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萬的網紅臺灣吧 - Taiwan Ba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怎又有颱風>...

  • 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 在 臺灣吧 - Taiwan B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30 20:00:00
    有 290 人按讚


    〔怎又有颱風><~|《實驗科學吧》EP3在明天〕
    最近 #颱風超多🌀,潭美前腳剛走,康芮又來...
    前陣子也在日本與香港造成極嚴重災情,這颱風難道是東亞地區特別的產物?噢噢~捧油你知道嗎,其實颱風🌀、颶風🌀皆是『熱帶性低氣壓』,只是出現在不同區域有不同名稱!
     
    氣候狀態千變萬化,也不脫三大要素『?』『?』『?』!想知道更多天氣的秘密與 #氣候變遷,
    請看明天10/1 (一)晚上8點,《實驗科學吧》EP3『海賊王沒告訴你的三個天氣秘密!?』☀⛅⛈🌪🌫🌀❄🌈
     
    #希望日本安好⋯ #氣候變遷讓極端氣候越頻繁了
    #捧油也是海賊迷的舉手! #酒保✊again
    -
    《🔬實驗科學吧》
    EP1-『蟻人!』👉https://lihi.cc/UagiP/e3pr
    EP2-『恐龍!』👉https://lihi.cc/Tvobe/e3pr
    -
    『✨!!!臺灣吧週更啦!!!✨』
    🎫訂閱集資支持→ https://lihi.cc/Qug3R/m3f
    臺灣吧官網|https://lihi.cc/YoBVH/m3f
    臺灣吧TikTok|ID:taiwanbar_beer
    黑啤 Beer IG|ID:taiwan_bar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認識颱風!-----
    #歡迎分享
     
    【1.熱海水】在西北太平洋與南海海域,如果海水被太陽☀烤得熱熱的
    【2.蒸發】水汽帶著熱能向上蒸散
    【3.形成雲】到了高空,水汽彼此凝結為雲☁時,因從氣體變成液體水珠會釋放熱能,大量水汽熱能成為接下來步驟的基礎
     
    【4.冷熱循環】由於熱空氣較輕、冷空氣較重,有了前三步驟的熱空氣上升後,原上方的冷空氣向下降,便形成上下循環,也讓此區成為低氣壓中心
    【5.旋轉!】地球自轉使形成中的風暴也一起轉,就成為了氣旋🌀,在北半球生成則會是逆時針轉喔!
     
    【6.氣旋在哪裡】在熱帶生成的低氣壓氣旋🌀,總稱『熱帶性低氣壓』,當中心風力持續達118km/hr則:
    _「颱風Typhoon」生成在西北太平洋、國際換日線以西
    _「颶風Hurricane」生成在東北太平洋、國際換日線以東、北大西洋
    _「氣旋風暴Cyclonic Storm」生成在北印度洋
     
    #小時候都覺得颶風聽起來比較恐怖
    🌪#龍捲風也有很多種 #有捧油有興趣嗎?

  • 北半球低氣壓逆時針 在 超知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30 22:30:00
    有 130 人按讚


    「颱風天不要泛舟!一起來補充知識~」

    夏天快到了,這是一個會有很多颱風的季節。每次在新聞報導上都會看到很多跟颱風有關的名詞,像「共伴效應」、「藤原效應」,還有「強颱」、「中颱」等。這些名詞代表什麼意思?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首先,介紹颱風的基本資料。「颱風」是東亞地區給熱帶氣旋的名稱,而熱帶氣旋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在北美洲被稱為颶風、在澳洲則被稱為威列威列。颱風的命名也因地區不同而異,有的命名方式是編號,也有像我們熟悉的,替颱風取「名字」。由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委員會召集十四個國家,每個國家提供十個名字,由於來自不同的語言,包含了動植物、星象、人名、珠寶、地名等等,十分複雜也不規律,這就是現在常聽到名字奇怪又難記的颱風的主因。看完了颱風的基本資料後,我們就來看看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吧~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呢?首先,因為日照,使得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或因高溫使海水蒸發而上升。一旦該區的空氣上升,周圍的空氣就會進來填補空缺,空氣的流入方式會受到「科氏力」的影響。科氏力和地球自轉有關,在北半球,科氏力會使空氣「右轉」,所以補入的空氣不會直接流入中心,而是一面前進一面右轉,最後就會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系統。颱風的前身,「熱帶性低氣壓」就這樣誕生了,接下來到了高空的水蒸氣會凝結放熱,而開始降雨。放熱的過程會使系統的溫度更高,使蒸發加速,外部的空氣就必須更快的補入,使風變得越來越強,這樣的過程不斷進行之下,一個威力強大的「颱風」就形成了。

    那麼颱風要怎樣才會被消滅呢?當颱風移至高緯度區域,或陸地時,就會減弱,而被消滅。這是因為高緯度地區溫度較低,使得蒸發不再旺盛,或是因冷空氣進入系統,造成系統溫度下降,對流不再旺盛。進入陸地後,颱風會因為陸地無法提供水,造成無充足水來補充,也會因陸地摩擦影響,風速降低,如果陸地上有高山,又特別容易破壞颱風的結構。因此我們很少看到颱風侵襲非常內陸的地方,或是緯度特別高的地方,每當颱風經過中央山脈後我們也很容易看出颱風的結構被破壞。

    知道了颱風形成與消滅的原理後,我們就來看看颱風的強度要怎麼被量化吧。中央氣象局把颱風按照風速分成三級,根據接近中心處的最大平均風速做區分。風速在62 ~ 117(km/hr)的稱為輕度颱風,也就是輕颱,風速118 ~ 183(km/hr)的稱為中度颱風,風速184(km/hr)以上的颱風稱為強烈颱風。而在其他國家輕颱常常是被稱為「熱帶風暴」而非颱風,更強的中颱強颱就會被稱為颱風或颶風了,是不是很神奇呢?

    最後,就讓我們來介紹幾個新聞上常聽見的名詞吧。第一個是「藤原效應」又稱雙颱效應。事實上,藤原效應的發生和兩個颱風之間的距離有關,通常兩個颱風中心相距約1000至1200公里時,彼此之間互相影響會加劇。兩個颱風彼此以兩者中線的中心為圓心,繞旋接近,這個現象就被稱作藤原效應。但當距離太近時,兩個颱風兩可能會合併或者彼此分離。舉例來說:2017年7月底侵台的尼莎颱風與海棠颱風就是因為受到藤原效應影響,相互牽制,一個被往南拉,另一個被往北拖,接著互繞,延長了侵襲台灣的時間。接下來讓我們看另一個常常被新聞提到的,也讓人聞風喪膽的「共伴效應」,當颱風外圍環流搭配上東北季風,會造成非常強大的豪雨,這被稱作共伴效應。共伴效應通常出現在秋季,也就是當秋天形成颱風,再搭配上東北季風,就很容易形成共伴效應。這會造成東北部降下豪雨,也會造成許多災害。像是2000年的象神颱風、2010年的梅姬颱風都曾因為共伴效應造成災害。

    有關颱風的介紹就到這邊,颱風來襲時一定要乖乖待在家裡面,千萬不要去秀姑巒溪泛舟或是游泳,很危險的~

    #超知識4 #颱風
    Photo credit: 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 on Visualhunt / CC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