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出勤紀錄造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出勤紀錄造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出勤紀錄造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出勤紀錄造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他是個從來沒學過攝影的交通警察,拍攝題材幾乎全是交通事故,就這樣拿著相機拍了超過40年。在晚年,他的作品進入威尼斯雙年展殿堂,成為20世紀瑞士極具代表性的攝影名家。 . 瑞士交通警察、攝影師阿諾.奧德瑪特(Arnold Odermatt)辭世,享耆壽95歲。自1948年起,他在瑞士下瓦爾登州擔任警...

出勤紀錄造假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08:07:54

#血淚魚場三部曲【治標卻沒治本?補齊人力後,為何遠洋漁業觀察員仍無力攔住濫捕和造假?】 遠洋漁業觀察員,是被隨機派駐在漁船上、代表政府監督船隻捕撈的重要角色。2015年,台灣被歐盟祭出黃牌,漁業署承諾會將原有的55位觀察員增為130位,加強管理力道;2017年後,台灣的觀察員的確增加到了規定數量、歐...

  • 出勤紀錄造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1 21:00:31
    有 5,002 人按讚

    他是個從來沒學過攝影的交通警察,拍攝題材幾乎全是交通事故,就這樣拿著相機拍了超過40年。在晚年,他的作品進入威尼斯雙年展殿堂,成為20世紀瑞士極具代表性的攝影名家。


    瑞士交通警察、攝影師阿諾.奧德瑪特(Arnold Odermatt)辭世,享耆壽95歲。自1948年起,他在瑞士下瓦爾登州擔任警察。基於業餘愛好,他拿起攝影機紀錄下每次事故的過程,直到1990年退休。在1990年代聲名鵲起之前,他只是默默無聞的鄉村警察。


    阿諾.奧德瑪特出生於下瓦爾登州的奧伯多夫,他從小就對攝影有著濃厚興趣。11歲時,他幫全家十幾位兄弟姐妹拍攝全家福時,為了讓自己入鏡,特別研發了一個可以觸動開關的繩子。不過奧德瑪特並沒有成為專業攝影師,而是成為了一個糕點師傅,但基於健康原因,他在1948年決定轉換跑道,去州府參與海選,成功考上交通警察。


    當時瑞士警界沒有要求拍照蒐證的程序,因此當奧德瑪特帶著攝影機來到事故現場時,所有人都覺得相當不安。他的長官提醒他,即便是拍照也還是可以有其它方式後製造假,強調照片不足以作為證供。但奧德瑪特仍然積極說服長官,最後甚至成功在高層授意一下,將一間處所的洗手間改建成臨時暗房。而他的提議也收到奇效,法院後來也同意這些照片也可以成為證據。


    從未學過攝影的奧德瑪特,就這樣帶著一台祿萊雙反相機,在現場進行紀錄。雖說他所在的下瓦爾登州人口僅四萬,但由於道路建設落後,農民與伐木工人為主的駕駛又經常酒駕,因此平均每天還是會發生一起交通意外,一年十起左右的死亡車禍。因此奧德瑪特從來不缺攝影題材。


    這項工作幾乎在當時無疑是一項創舉,畢竟即便到現在,全世界的警察都相當重視工作的隱蔽性,避免執法過程過度被暴露於陽光底下,奧德瑪特卻能在事故現場暢行無阻地進行攝影。只是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這些作品除了作為證物,也可能成為藝術。


    奧德瑪特習慣上會基於保險與警察報告為由拍攝一組照片,他會在警用車底上架上三腳架,盡力創造景深效果,完整紀錄現場事故細節。等到死傷者被移走後,他會再以自己的角度再拍攝一組照片自行留存,通常是拍攝汽車的殘骸。雖然也許奧德瑪特沒有創作上的意識,但他的作品其實不偏不倚地紀錄下象徵工業化的汽車入侵傳統田園生活的嚴重後果,汽車在其作品當中也猶如被扭曲、變形的受害者/受害人橫躺在路邊或水溝之中。


    但另一部分,由於當時瑞士警隊聲望不高,始終欠人手,奧德瑪特的職責也在於希望能透過作品展現瑞士警察的英勇,藉此邀請年輕人加入警隊。因此照片也有宣傳成分,他總會要求同僚在出勤之前先理個髮、修個鬍。因此他也有不少以人像為主題的作品。


    阿諾.奧德瑪特的作品之所以為世人所知,必須歸功在他的導演兒子烏斯.奧德麥特(Urs Odermatt)身上,他在1994年拍攝了劇情片《Wachtmeister Zumbühl》,故事描寫一個農村當中的警察發現事故肇事者疑為自己的兒子,而陷入天人交戰。這整個故事的靈感來源便是來自父親的攝影集(他的父親同時也是自己的劇照師),也因為這部電影的成功,讓阿諾.奧德瑪特的事蹟廣受矚目,柏林的一間畫廊聞風立刻向他洽談了作品的代理權。


    2001年,在瑞士策展教父哈洛.史澤曼(Harald Szeemann)主導之下,威尼斯雙年展為奧德瑪特舉辦特展。2002年,他的作品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展出。2004年,則在瑞士溫特圖爾攝影博物館展出。當時的奧德瑪特是已屆退休的副總督察,沒想到晚年竟以攝影素人之姿登上藝術殿堂。


    在晚年受訪時,奧德瑪特不諱言自己雖然未受到專業訓練,但其實風格是沿襲自瑞士大師攝影師沃納.比朔夫(Werner Bischof),他們在1951年相識。但現在他的成就已經被拿來與比朔夫相提並論,甚至被藝評人認為他的作品帶有賈克.大地(Jacques Tati)作品之風。


    奧德瑪特的作品向來不見血跡,也沒有受害者或者驚恐的圍觀觀眾,換言之,沒有「情感」在裡頭。去除掉恐懼、英雄主義與奇蹟逃脫的傳統車禍意象,他給觀眾看見的只是凹陷的金屬,落在靜謐的鄉村之中,不帶有批判與駭人聽聞的故事。正因為去除了一切「情節」與情感、與被攝事件強烈的距離感,反而形成一種陰森的、超現實的氛圍,構成了獨樹一幟的審美特色。


    阿諾.奧德瑪特曾提及他的攝影信條:「一張好的照片要找到對的焦點,你必須能從中窺見一切。」2021年6月19日,他在位於下瓦爾登州的家中辭世。



    (附圖一到八為奧德瑪特之作,第九張為阿諾.奧德瑪特。)
    #ArnoldOdermatt

  • 出勤紀錄造假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1 17:13:09
    有 950 人按讚

    #血淚魚場三部曲【治標卻沒治本?補齊人力後,為何遠洋漁業觀察員仍無力攔住濫捕和造假?】
    遠洋漁業觀察員,是被隨機派駐在漁船上、代表政府監督船隻捕撈的重要角色。2015年,台灣被歐盟祭出黃牌,漁業署承諾會將原有的55位觀察員增為130位,加強管理力道;2017年後,台灣的觀察員的確增加到了規定數量、歐盟也在2019年解除黃牌,但狀況改善了嗎?

    刊出《血淚魚場》專題4年後,我們再度深入追查,發現濫捕、洗魚、漁獲申報造假仍時有所聞。為什麼?

    透過一筆一筆地爬梳近4年、438筆出勤紀錄,《報導者》發現本來應該隨機派遣到各個船上、達到全面監管效果的觀察員,仍多次被重複派遣到某些船隻上;此外,觀察員僅受訓3週就得上陣、回報違規「也不知道有無開罰」、還得擔心違逆船長會被找麻煩,導致人手增加了,但離職率高地出奇,才3年,就有82人離開。

    「在歐盟祭出黃牌後,漁業署被夾在國際壓力和業者反抗之間,妥協的結局,就是一起演好一場戲。」熟悉漁業署業務的人員無奈地告訴我們,國際要求監管的壓力仍在不斷上升,政府也有心改革,但在遠洋漁業舊有的「人治」慣習下,「真改革」並不容易。台灣該如何走出困境?

    #完整專題
    【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http://bit.ly/3rfarkt

    #報導者 #調查報導 #追蹤報導 #遠洋漁業 #濫捕 #鯊魚 #魚翅 #觀察員 #洗魚

  • 出勤紀錄造假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19 18:01:50
    有 1,272 人按讚

    《 直升機收費減少山難?讓我們一起來戳破抹黑登山的假新聞 》

    昨天評論的假新聞,經過熱心的 葉丙成 Benson 老師提醒,許多人轉分享時會只剩下連結,反而是助長假新聞傳播,這邊再次以截圖的方式重發,希望有更多的人看見,在政府即將在下週一宣示開放山林(其實早就是開放狀態,封的都是高階冷門路線)的時候,政府內依然有單位,居然能夠捏造假新聞來抹黑登山人、打擊登山運動。

    在院長開心宣佈開放的同時,行政院內部機關居然有這種惡劣的行徑,實在是讓人感到格外諷刺啊...

    希望政府能重視假新聞的問題,還有山難搜救的權責歸屬,能成立獨立機關或者補償機制,不要再為難消防,讓他們一直詛咒抹黑登山人。也希望大家在轉發的同時,可以tag 蘇貞昌 院長,讓他知道我們非常在意這樣的事,開放山林不能只有表面開放,而需要好好管理政府內部其心可議的人、以及存在著重大缺失的山搜制度。

    以下昨日全文。

    ---

    蘇院長,請問政府真的心甘情願迎接自由山林嗎?還是只有登山主管部門喜迎,而主管搜救事務的部門,卻只有滿心的詛咒與阻撓呢?

    我前天去華視參觀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現在,我就在此就這篇「空勤收費制奏效?」的假新聞,為大家進行一個事實查核的動作。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915463…

    ---

    這篇新聞是由內政部消防單位發稿給媒體的,目的是宣傳「收費制度有效遏阻資源濫用,造成今年山難搜救減少」

    但,非常遺憾,這個是個徹頭徹尾的假新聞:

    1. 山難案件的對比,完全沒有「總上山隊伍數」來相比,要怎麼知道是整體上山的隊伍變少導致山難少,還是山難真的有變少呢?而且變少就是因為有人被罰所以嚇到不敢求救所以變少?還是因為登山安全意識有提升而變少?這種一口咬定的推測是怎麼回事?大家前陣子倒團倒到欲哭無目屎應該還記憶猶新,消防單位居然這樣玩弄統計數字,是很可恥的行為。

    2. 文中居然說到「今年全年的山難搜救數據,將創下2013年以來最低紀錄,極可能連2017年出勤215架次的一半都不到。」這邊我想跟大家提醒一下,2017年極有可能是台灣山難搜救史上,直昇機出勤次數最高的一年。

    不是因為那年人民集體犯太歲,而是著名的「南二子山難」就發生在那年,一個台北市消防弟兄在花蓮失蹤,當年搜救陣仗之大,可能是歷來首見。也因為「自己弟兄,不計代價,找到為止」的精神,整個任務出勤的直升機架次因此突破天際,灌爆了2017年的直昇機出勤次數,成就了台灣山難搜救史上,可能是直升機架次最多的一次搜索行動。

    那次花掉的費用超過千萬,但消防自己隻字不提這件事,因為找自己弟兄,不可以發稿給記者說花了多少錢,因為我們有義氣!但一般的山友出事,就算是一趟直升機,也要趕快發稿給媒體,說又「浪費」了幾百萬納稅錢喔!

    你要特高規格搜索自己弟兄我沒意見,但為什麼過了兩年,你們可以把其他年份的直升機架次拿去和那年比?任何一年跟2017比都一定是大幅減少的好嗎!自己是怎麼灌爆2017直升機架次都忘了,這種行為非常的可恥。

    3. 這則新聞是假新聞的最大原因:根本沒有罰到半毛直升機錢,大喊「收費制奏效」,這樣的官員,已經可以直接歸類為無恥了。

    這是今年初的新聞:「搜救費由登山隊員均攤?內政部訴願會:3山難249萬免罰」https://news.ltn.com.tw/news
    /life/breakingnews/2752496

    事實就是,花蓮消防局在完全沒有收費法源的情況下,亂開山友幾百萬直升機費用,在經過一年的擾民訴願程序後,全部被內政部重重打臉,一毛錢都不能罰,給我回去寫報告。辛苦冤枉的山友與律師了,謝謝你們的努力!

    「內政部官員分析,此數據可能與近年各縣市實施「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要求民眾登山遇難須承擔部分搜救費用有關。其中,最大的轉捩點應在於去年花蓮縣向登山客開出要價92萬餘元的全國首張直升機搜救費用請求單」請問說出這種話的,到底是哪一位內政部的官員?怎麼可以用公器對社會造謠,來抹黑登山人?可以請他出來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嗎?

    而新聞第一句就是「過去不時傳出遭貪圖方便的民眾濫用,徒耗社會資源。」請給我統計數字,究竟有多少?這麼會玩統計數字,請攤出來給大家看,不要連在山上心臟病發那種真的需要緊急救援的也一起拖下水罵、連同整個登山活動一起抹黑。

    要根治浪費,是訂出好的收費制度。而不是根本沒有法源、每一個案件都當賊在抓、亂罰一通還沾沾自喜。你們是消防,怎麼工作變成開罰單了?那不是警察的事嗎?

    這則新聞,徹頭徹尾,都是內政部消防單位為了「遏阻人民求救」、「由減少求救次數來減低山難案件數」而製造的假新聞。一個行政部門淪落至此,究竟是國家之福、又或是全民之憾呢?

    ---

    蘇貞昌院長,我想在此篇文末,鄭重地再次對您說,非常感謝您今年以來和張政委一同主導的開放山林政策,公部門所做的努力大家全都看在眼裡,也非常感激。

    但,就在各部門努力開放的同時,被系統性缺失硬塞不屬於他們勤務的消防,正在大聲嘶吼,不希望讓山林回歸人民,希望有更多管制、更重的罰則,不然會加重這個本來就不該屬於他們的勤務。

    您,聽到了嗎?這,合理嗎?是一個現代化的山岳國家,應該有的事嗎?開罰,難道是管理嗎?

    當消防淪落成一個,以處罰人民為目標的單位,一個希望設立更多限制阻撓人民接近山林的單位,一個不惜製造假新聞來抹黑全體登山人、聯合輿論打擊登山活動的單位,這真的是我們這個山海之國,所樂見的情況嗎?

    我們的政府,真的準備好要迎接自由山林了嗎?

    蘇院長,我希望在您宣示開放、迎接自由的同時,也能為消防弟兄設身處地想想,這個本來就不該屬於他們的額外勤務:山搜,究竟該何去何從?是不是能趁著這波民氣可用,成立真正的「山域搜救機關」,將消防拯救於水深火熱之中呢?

    又或者,要消防隊做這種額外的、有事就全隊停休又沒有補助與太多訓練的難搞勤務時,可以為辛苦的基層弟兄加薪、或者提供更多的額外補償與福利呢?

    相信必定有能夠讓山林真正自由、讓每個人都樂見全民登山時代來臨的最好解方, 小弟在此,再次感謝您!也希望全體台灣人,能一起迎接真正的山海年代來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