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創傷性腦損傷症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創傷性腦損傷症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林昶佐 Freddy Li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COVID19康復病患應納入PAC ,協助恢復健康】 疫情逐漸趨緩,警戒也下降至二級,除了仍需嚴守防疫、促進振興外,我們辦公室也持續協助確診康復病患的後續需求,並將協調政府應將COVID19康復者納入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協助病患恢復健康,減少長期的醫療支出。 這兩個月來,我們協助許...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中提的「倒立」跟一般墊上瑜伽裡把將頭放在地上的倒立不太一樣。比較接近的是空中瑜伽這種「懸吊式」的倒立喔! 【倒立椅系列影片】 01鄭老師與倒立椅的親身故事| https://youtu.be/wnCHk9TZ_Oc 02倒立的好處與價值| https://youtu.be/JeWg-FmzR...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邱琝蓁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邱琝蓁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雨城說書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邱琝蓁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25 15:49:27
生8.5嘅細佬仔 已經用盡晒我所有力💪🏻 成身由頭到腳已經不是自己的🙄 再加上出世頭2日真係冇瞓過覺咁 但好彩我帶埋環保超市嘅B雜飲😜 第二日開始 落到床就開始飲 飲咗2日 感覺已經精神好多 冇化妝素顏都唔算好殘❤️ 襯住仲有貨 快快手入定貨 因為又係限量產品🤫 補充B群的好...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邱琝蓁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4 10:14:05
🍒🌟終於等到環保超市 嘅B雜飲😍🎉 不過大家要快啲手 因為又係限量產品💪🏻 補充B群的好處多多👍🏻 🥰唔怪得之咁多人搵啦 美國營養師指出👩🏻⚕️ 維生素B群在人體除了有助預防感染以外 也對紅血球生長、視力、腦部與神經功能 食慾與消化機能、荷爾蒙與膽固醇製造、肌肉塑造、身體能量...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雨城說書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3:28:47
#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 . 「我本來是個正常人,被派去伊拉克之後瘋了,於是他們送我回美國,希望我能恢復正常,但是現在把我逼瘋的卻是美國。」—《感謝您為國效力》 大多數時候,只是路邊埋著的一顆炸彈;接著背負著可見或不可見傷痕的他們回到了家,卻從沒真正離開戰場。身邊的愛人開始在無助中詢問:遙遠的沙漠是...
-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1-18 18:15:53影片中提的「倒立」跟一般墊上瑜伽裡把將頭放在地上的倒立不太一樣。比較接近的是空中瑜伽這種「懸吊式」的倒立喔!
【倒立椅系列影片】
01鄭老師與倒立椅的親身故事| https://youtu.be/wnCHk9TZ_Oc
02倒立的好處與價值| https://youtu.be/JeWg-FmzRzg
03倒立椅的基礎使用教學| https://youtu.be/S7mG9zwsls4
04倒立椅上的進階伸展教學| https://youtu.be/F0Eu7rzbYkM
--
🌲老少咸宜的「經典倒立椅」
http://bit.ly/2MnP12x
🌲角度更大的「豪華倒立椅」
http://bit.ly/34NzRtL
🌲更多脊椎保健課程、人體工學商品,歡迎前往【身體智慧】官網
https://www.bodylearning.com.tw/
--
╳重要提醒:倒立椅禁忌事項╳
部分特殊症狀不建議使用倒立椅,或使用前請務必洽詢專業醫師。
如:
※飽食後一小時內勿用
※孕婦、重症患者禁用
※脊柱創傷未癒者勿用
※高齡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禁用
※有自覺症狀者、行脊柱融合術者,請示醫師使用。
※腰痛等症狀源於結核、腫瘤等,或脊柱有破壞性變化者禁用。
※中耳炎、極度肥胖、疝氣、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或其它眼疾,高血壓、血壓偏高、心臟病患者、心血管循環失調、脊椎損傷、腦疾或暫時性腦缺血,急性關節炎、中風或輕微徵兆者,骨鬆、骨折、整型置入物者,正服用抗凝血劑或劑量大阿斯匹靈使用者,及其它未盡表列項目,僅供部份參考。
※因倒立位牽引而使使用症狀加重或疼痛加劇者禁用。
#坐式倒立 #深度放鬆 #脊椎健康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 #身體智慧 -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18 18:15:53倒立椅還可以協助你伸展的更到位!
【倒立椅系列影片】
01鄭老師與倒立椅的親身故事| https://youtu.be/wnCHk9TZ_Oc
02倒立的好處與價值| https://youtu.be/JeWg-FmzRzg
03倒立椅的基礎使用教學| https://youtu.be/S7mG9zwsls4
04倒立椅上的進階伸展教學| https://youtu.be/F0Eu7rzbYkM
--
🌲老少咸宜的「經典倒立椅」
http://bit.ly/2PNqAgU
🌲角度更大的「豪華倒立椅」
http://bit.ly/34NylIa
🌲更多脊椎保健課程、人體工學商品,歡迎前往【身體智慧】官網
https://www.bodylearning.com.tw/
--
※「獨家」是指截至2019年1月影片發佈當下前,身體智慧團隊都未找到知名專家針對倒立椅設計這些小動作且公開在網路上。
--
╳重要提醒:倒立椅禁忌事項╳
部分特殊症狀不建議使用倒立椅,或使用前請務必洽詢專業醫師。
如:
※飽食後一小時內勿用
※孕婦、重症患者禁用
※脊柱創傷未癒者勿用
※高齡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禁用
※有自覺症狀者、行脊柱融合術者,請示醫師使用。
※腰痛等症狀源於結核、腫瘤等,或脊柱有破壞性變化者禁用。
※中耳炎、極度肥胖、疝氣、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或其它眼疾,高血壓、血壓偏高、心臟病患者、心血管循環失調、脊椎損傷、腦疾或暫時性腦缺血,急性關節炎、中風或輕微徵兆者,骨鬆、骨折、整型置入物者,正服用抗凝血劑或劑量大阿斯匹靈使用者,及其它未盡表列項目,僅供部份參考。
※因倒立位牽引而使使用症狀加重或疼痛加劇者禁用。
#坐式倒立 #深度放鬆 #脊椎健康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 #身體智慧 -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Bodylearning - No.1 brand of the Spine Care in TW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1-18 18:15:53其實倒立椅使用起來真的很~簡單,讓鄭老師給大家做個完整教學吧
【倒立椅系列影片】
01鄭老師與倒立椅的親身故事| https://youtu.be/wnCHk9TZ_Oc
02倒立的好處與價值| https://youtu.be/JeWg-FmzRzg
03倒立椅的基礎使用教學| https://youtu.be/S7mG9zwsls4
04倒立椅上的進階伸展教學| https://youtu.be/F0Eu7rzbYkM
--
🌲老少咸宜的「經典倒立椅」
http://bit.ly/2SeFajg
🌲角度更大的「豪華倒立椅」
http://bit.ly/2sbNTIc
🌲更多脊椎保健課程、人體工學商品,歡迎前往【身體智慧】官網
https://www.bodylearning.com.tw/
--
╳重要提醒:倒立椅禁忌事項╳
部分特殊症狀不建議使用倒立椅,或使用前請務必洽詢專業醫師。
如:
※飽食後一小時內勿用
※孕婦、重症患者禁用
※脊柱創傷未癒者勿用
※高齡有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禁用
※有自覺症狀者、行脊柱融合術者,請示醫師使用。
※腰痛等症狀源於結核、腫瘤等,或脊柱有破壞性變化者禁用。
※中耳炎、極度肥胖、疝氣、青光眼、視網膜剝離或其它眼疾,高血壓、血壓偏高、心臟病患者、心血管循環失調、脊椎損傷、腦疾或暫時性腦缺血,急性關節炎、中風或輕微徵兆者,骨鬆、骨折、整型置入物者,正服用抗凝血劑或劑量大阿斯匹靈使用者,及其它未盡表列項目,僅供部份參考。
※因倒立位牽引而使使用症狀加重或疼痛加劇者禁用。
#坐式倒立 #深度放鬆 #脊椎健康 #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 #身體智慧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COVID19康復病患應納入PAC ,協助恢復健康】
疫情逐漸趨緩,警戒也下降至二級,除了仍需嚴守防疫、促進振興外,我們辦公室也持續協助確診康復病患的後續需求,並將協調政府應將COVID19康復者納入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協助病患恢復健康,減少長期的醫療支出。
這兩個月來,我們協助許多中正萬華確診者緊急送醫的案件,現在許多人雖已康復出院,但部分人仍有「易喘」、「嗅覺喪失、頭暈、無力」、「憂鬱、失眠」等症狀。
我相信在全國上萬名確診康復民眾中,有許多都仍受到同樣症狀所苦,未來仍必須多科就醫,對於個人、家庭、工作都有持續負面影響,政府必須提供跨科別的照護計畫。
2014年起,台灣已經逐漸建立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透過跨專業團隊且全面的評估,積極治療病患,使其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程度,也能減少長期的醫療支出。
目前PAC包括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衰弱高齡病患等六類病患。我將與衛福部協調,應將新冠肺炎康復者也納入PAC,儘速擬定照護計畫,協助患病恢復健康。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VID-19 的兒科急診日記
今天新增127名本土病例,新增20人死亡,確診病例中已累計538例死亡,致死率也上升至3.87%。
疫情持續穩定,但絕不能大意,畢竟還有其他變種病毒正在國際間大流行。
今天來看看維生素及礦物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在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扮演」
COVID-19疫情時間,全世界研究人員及醫療專家都在努力想開發針對 COVID-19 病患臨床有效的療法,例如前些時候大家注意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這項治療對COVID-19中度及重度的病人是相當重要。
我們都知道SARS-CoV-2感染會透過多種炎症反應和細胞因子風暴對免疫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研究人員的注意力也會到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方法上。
當我們人體血液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時,這會導致免疫系統表現不佳,進而導致免疫狀態失調,甚至是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維生素和礦物質,包含維生素 A、B、C、D、E 和 K 以及鈉、鋅、鉀、氯化物、鈣和磷等微量營養素。
如果這些均衡攝取,可能有助於維持我們整體健康和增強免疫系統,進而減少感染。
最近發表在Inflammopharmac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回顧了與維生素和礦物質在治療 COVID-19 患者中的作用相關的最新數據。
這篇研究內容的簡單摘要如下:
「維生素作為免疫增強劑」
最近的證據表明,營養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降低 COVID-19 患者的病毒載量和住院率。
維生素具有抗氧化特性和免疫調節作用,其中一些調節免疫細胞中的基因表達並幫助免疫細胞成熟和分化。
維生素 A (視黃酸)可控制參與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各種基因。
綜合 B群維生素對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有助於身體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物質。
維生素B1 (硫胺素)是一種輔酶,對神經和免疫系統的功能很重要,並具有抗發炎作用,但它的缺乏會影響免疫系統,導致炎症和氧化反應增加。
足夠水平的維生素B1有助於增強對 SARS-CoV-2 的免疫力,因為它通過觸發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來消除 SARS-CoV-2 病毒。
維生素 B2(核黃素)是一種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神經活性化合物,可以減少 COVID-19 患者血液中的病原體,從而降低 COVID-19 的輸血傳播風險。
維生素 B3(菸酸,泛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幫助減輕 COVID-19 患者的炎症,甚至可以用作輔助療法。
維生素 B6(吡哆醇)影響先天、適應性免疫和免疫細胞的增殖。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維生素 B6補充劑可通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改善免疫反應和預防高凝血狀態來緩解COVID-19 症狀。
維生素 B9(葉酸)對 DNA 和蛋白質合成至關重要,並且在適應性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葉酸抑制furin蛋白酶並阻斷 SARS-CoV-2刺突蛋白的結合,這有助於控制 COVID-19 的呼吸道疾病。
維生素 B12(鈷胺素/氰鈷胺素)可以調節趨化因子/細胞因子的形成並介導病理生理途徑中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從而防止各種細菌和病毒感染,包括 COVID-19。
維生素 C 以其抗病毒特性而聞名,例如增加干擾素-α 的產生、調節細胞因子、減少炎症、改善內皮功能障礙和恢復線粒體功能,維生素 C可以支持免疫系統對抗細菌和病毒感染。
維生素 D 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特性,可抑制炎症細胞因子 IL-1α、IL-1β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的過度表達。據有研究報導,它有調節肺組織中 ACE2 的表達。
維生素 E 是一種有效的抗氧化劑,在調節免疫系統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增加維生素 E 的攝入量有助於保持老年人的免疫力。
維生素 K 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某些食物中的脂溶性維生素,是一種參與止血的輔酶。維生素 K1 參與肝凝血因子的激活,因此有助於對抗 COVID-19 患者的血栓併發症。
「礦物質在 COVID-19 中的作用」
礦物質補充劑已被證明可以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力產生積極影響,並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這是嚴重 COVID-19 感染的特徵。
早期的 COVID-19 研究表明,長期礦物質缺乏可能導致下呼吸道細胞中 ACE2 水平升高,進而可能增加 SARS-CoV-2 感染的嚴重程度。
研究表明:
COVID-19 患者的鈉水平顯著降低。
低鉀水平可導致 ARDS 和急性心臟損傷風險增加,這是 COVID-19 的常見併發症。
鈣可以消除細胞中的病毒,報告顯示,與病情較輕的患者相比,嚴重的 COVID-19 患者的鈣濃度較低。
研究還報告了嚴重 COVID-19 患者的低磷水平,這表明監測關鍵 COVID-19 患者血清磷水平的重要性。
鎂是常被遺忘的陽離子,補充鎂可能有助於處理COVID-19 倖存者和醫療人員在COVID-19 大流行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起的壓力。
它還調節各種免疫功能,並在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鋅、銅、錳和硒等微量元素也通過抑制宿主細胞中的病毒複製顯示出抗病毒活性。
鋅可作為針對 H1N1 流感的免疫活性劑,並且有證據表明補充鋅後大鼠肺中 ACE2 活性下降。因此,補鋅可能是 COVID-19 治療的輔助療法。
體外數據顯示,Zn2+ 陽離子通過抑制 SARS-CoV-2 RNA 聚合酶的複制來抑制其複製。
結論,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補充劑可能會對 COVID-19 的預防或治療結果產生正面作用。
但還是要注意‼️
我們應該要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相關攝取是否足夠,不是吃一大堆喔!
記得攝取愈多並不是愈好!
文獻資料:
Role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as immunity boosters in COVID-19
Inflammopharmacology (2021)
圖:謝謝長庚醫院王董事長贈送給我們員工的補給物資。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在 秒懂家醫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預防醫學】12項風險因子預防40%失智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失智症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可能有高達百分之四的長者患有失智症。失智症不只讓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也往往會衝擊家人的生活,如果可以預防失智症自然是最好。
我們的確也有機會避免失智症的出現,《刺胳針 (Lancet)》雜誌在今年(2020)的委員會,根據新的研究計算,顯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或治療的12項危險因子。這些因素包括:
👩🎓 缺乏教育:20歲以前的教育程度很重要,接受較多教育者在未來失智的風險較低,台灣的基本教育普及率非常高,這大概是我們最不用擔心的一項。
🦻 聽力損失:聽力障礙會增加失智風險,而且聽力越差、認知能力越差,在本文的模型佔失智風險最高的比例(8.2%)。而使用助聽器可能有助於減少認知能力的退化。法規上保護勞工朋友避免職業性聽力損傷,以及盡早介入治療聽力損傷非常重要。
🤕 腦傷:越嚴重的腦傷造成失智的風險越高。在台灣,頭部創傷導致住院最常見原因是機車事故 (尤其是25歲以下)、以及長者的跌倒。所以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則、禮讓行人、使用安全帽與安全帶不只是文明的舉止,也是防治失智的重要手段。長者避免跌倒也是近年十分受到重視的題目,居家環境的安全性與更安全的習慣,以及著重長者的營養與下肢肌力都有助於減少跌倒。
💓 高血壓:中年持續性的高血壓會增加晚年失智的風險,血壓控制良好者失智風險可以降低兩成──不只是減少血管性失智,阿茲海默症的危險也比較低。建議應該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四類主要的降壓藥物都有幫助。順帶一提,降膽固醇的史達丁(statin)或是阿斯匹靈可能都無法減少失智風險。
🍺 過量飲酒:酗酒是長年已知的失智危險因子。一周飲酒超過168克酒精會增加失智風險,相當於約11罐330毫升的台啤 (平均每天1.5罐)。
🐘 肥胖:中年時BMI在30 kg/m^2以上者的失智風險會增加 (但過重者的風險沒有顯著增加)。過重者減重2公斤以上就可以讓短期內的認知功能改善 (但減重對於長期而言是否能夠預防失智則缺乏研究)。
🚬 抽菸:抽菸與失智的風險不容易評估──抽菸的人比較容易失智,但是抽菸也讓人在活到會失智的年齡前就過世了。不過就算到了老了才戒菸,都可以減少失智的風險。
😔 憂鬱:憂鬱與失智的關聯性也很難釐清,因為憂鬱的表現本身可能是失智的症狀。有些研究顯示使用抗憂鬱劑無法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可以減緩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臨床診斷阿茲海默症,抗憂鬱藥物與失智症的預防可能還未有結論。
睡眠障礙可能也與失智症有關,但是前者也可能是後者的症狀。安眠藥可能增加失智風險,但是新的研究不認同這個看法,安眠藥與失智的關聯也還沒有結論。
😐 社交孤立:社交孤立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同時也是失智的症狀。較多的人際互動可以減少失智的風險。近年政府推動巷弄長照站、失智關懷據點都是可以保護長者避免失智,大家可以幫長輩探聽附近有無這些好康活動喔。
🦥 缺乏運動:缺發運動一樣可能是失智的因也是失智的果,但是維持運動習慣的確可以減少失智的發生,而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都有幫助,但是前者效果更好。
🩸 糖尿病:糖尿病也跟失智有關,而且糖尿病越久、越嚴重,失智的風險越高。雖然糖尿病是很明確的失智危險因子,但是積極控制血糖似乎無法明顯減少失智的出現,而個別降糖藥物也沒有差別。
🚗 空氣汙染:空汙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PM 2.5都跟失智風險有關。政府應該從政策與法規層面減少空氣污染狀況。
預防失智沒有太早也不會太晚,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危險!失智的防治需要個人生活習慣的調整、醫療與社會資源的協助,也需要政策與法規的介入。現在就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與醫療團隊合作,也需要擔起公民參與與監督的責任,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更好的未來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