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北半球颱風轉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半球颱風轉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半球颱風轉向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巫師地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氣科學 #地球科學 #氣團 #鋒面 #滯留鋒 #梅雨 轉自: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 近地面(1000hPa)風速&流場 我們常在梅雨季時,看到在地面天氣圖中 有一條”滯留鋒面”肆無忌憚地切在台灣上 在冷暖空氣相互角力的情況下 大量的暖空氣受舉升而成雲致雨 此外,也可看到”太平洋高壓”退得...
北半球颱風轉向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氣科學 #地球科學 #氣團 #鋒面 #滯留鋒 #梅雨
轉自: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 近地面(1000hPa)風速&流場
我們常在梅雨季時,看到在地面天氣圖中
有一條”滯留鋒面”肆無忌憚地切在台灣上
在冷暖空氣相互角力的情況下
大量的暖空氣受舉升而成雲致雨
此外,也可看到”太平洋高壓”退得遠遠的
絲毫不敢進犯台灣而抑制降雨
但在天氣圖中,我們看不到的
還有大尺度的夏季季風(熱帶為西南季風)
正在吹拂著亞洲大陸以及東亞島弧
並帶來豐沛水氣,雨季就這樣開始了。
---------------------------------------------------------------
► 1.5公里高(850hPa)水氣&流場
這一層的配置其實跟地面很像
也是西南季風吹拂著南亞及東亞。
而西南季風的來源
可以追溯至澳洲以及南印度洋
由於太陽直射區域漸漸移至北半球
行星風帶也往北移,南半球的副高往赤道靠近
又加上北半球因陸地增溫而形成大低壓帶
因此南半球的空氣大量往北跑
途中經過熱帶海洋而變成暖濕空氣
並跨過赤道,就形成我們熟悉的”西南季風”
若此時在台灣及日本南方海面拉出一條”暖舌”
暖濕氣流就像伸舌頭一樣,掃過所經區域
並提供可感熱以及水氣潛熱
為對流雲系提供優渥的條件去發展。
---------------------------------------------------------------
► 5.5公里高(500hPa)風速&流場
之前都在敘述低對流層的大氣配置
現在,我們來到中對流層了。
空氣開始變得稀薄,可能需要氧氣筒((誤
在介紹這一層的主角之前,
想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槽”。
槽,就是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如果以地形來比喻,可形容它是”縱谷”
而因為它是低壓,所以此處的空氣會旋轉
向心力就是指向低壓的”氣壓梯度力”。
在這一層的主角-東亞主槽 的左右側
可以看到西風帶一路從印度吹經東亞
最後吹往廣大的太平洋上
當西風從槽區吹出去的時候
由於失去向心力
空氣會依照慣性向外擴張
也就在槽的東側(槽前)出現輻散
把它下面的空氣給拉上來,促進對流發展。
當然,槽本身也會移動,只是比西風慢
如果槽的左右側出現高壓而阻塞了西風
則槽的移動就會受到阻礙
而此時假如台灣恰好在槽的東側
那就會發生”長時間”的降雨。
---------------------------------------------------------------
► 10公里高(250hPa)風速&流場
最後,我們來到了高對流層。
在說明為什麼台灣上空會出現分流之前
想跟大家介紹高空”南亞高壓”的形成機制。
在4月左右,由於太陽直射區域北移
中南半島(中心為泰國)熱對流也變得旺盛
因此可感熱及水氣潛熱開始加熱大氣
隨著時間的累積效應
中南半島上空的大氣受熱而膨脹
並往四面八方擠壓,包含往高空擠
所以在這一層(高空)發展出南亞高壓
開始把在台灣上空的西風噴流向北推。
南亞高壓出現之後,因為台灣北邊仍是西風
但台灣南邊卻是南亞高壓東側的北風
所以台灣上空的氣流分道揚鑣
出現分流而有利於高空的輻散
把它下面的空氣抽上來,再次促進對流。
此外,西風噴流在台灣東北方
動力上也有助於台灣附近空氣上升。
http://twtybbs.com/thread-13644-1-1.html?fbclid=IwAR3FsMBbEG6pQg5L2PO-oyOuQbnkzKYZqkPkjcrXJRCrUlvpZL9Pj-nwGRE
北半球颱風轉向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 #梅雨季 #滯留鋒
► 近地面(1000hPa)風速&流場
我們常在梅雨季時,看到在地面天氣圖中
有一條”滯留鋒面”肆無忌憚地切在台灣上
在冷暖空氣相互角力的情況下
大量的暖空氣受舉升而成雲致雨
此外,也可看到”太平洋高壓”退得遠遠的
絲毫不敢進犯台灣而抑制降雨
但在天氣圖中,我們看不到的
還有大尺度的夏季季風(熱帶為西南季風)
正在吹拂著亞洲大陸以及東亞島弧
並帶來豐沛水氣,雨季就這樣開始了。
----------------------------------------
► 1.5公里高(850hPa)水氣&流場
這一層的配置其實跟地面很像
也是西南季風吹拂著南亞及東亞。
而西南季風的來源
可以追溯至澳洲以及南印度洋
由於太陽直射區域漸漸移至北半球
行星風帶也往北移,南半球的副高往赤道靠近
又加上北半球因陸地增溫而形成大低壓帶
因此南半球的空氣大量往北跑
途中經過熱帶海洋而變成暖濕空氣
並跨過赤道,就形成我們熟悉的”西南季風”
若此時在台灣及日本南方海面拉出一條”暖舌”
暖濕氣流就像伸舌頭一樣,掃過所經區域
並提供可感熱以及水氣潛熱
為對流雲系提供優渥的條件去發展。
---------------------------------------------
► 5.5公里高(500hPa)風速&流場
之前都在敘述低對流層的大氣配置
現在,我們來到中對流層了。
空氣開始變得稀薄,可能需要氧氣筒((誤
在介紹這一層的主角之前,
想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槽”。
槽,就是從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
如果以地形來比喻,可形容它是”縱谷”
而因為它是低壓,所以此處的空氣會旋轉
向心力就是指向低壓的”氣壓梯度力”。
在這一層的主角-東亞主槽 的左右側
可以看到西風帶一路從印度吹經東亞
最後吹往廣大的太平洋上
當西風從槽區吹出去的時候
由於失去向心力
空氣會依照慣性向外擴張
也就在槽的東側(槽前)出現輻散
把它下面的空氣給拉上來,促進對流發展。
當然,槽本身也會移動,只是比西風慢
如果槽的左右側出現高壓而阻塞了西風
則槽的移動就會受到阻礙
而此時假如台灣恰好在槽的東側
那就會發生”長時間”的降雨。
--------------------------------------
► 10公里高(250hPa)風速&流場
最後,我們來到了高對流層。
在說明為什麼台灣上空會出現分流之前
想跟大家介紹高空”南亞高壓”的形成機制。
在4月左右,由於太陽直射區域北移
中南半島(中心為泰國)熱對流也變得旺盛
因此可感熱及水氣潛熱開始加熱大氣
隨著時間的累積效應
中南半島上空的大氣受熱而膨脹
並往四面八方擠壓,包含往高空擠
所以在這一層(高空)發展出南亞高壓
開始把在台灣上空的西風噴流向北推。
南亞高壓出現之後,因為台灣北邊仍是西風
但台灣南邊卻是南亞高壓東側的北風
所以台灣上空的氣流分道揚鑣
出現分流而有利於高空的輻散
把它下面的空氣抽上來,再次促進對流。
此外,西風噴流在台灣東北方
動力上也有助於台灣附近空氣上升。
北半球颱風轉向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冷迴響】
在昨天的 #本日冷知識1188 中,我們在文末提到了「流入水槽的水轉動方向是判斷南北半球的方法之一」,經讀者指正,這是完全錯誤的。當然,柯氏力的確在許多現象中可以被看見,例如傅科擺、颱風(熱帶氣旋)的轉動方向等;但是柯氏力對水槽流水的影響實在非常微弱,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漩渦」,都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結果,而非柯氏力本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Pis0yegk0&feature=youtu.be
從這之中撰稿者 #聞史迭 也上了一課。這對我們來說是貨真價實的冷知識,而這種學到新知的心情,是火熱的。
知錯能改的每日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