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共振腔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共振腔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共振腔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共振腔英文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46的網紅河西羊的健聲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多了兩個視訊生,一個新生,一個舊生復課,這疫情升溫之際,所幸有視訊課程可用,還能進行教學工作。 偶然在YT上聽到Jonas Kaufmann唱杜蘭朵公主中的選曲“公主徹夜未眠”,覺得這聲音很有意思,就做了聲譜分析把整首歌取樣分析。 歌曲連結:https://youtu.be/xN-JCdM...

共振腔英文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 艾電影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5:11:35

【#金曲32 專輯推薦】 ⠀⠀⠀⠀ #艾音樂:田馥甄《無人知曉》 ——情感交融於時空流動的靈魂叩問 ⠀⠀⠀ #專輯剖析 #喜歡歡迎分享收藏 (網頁好讀版已放至 @movie_record 主頁連結) ⠀⠀⠀ 第32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即將於今晚揭曉,在公佈得獎名單之前,想來特別分享一下田馥甄的第五張個人...

  • 共振腔英文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0 06:05:42
    有 16 人按讚

    昨天多了兩個視訊生,一個新生,一個舊生復課,這疫情升溫之際,所幸有視訊課程可用,還能進行教學工作。

    偶然在YT上聽到Jonas Kaufmann唱杜蘭朵公主中的選曲“公主徹夜未眠”,覺得這聲音很有意思,就做了聲譜分析把整首歌取樣分析。

    歌曲連結:https://youtu.be/xN-JCdM4or0

    兩個特質,一是歌手本身的,另一是混音後製的技巧。

    歌手本身聲音真是渾厚,唱的高又渾厚的聲音很罕見,他的歌手共振峰(1)大約在2400Hz上下,壓的很低,比較明亮點的男高音大約會在2600~2800之間,我就尖銳了大約在3100Hz附近。

    渾厚的男高音很罕見,因為有矛盾的生理、物理性。渾厚往往要有厚而長的聲帶,但這聲帶就會使音域偏低,那一樣要唱C5的高度,這渾厚的聲音就相對以自己的起音而言唱的更高。而像男孩的聲音,也伴隨著較高的起音,要唱C5就容易的多,但聲音就輕而薄。

    但這沒有一定,聲帶是個變數,口鼻腔與胸腔的空間形狀也是個變數,也有較短而薄的聲帶,原聲很男孩,卻配上了巨大空間的口鼻胸腔。聽覺上有個好處,就是音色在歌曲音域的統一性會比較好,像帕華洛帝就是這樣的例子。

    而在(2)混音後製的部份,由3000Hz之後,明顯的看的到有做等化器的高頻衰減,而形成一條明顯的斜坡。這聽覺上會變得圓潤感變強,類似是絲綢的柔順綿密的觸感,聽覺上有著相似的柔順圓潤感。

    就少了尖銳感,聽起來更滑順。

    這混音的方法,我聽了幾個歌劇的影片,都用上了這個技巧,我在想似乎音樂廳的空間、減音、殘響的特質,也好像有這個高頻呈斜坡衰減的特質,聽起來有點相似,但找不到相關的討論,至少中文沒有,要找英文的。

    咳!本宮乏了....

    ~~~~~~~
    ※ 一對一視訊個人課,請私訊
    1. Skype ID: https://join.skype.com/invite/jxPHO1DdHiXT
    2. Line ID: joseyang9287

  • 共振腔英文 在 狗與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16 22:37:33
    有 2,571 人按讚


    狗與鹿紀念畫
    作品大小 30cm x 45cm
    委託人 : Alex
    最近完成了一幅的全家福的紀念畫
    是由一家美麗的故事構成的
    Alex 玲 Rocky Charming
    祝你們永遠幸福喔!
    -------------------------------------
    Alex 的委託文
    當時還是國小六年級的玲,和她非常親非常疼愛她的外婆突然離世了。為了不讓玲感到傷心,害怕和寂寞,於是媽媽決定帶玲去寵物店,希望買一隻小狗狗來陪伴她。
    或許是外婆在天上的安排,當玲在寵物店裡選小狗狗時,她一眼就和一隻絲毛梗結下了緣分。這只絲毛梗有著一身烏黑褐色的毛髮,非常可愛。最特別的是它有一雙獨一無二的耳朵。一般的絲毛梗耳朵都是豎立的,但是它卻有一雙下催的耳朵。雖然它與其他的絲毛梗不一樣,但是在玲的眼裡,它是最特別的,獨一無二的,它的名字叫洛奇 (Rocky)。
    一轉眼十五年就過去了,當時還是小女孩的玲現在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女生了。一直陪伴著玲的洛奇也隨著歲月漸漸的老了。由於我和玲認識的時間並不長,所以沒有參與玲和洛奇過去十五年的故事,但是我知道玲和洛奇的感情非常深,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
    或許洛奇知道它能陪在玲身邊的日子並不多了,害怕和擔心如果有一天它先走了,它的媽咪會再次感覺到傷心,害怕和寂寞,就像十五年前外婆離世的時候,所以把我帶進了他們的生活裡,希望我能代替它繼續好好的照顧它最愛的媽咪。
    洛奇的身體一直以來都非常的健康,平時也很少生病。二零一五年初,洛奇生病了。雖然看了好幾位獸醫,但是一直都沒有康復的跡象。在一次的身體檢查中,醫生發現洛奇的喉嚨長了一塊腫瘤。由於初步檢查並無法確定腫瘤的源頭是喉腔還是鼻腔,所以醫生建議為洛奇進行切割手術,同時也為腫瘤進行解剖化驗,看看是否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
    一天一天的過去,洛奇也越來越虛弱,體重也明顯的在下降,呼吸也顯得非常困難,非常不樂觀。這天,解剖化驗報告終於出來了,證實了洛奇喉腔和鼻腔裡的腫瘤屬於惡性腫瘤,而且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腫瘤正在迅速的擴散當中,洛奇頂多剩下六個月的壽命。由於之前的醫生誤診沒有及時發現洛奇生病的原因,導致拖延了好幾周才發現腫瘤。醫生同時也建議我們為洛奇進行安樂死,以減輕洛奇的痛苦,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希望會有奇跡出現的一天。對我們而言,安樂死就等於是剝奪了洛奇繼續生存的權利,我們沒有權利這樣做,它非常堅強的對抗病魔,我們怎麼能就這樣放棄它呢?為了讓洛奇剩餘的日子呼吸順暢,醫生為洛奇動了開胸腔手術,讓它通過胸腔呼吸。洛奇非常勇敢,每當我們去探望它時,它都會堅持的站著與我們見面。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二日的淩晨,我們接到了醫院打來的電話,他們告訴我們,一直非常勇敢對抗病魔的洛奇終於離開了我們,享年十五歲。
    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們在一間寵物農場與一隻七個月大的金色西高原梗結下了緣分,它的名字叫曉明,是取自英文 Charming 的諧音,迷人的意思。當玲和曉明初次見面的時候,簡直就有如一見鍾情。自從洛奇離開了我們以後,我再也沒看過玲笑得那麼開心燦爛了。當玲和曉明初次見面時,曉明不停的撲向玲,好像在告訴玲快快帶它回家似的。曉明長得非常帥氣,身上流了一身金色長毛,有一隻下崔的左耳和一隻豎立著的右耳,非常特別,所以玲第一眼就被它迷住了。
    寵物農場的主人告訴我們,曉明的兄弟姐妹們都已經有了溫暖的家了,就剩下曉明瞭。或許是因為它的金色毛髮和一隻下崔的左耳,一點都不像標準的西高原梗那樣,再加上它已經七個月大了,所以遲遲沒有人把它帶回家。如果再過些時候還是沒有人願意給曉明一個溫暖的家的話,那麼它這一輩子可能就得待在寵物農場了。
    從玲的眼神裡我知道她非常喜歡曉明,或許洛奇剛剛才離開了我們,所以她還沒有勇氣和信心,也擔心會把曉明當成是洛奇的替代品,如果這樣的話,對曉明是非常不公平的。經過仔細的考慮和溝通後,我們決定給曉明一個溫暖的家。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三日,我們帶著曉明回到玲的家。就這樣曉明進入了我們的生命裡,我因此升級成為了曉明爸爸,玲也和我一樣升級成為了曉明媽媽,而曉明就是我們最疼愛的小毛球。
    剛剛帶曉明回家的時候它非常頑皮,會隨地大小便,也非常喜歡到處亂啃咬東西,簡直是一級的破壞王。身為它的爸爸媽媽,我們非常有耐心的教導和訓練曉明。慢慢的它也變得比較乖巧懂事了,都會在我們設定的區塊大小解,而且最有趣的是,每當它大解以後,它都會跺跺後左腿,然後跺跺後右腿,好像害怕踩到自己的排泄物似的。由於它也比較不會到處亂啃咬東西,所以家人也開始接受了曉明,現在已經把它當成家裡的一份子了。
    曉明是非常聰明,乖巧和懂事的小毛球,性格也非常溫馴,也不會亂吠,除非有陌生人經過又或者感到害怕時才會吠一兩聲。它其實是個膽小的小毛球,尤其是對打雷聲或者突然的聲響它會比較敏感。曉明也經常和玲的九歲侄兒還有五歲的小侄女玩在一起。
    平時玲和我上班的時候它在家裡也很乖,累了就睡覺,而且都會睡得四腳朝天,頑皮的時候就自己玩球球和骨頭的玩具。曉明是天生的破壞王,一般它的玩具兩天內肯定被啃壞了。到目前為止,它已經咬壞了以下的物品;按摩椅的電纜,衣服,褲管,包包,吹風筒的電纜,膝上電腦充電器,電話充電器電纜,熊娃娃,地毯,限量版米妮鎖匙扣,鞋子,它的狗狗睡床以及洗髮水瓶蓋等等。
    曉明就像一個小寶寶,常常需要我們哄它抱抱它,尤其是吃飯的時侯也需要我們在它的身邊它才肯吃。除了吃飯飯以外,它也非常喜歡吃零食,尤其是薄荷口味的它特別喜歡,所以現在胖嘟嘟的,是時候減減肥了。
    它很喜歡和我們玩捉迷藏,也會咬著玩具,用它的小手抓我們向我們討玩,也非常喜歡我們摸摸它的肚子。
    沖涼的時候它最開心,而且老實說,它所用的洗髮水和護髮素都比我用的還貴。沖完涼以後也會乖乖的讓媽媽吹幹毛髮,洗耳朵,剪指甲,梳毛髮,刷牙等等。
    每當我們出門上班前它也非常會撒嬌,都會把身體放的軟趴趴的讓我們把它抱起來,像個小寶寶那樣要我們哄哄它,抱抱它,疼疼它,這樣以後它就會很乖很聽話,耐心的在家裡等我們回來。
    每當我們回來時它都會蹦蹦跳跳的迎接我們,親我們,舔我們。尤其是我要回我自己家的時侯,它就會趴在門口看我穿鞋,然後也會親親我,和我道別。
    對曉明來說,玲是它的全部。它非常保護媽媽,媽媽做任何事它都會陪著她,等她。每天晚上曉明都陪媽媽睡,之前只是睡在媽媽床上的一個角落,現在是直接睡在媽媽身上了,所以床單都是它的味道了。現在媽媽的床已經是它的地盤了,除了媽媽以外,任何人如果想進入媽媽的房間又或者想坐在媽媽的床邊它肯定呱呱叫,接著就把你趕下床了。
    就像十五年前,外婆突然離世了,但是帶來了洛奇。 十五年後的今天,洛奇也成為了天使,開開心心的在彩虹橋,或許它擔心媽咪沒有人照顧,所以帶來了我,還有曉明,一切就好像似成相似。

  • 共振腔英文 在 Whiscript 威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05-02 01:53:48
    有 137 人按讚

    [半學術長文慎入]讀者們抱歉, 我最近很少品酒寫品飲文, 我最近被某些知識吸引住, 買了幾本書來看, 有一些書六月才會從美國回來, 如果上蒼大發慈悲讓我靈光一閃不小心研究出什麼小眉目大概也要八九月才能跟大家分享了.

    喝酒原是很簡單的東西, 可是我偏偏把它弄得跟自己的經濟能力一般困難及複雜, 從許久前我就很執著於 “品嘗”並能完整精確表達精準度這件事情. 這就讓問題複雜化許多, 首先是器具, 再來是環境, 最後則是重要的品飲方式. 最終我給自己設計了一套品飲SOP,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往前翻翻. 今天要探討的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是我以前甚至一開始就所堅持的一些設定, 只是找到了佐證然後希望能跟大家繼續探討一些新的問題, 嚴格來說是個讀書心得報告, 此篇將試圖深度探討品飲, 不會是篇有趣的文, 讀者慎入.

    說來有趣, 照片中這本書是上次我去誠品聽“威士忌觀察家”林威利前輩的發表會時在旁邊的書架上所看到的, 它敘述了許多對於味覺以及嗅覺的科學化解釋, 正合喜歡鑽學術的我的胃口, 也是因為這本書, 我另外多買了四本其他的書, 再與大家分享. 我儘量只探討這本書跟威士忌有關係的地方以免內文太冗長, 那我們開始吧! 首先, 這本書其實也不是很學術, 它運用了實驗室的學術基底去分析進食這件事, 但沒有細述人體生理學或者香氣分子, 所以可以抱著當課外讀物的輕鬆心態去閱讀! 作者Barb Stuckey是一名在Mattson食品開發公司的資深食物研發員, 她認為市面上缺少一本不用艱澀科學底子教人如何品嘗食物的書, 所以親自動手寫了這本書. 首先, 食品科學對於食物的五種基本味是 “酸甜苦鹹鮮”, 首先我們都知道的, “辣”不是一種味道, 是一種痛覺, 那“鮮”是什麼? 鮮是一種我也尚未理解的東洋概念, 英文唸做Umami, 也解釋成甘味或旨味, 貌似是清酒中出現的東西, 還要請玩清酒的前輩們解釋一下了. 再來是我們品嘗者的舌頭, 我們可以依照舌尖上味蕾的密度來分劃成三種, 味蕾密度最低的Tolerant Tasters (耐受品味者), 一般的Tasters(品味者)以及味蕾密度最高的Hyper Tasters (超級品味者), 個別佔了25%, 50%, 25%. 超級品味者對於味道相對的靈敏也可以偵測到更細節的味蕾表現, 想要知道自己味蕾密度的人可以留言我告訴你書上的做法.

    再來, 書中探討了我們的感知能力, 味覺, 嗅覺, 聽覺, 視覺及觸覺. 我會把其中自認為重要的資訊與大家探討.

    I.關於味覺: 之前在Whiscript我曾經發過一篇關於味蕾分布的圖, 是在講舌頭的不同部位能感受不同的味道, 那張圖其實是錯誤的

    (http://www.bourbonoftheday.com/wp-content/uploads/2014/03/image0071.jpg)

    Dave Chiu邱前理事長其實也講過, 只是我當時是從Campbell生物學課本上抄下的, 認為不可能有誤. 其實應該說, 整個舌頭都有感受五種基本風味的能力, 只是某些區域的感受性較為強烈. 所以這張圖有誤導的嫌疑, 我還要在此跟Dave邱大哥說聲對不起, 之前資料沒有收集完全! 不好意思!

    回到味蕾密集度的探討, 書中一句話讓我很欣慰, 因為我不覺得自己味蕾靈敏度非常出色, 作者說, 有著高密度味蕾的舌頭未必代表你是是個高明的品味家, 這就如同說視力完好的人都是最佳的藝評家一樣荒謬. 品嘗某一食物越多, 越能分辦出此種食物的優劣及其中的差異性. 所以關鍵還是要多接觸更多的酒款並忠實記錄其細膩的經驗. 任何人, 任何人都可以培養成一名出色的品味家.

    II. 關於嗅覺: 其實最讓我吃驚的是這章, 人在進食時, 若完全沒有嗅覺進食將有如嚼蠟, 其實舌頭只能感受到五大基本味道, 其餘的要由嗅覺去完成. 嗅覺佔了進食畫面構成度的75-95%. 書中說到, 若把鼻子捏住吃多種不同口味的Jelly Beans, 最常感受到的就是酸跟甜了, 能感受到的大概也侷限在酸甜. 但若使用嗅覺去完成整體畫面, 才能知道我們吃的是甜瓜, 檸檬或是蘋果口味的水果軟糖. 作者讓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如下 “舌頭只能給我們鉛筆素描般黑白的輪廓及整體線條, 但加上嗅覺香氣才能填滿顏色光影及其他細節”. 而讓我最感興趣的則是Orthonasal Olfaction鼻前嗅覺及Retronasal Olfaction鼻後嗅覺. 這裡帶大家學一下字根, 其實學一些英文字根後很多字都迎刃而解. Ortho的意思是 “前, 直, 正確的”, Nasal是“鼻的”, Retro則是 “後的” 所以鼻前鼻後都可以從字面上了解.

    品酒時拿品酒杯聞香紀錄的香氣都歸屬於鼻前嗅覺, 喝下去之後在口腔中往鼻腔竄的香氣則屬於鼻後嗅覺. 我以前其實就發現這兩種香氣的不同, 但卻不知道怎樣形容, 我對於飲用後感受到的香氣的慣用詞是 “鼻腔共鳴”, 筆記中則是記錄成Echo或是Resonance, 會這樣紀錄是因為鼻後嗅覺在鼻腔中縈繞的時間遠高於鼻前嗅覺, 有種迴聲共振感, 讀到此書後才理解我想敘述的香氣的專業名詞. 其實叫鼻腔共振似乎也挺好聽的.

    再來探討的則是關於嗅覺干擾, 書中提到作者曾與朋友們在某間餐廳用餐, 其中一道菜上菜前發給每個人一個包著咖啡豆又有細孔的抱枕, 告知食用者在把食物放入口前壓一下枕頭, 讓咖啡香氣充滿空氣再食用, 達成一種嗅覺饗宴. 對此作者啼笑皆非, 原因在於對於沒有進入口腔的香氣, 我們是無法“食用”的, 唯有吃進去喝進去後的鼻後嗅覺才是食物的一部分, 其他外在的香氣僅是不具功能性的點綴甚至干擾. 對於不使用有香氣的洗髮精, 沐浴乳, 古龍水的我是個好消息, 因為這些外在的味道並不會真正強烈干擾到我的品飲作業, 不過書中也提到品飲品食的環境是越單純越好.

    III. 關於聽覺: 聽覺並不需要太多的探討, 我覺得書中最有趣的數據告訴我們, 在太大聲的地方用餐, 對於甜味及鹹味會變得不敏感. 所以我一直讓自己在專心品飲時戴上海綿耳塞, 試圖關閉聽覺把注意力都轉移到酒杯中. 在太吵雜的地方喝酒我其實覺得很可惜, 因為絕對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分析欣賞酒杯中的一切, 最讓我心痛的莫過於許多的半隻會一隻會了, 常常在接近尾聲時才出現酒友私藏加碼酒款, 但大家鬧哄哄, 舌頭又醉又麻, 好喝是好喝但也少了那麼許多細節.

    IV. 關於視覺: 這段真是太重要了, 威士忌是一個多麼被視覺操控卻又完全不應該被視覺操控的東西呀? 書中提到如果我們喝到了顏色與我們預期不同的飲品, 常常會無法分辨其風味, 染成橙色的蘋果汁, 未用焦糖染色的可樂常常讓品飲者不知道自己在喝什麼. 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對Wine Taster做的實驗, 實驗中提共了Semillon, Sauvignon Blanc及Merlot三種酒, 實驗中最後巧妙的加了一隻用無味紅色素染色的Semillon, 讓它除了顏色之外並沒有與原本的白酒不同. 最後這些有經驗的品酒者都說這隻染了色的白酒喝起來像紅酒. 在此說明人類實在太依賴視覺. 威士忌有多少人是用顏色在判別酒體該有的味道? 我們看到深色酒液必然有更濃厚的期望, 當酒液未達到你的期望時人通常都是失望, 但也許它喝起來根本沒有問題, 只是與我們視覺上的暗示期待不一樣而已. 所以我們根本不該, 不該, 不該去管顏色, 顏色根本不代表任何指標! 但酒廠用焦糖著色這點讓我感到哭笑不得, 我們人竟然是這麼視覺又不能相信自己味蕾的生物. 蒙上雙眼吧, 唯有蒙上膚淺的雙眼方能看到酒杯中的真實.

    關於觸覺: 這是讓我很感興趣的一個章節, 文中提到許多次所謂的觸覺其實是食物/酒液在我們口中的口感. 人類天生是喜歡油脂口感的食物的. 遠在我們祖先在打獵時, 我們就渴望滑潤脂肪, 因為脂肪是最佳的熱量來源 (1gram = 9Cal), 糖分與蛋白質都只有一半的熱量. 我們似乎生下來就會追求口中這種滑膩的口感再將其定位成 “喜愛的口感”. 這裡讓我感到有趣的是作者陳述每個人因基因不同, 口中產生澱粉酶的量也不一樣, 澱粉酶的數量會造成食物在口種呈現的口感, 讓同樣的焦糖布丁, 在某些人口中呈現不同的質地. 我所好奇的是, 我們的基因差異, 是否會影響到酒類的口感. 再來, 不是每隻威士忌都富有油脂, 有些單寧較高, 呈現較乾爽的口感. 我們又是否會因為質地而去追尋某些特質? 如果是這樣, 那難怪台灣人會一窩蜂的追著又深色(常常強調“黑溜溜”)又油又甜的雪莉了? 好了我們就此打住, 說太多總是危險的, 是吧? ;)

    作者在文中不斷提到直到口感觸覺的交替, 好比一套餐中從滑順的湯到爽脆的萵苣沙拉再到油脂豐沛的牛排最後以甜膩軟嫩的甜食結尾, 或者單純巧克力在口中由固體融化的轉化. 我相信許多威士忌都有這種口感質地的變化, 但多數都為油脂到單寧, 圓潤到沙沙的感覺, 我個人從不介意因為我熱愛單寧的質地. 日本“辛口”的Dry啤酒及紅酒中乾爽的單寧大概又要用另一套系統另當別論了?
    書的後半我們先不討論, 我們先來做個小總結. 從此書中我可以得知並認證, 我之前許多無謂的堅持其實是很幸運並恰好有意義的. 如果你/妳已讀到這裡, 我也就能相信你並非一般的威士忌品鑑家也願意傾聽我無謂的執著. 我依然深信, 若要好好的品嘗一杯酒, 並忠實且中立的紀錄我們所感受的一切, 我們需要對的器具, 對的設備, 對的心境. 我們需要在氣味干擾越少越好的環境, 我們需要在音量干擾越低越好的環境, 我們最後不能被自己視覺所騙. 所以我用了並堅持所謂的盲測, 以防先入為主. 關於盲測, 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whiscript-%E5%A8%81%E4%BA%8B%E8%A8%98/975-%E8%87%AA%E7%9B%B2-%E9%BB%91%E7%93%B6%E6%B3%95-the-black-vial-test-/1503963846482342)

    對於品飲威士忌我依然提倡以下論點
    1. 不抽菸不噴古龍水香水
    2. 戴耳塞隔絕噪音
    3. 盲杯盲飲測試
    4. 忠實紀錄不被酒標酒色所影響
    5. 不配餐不干擾影響味蕾

    人實在太容易被眼睛所蒙騙, 所以品飲紀錄威士忌的每一步需要更加謹慎. 我還是提倡極簡化以及嚴苛的品飲環境, 這樣才能完全感受到酒中的每一分細節. 畢竟每隻威士忌都是酒廠用盡心思的藝術品, 我們身為品飲者有義務去用心體驗觀賞其中的每一絲一毫. 此篇只是個序曲, 日後會有更深入的學術研究討論, 我希望大家若有空可看看這本書, 閱讀後與我一起討論! 因為我真的相信, 喝酒不只把瓶塞轉開把酒液倒入杯中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吃下酒菜再喝掉這麼簡單, , 在Whiscript我相信系統性的紀錄及嚴苛有如實驗室的Experimental Setup. 這裡要做個小實驗, 如果你/妳有讀到這裡, 然後又想跟我討論, 請在留言中隨意某處加上(春花)兩個字, 我想看看到底有幾個人有意願看完整篇. 春花是我養的貓啦…可愛的小橘子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