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把日前向圖書館推薦的《歷史課的攻防戰》讀完,讓我回想起2015年馬政府以「課綱微調」的名義強行推動教科書的修訂。當時新課綱的內容被批評過度強調中華民族命定史觀、忽略台灣人民自主性以及南島語族等重要概念。在教育部成立的「檢核小組」當中並沒有台灣史學者,但卻巨幅調整台灣史課綱,背離史學研究結果。此...
這幾天把日前向圖書館推薦的《歷史課的攻防戰》讀完,讓我回想起2015年馬政府以「課綱微調」的名義強行推動教科書的修訂。當時新課綱的內容被批評過度強調中華民族命定史觀、忽略台灣人民自主性以及南島語族等重要概念。在教育部成立的「檢核小組」當中並沒有台灣史學者,但卻巨幅調整台灣史課綱,背離史學研究結果。此外,小組成員幾乎都有濃厚統戰背景,再加上修改課綱的過程與會議記錄堅持不肯公開,於是學生、教師、民間團體展現了由下而上的公民力量,試圖打破由政府主導的黑箱課綱。
⠀
無獨有偶,當時韓國社會也發生了前所未見的反對國編版歷史教科書的抗議。任教於春川教育大學社會學系、專攻韓國現代史的作者金正仁教授在《歷史課的攻防戰》一書中,解析南韓歷史教科書的發展脈絡,試圖帶領讀者釐清左派與右派標籤背後的核心理念為何,並從中理解這場歷史戰爭如何在韓國民間發酵以及它可以帶給韓國公民什麼啟發。該書在韓國出版的三個月後,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示威也正式展開。
⠀
不同的政權皆因掌握描述歷史的權力,出於執政考量,總是喜歡使用教科書傳達掌權者的正統性以及傳遞政策理念,使得大眾無法確實理解歷史的發展。作者認為「戰爭」即是一種「權力劃分」,而這場歷史攻防戰則可以敘述為以「新右派」為首的保守右派勢力夥同李明博、朴槿惠政府向歷史學與歷史教育展開攻擊的政治權力鬥爭。
⠀
為了讓讀者了解歷史教科書的爭議,作者列出了自1974到2006年不同時期歷史教科書的體系架構、部分內容、以及編纂的原則。他認為1974至1982年(朴正熙與全斗煥政府時期)的國編版歷史課綱過度強調反共主義,以意識形態為主軸,而非以實證主義為根據,甚至在1969與1970年的版本中出現頌讚特定政權的內容,這些課綱不僅誤解歷史事實,甚至成為獨裁政府的傳聲筒。(補充: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奪權,實施軍事獨裁長達27年;全斗煥任內同樣實施獨裁統治、鎮壓民主化運動,導致1980年的光州事件爆發。)
⠀
透過1980年代歷史教育改革運動的努力,1990年以後的課綱開始得以用較客觀的角度描述,反共主義描述式微,教科書脫離以統治階層為中心的歷史觀,走向正常化。拜韓國現代史研究豐碩與多樣的成果之賜,教科書開始以國編版與審定版並行,而國編版也在2012年走入歷史。韓國高中目前已不再使用國編版韓國史教科書,這也難怪2013年朴槿惠上任後提出重新設置編修局(類似台灣的國立編譯館)、回歸國編版教科書的政策,會點燃學界以及社會大眾的怒火,認為由國家單方面傳遞單一角度的歷史視野與教育精神相悖,不適合韓國現今情勢。
⠀
然而,光是了解朴槿惠及其所屬的新世界黨強行推動國編版教科書,並不足以讓我們看見這場攻防戰的全貌。這場戰爭中站在歷史學界對立面的是韓國保守勢力的集結。保守派過去一向以「反共」為立場強烈批判並否認北韓的過去與現在,認為那些沒有批評北韓的人都是親北的、沒有資格成為大韓民國國民的人。而在2004年崛起的「新右派」以救援投手之姿,使保守勢力再進化,企圖將歷史教育政治化,以干預學界自主達成政治目的。
⠀
新右派承襲了保守派的思維,視北韓為敵人,認為「反共 = 愛國」,在淡化威權統治與日本殖民歷史的同時,為了永久執政,更將「反對反共主義」的人貼上「從北主義」的標籤,在「從北 = 惡」的非我族類框架之下,利用人民對社會安全網可能被破壞的恐懼心理來攻擊政敵、對學界與教育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進行獵巫。他們的態度類似台灣的國民黨與新黨,在盧武鉉主政時期批評政府不應該清算過去的歷史:「在應當竭盡全力大步邁入先進國家經濟發展之列的此時,政府卻散播自虐史觀,意圖破壞現有秩序,等於是以自身命運為賭注,掀起對過去的爭戰。」其實,他們之所以會如此焦急,原因不外乎是不願面對殖民時期的親日問題、韓戰前後發生的虐殺平民、以及威權獨裁政權所引發的各種人權侵害事件。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現今對社會的主導權。
⠀
他們在2005年成立「教科書論壇」,主張要矯正教師們的左傾思想。而在2008年屬於保守陣營的李明博上台後先是廢止盧武鉉時期的課綱,接著原本通過審定的教科書卻因為保守派施壓而竟重新被教育部指示需修正。在2011年,教育部甚至罔顧程序正義,單方面接受新右派的指示,擅自更改課綱用詞以符合新右派史觀。代表新右派的教科書出版社即為「教學社」,他們以「北韓一定會倒台」的觀點出發,在1948年以後的國史中,將北韓刻畫成總是具有威脅性、且事事都要阻撓的存在。這種敘述方式在其餘七家出版社的教科書裡難以見到,是教學社教科書讀有的特徵。
⠀
也許是名字當中缺了什麼就要以此命名,教學社還加入了學界與教育界沒有一致定義的詞彙(自由民主主義),在「尊重民主秩序與市場經濟」的旗幟下大力宣傳反共立場,讚揚財團創造經濟奇蹟與稀釋威權政府史實。這樣意識形態濃厚且原本因為紕漏太多、內容不足而應該被淘汰的教科書居然在2013年通過教育部審定,進而再次引發政治與學術、教育的論戰。
⠀
(續見留言)
出版法廢止原因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與性 #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
#文末有贈書活動 #曾心怡心理師掛名推薦
父親節快樂!當然就是要來贈書呀~
家有青少年的爸媽們,你們怎麼和男孩談性呢?
身為媽媽的妳,可能不知道怎麼開口,於是交給爸爸。
身為爸爸的你,你成長的經驗可能也沒有人和你認真地談性,
經驗談會是一個方式。
對很多人來說,談性,理解性觀念與性行為可能都很難啟齒。本書的作者佩吉. 奧倫斯坦 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繼<女孩與性>後,又為家有兒子的父母帶來一本全新的指南。
這是一個不同於父母長大的時代,交友軟體,IG,讓孩子擁有許多管道去面對性與情感。這已經不是一個不談性,孩子就不會太早嘗試的時代。身為父母,我們有必要讓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所經驗到的世界,陪著孩子學會理解,學會尊重,學會情感表達與覺察,學會性別與性的概念,我們才是給他釣竿,在孩子的世界裡協助他生活。
在談性的開始,我們可以先談 #情緒覺察與表達。讓我們的男孩子在表露情緒時不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讓男孩可以透過情緒去理解他自己,理解他的愛與感受,理解他自己的不悅與原因,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同理伴侶的感受,學會尊重與好好與伴侶在一起的方式。
在談性的開始時,作者標示出一個重點,那就是『#同意』。這樣的同意會用在與伴侶的性關係上,也會用在保護自己的 #身體界線 上(對,男孩也需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界線)
『同意必須是肯定的(不說話不表示同意);同意必須是當事人知道的(睡著,被迫受到限制或是喝酒服藥而喪失行為能力的人,無法同意); 同意必須是正在進行的(同意某個活動並不表示同意另一個活動,過去做過某件事,也不表示允許現在做同一件事);同意必須是可廢止的(一但對方將同意收回,無論正在做什麼,你都必須馬上停止);同意必須是對方心甘情願給予的(不是強迫而來,不是贏來或操控來的—把別人的頭壓下去不叫同意)。』
對於同意的概念需要增加在我們的性教育中,成為孩子對自己也對他人的概念,才能幫助孩子在同儕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區辨能力。
這本書也不忘 #性別光譜,包含生理性別,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性別認同上有很大的困惑,作者訪談的其中一位男孩就說:『我就不必請爸媽坐下,然後跟他們說:爸媽,我是異性戀。』無論是同志或是跨性別,除了出櫃議題外,學會替自己的身體自主格外重要。作者提及:
『因為非傳統異性戀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缺乏家庭的支持,在面對約會暴力,性侵害,霸凌等問題上,會更加的弱勢。』
———
我由衷推薦這本書給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們,出版社提供兩本贈書給粉專的朋友們喔!活動辦法如下:
✅公開分享本文。
✅並在本文下方留下:『理解男孩,引導兒子發展健康快樂的情感與性關係。』
我們會在8/12 21:00抽出兩名讀者,各獲得本書一本喔!
出版法廢止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_每走一段路記得給自己時間休息,好好看看眼前的方向是否偏離了初衷
.
一個習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
大多會漸漸抱怨接受事物的「品質」,
嫌棄別人不會照顧、嫌棄教育方法、嫌棄教材……,
只要發生任何不順心的事,
就怪在老師或學校的身上,
認為是「某人的錯」、「組織的錯」。
孩子原本就是自主性的生物,一味的灌輸,
是一再剝奪他鍛練自主性的機會。
面對時代的轉變期,
自己思考、判斷、行動的「自律」能力越來越重要了。
六年前,
我在千代田區麴町中學就任校長之後,
廢除了學校各或各樣的「約定俗成」。
從過去的教育來看,
麴中的教育改革全都不合常理。
.廢止作業
.廢止段考
.撤除髮禁、校服規定
.廢止固定導師制
進而教導學生
「不是只有協調性才重要」
「同學不用和睦相處」
「不用改變想法,而是改變行動」。
校慶活動全面授權給學生舉辦。
現今的教育中,「符合常理」的教條,
照我來說全部都剝奪了孩子的自律精神。
因為,
父母和師長全都迷失了教育最高的目的,
而把眼前的手段當成目的了。
結果就是破壞了孩子的
自主性、熱情和創造力等能力。
麴町中學的最高目標,
是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麴町中學從某個意義來說,
是一所幫私立學校「墊底」的學校,
這裡招收了許多在私校考試失敗,
自我肯定受到打擊的孩子。
入學之後,
國一的學生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同學之間的問題。
但是,
一開始懷著自卑感、沒活力、依賴性強的學生們,
升上三年級時,
全都蛻變成充滿自主性的學生,
甚至成為學年的中心人物,
有著驚人的表現。
不論是在發展上有特色或沒有特色的孩子,
全體一起建立起「出頭鳥不會被打」的空間。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管理與教育的不同
■ 學習滿足了成長需求,也有實質好處,但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停止了認真學習?
.
討論書籍:
《#啟動自主學習力》
沒有段考、導師和功課的學校,如何造就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作者: 工藤勇一
直播時間:
5/2(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出版法廢止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每走一段路記得給自己時間休息,好好看看眼前的方向是否偏離了初衷
.
一個習慣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
大多會漸漸抱怨接受事物的「品質」,
嫌棄別人不會照顧、嫌棄教育方法、嫌棄教材……,
只要發生任何不順心的事,
就怪在老師或學校的身上,
認為是「某人的錯」、「組織的錯」。
孩子原本就是自主性的生物,一味的灌輸,
是一再剝奪他鍛練自主性的機會。
面對時代的轉變期,
自己思考、判斷、行動的「自律」能力越來越重要了。
六年前,
我在千代田區麴町中學就任校長之後,
廢除了學校各或各樣的「約定俗成」。
從過去的教育來看,
麴中的教育改革全都不合常理。
.廢止作業
.廢止段考
.撤除髮禁、校服規定
.廢止固定導師制
進而教導學生
「不是只有協調性才重要」
「同學不用和睦相處」
「不用改變想法,而是改變行動」。
校慶活動全面授權給學生舉辦。
現今的教育中,「符合常理」的教條,
照我來說全部都剝奪了孩子的自律精神。
因為,
父母和師長全都迷失了教育最高的目的,
而把眼前的手段當成目的了。
結果就是破壞了孩子的
自主性、熱情和創造力等能力。
麴町中學的最高目標,
是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麴町中學從某個意義來說,
是一所幫私立學校「墊底」的學校,
這裡招收了許多在私校考試失敗,
自我肯定受到打擊的孩子。
入學之後,
國一的學生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同學之間的問題。
但是,
一開始懷著自卑感、沒活力、依賴性強的學生們,
升上三年級時,
全都蛻變成充滿自主性的學生,
甚至成為學年的中心人物,
有著驚人的表現。
不論是在發展上有特色或沒有特色的孩子,
全體一起建立起「出頭鳥不會被打」的空間。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管理與教育的不同
■ 學習滿足了成長需求,也有實質好處,但是什麼原因讓很多人停止了認真學習?
.
討論書籍:
《#啟動自主學習力》
沒有段考、導師和功課的學校,如何造就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作者: 工藤勇一
直播時間:
5/2(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