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ISNOW #球鞋手帳
Oct. 10, 2016
check-in 櫃檯,我好奇空姐知道我的背包比託運的行李還重嗎?我也好奇細框眼鏡能否通過自助通關的人臉辨識。國慶日,啟程前往一個跟以往截然不同的活動,多虧了「航班晚到地面作業尚未完成」還有「(不管你片子有沒有看完)機上娛樂頻道將...
#FUTUREISNOW #球鞋手帳
Oct. 10, 2016
check-in 櫃檯,我好奇空姐知道我的背包比託運的行李還重嗎?我也好奇細框眼鏡能否通過自助通關的人臉辨識。國慶日,啟程前往一個跟以往截然不同的活動,多虧了「航班晚到地面作業尚未完成」還有「(不管你片子有沒有看完)機上娛樂頻道將結束服務」,開工前總是比較多時間寫下有的沒的。
此行不為何事 正是為了「回到未來」
明天是香港的 Nike Mag 拍賣會的大日子,我當然沒可能去標下一雙,但是也許有機會見到 Nike Mag 真身,也許有機會真的試穿 Nike Mag 鞋款的 Powerlace 自動鞋帶功能,全世界不到百雙的鞋款,寫過那麼多鞋評,說真的我根本不知道明天要怎麼描述穿上 Nike Mag 的感覺。
或者這次我的感覺真的不重要。
陸陸續續幾次採訪,要怎麼定義這次出差卻是截然不同的難題,主角當然是 Nike Mag,這雙鞋子他的包覆性如何、抓地力如何,甚至連價格或是發售資訊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不重要,跟以往的 KD、LeBron James或是Kobe鞋款相比,這次,這些考古題似乎都派不上用場。
在1989年推出的「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是1985年的回到未來電影的續集,Michael J. Fox 飾演的主角在電影第一集裡完成任務回到家鄉,1985年10月26日的洛杉磯,McFly心滿意足地看著車庫裡的Toyota SR5 Xtracab黑色貨卡,跟心上人Jennifer 玩親親的同時就被博士給抓回去出任務,展開了(連拍兩集)的冒險旅程,Michael J.Fox 就此成為流行文化指標。
Back To The Future 裡頭,留下了當年迅速發展的美式文化指標,博士開著的 DMC-12 在1976年發表,由大名鼎鼎的Giorgetto Giugiaro所設計,是DeLorean汽車公司唯一的一台市售車;McFly手上帶著的是 CASIO 的計算機錶 CA-53W,來到未來世界時,腳上穿上了的是一雙讓人「哇!」的鞋款,Wow Power Lace !
Michael J. Fox當時大概沒想到這個角色帶來了如此影響,他也一定沒有想到不治之症沒來由地找上他,29歲就被宣告患症的 Michael J. Fox 是如何度過這後來二十餘年的?我難以想像。
這世界是個謎團,而我們連自己的身體就常搞不定了,教練說跑步時核心要用力,還要想辦法讓不聽話的屁股也出力,只能說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有些無力。
帕金森氏症的人們得不斷與身體不由自主的顫抖為伍,在還沒有「帕金森氏症」之前,這個無法歸類的病兆背命名為「震顫麻痹」,中西幾位知名政治人物、強勢如阿里拳王、絕美的奧黛莉荷本在這至今找不到原因的絕症面前,也都得敗下陣來。
然而總會找到方法適應,就像球鞋一樣。一直對於球鞋有沒有文化覺得難以界定。很多人都說有,那你跟我說哪裡有? “Culture is mankind's primary adaptive mechanism (文化是人類在適應環境時的主要機制)” Damen, L. (1987). 或許是巧合,我們就將見到一雙以「adapt」為名的鞋款即將出現;在《Wired》雜誌裡的專訪,Tinker Hatfield提到在被給予設計「回到未來」鞋款時,心中所設想的狀況是「就像是有人要我去重新發明鞋子,以實際性能為考量,以現實生活為環境,只是我擁有三十年的時間去搞定這背後的科技。」 經過三十年,花費了不合成本的心力,一次次沒能達成的時限, 這次「回到未來」真的被做出來了。
晚上 NikeLab 朝聖完,HK-KICKS的站長 Horace Leung 問我想吃串燒還是大排檔,香港這麼大遊客這麼多,銅鑼灣市場旁的海產店裡沒遇見陳浩南,居然在店裡巧遇上海Digger的主編 Pierce,隨後長官 Iveet Shiau 也悄然來訪,新生代的ULSUM實力戰將Ammo Dong,我們就這麼又湊合一桌,明天究竟是十萬、二十萬、三十萬港幣,成了竹笙米粉配可樂的重要話題;想想,速食的臉書牆上有太多沒能消化的枝末,這次我們花了三十年才聚在一起,明天究竟是十萬、二十萬、三十萬,最後價格應該就跟這雙鞋的性能一樣,是完成這整個故事的關鍵元素,但不管怎麼樣,能和這些朋友一起翻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揭開最後一個關鍵情節。
很芭樂但我覺得應該說聲 Thanks Nike。
出差雜費定義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文連結:https://www.kikitrade.com/post/crypto%E8%AC%9B%E7%B6%93%E5%92%A9%EF%BC%9Atldr
正一時靈感閉塞,苦於尋找今個星期稿件題目之際,突然發現連登討論區有一篇今次有網民衝著我上一篇〈多得財演對Crypto誤解,幣市才永遠有上升潛力〉的議論的文章,心想正好借澄清部份質疑的過程,同大家再以經濟學交流一下。
其實我在別處的平台曾經寫過,張五常最偉大之處,乃在於將看似艱深的經濟學討論化繁為極簡:「供求決定價格、市場最有效率」此規律看似簡單,但亦正正因為很多掛著學者博士銜頭的「經濟學家」連基本功都搞唔掂而出差錯,而一般凡夫俗子如我,響毋須引用任何複雜圖表與方程式之下,仍能明確指出對錯在那。
當然關注下面一大堆嘅辯駁,或者就只有本人同果位連登網民,大部份人都可能只會覺得Too Long Don’t Read、講經咩!但坊間正正卻係因為無人願意做呢種沈悶而冗長嘅辯證,先會有人可以亂噏廿四而橫行於媒體間。我唔係要為自己講公道話,而係要為加密貨幣講句公道話。
//質疑七:「資產係咁定義Fisher本利息理論都係咁寫;’倉庫‘係佢(張五常)後期新嘅睇法但你留意佢都唔係叫資產而係儲蓄價值倉庫etc」
答:一錯在費沙從來無講過資產定義係要有現金流,佢只係話無現金流嘅物品難以判斷佢嘅價值;而張五常嘅倉庫理論則係為解釋點解無現金流嘅物品一樣有價值。難以計算/判斷物品有無價值唔代表該物品一定無價值,呢樣係要搞清楚
二錯在張五常從來無區分乜嘢「都唔係叫資產而係儲蓄價值倉庫」,財富累積的倉庫係作為解答費沙當年:「為何本身毫無生產力的資產也是資產」呢個難題嘅答案,而唔係將佢同資產區分嘅新詞彙,網民在這裡明顯搞錯了。
亦因為咁,呢句「同埋就算羅家聰冇跟足張五常嘅創見,佢嘅講法係跟足fisher 嘅傳統講法,所以係有根有據定義上冇錯,你最多話佢守舊」其實係錯,因為佢根本唔係跟足Fishter嘅傳統講法,而係解錯Fisher嘅講法。//
=====
順便賣下廣告,如果有興趣申請Kikitrade買幣,記住用我個Refer申請,入一萬蚊港紙即送二百thx!
https://share.kikitrade.com/kiki_landing_page?code=XKSuz&locale=hk&fbclid=IwAR2anpMsI-EUIhrQjRqfLkDNx4VmlEid5sXsu0fxQuP_5ks9Z4Vb2yU2G6M
出差雜費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甜度格差
#中古小姐職場連載文之一
松田小姐入社前是某本女性雜誌人氣読者モデル(讀者模特兒)的事傳遍了全公司,知道的人表示早就知道:「我可是很久之前就開始追蹤她,松田超受歡迎的」
不知道的也沒人驚訝,大家不約而同點頭表示理解。
「怪不得,她對美那麼執著!夏天帶傘就算還天天套袖套。老實說,為了防紫外線要我套上袖套那醜東西走在銀座街頭我可不敢」山本小姐說
「難怪每天中午只吃玄米飯糰,應該是読モ時代就養成的習慣吧」江原推測
松田不管哪個角度、哪個時間看都活生生像雜誌走出來的Model,和一般OL不同,一般OL的美深受時段限制。早晨,大家帶著剛化好的妝進辦公室的臉是正值賞味期的「−5歳肌」(看起來比原本的自己年輕五歲)。到了午餐時間大致會開始脫妝逐漸恢復原貌、而來到傍晚,身體在累積了一整天的工作壓力下,法令紋、黑眼圈、粗大毛孔也像約好似的同時現形,這種時刻毫無疑問是「+5歳肌」(看起來比真正的自己老五歲)如果不費心補妝就算還在二十代也可能瞬間被歸類到路人口中的歐巴桑族群去。
唯獨松田,她無時無刻都很完美,不像少了美肌模式就會徹底走樣的網紅,沒人能找到松田脫妝、變醜的時段。另外,松田的美也不是那種必須露胸露臀「母豬賽貂蟬」僅限宅男鑑賞的低俗款式,而是可登大雅之堂、男女都認同的正統派美人。
松田出現時通常是微波浪捲髮配當季裙裝,加上天生的女優氣勢讓她即使走在公司堆滿貨物的倉庫通道你都會以為下面鋪了紅毯。不論和誰視線交集,那個堆滿笑容的臉上永遠有無邪眼神,一般女生在被心儀男人注目時才會出現的潮紅嬌羞感松田也駕馭得完全沒話說。
在男人們眼裡,松田角色從來不是什麼東京OL、不是雜誌Model不是後輩不是下屬,就是單純的戀愛對象!是會讓其他女性相形失色的戀愛對象。
拿和松田同期入社的高橋來說,高橋存在感稀薄的不像話。在這間大型美容企業裡,哪個女孩當初不是抱著憧憬入社。大家在面試時肯定使出渾身解數,把甜度開關開到最大一邊宣傳自己一邊闡述對化妝品的熱情,接著通過二次面試、三次面試,通過各部門歐吉桑上司們的嚴厲目光後才得以成為社員。高橋身為女孩的外在甜度就算沒有松田的十,也有六吧,畢竟沒人在進入美容企業之後才變醜的,照理說。
高橋的工作內容大都在打雜,A前輩的品牌需要辦活動時高橋是絕對奴隸名單、B前輩的品牌貨物入庫時高橋一整天都得待在倉庫、C前輩海外出差時高橋得負責留守處理客訴,不論哪份工作高橋都是出力最大掌聲最少的。因為體力活佔的比重越來越高,高橋的打扮也越來越樸實。
這種認真認份的工作態度值得嘉獎嗎?似乎一點都不。公司很奇怪,人人都希望高橋幫他們打點雜務,但一方面又露骨地嫌棄高橋社員失格。
「出了公司不准掛社員證喔,妳太樸實不夠好看,我可不希望外人以為本公司社員都像妳這樣,為什麼妳就不能花些心思打扮呢?」部長對著臉上沒有太多妝沒有太多表情的高橋發出指責
「我說高橋,妳觀察一下松田,學學人家怎麼化妝。另外,大家跟妳說話如果有聽懂,麻煩給些臉部表情,不要只是木訥的站在那裏」男前輩一邊打電腦一邊嫌棄
高橋工作上其實沒犯什麼錯,她遭到嫌棄的都是她本人。可話說回來,每天在化妝、保養品世界裡打轉,高橋怎麼可能不知道如何打扮?但可惜,此刻的她需要的不是物品、不是技巧,而是勇氣。她連把公司春夏新款的粉紅唇膏塗在唇上、說話時確實看著對方眼神的勇氣都沒了。高橋發現公司裡已經沒人將她當成女生,包括她自己。
她不清楚同期入社的松田究竟在哪一天哪個時刻開始拉大和自己的距離?
新入社員研修時,高橋天天沉浸在歸屬於心儀大企業的喜悅裡,驕傲地用著公司未上市的新款化妝品,是通勤途中在銀座線裡拿出來補妝會吸引周遭OL目光的新款化妝品,她巴不得讓眾人知道自己是X社社員。前輩們交代的任務她會全力完成,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她總是埋頭專注,不像隔壁的松田,松田會專注的從來不是工作。
辦公室裡,男前輩只要稍微扭動領帶松田就會適時遞上冰涼飲料。
「前輩,辛苦了。喝杯麥茶休息一下吧」
當部長從外面開會回來,松田會帶著崇拜眼神說
「部長氣勢好強,開會過程一定很順利吧!有你這樣的上司好令人安心,我要一直跟在部長背後前進」
當女前輩很明顯補完妝從洗手間走回來時,松田會像見到大牌藝人似的發出驚呼
「天哪,前輩皮膚好棒妝好美,我是男人肯定醉了」
也許是外貌和行為上的差距,不知不覺中高橋徹底失去了戰場,大家眼裡只剩下她和松田的甜度格差。二十七歲的松田在入社短短幾年已成為歐洲市場擔當。
「哇!上天竟然同時賦予她美貌和能力」你也許會這麼想,但很遺憾,企業內部沒人知道松田工作能力究竟如何,或者說其實沒人在乎。畢竟她直屬上司是大老闆,加上公司銷售主力仍然集中在日本國內和亞洲,歐洲市場每月湊零頭的業績有跟沒有一樣,就算是路口的高島屋單日營業額都比歐洲市場一個月多,這種狀況從松田來之前到她接手之後絲毫沒改變。所以她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嗎?比起有也許更接近沒有。
在需要應付大量資訊流動的世代,沒人有時間一一追求邏輯和事實的正確性。比如冠上自媒體專家的人在版面侃侃而談時,沒人會去檢証對方真實能力如何?兩性專家在長篇大論時,沒人檢証他們真實生活中所經營出的感情是成功是失敗?所以當松田被定義成歐洲市場擔當、高橋被定義為打雜角色時,也就決定了她們在公司內會享有的待遇規格。
定例會議時,松田可以直接入座、和各部部長同進同出,人模人樣的報告海外市場現況。高橋卻只能在現場搬椅子排座位。公司裡,大家叫松田會稱呼她為松田小姐,而高橋永遠只是高橋⋯⋯
做事比做人重要的年代早就結束了,我說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妳專注在做人上,而是希望兩樣都能兼顧(起碼能從比重一百和零的差異調整到70%對30%)要記得在職場中「適度伸展」甜度。
一開始我跟大家一樣覺得職場裡的松田很假,為什麼老把女性特質當成武器?可後來我發現工作其實是多面向的,具體而言,把妳自己打理好、打理成討喜角色又未嘗不是工作的一部分!想找人幫忙處理雜務時,高橋的確很好用,但這個角色可替代性太高(實習生都能取代她的地位)而需要面對外部團隊時,行為得體又能博取眾人好感的松田其實非常不可或缺。職場裡的能力指標並非只有一兩樣,如果渴望開疆拓土,千萬別顧著埋頭於工作本身,也許有時候該站起來瞧瞧部長咖啡杯裡是否需要注入新的熱咖啡了😏
出差雜費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是Akko #plainme_life #創業分享
繼續分享之前,Recap一下之前的文章:
Akko 創業分享 01 — 找工作先進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https://blog.plain-me.com/2021/01/37853/
回到此,目前創業的風氣很盛行。
但為什麼要創業,甚麼是創業?我很久以前也聊過,但再用現在的口吻寫一次囉。
如上一篇說的,創業只是你比較勇敢,拿自己錢來燒。相信大家也看過經濟部統計,超開超過五年的公司行號,機率不到5%。
也就是95%的人,五年內會陣亡。為什麼?
會想出來自己做,通常有很多原因,我舉一些我看過的例子吧!
1.創業比較自由,反正我小小做。
2.我有個點子,絕對可以怎樣怎樣?
3.我家有一個非常棒的技術,所以可以怎樣怎樣。
4.現在公司制度不好、對人不好、對創意不友善、....等,我要創立一個怎樣怎樣的公司。
5.創業可以賺很多錢,我看誰誰誰都開跑車。還有很多原因,但不管怎樣,
創業就是要做生意賺錢。做生意,就逃脫不了錢與人。
有人就會有關係,你與客戶的關係、你與廠商的關係、你與同仁或夥伴的關係。
這些關係,都還繫絆著資金(也就是錢)。通常關係越複雜(代表參與的人越多),錢(也就是生意)會越大。
但所謂的關係,就是會充滿變因與複雜的感情。
當這些複雜的因子出現,很原本可以開心的事都難開心了。
一開始你砸了可能幾十萬甚至百萬下去創業,客戶不來,廠商可能一直出包、合夥人可能吵架,甚至員工也很多觀念不同。
接著生意可能不太好,戶頭錢越來越少。
這樣怎麼可能自由呢?至少心靈絕對不自由!
此時這麼多複雜的關係糾結,你該先處理哪件事呢?
我認為的自由比較接近心靈的自由,但創業很難有這件事!因為天天天天就是有很多意外發生。
若心想說,不在意錢,小小做就好,那說真的,找份工作會比較快樂!
再不然,多數的人都會認為
我有個點子 or 我家有一個非常棒的技術 ,絕對可以怎樣怎樣?
但應用到市場後,發現這點子根本不算點子,市場不接受,市場不知道,你要花很多很多的錢讓市場知道與接受!
但要花這個錢的金額你難以想像!該繼續燒還是停損呢?
至於
4.現在公司制度不好、對人不好、對創意不友善、....等,我要創立一個怎樣怎樣的公司。
我是覺得這至少有改善社會的信念,還有點堅持的信念~
但有時候做下去發現,是自己不成熟,見識不夠多,等公司大了一點後才發現
原來以前公司會這麼做的原因是甚麼了~
最近剛好看到林育聖老師這段心得,可以參考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moinwawa/posts/4152482914770147
5.創業可以賺很多錢,我看誰誰誰都開跑車。還有很多原因,但不管怎樣,
承上,能賺很多錢通常都是高風險高報酬,要不然就是一開始資金投入大,或生意大(伴隨著就是我說的關係複雜)
這代表他承受你想像不到的資金與人(關係)的壓力。要不然就是他的理財或財務有問題,拿不該拿的錢享樂。
且這是少數的成功範例,是少數。95%陣亡,切記!
聊到這,我想到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先生曾經說過,他問創業者以下的問題
1.你覺得你在解決甚麼問題
2.為什麼這時間點會有這樣的問題
3.你想解決的問題是原本存在還是心的問題
4.若是原本存在的問題,為什麼是你解決會比較好?用甚麼方法?
5.如果是新的問題,為什麼這時間點會有這問題,又甚麼發法?
給各位參考,資深創投問創業者的原因。
看得出差異嗎?
我一開始分享很多人想創業的原因都是以"我"為起點
我想要自由、我有點子、我家怎樣、我覺得公司怎樣、我看到人財富自由
但往往我說的關係(人與錢)一進來,這個起點就很容易殘破不堪,讓人無法堅持,因此五年內陣亡機會高
但創投問的是:你解決甚麼問題?(白話文,你對消費者有甚麼貢獻?)
這個信念大很多,且解決了消費者的問題,生意這一層關係就簡單一點!只少生意會好做很多~
最後舉個例子參考看看
A:我想開一間早餐店,原因是我家附近沒有好吃的。(或我技術純熟了,我可以開)
-->以我認為當起點 (附近沒好吃的,是你自己認為,你技術純熟了,跟消費者無直接關係)
B:我想開一間讓附近鄰居早上有個快樂交流的第三空間。(早餐為媒介)
--->快樂交流,以消費者消費者為起點,也間接定義了你服務、空間....等等等,這層次,生意一開始一定比較好。
這邊還很多可以講,我下一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