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不需要蔑視長輩,你總有一天會老的】
每一段似水年華,說穿了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輪迴。
有句成語叫「物是人非」,講的是舊景依舊,但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情感一去不復返,但這對我而言比較屬於「小情小愛」的部分。
再拔高一點去看,真正讓我最為動容的,往往是「物非情是」。...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需要蔑視長輩,你總有一天會老的】
每一段似水年華,說穿了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輪迴。
有句成語叫「物是人非」,講的是舊景依舊,但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情感一去不復返,但這對我而言比較屬於「小情小愛」的部分。
再拔高一點去看,真正讓我最為動容的,往往是「物非情是」。
縱使物換星移、改朝換代,人類的悲歡永遠相通,透過一些作品產生連結,讓後代與前朝有機會相互理解,最終發現:
物不重要,情是根本,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
/
導演楊雅喆推出新作《#天橋上的魔術師》,故事從 80 年代西門町「中華商場」出發,從居民們的日常中望見他們的愛欲憎,也讓觀眾一窺當時候的社會與政治風貌。
其中,還有一名神秘的「魔術師」負責穿針引線,讓角色看見他們內心的慾望,藉此反思自己。
該劇每集都以「短篇」呈現,每幅短篇環環相扣,意即第一集的主角在第二集是配角,第二集的主角反而是第一集的配角。
待整個劇集觀賞完,你就會明白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英雄征途要走,有他們各自的迷茫與不安,但同時他們也擁有克服己身心魔的能力。
簡言之,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每個角色都是「主角」。
/
有幸受邀看試片,思前想後,決定從第一集的〈99樓〉講起。
這個章節主角是個小學生,名字叫「小不點」,家裡經營皮鞋店,有一個讀建中的優秀哥哥、一個精於做生意的潑辣母親,還有一個成天在家裡拉手風琴的懶散父親。
我覺得第一集很像是個「概覽」,從小不點的兒童視角來看中華商場的眾生相,小孩子「看待任何事情都模模糊糊」的狀態,竟也營造神秘感。
孩子們對成人間愛恨情仇的不在意與不理解,的確很適合拿來放在第一章,成為一個勾起觀眾好奇心的引子。
劇如人生,大抵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回歸簡單。
當聽到母親和鄰居們在討論某家兒子誤傷父親的八卦,在小不點的角度看來,他其實只感受到媽媽們很吵雜、經過火車聲音很大聲而已。
與其在乎鄰居的家庭糾紛,還不如和死黨討論鬧鬼的廁所和任天堂電動。
看著小不點與家人、同學、鄰居大哥的相處,觀眾同時會感到熟悉,發覺即便相隔幾十年,民風保守、科技不發達,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溫情都是一樣的。
而這,才是導演楊雅喆試圖呈現給觀眾的核心價值。
/
日前專訪 #楊雅喆,他向我表示自己想拍的並不是時代劇,沒有打算特別聚焦什麼歷史紀錄,中華商場不過是一個物件,一個場景,他的焦點還是想要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得不說,老百姓會煩惱的人事物,跟當下社會氛圍很難脫勾,這也造成後面劇集觀眾還是會見到一些關於同志、警察濫權等議題,層層包裹在每個家庭與愛情問題的背後。
楊雅喆表示:「劇中很多情況拿到現代來看,大家會覺得好像有改善,例如性別平權與政治議題,但這些隱患都還在,未來搞不好還會重新發生也說不定。」
每個時代都有課題,但重要且不變的永遠是人們內心善惡的拉扯,楊雅喆說:「即便看起來是舊時代,但裡頭天真小孩與徬徨青少年的情緒是共同的,這就是我最想做的,讓觀眾能在角色間找到自己的影子。」
/
楊雅喆前置期進行嚴密田調,找過去住在中華商場的民眾訪談,並製作關於「中華商場歷史演變」的相關短片,要求劇組人員必須得看完影片才能進組。
劇組有幾百人,年齡層 20 歲到 50 歲都有,特別對年輕一輩,中華商場無疑是陌生的。
給工作人員們看影片,是希望他們能記住這個狀態,知道這棟建築的太陽東邊在哪、西邊在哪、鐵道在哪。
「劇組人員們必須對那個年代、那個場景做資料,拍攝時才會更有方向,更容易有共鳴。」楊雅喆道。
以〈99樓〉中三姑六婆在火車旁蜚短流長為例,這就是楊雅喆從田調中得來,中華商場住家和店面合一,一到三樓居民互相認識,人多的地方自然就沒有秘密。
還有,早期住在中華商場的家庭孩子數量都多,原來是半夜父母被火車吵醒,沒事做只好生孩子。
提到這裡,楊雅喆都莞爾:「火車是一個滿重要的輪廓,火車經過阿姨們講話會提高,火車都走了卻忘記把降回音量,家家戶戶牆壁薄,搞到最後大家都知道,這部分很有趣。」
但旋即,楊雅喆反問我:「可是妳仔細想想,劇裡三姑六婆互講八卦的習性,放到現在職場大家還是看得到,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圈子沒有秘密』,其實每個圈子都是呀。」
「這就是人之天性,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
訪談結尾,楊雅喆溫柔地說,他希望這部劇能夠讓年輕人對長輩們有所理解,你以為長輩都是食古不化,殊不知他們曾經和你一樣,有風騷、有夢想、會為愛煩惱與受傷。
民國作家蕭紅曾在《呼蘭河傳》描述童年生活的美好與糾結,我覺得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有異曲同工之感,都是藉由回望過去展現對人性的悲憫。
蕭紅在《呼蘭河傳》這麼寫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的走;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自然的結果。」
「至於那些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繼續在人間被吹打著。」
卸下年輕人與長輩的階級,我們都是禁受風霜雨打的人類,明明這麼渺小,卻努力在人間學習去愛、大步小步蹣跚朝前。
想想也是挺勵志的。
#Adaymag
前置引子反置引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需要蔑視長輩,你總有一天會老的】
每一段似水年華,說穿了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輪迴。
有句成語叫「物是人非」,講的是舊景依舊,但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情感一去不復返,但這對我而言比較屬於「小情小愛」的部分。
再拔高一點去看,真正讓我最為動容的,往往是「物非情是」。
縱使物換星移、改朝換代,人類的悲歡永遠相通,透過一些作品產生連結,讓後代與前朝有機會相互理解,最終發現:
物不重要,情是根本,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
/
導演楊雅喆推出新作《#天橋上的魔術師》,故事從 80 年代西門町「中華商場」出發,從居民們的日常中望見他們的愛欲憎,也讓觀眾一窺當時候的社會與政治風貌。
其中,還有一名神秘的「魔術師」負責穿針引線,讓角色看見他們內心的慾望,藉此反思自己。
該劇每集都以「短篇」呈現,每幅短篇環環相扣,意即第一集的主角在第二集是配角,第二集的主角反而是第一集的配角。
待整個劇集觀賞完,你就會明白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英雄征途要走,有他們各自的迷茫與不安,但同時他們也擁有克服己身心魔的能力。
簡言之,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每個角色都是「主角」。
/
有幸受邀看試片,思前想後,決定從第一集的〈99樓〉講起。
這個章節主角是個小學生,名字叫「小不點」,家裡經營皮鞋店,有一個讀建中的優秀哥哥、一個精於做生意的潑辣母親,還有一個成天在家裡拉手風琴的懶散父親。
我覺得第一集很像是個「概覽」,從小不點的兒童視角來看中華商場的眾生相,小孩子「看待任何事情都模模糊糊」的狀態,竟也營造神秘感。
孩子們對成人間愛恨情仇的不在意與不理解,的確很適合拿來放在第一章,成為一個勾起觀眾好奇心的引子。
劇如人生,大抵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回歸簡單。
當聽到母親和鄰居們在討論某家兒子誤傷父親的八卦,在小不點的角度看來,他其實只感受到媽媽們很吵雜、經過火車聲音很大聲而已。
與其在乎鄰居的家庭糾紛,還不如和死黨討論鬧鬼的廁所和任天堂電動。
看著小不點與家人、同學、鄰居大哥的相處,觀眾同時會感到熟悉,發覺即便相隔幾十年,民風保守、科技不發達,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溫情都是一樣的。
而這,才是導演楊雅喆試圖呈現給觀眾的核心價值。
/
日前專訪 #楊雅喆,他向我表示自己想拍的並不是時代劇,沒有打算特別聚焦什麼歷史紀錄,中華商場不過是一個物件,一個場景,他的焦點還是想要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得不說,老百姓會煩惱的人事物,跟當下社會氛圍很難脫勾,這也造成後面劇集觀眾還是會見到一些關於同志、警察濫權等議題,層層包裹在每個家庭與愛情問題的背後。
楊雅喆表示:「劇中很多情況拿到現代來看,大家會覺得好像有改善,例如性別平權與政治議題,但這些隱患都還在,未來搞不好還會重新發生也說不定。」
每個時代都有課題,但重要且不變的永遠是人們內心善惡的拉扯,楊雅喆說:「即便看起來是舊時代,但裡頭天真小孩與徬徨青少年的情緒是共同的,這就是我最想做的,讓觀眾能在角色間找到自己的影子。」
楊雅喆前置期進行嚴密田調,找過去住在中華商場的民眾訪談,並製作關於「中華商場歷史演變」的相關短片,要求劇組人員必須得看完影片才能進組。
劇組有幾百人,年齡層 20 歲到 50 歲都有,特別對年輕一輩,中華商場無疑是陌生的。
給工作人員們看影片,是希望他們能記住這個狀態,知道這棟建築的太陽東邊在哪、西邊在哪、鐵道在哪。
「劇組人員們必須對那個年代、那個場景做資料,拍攝時才會更有方向,更容易有共鳴。」楊雅喆道。
以〈99樓〉中三姑六婆在火車旁蜚短流長為例,這就是楊雅喆從田調中得來,中華商場住家和店面合一,一到三樓居民互相認識,人多的地方自然就沒有秘密。
還有,早期住在中華商場的家庭孩子數量都多,原來是半夜父母被火車吵醒,沒事做只好生孩子。
提到這裡,楊雅喆都莞爾:「火車是一個滿重要的輪廓,火車經過阿姨們講話會提高,火車都走了卻忘記把降回音量,家家戶戶牆壁薄,搞到最後大家都知道,這部分很有趣。」
但旋即,楊雅喆反問我:「可是妳仔細想想,劇裡三姑六婆互講八卦的習性,放到現在職場大家還是看得到,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圈子沒有秘密』,其實每個圈子都是呀。」
「這就是人之天性,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
訪談結尾,楊雅喆溫柔地說,他希望這部劇能夠讓年輕人對長輩們有所理解,你以為長輩都是食古不化,殊不知他們曾經和你一樣,有風騷、有夢想、會為愛煩惱與受傷。
民國作家蕭紅曾在《呼蘭河傳》描述童年生活的美好與糾結,我覺得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有異曲同工之感,都是藉由回望過去展現對人性的悲憫。
蕭紅在《呼蘭河傳》這麼寫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的走;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自然的結果。」
「至於那些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繼續在人間被吹打著。」
卸下年輕人與長輩的階級,我們都是禁受風霜雨打的人類,明明這麼渺小,卻努力在人間學習去愛、大步小步蹣跚朝前。
想想也是挺勵志的。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1/02/19/the-magician-on-the-skywalk.html
前置引子反置引子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六部末世作品來看末世題材的SOP|(文長)
Feat.《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
末日題材,或者說末世題材(這邊主要說喪屍類),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創作類型,不管是在小說、電影、動畫、漫畫之中都被大量運用,然而為甚麼這種類型的作品能夠這麼受眾,大家到底想從這些故事與角色中尋找什麼?
我們在看末世題材時,心理渴望的是一種解放感,一個人在絕望的背景襯托之下,隱隱透露出的美好。我們不用付錢就可以在超商取得食物,我不用為了維持生活而疲於工作,我們看到路上一台車可以隨便開走,我們不用受到階級與金錢的束縛,誰的拳頭大誰就是道理。
除了一種解放的快感之外,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也是一個原因,當主角拿著球棒在打喪屍,或者拿起隨處可見的鐵管一棒尻下去,相比科幻電影的火力交鋒是貼近現實的。喪屍像人但又不像人,對我們來說,殺死它跟殺死害蟲一樣,不會有任何道德拘束,更似於一種正常的宣洩。
在法律摧毀,無法可管的情況,人類最原始的狀態漸漸嶄露,守著道德底線對於生存是否有用,就成了末世題材的一大難題,而通常主角群會保有最低限度的道德觀,不會無條件的殺戮,因為這種毀三觀的描述,通常會引起觀眾的反感,所以作者加進了動機,加進了不可抗力,賦予了他們合理使用暴力的權利,同時也滿足了我們的道德感。
末世題材有所謂的公式,分為三個階段。接下來會用六個作品,分別是《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來解釋這三個階段的應用。
雖然這樣對《日本沉沒2020》有點不公平,同為末世題材,但他是這裡面唯一一個災難類型而不是喪屍類型,不過沒辦法,誰叫我最近只有看了這部末世動畫。
|末世題材三階段|
第一階段: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二階段:混亂、衝突、惡的展現
第三階段:異變後的未來
第一階段:暴風雨前的寧靜
這一階段我認為是最不能崩的一個階段,往後階段你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過去,但是只要在第一階段沒處理好,觀眾只會馬上關掉電腦,不會買單。
這一階段著重於,我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徬徨感,一覺醒來發現世界變了樣,一走出家門發現好多喪屍徘徊,他要的是一種從日常轉換成非日常的瞬間感,往往這種瞬間感的襲來,會讓角色措手不及,促使他們慌亂接著思考然後鎮靜,觀眾所要體驗的就是心態上巨大轉變,並且隨之而來的未知神秘感。
《日本沉沒2020》、《我是傳奇》、《學園默示錄》、《末世孤雄》、《末日之戰》、《屍速列車》,這六部都把第一階段的特點發揮的十分出色,《日本沉沒2020》他在這點帶給觀眾的衝擊真得很棒,先把每個主要角色的日常透過不斷的轉場,一幕幕的呈現給觀眾看,導演非常清楚這種反差得比較越清楚,觀眾在接下來的投射感會更強烈,所以導演仔細的把那些角色對於未來的期許與接下來將要做些什麼事,這些瑣碎的事情完整的呈現出來。
前置作業完善後,畫風一轉,巨大的變革瞬間摧毀了主角們的日常,這時候會忠實呈現角色的心境,《學園默示錄》在這一點非常乾淨俐落,聽到喪屍的報導,學校的同學老師鳥獸散,踩死人或許還大於喪屍咬死人的數量,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在混亂的心境下是如此合情合理。
《屍速列車》則是把日常的侵蝕感描寫的最好,透過開場被撞死的鹿,透過股市不正常波動與各地異常新聞,這些不正常早已蠶食鯨吞了日常,一點一滴的不適感擴散,能夠在最後爆發之際達到最強烈的效果。
也就是說合理的日常鋪墊與事後爆發宣染度成正比,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不過就像穿越作品一樣,第一階段的篇幅只需要占整個作品中非常微小的部分,因為觀眾想看的是末世後的景象,末世前只是個引子,讓我們更好投入倒末世後的助燃劑,所以該如何把這個階段作的精緻而短小就非常重要。
第二階段:混亂、衝突、惡的展現
第二階段也是主要的劇情所在,世界變了樣,我們開始看著角色們如何活在這個亂世中,一開始我們對世界變化的狀態一無所知,因為國家癱瘓,通訊被封閉,能夠得到的資訊有限,許多資訊需要透過命來換,你只能在未知的情況下走一步算一步,一無所有的無知感是在第二階段初期最需要投入的主力,透過以命摸索,不斷實驗,慢慢地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
《屍速列車》透過隧道發現喪屍只要看不到就不能行動,後來又知道聲音是它們行動的依據,實驗出來的資訊轉換成他們的工具,用來逃脫或是陷害。
《學園默示錄》裡面,也是靠著無數的生命取得了喪屍的特性,《末世孤雄》則屬於比較外掛的類型,因為主角不會被咬,他可以肆無忌憚的到處探索,相對起來代價較小,但由於該作品的喪屍會透過吃人進化,有智慧的喪屍仍然會造成威脅,所以第二階段就是各種作品開始分歧的時候,特別是人物與喪屍的設定。
在法律無用武之地的世界,人類沒有了法律這層束縛,開始作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殺人、搶劫、脅迫等等。前面提到,主角群基本上保有道德底線,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做出格之事,衝突也隨之而來。
那些道德淪喪者與主角群的衝突就是這個階段最能夠推進劇情與展現變化的餌料,一個變數引爆了另一個變數,能夠讓劇情更加撲朔迷離。此時也是我們最容易帶入角色感情的時候,我們會試著去同理角色的行為,一但這個情況發生,我們還會幫助別人嗎?一旦威脅靠近,我們還會死守道德嗎?
這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同一個情況會有好幾種選擇,在那個世界下,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去做出自己不想做的選擇,人性的展現與掙扎,就像一面鏡子,能夠讓觀眾看到在最極端情況下卸掉面具的自己。
雖然身處於一個異變的世界,其中我們所為故事的反派不會變成是喪屍或是天災,仍然是人。《學園默示錄》裡的男老師是反派;《日本沉沒2020》的大麻邪教團也可以說是一種反派;《屍速列車》裡的自私老闆也是一個反派。
在這個階段主角群通常就會經過三種狀況,對於情報的混亂並逐漸掌握,開始確立目標(EX:找到解藥或收容所),與到來的衝突對抗,在對抗途中可能會經歷背叛欺騙,最後活下的人凝聚感情尋找目標,才會進入最後的階段,也就是收尾。
第三階段:異變後的未來
第三階段在很多作品中都不太會講死,從第二階段主角們確立目標之後,通常就是兩條路線,因為政府的資源充足,基本上都會有大量倖存者與資源,建立收容所重振人類文明,所以主角會選擇尋找僅存的安全地或者是尋找解藥,《我是傳奇》、《末世孤雄》與《末日之戰》都是對於喪屍有特別描述的作品,它們都花了許多篇幅來解釋喪屍的由來與對抗方法,這時候的主角們多半都會被派去或自發去當個人類救世主。
除了《學園默示錄》在作者過世後,並沒有結局,其它作品多半都是採用半開放式結局,我們知道主角找到了解藥或它們抵達了安全地,但在世界秩序重整的部分並沒有做出來的,通常也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只要知道主角克服了許多困難,跟他的小伙伴成功完成目標就足夠了。或許是有別於喪屍類型的無解,災難類型的《日本沉沒2020》相對來說給出了一個完整結局,倖存的角色都給出了幾年後未來的模樣,只是最後一集的日本大外宣看得令人有點出戲。
基本上,末世題材作品幾乎都圍繞著這三階段SOP在打造,當然其中的細項有許多,有喪屍、核末、末日後的旅行、天災、災變後異化,這題材可以延伸出許多分支作品,但最後我們都統稱為末世題材,各個作品在大方向的設定是一致,其中的內容卻千變萬化可以無限操弄,進而誕生了無數有趣的末世作品,從而滿足了不斷想像末世後人類的慾望。
前置引子反置引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與蛇的排練 ◎#林則良
1
是如此的遙遠
所以我走了
2
秋天的時候我還在排練你
我排練你就這樣走來我的眼前
到了冬天我排練的時候你再一次走過來
那是冬天
我排練你是一隻害怕睡眠的蛇
在入夜以後
我排練你就是很害怕
3
多好啊要是能躺在你巨大的床上
多好啊要是能潛入你巨大的沼澤在雨季以前
多好啊要是能讓我的眉睫停靠在你的手影上
用滿月守護你整棵雙子葉植物多好啊
清晨大霧有人將踏著降霜回家
有人將手埋進充滿溫度的手印上
鄰間有爐火正在燃燒松材的香味
有人推開黑暗中的那扇門
床上只剩一根越拉越長的繩索
和一整片零亂不堪的雪地
等到有人醒來
有人從整片的玫瑰花園醒來
他的身體是整片玫瑰花園的刺青
4
他醒來
他喊痛
他在夢裡也只是喊痛
他越痛越快樂
睡眠中他的身體餵養一窩巨大的蛇窟
5
惡形的需要排練
我排練在你初春的時候向他們呻吟我的假名
當暴雨漲滿我的房屋我排練
你全裸繼續奮力泅游
一隻伸向天空的煙囪……
雨停了以後我排練
你登陸時腳穿七號大的皮靴
6
七號皮靴隔一條街在一家舞廳響起來
穿七號皮靴的人拖著閃亮的手銬
打一條花蛇當領巾
1994年8月
--
◎作者簡介
詩人、小說家,曾任「Around」書系(麥田)總策劃。著有《對鏡猜疑》(1993,時報),詩集《與蛇的排練》(1996,時報),以及以筆名東尼‧十二月為筆名出版的日記體小說《被自己的果實壓彎的一株年輕的樹》(1998,商務印書館)。譯有《管家》、《被麗泰.海華斯背叛》、《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愛麗絲漫遊奇境》、《閣樓裡的佛》等書。
--
美術設計:劉宇筑
攝影來源:劉宇筑
--
◎小編囗囗賞析
排練是劇場的前置作業,劇場演出不同於電影的地方在於無法剪輯的表演。〈與蛇的排練〉以排練為題,以對手互動的過程與象徵,處理自己與對方的情感變化,於同名詩集安排在章節「打一條花蛇領巾」中的第一首組詩,作為整個章節引子,也可視為一個獨立的故事看待。
作為組詩而言,單看第一首的內容,難有具體的聯想,所以筆者在此就姑且以「排練」所聯想的劇場,分為每幾幕作為切入點思考。
前兩幕所見,可以見到第一人稱我對你的情感投射,對方的形象是一條害怕睡眠的蛇,第二幕反覆提到在排練過程開始從秋天到冬天,「我排練你就是很害怕」為第一個意義的分歧點,還要繼續觀看才能確定是「我排練/你就是很害怕」跟「我排練你/就是很害怕」。
從第三四幕的發展,筆者比較傾向「我排練/你就是很害怕」,類似一種藉著保護對方的心態,藉此以守護作為留在對方身邊的緣由。第二幕開始揣想預設對方是害怕睡眠的蛇可能有的動作與場景,詩在後段不言我與蛇,而是以「有人」繼續動作展示人物內心所想望,這裡開始是第二個意義的分歧點,「有人」可以是代替我說話的人,或是不言明我與蛇雙方在動作上的主詞的做法。筆者較為傾向後者,因為在此詩中,並未交代對方的想法與定位,與蛇的排練中,蛇的概念為我所形塑的對方,雙方都有可能是蛇的角色。
第四幕象徵的暗示也相當隱微,「床上只剩一根越拉越長的繩索」,繩索與蛇有類似的形狀,然而越拉越長沒有末尾,這揭示的可能是關係上的紐結複雜,「睡眠中他的身體餵養一窩巨大的蛇窟」也表示其中一人預留了對方在身體中的位置,隨著對方離開,兩者似乎並沒有斷了關係,反而在彼此身上留下銘印,筆者在此就打住,以盡量避免過度解讀。
五六幕的時節進入春天,這裡有不同的排練內容,「我排練在你初春的時候向他們呻吟我的假名」一句,預設了對方在面對我以外的人,還是投射了對於自己的情感,最後收尾在脖子上的花蛇領巾,更是讓情感的銘印具體的在對方身上,以道具展示對方可能的心理。
〈與蛇的排練〉不僅分鏡特別,語言濃度與結構均是相當複雜的有機體,其創意在多年仍有可看之處的設計,讀者不妨以自己閱讀的方式再詮釋此詩,可能會在思索的過程中有不一樣的意義定位。
◎元智大學不成文詩社簡介
不成文詩社誕生於元智大學超硬、很Sad、很辛苦的通識課〈詩與當代生活〉的外圍團體,構思於2011年的某天,2012年底申請通過正式成立,由東吳大學白開水創始社員之一的陳巍仁老師指導,為目前校內唯一以文字創作、文學出版、辦理講座及策展為主要活動的社團,社員作品散見於創世紀詩刊、煉詩刊、台灣詩學及衛生紙詩刊,目前正在參與煉詩刊第四期的團隊,期望推廣現代詩作為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參與抗爭及表演藝術,不過一直都很缺行政的幹部,極度歡迎校外學生及社會人士的加入,近況消息及任何活動邀約歡迎於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yzu.poemclub/)私訊聯繫。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2/2017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