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凱達格蘭族在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凱達格蘭族在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凱達格蘭族在哪產品中有1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立法委員 江永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準而周延的房屋稅制,實現所有人的居住正義】 上週六 凱達格蘭學校 為國策班第26期為即將結業的學員舉辦針對近年國家重大政策的辯論賽,永昌受邀擔任「為增進 #居住正義,政府應推動 #囤房稅」這題的講評。永昌長久以來關注並致力實現居住正義,即便外頭大雨滂沱、也要前去聆聽學員們的想法! 現行法下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1年6月10日 原住民近700位族人北上致立法院 陳情希望國民黨 民進黨 速簽協商版原住民族自治法 原住民族自治法協商版本 經過5次朝野協商 將行政院版共84個條文,協商後修改後有四個條文一定要堅持通過 若通過 將可是原住民族最基本可實質自治的保障 堅持一定要在這會期6月14日結束前 在立法...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0:10
❖「練習當一個原住民,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呢?是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呢?」 我在高雄市長大,尋常的那種集合式大樓;我父親的父親來自澎湖七美嶼,母親則來自屏東高樹鄉。也未曾有過多少跟原住民有關的記憶,只隱約記得母親說過,她和她的堂/表姊妹們,時有被「誤認」成原住民的經驗。 大學後進入了學運社團,開...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詠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7-09 16:36:15
雞尾酒勾起的小米酒回憶 在台北 喝著像飲料的乳酸雞尾酒 心裡想著的卻是 在排灣部落曬得烏漆抹黑 上山打獵玩水還有下海的行程 晚上回到部落在滿天星空下 和說我像泰雅族的族人們 (長輩一開始見到我赤腳跟孩子們 在戶外籃球場打球就過來關心 對陌生的外來臉孔感到好奇吧哈 用我喜歡的口音問我是哪一族)...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牙籤♡ 百變女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8 04:11:01
#家吶子 萬華也有地方可以看世足賽啦!位於萬華東園街的「台式居酒屋」--家呐子,除了有美味的料理、舒服的空間,還可以和大家一起瘋世足!⚽️ - 📍海島芭娜娜:這款是台灣精釀的啤酒(老闆強調:我們整間店都只賣台灣的ㄛ!),喝起來有特殊的熱帶水果香,啤酒味也很濃郁,籤媽喝了直說讚餒👍 📍洛神花茶 :牙籤...
-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1-06-11 02:00:222011年6月10日 原住民近700位族人北上致立法院
陳情希望國民黨 民進黨 速簽協商版原住民族自治法
原住民族自治法協商版本 經過5次朝野協商
將行政院版共84個條文,協商後修改後有四個條文一定要堅持通過
若通過 將可是原住民族最基本可實質自治的保障
堅持一定要在這會期6月14日結束前 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現在就等國民黨 和民進黨兩黨團簽字
看哪個黨團不簽字 就是在阻擋原住民族實質自治
行政院的版本雖然只有50分 是不及格的分數
但是協商版的四個條文,一定需要靠大家的發出聲音,也必須堅持到最後
否則 這會期結束 原住民族自治法又胎死腹中...
協商版堅持的四個條文如下:
21條 自然資源取用權與管理權
60條 中央每年補助100億以上之預算
61條 設置原住民族自治基金300億
84條 取消試辦,直接執行。
以上都沒有阻擋的理由
以上都沒有不簽字的理由
若少了這四個條文行政院版原住民族自治法
是個空洞虛名的原住民族自治法
為了原住民族的未來 為了下一代
原住民站出來!
更多相關訊息http://www.abohome.org.tw/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立法委員 江永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精準而周延的房屋稅制,實現所有人的居住正義】
上週六 凱達格蘭學校 為國策班第26期為即將結業的學員舉辦針對近年國家重大政策的辯論賽,永昌受邀擔任「為增進 #居住正義,政府應推動 #囤房稅」這題的講評。永昌長久以來關注並致力實現居住正義,即便外頭大雨滂沱、也要前去聆聽學員們的想法!
現行法下中央政府已就「既非自住也未用於公益出租」的住宅用房屋設定1.5%至3.6%的較高稅率,而地方政府更可依地方稅法通則在30%的幅度內上調這個稅率。
近年來有許多人主張提高囤房稅,提高持有成本以促使擁有多屋者拋售房屋、增加房市供給使房價降低。
更有人認為無論實際上能否有效壓低房價,增加囤房稅「讓多產者多繳稅」,本來就是一種值得追求的正義。
然而反對的人便會指出:我國目前既然已有某種形式的「囤房稅」,那為何都市地區依然高房價?
囤房稅每上升1%、究竟能釋出多少房屋到買賣市場?
而世界上有哪個國家靠囤房稅成功壓低房價,且未打擊到經濟?
誰又知道房東會不會紛紛將稅金轉嫁至租金,讓租屋族在盼到房價下跌前先受害於租金上漲的副作用?
在實現「#買屋者的居住正義」時、真的必須犧牲「#租屋者的居住正義」?
這些正反意見的辯證就是今年五月在野黨提案逼使政府提高囤房稅之際,永昌卻提案開徵「#空屋稅」的原因。
「空屋稅」僅針對空置的房屋課徵,擁有多屋者無論是將房屋賣出或出租、都能免於空屋稅的課徵;其效果不單是增加買賣市場供給、更增加租屋市場供給,讓租屋者的居住正義也被顧及。
永昌設計的空屋稅草案還有可以只劃定部分區域開徵的優點,它的衝擊必定小於冒然提高全國性的囤房稅。
而無論是囤房稅或空屋稅,如何認定是否「供實際居住使用」都會是立法技術上的難題,永昌也在提案中盡可能羅列各種情形、與政府官員和立委同仁們討論。
隨著疫情警戒下降,居住問題將伴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議題再次襲來。
永昌始終相信:只有手段精準、考慮周延的房屋稅制,實現的才是所有人的居住正義。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練習當一個原住民,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呢?是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呢?」
我在高雄市長大,尋常的那種集合式大樓;我父親的父親來自澎湖七美嶼,母親則來自屏東高樹鄉。也未曾有過多少跟原住民有關的記憶,只隱約記得母親說過,她和她的堂/表姊妹們,時有被「誤認」成原住民的經驗。
大學後進入了學運社團,開始頻繁地參與各種倡議、抗爭行動,當然,也包含了原住民議題。這一路上,為了尋找自己的著力點,竟也開啟了追索身分認同的契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成大原住民社團的歌舞排練,看著自己腰上層層疊疊的布、彩色的緞帶,端詳自己的樣子,感覺到族裔和身分;在每一個踏步、踮腳、領唱、答唱的過程裡,我感覺我不只是在練習歌舞,而也是在「練習」作一個原住民。沒有盡頭地。
我想起壢坵的小米田、想起大港口的龍的故事,想起破碎的、片段的族語單字嚼在嘴裡,原住民是甚麼樣子的?他們怎麼說話、怎麼想、用甚麼方式過生活呢?誰是原住民?那,我是誰?
這股隱晦的身分認同思索,隨著我來往更多村落、參與原住民議題更深,開始蔓延開來,形成日常的焦慮,反反覆覆。
❖「身為白浪,我很抱歉」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白浪,純純種種的白浪,甚至為此沮喪,在參與議題的時候,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適切的發聲和行動位置。與族人互動的過程中,又好像沒有能與族人搭上話或是獲得信任的基礎。
「作為一個漢人,我的確轉換過好幾次心情,從想親近到實際上疏離、從難過自己的疏離到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窩挖深一點、鼻子隆高一點。」如果這樣就可以不必解釋自己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於是當時以漢人身分作為認同的我,充滿原罪感,並帶著虧欠的情緒,在2013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把「身為白浪,我很抱歉」的字眼紋身在肩膀上。沒有想到,一個剛認識的馬卡道族朋友一臉何必地跟我說「妳不用這樣!」
我還在想那是什麼意思,結果,好不容易漸漸習慣了笑著自我介紹「我是白浪啊」,一個月內,就赫然得知自己的馬卡道族血統。
❖「被奪去名字的人」
最早我的家族住在屏東高樹鄉加蚋埔,也就是至今留有夜祭的村落,現在我外婆的幾個姊妹們都還住在附近幾個小村子。問過我母親,她說過去外婆的確曾告訴她,還有些親戚住在加蚋埔。
我的家族間從未有過跟「平埔」、「原住民」有關的耳語,後來我曾問母親,她阿公(被登記成「熟」的)長得像原住民嗎?她說:「一點都不像,他長得堂堂正正的!」
拼湊母系家族的拼圖是一場幽微的伏流歷險,除了衝擊,更有些微的憤恨。
末裔如外婆、母親與我,無從承繼馬卡道的文化、語言、信仰,不是因為我們在族別之間做了什麼選擇,而是因為其中某一些選項已經被抹除了。
我們好像以為現在的我們是自由的、依循自己的意志、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事實上打從一開始,我們早已被剝奪了記憶自己可能/可以是誰的權利。
看到資料上用「漢化殆盡」來帶過這三四百年文化崩解的光景,都會忍不住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我怎麼不曾設想過,他們有名字、有愛吃的食物、有情人、有憤怒和憂愁,怎麼在歷史的某一個斷點全數消失呢?
「台灣」用的是他們當中某一群人的名字、凱達格蘭大道用的是另一群人的名字,怎麼憑空蒸發,成為一個永恆的、空蕪的紀念碑?
這些名字的子民在哪一刻、甚麼情景下剝去獸皮綁起衣襟、放下獵槍拿起鋤頭、把壺瓶撤下放上媽祖像、說起一口台語,把母親的傳祀改成父親的姓氏?
如果可以,很想要把麥克風嘟到1850年代的某一個他們面前,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你放棄了哪些?誰使你這麼做?你遺憾嗎?你感到羞辱還是驕傲?
一群被奪去名字的人。也許我越來越能夠想像,也許永遠都不。但我開始知道的是,這群人從未消失,只是隱姓埋名地生活著,其中一些,用一個全新的身世記憶自己;另外一些,則努力拼湊還原,只求無憾無虧欠於祖源。
❖「我花了21年學習如何離棄地土
離棄母親的語言
直到夢中的庄頭呼喚著我
沒有根的孩子
依憑殘缺的地景記憶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落
找到赤腳的信仰之前
不會停歇
我是半人番啊」
經過了身分轉移走一遭,戲劇化地,看似得償所願。然而,舊的矛盾得到解決,新的思索也浮現出來。
首先,我明白原住民的課題就該是全台灣人的課題,是所有台灣人的尋根,而不僅是原住民自己的。
我將為我血緣裡原住民的成分感到驕傲和敬畏,也對漢人的成分感覺釋然,這個雜揉和混血的狀態,不就是這個島嶼的縮影嗎?
再者,如果文化早已斷裂,血緣又意謂了什麼呢?像我這樣,沒有了傳統、信仰、語言,一點點殘存的都模糊難辨,那股追尋母體的認同,究竟是誰的母體?如果我探源尋根,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如同學習一種未曾認識的文化,「根」又何以為「根」?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是一個原住民?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原住民」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明白的不多,「原住民」其實是相當晚近的概念,「平埔&高山」和「熟&生」也是統治者區分人群的方式,甚至於「馬卡道」這個族群名稱,屏東的族人都未必聽過;能確信的是,尋溯來時的銘印啊,是一生的課題。
從我身上,除了試圖去凸顯平埔原住民族的樣貌,我們從未消失,只是反映了被國家除名和與外來文化混血的結果;也想回過頭來,去挑戰政府透過行政體系與民族認定,為「原住民」所設下的族群邊界,看似保障、其實箝制了我們對原住民族的想像。
族裔其實沒有想像中重要,卻比想像中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如何被歸類,而是你如何回應召喚、你如何選擇和實踐要成為誰。
現在有人問我是不是原住民,我都還未必反應的過來。然而,這是無數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雖然有點晚了,偏有人要固執地記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日 沒有名字的人 #陳以箴
-
全文閱讀:https://bit.ly/3ykLh7G
延伸影音:https://bit.ly/2TKURlh、https://bit.ly/3C5z0X1
《沒有名字的人》:https://bit.ly/37eT23o
凱達格蘭族在哪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粉絲跟我說,我被某社團打臉了,因為台灣第一座水庫是1863年的虎頭埤水庫,台灣水利之父應該是清朝人-台灣知府周懋奇,才不是八田與一
首先拿官員跟工程師比? 會不會太好笑了啊?
接著我嚇傻了,虎頭埤竟然變成了水庫,還是台灣第一座
啊,虎頭埤就不是水庫啊,你要把蓄水池擴大成水庫,他也輪不到第一,第十都排不上勒,在1741年,凱達格蘭族知母六蓋的 #霄裡池 還早虎頭埤一百年呢
虎頭埤的放水門和堤防還都是1906年日本人增建的
ps:「埤」是蓄水池的意思
#烏山頭水庫
然後我們來看看,有台灣水利之父之稱的八田與一和他的烏山頭水庫
烏山頭水庫不只是水庫,還是一個「嘉南大圳–三年輪灌」的水利系統,蓄水量達 1 億 5000 萬立方公尺,圳路超過 1 萬 6000 公里,灌溉嘉義、台南等地區約6萬6000公頃農田
而虎頭埤灌溉面積約500公頃,這還是1928年日本人統計的,中間都擴建不知道幾次了
烏山頭水庫之厲害之處不只是它讓嘉南平原沃野千里,而是在當時就是一個偉大工程,有許多創舉,八田與一和他的工程團隊到美國、加拿大與日本考察八個月,配上當時國力鼎盛的日本全力支持,才搞出來的東西。
#結論
比第一他差的遠,比代表性更是輸不知道幾條街
而且拿官員跟工程師搶xx之父? 是不是壞掉了
埤塘要當水利之父? 知母六早你一百年,好歹你也說知母六啊
當初漢人來台灣開墾的第一件事情,除了找土地外就是搞灌溉系統,所以各地都有xx埤 xx池真的不用太意外,你隨便都可以舉好幾個類似的地名,虎頭埤絕對不是第一個水埤,也沒代表性,但烏山頭水庫絕對是一個跨世代的創舉。
#偷換概念
#水庫的定義
有人喜歡拿水利署的文說虎頭埤是第一座水庫,那請看看水利署對於水庫的定義「為蓄水設施之一種,以人工方法構築壩堰,用以調蓄河川流量,俾供各種目的用水之設施。」
請問台灣三大圳,台北的瑠公圳、彰化的八堡圳及高雄的曹公圳哪一項不符合水利署水庫的定義?
它們還比虎頭埤更早
再退一萬步來說,好好好,虎頭埤是台灣第一,那請問開創性、代表性在哪? 比台灣三大圳更沒代表意義 還敢來搶台灣水利之父 我也是笑笑而已
(重點還是派一個官員來搶)
--
結果一個封閉的社團,我都不能留言反擊的地方,笑人人可留言的Cheap粉絲專頁是「綠皮自慰隊」 ,
噗!下次要打臉不要拿維基百科啦
你信不信我在這邊用維基當資料,保證被吳敬棠等網友電翻
對虎頭埤有興趣的,除了維基百科外,可以看看專家寫的文
虎頭埤的前世今生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92613512955.pdf
延伸閱讀:
知母六的維基百科條目
https://tinyl.io/49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