海,還有「海上詩派」、「城市詩」、「撒嬌派」等詩學流派的崛起,不容一一說明。如上重慶的「莽漢」、「非非」、到「他們」,以及上海的「海上」、「撒嬌」,1980年代正一花開五葉地對前代「朦朧詩」中的某種崇高性,展開反動,也以多元的姿態集合而成為了所謂「第三代詩歌」。
     
    1986年尤其是「第三代詩歌」炸開的一年,安徽的《詩歌報》與《深圳青年報》用了七個滿版篇幅,聯合推出了「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挑選引介了60餘家詩社或者詩學流派。同一年大型文學刊物《中國》亦開啟了一個詩歌欄目,刊載朦朧詩後年輕詩人們的詩歌作品,主持此欄位的前輩詩人牛漢這樣形容著第三代的詩人們:「沒有自衛性的朦朧的鎧甲,一切都是熱的蒸騰,清瑩的流動,藝術的生命,膚色紅潤,肌腱強壯,步伐有彈性,頭顱上冒三尺光焰:這是一個年輕人體魄的形象。」
     
     
    參考資料:
     
    01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2009
    03徐敬亞等編《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展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1988
    04韓東〈自傳與詩見〉,《詩歌報》1988年7月6日
    05牛漢〈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中國》1986年第三期
     
    -
     
    圖片來源:浩瑋
    美術編輯: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大學生詩派 #第三代詩歌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7.html

  •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21:00:36
    有 213 人按讚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廈門文聯主席。2016年12月,舒婷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6年,獲選《星星》詩刊社評選的「最受喜愛的中青年詩人」榮譽。2012兩岸詩會桂冠人物奬得主。
    代表作有《致橡樹》、《神女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雙軌船》等。
     
    -
     
    ◎小編淵智賞析
     
    此詩〈致橡樹〉曾在網路上風靡一時,然而有許多人訛之是出自於三毛之手,但其實此詩是出自詩人舒婷的筆下。舒婷身為朦朧詩派的女詩人代表,展現出來的詩之風情確實與楊煉、北島大相逕庭,而懷有她特有的溫柔與細膩,在此首〈致橡樹〉中,她便將關係以一種木棉與橡樹間的關係作為隱喻,而藏於詩的語言之下。
      
    木棉生於南方,橡樹長於北方,兩者看似終生無法共同成長的植物,卻因為某種關係而被詩人所聯繫,那這種關係又是什麼呢?詩人並未一開始便向讀者揭示此關係,而是先從自己對於關係的想像開始,即使自己愛著對方,卻也絕不「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甚至「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或險峰,來襯托對方的威儀。這些想像從許多方面開始形塑她所期待的關係,而當此種想像大致形成後,她才寫下「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可能有許多人對於關係的想像是一種如膠似漆的樣子,互相附著與攀緣彼此,只有當全世界都知道彼此之間的親密,那種親密才能算是真正的愛,但舒婷並不這麼認為,對她而言,真正的愛應當是各自獨立,互相尊重彼此的,只透過天上的枝與地下的根互相碰觸,緊緊相依。即使彼此的型態不一樣,也一樣能分擔與共享所有氣候,永懷一種堅貞之情。最後兩句便足以證明其命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愛固然成就了生命的核心的很大一部分,但為了尋求愛情,而犧牲了自己的位置與堅持,變反而本末倒置了。不管舒婷筆下寫的是真正的愛情、愛國之情,或是任何世間連動的關係,或許都是一樣的吧。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朦朧詩 #地下詩歌 #舒婷 #致橡樹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8.html

  • 北島代表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4 21:00:04
    有 138 人按讚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櫺。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
     
    ◎作者簡介
     
    食指,中國詩人。本名郭路生(1948— ),山東魚台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
     
    -
     
    ◎小編柄富賞析
     
    被推為朦朧派先聲,也是地下詩歌的開路者食指於1968年寫下了這首〈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還有另一首名作〈相信未來〉。1968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第三年,依照當時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樣的指示,66、67、68年的中學畢業生都必須上山下鄉,食指正是在1968年下鄉的隊伍之中,離開北京要前往山西農村的路上,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切片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時間點,然而細節地點出四點零八分,正是詩人當時想記住身邊所有情節、所有場景與人的變化移動,如此的寫照作為開頭,暗示某種大變動就要來臨。在前兩段只有質樸簡單的譬喻與場景的白描,「一片手的海洋翻動」比喻告別時群眾揮動雙手的樣子,「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則白描地顯示地點,在火車即將開動的月台。第二段則更是純情節的白描,甚至已經有些近於散化,「突然」與「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類的散文語言在詩中顯得踉蹌,而幾乎要失去新詩的節奏把握能力。
     
    然而第三段食指旋即回到一個自持的詩人狀態,一二行使用回行技術重新操持詩的步伐,第一個有詩意、有發展性的句子推波而出:詩人心的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將前面兩段喧嘩鼓譟的聲景,拉回詩人沉默的精神,這專注感受著情緒的痛,痛來自哪裡?食指說是媽媽的針線穿透了心胸,並接續著針線,他寫自己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這種寫法是詩的有機,食指動用聯想,如何由母親的針線到風箏,風箏才像是要飛,畫面又回到母親的手中。如此畫面的迴環往復與意義的結合絲絲入扣,非常精準而且耐讀。這段我認為最能看出食指的才華,第二段的笨拙就像是有意為之的藏鋒。
     
    心像風箏,線在母親的手中,食指還可以繼續寫。「線繩繃得太緊,就要扯斷了」因為風箏注定是要飛的,下一個疼痛就在心離母親越來越遠時。詩人又回到散文的質地寫後面三行,他把頭探出火車的窗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捲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但並不是北京在移動,而是自己在移動。詩人如同不諳科學的初民,看見太陽起落而以為她正繞著我們。這種龐大的錯覺正如同詩人與此刻他的北京。
     
    詩人的情緒來到了最高峰,線最繃緊的時刻,他真的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到了這裡,詩的技巧已經暫時可以放下(但這依然是一種技巧),以詩人直接的呼告接力。「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如果捨不得告別的對象是一個人,可以抓緊對方的手,或者相互擁抱,但當告別的對象是一個地方時,這種難以體膚表情的告別,只會讓人更無力。所以詩人寫「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得我,媽媽啊,北京!」在這情緒的峰頂尤其適合這樣的表達與呼告,作為讀者讀到這裡,耳膜和心都在震動。
     
    最後一段作為餘緒,詩人繼續他永遠無法滿足的道別,他必須抓住什麼,也許是誰的手,但「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因為這是我的北京,」兩行之間似乎沒有邏輯的關連,卻是情緒走到山窮水盡處,就處處為路,身邊同樣是離開北京的人,我們眼中同樣望著北京,這種告別的疼痛就允許我們抓緊身邊的陌生人。「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可以說是最悲觀的告別,這種與上一句大致相同只加上幾個字的寫法,可以營造出一種默念式而拉長的音響效果,加深餘韻。當時上山下鄉的學生們,確實也無法篤定能不能再見北京,也許如此,這就是最後的北京。
     
    讀食指的詩,能夠有感他寫詩的質樸誠懇,他並不誇大某種集體的民族情緒,而是回歸自身去寫最個人出發的遺憾與痛苦,越是個人的也越是普遍的,這特別是後來朦朧詩今天派的精神。這首詩後來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中國讀詩的知識青年手中傳遞,引起轟動,為何多多說「郭路生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傳統」,為何江河說食指是「我們的首長」,讀完這首詩就能了解食指的可貴。
     
    這幾天我們接著要讀朦朧詩人中最富盛名的北島,他的代表作〈回答〉,〈回答〉的精神與題材其實就發展自食指的〈相信未來〉(柏樺語),每詩也曾經賞析過〈相信未來〉這首詩,大家可以在讀北島之前再去讀一下<3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01食指〈相信未來〉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osts/2680884921935726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朦朧詩 #地下詩歌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4.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