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勞工健檢異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勞工健檢異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勞工健檢異常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職業醫學】~ 醫師臨場服務在做什麼? 有版友問我,常常寫到的臨場服務是什麼?阿賢醫師你不是在診所嗎?為什麼又會跑去其他公司裡面? 這是依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勞工人數300人以上及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之勞工總人數在100人以上事業單位,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辦理健康管理、職業病預防等...
勞工健檢異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職業醫學】~ 醫師臨場服務在做什麼?
有版友問我,常常寫到的臨場服務是什麼?阿賢醫師你不是在診所嗎?為什麼又會跑去其他公司裡面?
這是依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勞工人數300人以上及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之勞工總人數在100人以上事業單位,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辦理健康管理、職業病預防等勞工健康保護事項。
而從107年7月1日開始,擴大適用至勞工人數在200至299人的事業單位,並採特約醫護人員之方式辦理(100人至199人者,自109年1月1日施行;50人至99人者,自111年1月1日施行)。
好啦,法條看起來很生硬,基本上呢,就是你公司只要夠大,就要有醫師去公司巡一巡。
丫醫師來公司是要做什麼?這是很多人會問到的問題,也是最多人有錯誤聯想的問題...
大家總覺得,醫師來公司應該就是看診吧?來看看我們的健檢資料有沒有問題,做做健康諮詢囉?
這種刻板的印象,不只是員工,很多公司的管理階層也都是這樣想的。
其實需要做的事遠比這些來得多,我喜歡把臨場服務要做的事情,用現場管理的4M1E來解釋,對於管理人員來說,他們比較能理解為什麼這個醫師怪怪的,都不好好待在醫務室做諮詢。
※ 4M1E:人、機、料、法、環
Man (人):
人是變數最大的,既然說是職業醫學,就要把人員的健康顧好,所以前面提到的一些:健檢後的異常報告解釋、健康諮詢等,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更進一步,就會去分析健檢資料,配合壓力量表和加班資料,把一些過勞高風險的員工拉出來面談,增加自我健康照護的意識。
另外,對於懷孕及產後的員工,會啟動「母性保護」的計畫,評估作業環境會不會對母親造成健康的危害。
甚至是傷病過後的復工評估,或是相關的配工計畫,其實也建議醫師可以協助處理。真的遇到困難復工的案子,再轉介到各大傷病防治中心。
人只要一多,就會有小圈圈,亦有可能發生職場霸凌的情況,所以醫護人員就會介入這一塊,甚至對於後續人員的心理輔導或轉介,也會一併協助。
所以,既然要了解人員在工作中的風險,就要做到危害的「辨識」、「評估」、「控制」。這就一定要走到現場去。
Machine (機台):
看到使用的機台,就可以推測出可能的危害,例如:大型沖壓機 (噪音、捲夾),振動性手工具 (白指症),X光測距儀 (游離輻射) 等。
Material (材料):
工廠使用的材料,都應該了解其成份及危害,而不是用感覺的...
像環保去漬油,聽起來很環保,其實裡面有一定濃度的正己烷。底片清潔劑,聽起來也很OK呀,結果一樣有正己烷。更別提一些什麼都不願意寫的產品。
Method (方法)
員工作業的方法,也會影響到之後可能產生怎麼樣的健康問題;例如:焊接 (強光性角膜炎、金屬燻煙熱),搬運/理貨 (肌肉骨骼疼痛),辦公室作業 (下背痛),高架作業 (墜落風險) 等等。
Environments (環境)
廠區的照明、通風、動線的設計等,都應該要做評估,有個健康的環境,才能有批健康的勞工。
另外,我也會延伸到員工間的支持系統,這也算是心理環境的一部分,也會鼓勵公司設置「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
所以,大家應該比較能理解醫師去巡作業環境的必要性。
※ 結語:
所以,要做的事很多,往往臨場服務的時間都會塞得滿滿滿;大家別再以為醫師去公司,都躲在醫務室裡面,吹吹冷氣,等時間到就下班了。
最後,你想找個廠醫嗎?可以看看這篇再決定要找哪一種的醫師囉。
由此去→ https://fmomdoctorche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html
勞工健檢異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職業醫學】~ 醫師臨場服務在做什麼?
有版友問我,常常寫到的臨場服務是什麼?阿賢醫師你不是在診所嗎?為什麼又會跑去其他公司裡面?
這是依據「勞工健康保護規則」規定,勞工人數300人以上及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之勞工總人數在100人以上事業單位,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辦理健康管理、職業病預防等勞工健康保護事項。
而從107年7月1日開始,擴大適用至勞工人數在200至299人的事業單位,並採特約醫護人員之方式辦理(100人至199人者,自109年1月1日施行;50人至99人者,自111年1月1日施行)。
好啦,法條看起來很生硬,基本上呢,就是你公司只要夠大,就要有醫師去公司巡一巡。
丫醫師來公司是要做什麼?這是很多人會問到的問題,也是最多人有錯誤聯想的問題...
大家總覺得,醫師來公司應該就是看診吧?來看看我們的健檢資料有沒有問題,做做健康諮詢囉?
這種刻板的印象,不只是員工,很多公司的管理階層也都是這樣想的。
其實需要做的事遠比這些來得多,我喜歡把臨場服務要做的事情,用現場管理的4M1E來解釋,對於管理人員來說,他們比較能理解為什麼這個醫師怪怪的,都不好好待在醫務室做諮詢。
※ 4M1E:人、機、料、法、環
Man (人):
人是變數最大的,既然說是職業醫學,就要把人員的健康顧好,所以前面提到的一些:健檢後的異常報告解釋、健康諮詢等,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更進一步,就會去分析健檢資料,配合壓力量表和加班資料,把一些過勞高風險的員工拉出來面談,增加自我健康照護的意識。
另外,對於懷孕及產後的員工,會啟動「母性保護」的計畫,評估作業環境會不會對母親造成健康的危害。
甚至是傷病過後的復工評估,或是相關的配工計畫,其實也建議醫師可以協助處理。真的遇到困難復工的案子,再轉介到各大傷病防治中心。
人只要一多,就會有小圈圈,亦有可能發生職場霸凌的情況,所以醫護人員就會介入這一塊,甚至對於後續人員的心理輔導或轉介,也會一併協助。
所以,既然要了解人員在工作中的風險,就要做到危害的「辨識」、「評估」、「控制」。這就一定要走到現場去。
Machine (機台):
看到使用的機台,就可以推測出可能的危害,例如:大型沖壓機 (噪音、捲夾),振動性手工具 (白指症),X光測距儀 (游離輻射) 等。
Material (材料):
工廠使用的材料,都應該了解其成份及危害,而不是用感覺的...
像環保去漬油,聽起來很環保,其實裡面有一定濃度的正己烷。底片清潔劑,聽起來也很OK呀,結果一樣有正己烷。更別提一些什麼都不願意寫的產品。
Method (方法)
員工作業的方法,也會影響到之後可能產生怎麼樣的健康問題;例如:焊接 (強光性角膜炎、金屬燻煙熱),搬運/理貨 (肌肉骨骼疼痛),辦公室作業 (下背痛),高架作業 (墜落風險) 等等。
Environments (環境)
廠區的照明、通風、動線的設計等,都應該要做評估,有個健康的環境,才能有批健康的勞工。
另外,我也會延伸到員工間的支持系統,這也算是心理環境的一部分,也會鼓勵公司設置「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
所以,大家應該比較能理解醫師去巡作業環境的必要性。
※ 結語:
所以,要做的事很多,往往臨場服務的時間都會塞得滿滿滿;大家別再以為醫師去公司,都躲在醫務室裡面,吹吹冷氣,等時間到就下班了。
最後,你想找個廠醫嗎?可以看看這篇再決定要找哪一種的醫師囉。
由此去→ https://fmomdoctorche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html
勞工健檢異常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賢碎碎念】
本粉絲頁最沒有人氣的單元又來了,這次是因為在LINE群裡看到一個讓我腦衝血的提問,所以才有這篇碎碎念。
為了讓大家可以比較進入狀況,要先解釋一下勞工健檢的分級管理:
第一級管理 → 正常
第二級管理 → 異常,但和職業「無關」
第三級管理 → 異常,但「不知道」和職業有沒有關
(需要請職醫科醫師重新分級為第二或第四級管理)
第四級管理 → 異常,和職業「有關」
提問是這樣的:
*************************************************************
想請問一下,複檢噪音4級,如果沒法調其他單位,讓他優退
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
然後我的回答如下:
------------------------------------------------------------------------------
聽力4級又不是失能,為什麼要優退?是勞工要求,還是有其他考量?
特殊作業健檢4級管理又不是癌症!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那麼害怕?避之唯恐不及,主管不希望看到,健檢醫院很多就連3級都不敢判!
以噪音作業四級管理人員來說,若是初判(第一次出現4級),應該至職醫科做聽損原因判斷,安排現場訪視,調出之前的環測資料,視原因進行調整。
若是第二年以上判定為四級,那就比較連續兩年的報告,聽力有沒有持續變差,如果維持穩定,那表示你們的聽力防護計畫有成效。即使是4級也應該要開心。
但如果是持續惡化,應該進一步了解原因,加強聽力保護,仍沒有效果,再考慮配工及醫療移離。
通常聽力四級的都是老員工了,有強大的技術及經驗,即便是不能長時間在現場作業,也可以考慮移到教育訓練的單位,或是減少現場暴露時間。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為了治療「數字」把員工資遺或任意調工,他們的經濟可能馬上出現問題,或是要重頭學起一個新的工作內容,那無形的心理壓力對他們的負荷有多少?
我知道很多勞安衛人員都有數字潔癖,為什麼健檢有3級,4級的,你職護給我交3萬字檢討報告上來,為什麼我們會有工安意外?FIRE掉就不算我們家的了?!大家眼不見為淨,也不用解釋老半天。
希望醫護人員不要跳進去一起亂搞,有3級, 4級,那我們就去現場看,和勞工好好討論,了解背後可能的原因,進行工程改善建議,行政管理,勞工教育訓練,個人防護具等等。另外就是要教育那些看到3級4級就苦惱的主管,即便是職業造成又如何?我們就去改善呀,逃避問題只會讓後面一個接一個變成4級管理,難道每個都優退嗎?與其這樣砸錢,不如把環境改善,不是嗎?
另外還有健檢醫院,不要再為了怕公司看到3級管理,之後可能不和你們家續約就亂判為2級,這樣我們臨場醫師很難做,總不能把他們2級改判4級吧!而且通常歸到2級,我也不一定看得到每個人的報告。這樣會DELAY我們第一線去做反應及改善的時間。
-----------------------------------------------------------------------------
※ 寫在最後:
網路上有則笑話:
「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就是解決發現問題的人。」
要讓職災不在自己的廠出現,就是讓傷病的人,不是自己的員工?!這樣合理嗎?
職業災害的發生,就和醫療疏失一樣,往往都是系統性的問題,不去全面發掘系統性的問題,就只針對人來處理,這樣問題永遠不會解決,你只是眼不見為淨而已。
久而久之,會出現台灣勞工沒有過勞死的發言,好像也沒那麼意外了。不是嗎?
另外,有沒有版友是勞檢員或是認識勞檢員的,可以幫我問問;業界有這樣的流言:只要廠區健檢出現四級管理,就會在近期內被安排勞動檢查嗎?歡迎把問到的答案私訊給我,我真的真的很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