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典論論文賞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典論論文賞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典論論文賞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典論論文賞析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愛在西元前 ◎方文山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

典論論文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54:06

愛在西元前 ◎方文山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

典論論文賞析 在 carrie, a law major (inactiv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2 19:04:38

20200627 #latepost #大二春季學期總結 6.15就正式完Sem了! 今個學期好像未開始就結束了 莫名感覺白賺半年gap year 上堂摸魚、hea睇reading 偶爾簽個到就繼續倒頭大睡 幾乎每次功課都趕在deadline前幾分鐘交 喺屋企攤得越耐就越唔想讀書orz 呢半年寫了...

  • 典論論文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9 21:00:08
    有 309 人按讚

    愛在西元前 ◎方文山

    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經三千七百多年
    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
    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
    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
    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
    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
    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幾十個世紀後出土發現
    泥板上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遠
    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愛在西元前 愛在西元前

    ◎作者簡介

    方文山(1969年1月26日-),臺灣歌曲作詞人、作家、導演、編劇、唱片公司合夥人和出版經營者,生於台灣花蓮富里,祖籍江西贛州于都。五歲隨父母遷居桃園,畢業於桃園成功高商電子科。
    2001年以歌曲<娘子>提名第12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03年以<威廉古堡>獲得第十二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2008年以<青花瓷>獲得第19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2007年曾出版詩集《關於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目前已創作300首以上當代詞作,詞作入圍及得獎紀錄約有三十筆,相關學位論文研究資料有六種。

    ◎小編張寶云賞析

    <愛在西元前>是周杰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林邁可編曲,收錄在周杰倫2001年9月20日發行的專輯《范特西》中。

    這首詞作運用如下幾個文學性的策略達至語義的豐盛,首先是有關於「異文化的用典」,古巴比倫王、漢摩拉比法典、祭司神殿征戰弓箭、蘇美女神、底格里斯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楔形文字,這些異文化的符號形成此詞基礎的時空脈絡,使原先出現在教科書或旅遊介紹的文字,瞬間立體深邃,將閱聽大眾拉進一古老而陌生的神秘國度。

    第二是透過語詞的反覆描敘而達到「人物間情愛的張力」,歌詞中「妳在櫥窗前 凝視碑文的字眼/我卻在旁靜靜欣賞妳那張我深愛的臉」、「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我以女神之名許願/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當古文明只剩下難解的語言/傳說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詩篇」、「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已風化千年的誓言/一切又重演」、「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閱聽者可從語詞的描繪中不斷得到「你」與「我」之間的種種過往和情意流動,自行建構出兩者之間濃重深厚的情感經歷,強化此詞作中主角對愛情的執念。

    第三個可觀察的敘事策略是「跨時空連結穿越所形成的時空多重性」,詞作中利用主述者「我」的敘述視角,呈現了「過去」與「現在」的疊合狀態,因此這段戀情橫跨古今,形成一則穿越的戀愛故事,當主述者「我」提到「我給妳的愛寫在西元前」,又同時道說「我感到很疲倦離家鄉還是很遠/害怕再也不能回到你身邊」,詞作中的「我」既在西元前就已許下愛你的承諾,而此世「重演」意味著「我」仍然在當下愛著你,不論前世或今生,「你」知道或不知道,「我」都在跨時空的情境底下守著風化千年的誓言。

    最後是「不同語言材質的運用與拼接的組織結構」,當流行歌詞傳抄蔚然成風,要更新一般情歌體式裡以訴說情感為主的抒情模式,便顯得十分困難,然而方文山將臺灣當代詞作結合各項題材,例如<娘子>、<東風破>、<雙截棍>、<威廉古堡>、<青花瓷>、<亂舞春秋>,以各種語言材質突破舊有的符號系統,加上2000年前後臺灣碎裂拼接的語言組織結構早已隨處各見,方文山詞作當中大膽創新的語境與周杰倫靈活的音樂風格結合,形成華語歌壇最具威力的詞曲搭檔,也一舉更新詞作原先因襲的語言模式。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方文山 #愛在西元前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1:從〈愛在西元前〉的歌詞看來,方文山應該沒去羅浮宮看過「漢摩拉比法典」 - every little d
    資料來源2: 穿越千年的爱情证明!《爱在西元前》描述的传说周杰伦 (sohu.com)
    資料來源3:如何评价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 - 知乎 (zhihu.com)
    資料來源4: 方文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資料來源5:愛在西元前(周杰倫演唱歌曲)百度百科 (baidu.hk)
    資料來源6:方文山_百度百科 (baidu.hk)

  • 典論論文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7 21:00:40
    有 151 人按讚

    流亡教室 ◎田煥均
      
    「澎湖七一三事件」為白色恐怖時期牽連最廣的政治案件,亦被稱為「外省人版二二八」,許多山東流亡師生遭受刑求、栽贓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朝會
      
    威嚇的聲音自擴音器流了出來
    越來越大,越來越急
    (報告校長:我們還要逃亡嗎?)
    逐漸浩大的水勢夾帶無數槍枝和刺刀
    諸多冷酷而兇狠的瞪視
    將我們驅趕至大操場上
    高漲的鼓譟淹蓋至喉頭
    一開口就被刺刀嗆到
    比步槍高的同學一一被沖出行列
    剃去頭髮,換上軍服
    強迫被編入伍,匯流成泥濘不堪的土石流
    乾淨溫厚的書本再見
    平靜安穩的生活再見
      
    ・寫作課
      
    你、你、還有你,全部出列
    你們寫作的方法不對,内容也不正確
    (相不相信沒有寫到我滿意,我會槍決你。)
    你們為何要寫信抱怨?
    誰教你們寫私函?是不是匪諜?
    聽話。我教你們自白書正確的寫法
    招供的格式和要點,無一缺漏才對
    要認真學習羅織罪名
    通通都給我學會栽贓,誣陷
    指控敬愛的師長有罪(尤其是礙事的校長)
    我就停止刑求,逼供你們的人生吐出污點
      
    ・實驗課
      
    他們強制同學編入部隊做實驗
    測試怎樣的軍事訓練可以使孩子忘記家鄉
    如何持續灌輸步兵操點、戰鬥十三條
    可以讓新的恐懼和疲累覆蓋往昔記憶
    透過蹂躪改造學生的身心適合作戰
    牢獄是他們的實驗室,將電線纏繞
    反覆電擊不斷顫抖萎縮的年少身軀
    直到眼睛都快著火,嘔出全新的謊言
    (快說,你承不承認校長是匪諜?)
    他們進行難以言喻的實驗
    身體可以灌進多少水?靈魂可以被倒吊多久?
    鞭打的數據停留在打斷三根扁擔
    年輕的生命就會乖乖聽話
      
    ・游泳課
      
    你們會游泳嗎?掙扎是游泳的一部份
    (我再問一次,你知不知道誰是匪諜?)
    跟我來,把衣服褪去,自尊也要,快!
    躺到那邊怖滿藤壺的礁岩上
    忍受陽光炙烈的咬齧
    讓血味與痛覺教你忍不住哀嚎換氣
    其餘嚥不下這口氣的人蒙住眼跟我上船
    機槍是很好的教練,在它的注視下
    你們一定可以很快掌握到訣竅
    是的。套上麻布袋也是很好的訓練
    一個個來,很快就把你們扔入大海
    儘管掙扎,我要讓你們知道
    想要自由吶喊,只會沉得更快
      
    (2020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首獎)
      
    --
      
    ◎作者簡介
      
    田煥均,1980年生。台大物理研究所畢。熱愛自助旅行、登山、創作,喜歡低調地活躍著,並時常感謝上天。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台中文學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等,獲文化部資助前往蒙古國壯遊。
      
    --
      
    ◎小編林宇軒賞析
      
    對於地方文學獎,林益彰曾經在論文〈拆/猜大武山文學獎的表現度〉中,針對屏東大武山文學獎的歷屆新詩得獎作品進行分析,共計有遊記、個人詠懷、經典思想、歷史、原住民、動植物六大主題。由此出發,或許可以視為地方文學獎中所謂「得獎體」或「文學獎體」在書寫主題上的大致分類,從而進一步探究「獎金獵人」現象的成因與運作過程。
      
    獲獎無數的現代詩寫作者田煥均所寫之詩作〈流亡教室〉獲2020年菊島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詩中以朝會、寫作課、實驗課、游泳課四部分所組成。在吳音寧2008年出版之詩集《危崖有花》中收錄相似詩名為〈漂流教室〉之詩,其針對台灣遭受各個颱風侵害抒情地創造空間與故事進行描寫;而雖然都是以「教室」為名承載議題,但田煥均的〈流亡教室〉所書寫的主題為白色恐怖時期之歷史事件,並且以組詩方式呈現,具有更多的敘事性質。
      
    在第一組「朝會」中,田煥均代言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中的流亡師生,從他們的位置發聲,寫下可能的感受與行為;第二組「寫作課」則以執政者的視角,全以具權威性、諷刺的口吻書寫;第三組「實驗課」終於抽離,以旁觀者的全知視角描摹;在第四組「游泳課」又回到執政者的視角,同樣以倒反修辭承載歷史的悲哀。四組詩均各自包含一組括弧:第一、三組內的括弧為置換視角的對話口白,反觀第二、四組的括弧在此與其他部分融為一體,沒有達到足夠的效果。
      
    全詩諷刺意味濃厚,以一種具主導權的姿態與聲腔書寫。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流浪教室〉提醒了我們國家機器在政權之下已經/可能產生的問題,而「轉型正義」正是我們不得不著手處理的重要任務。從詩作中所探討的外在現象,我們可以再更深層地探究階級、性別、語言乃至於國族認同上,警醒自己如同教室中學習的學徒,對歷史與未來保持謙遜的態度;反觀,當某些政治人物刻意淡化傷痕,抑或以「失言」作為藉口時,「歷史」是一個多麼諷刺的名詞。
      
    當我們提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時,其實是將他們化約成同一種面貌的「模糊群像」,其中即包含了身份政治的議題。將此群體作為一種符號認知,透過其所表現出來(包括文學作品在內)的一切事物,皆向我們「宣知」該對象的主觀意圖;而放在文學獎中,無非就是為了脫穎而出。如果沒有了文學獎,這些詩人還會書寫這些主題嗎?或許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田煥均〈流浪教室〉的書寫主題來觀察,關於歷史事件的文化再現,可以從「詩學」與「政治」兩大層面去分析。這種透過文學獎「展覽」的行為,是中介我群與他者的關係,而非日常生活的直接經驗:若要作為一首優秀的現代詩作品,該如何提升其文學性?作為增進文化價值的媒介,該如何不以觀光的角度形塑出「文化他者」,亦不過分地僭越代言?
      
    在地方文學獎中,時常可以見到這種書寫目標明確、爬梳史料細緻的得獎作品。在書寫歷史的過程中,太過消費他者的作品不甚適合,而處理粗糙的代言也會讓人質疑。由此延伸來進行思辨:究竟,文學的意義為何?只是重新整理已知的史實嗎?代言是否會強化刻板印象或錯誤訊息?對於文學獎,朱宥勳在《作家生存攻略》中提及文學獎只是文學殿堂的新手村,而「寫作者應該盡快通過這個階段」。以上賞析以及問題,提供給身在台灣的寫作者——如果要走得長久,時刻反省寫作對於自身的意義,絕對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明明臺北不靠海,但是因為意象、敘事、譬喻,臺北文學獎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用了「海」,像是2020首獎、2019評審獎、2019優等獎。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田煥均 #流亡教室 #菊島文學獎 #澎湖七一三事件 #白色恐怖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7.html

  • 典論論文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0 21:00:02
    有 190 人按讚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 1  ◎零雨
     
    又在建造柵欄了
    公園,學校,博物館——請進
    從入口處請進
    方向盤,權杖,導盲棍
    這是手上必須掌握的東西
     
    抖動,城市的兩股
    塞滿各色人種,產下鎳幣
    然後,黑暗蒞臨
    肺病患者挺起胸膛
    出來慢跑。
    小孩被囚
    於匣中
     
    等公車的人群聚弔唁
    跛足司機姍姍來到
    且偽裝成一個多情人,蜂湧
    而上。找到藉口登上博愛座
     
    在昏聵的時刻拿出一本詩集
    蓋住臉。讓他們以為我淌著
    愛戀的口涎睡著了
     
    --
     
    ◎ 作者簡介
     
    零雨,台灣詩人,大學教師。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新北市坪林區。 畢業於臺灣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2年開始於宜蘭大學任教。 2015年以《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中十首詩,獲得吳濁流文學獎詩類佳作獎。也曾獲年度詩獎。 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膚色的時光》、《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特技家族》等。
     
    --
     
    ◎ 小編 Y 賞析
     
    本週的主題談論關於「人類如何看待進入都市化的社會」這件事,但社會其實是一個被定義、構建而成的群體。換言之,我們似乎可以更進一步詰問:「人類究竟如何在近代社會中,展現自身的生存狀態?」在〈潘朵拉的抒情小調1〉的首段中,零雨便召喚了整座城市登上詩的舞台作為破題,語言帶著幾許銳利:「又在建造柵欄了 公園,學校,博物館——請進」。
     
    零雨的詩題材寬廣,題材以歷史、家族、空間為大宗,細膩冷冽地描寫人的生存狀態。零雨擅長組詩,如這首〈潘朵拉的抒情小調〉便是全文的其中一節。從入口處出發,詩人調度了物件,呈現各式階級的面孔與其「必須在手上掌握」。在李蘋芬研究零雨的碩士論文《零雨詩的身體書寫》中,就曾論證過這樣的行文風格:「在那些偏向批判意圖的詩作當中,零雨往往採用一種特殊的身體感,去鋪陳新詩的行文架構。」根據此一觀點,我們能更細微地看見每個間隙所產生的「動作」,以及動作彼此之間擦撞出的火花。譬如下段緊接著寫:「城市的兩股/塞滿各色人種,產下鎳幣」,除了對於資本主義走向極端的鮮明諷刺,也能看出詩人鍊造形象的精湛筆法。
     
    在一片看似悶滯的情境中,節奏卻忽然變奏如小調般輕快。「然後,黑暗蒞臨/肺病患者挺起胸膛/出來慢跑。/小孩被囚/於匣中」毋寧說是在批判空間(無論是地理空間或是精神空間)為人們帶來的局限,也許可以這麼說——零雨其實是在書寫一種不斷無限循環的日常,以及這些日常的有限性。在這個旁觀的框架裡,某種程度上也是這首「抒情小調」何以精準點出都市性(與其孤寂)的原因。在詩中末兩段中,場景切換到更擁擠而無處逃的「公車」裡:
     
    等公車的人群聚弔唁
    跛足司機姍姍來到
    且偽裝成一個多情人,蜂湧
    而上。找到藉口登上博愛座
     
    這個畫面幾乎只能讓我聯想到洛伊安德森的一部劇情長片《千日千夜》(About Endlessness),電影以一千零一夜為靈感,講述無窮盡的人間故事。同樣帶著冷冽氣息(也調度了類似的氛圍在公車拍攝)全片帶著顆粒的米白、灰藍,以及沉寂斷裂的話語。看似在都市中所拍攝的光景,實則瀰漫在憂傷的霧裡。對於這座龐大都市的一切抒情,或許僅可以停在結尾,就是最有力的註腳。
     
    在昏聵的時刻拿出一本詩集
    蓋住臉。讓他們以為我淌著
    愛戀的口涎睡著了
     
    -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李蘋芬,《零雨詩的身體書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2. 楊瀅靜,《創化古典、鍛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8。
     
    --
     
    美術編輯、照片: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1/2020112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都市詩 #零雨 #潘朵拉的抒情小調1

  • 典論論文賞析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4-28 10:27:53

    #art #inkart #painting

    無數的細砂曠日廢時的沉積在海盆中,透過地表壓力的擠壓改變質地,再因造山運動而隆起於水面,又經無情的海潮日積月累拍打,不疾不徐,一分一毫的琢磨出各種奇石怪岩,此等時空經歷絕非是三言兩語所能訴盡。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 典論論文賞析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9-11 15:48:31

    #art #inkart #painting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水墨 #水墨画 #水墨畫 #水墨画家 #水墨画の世界 #水墨創作 #台灣水墨 #台灣水墨畫家 #東方媒材 #梁震明 #藝術 #美術 #創作 #繪畫 #繪畫創作 #艺術 #芸術 #youtube #youtuber #youtubechannel #youtubevideos #youtubevideo #youtubers #youtubevlogger #art #artist #artwork #artoftheday #artfollowers #artmodern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