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台灣人正名運動|歐洲視角下的台灣:從人權出發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aiwan from a Human Rights angle|講者介紹
#報名已破百人!堅強的講者陣容,一起從歐洲視角討論台灣議題,就差你一個!
一群由挪威的台灣留學生發起的「在挪台灣人國籍...
#在挪台灣人正名運動|歐洲視角下的台灣:從人權出發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aiwan from a Human Rights angle|講者介紹
#報名已破百人!堅強的講者陣容,一起從歐洲視角討論台灣議題,就差你一個!
一群由挪威的台灣留學生發起的「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一場從 2017 年持續至 2021 年的官司,無畏成敗,只為了爭取 #台灣國籍獲得正視 的機會!這場「歐洲視角下的台灣:從人權議題出發」跨國座談,邀請歐洲的國際關係學者、台灣國際人權法與歐盟法專家對話,以歐洲國家的視角,討論台灣議題與國際地位,藉以尋找歐洲倡議的空間和更多可能性!
🇪🇺講者介紹:馮儒莎博士 (布魯塞爾人權組織「HRWF」顧問)
來自匈牙利的馮儒莎博士 ( Zsuzsa Anna FERENCZY ) 專攻歐中關係,曾在 #歐洲議會 擔任政策顧問 12 年,擁有豐富的政治實務經驗。她也曾任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政治學系研究員、聚焦於印度-太平洋地區原創分析與評論的歐洲著名平台「9DashLine」協會網絡負責人,以及人權組織「 Human Rights Without Frontiers International」的中台和朝鮮半島問題顧問。
馮儒莎博士與台灣互動密切,她曾在台灣歐盟中心進行研究,並擔任「台灣世代智庫」研究員與東華大學客座講師。
她將從親身的政治實務經驗出發,以「歐洲與台灣之間的人權對話 (EU-Taiwan’s conversation on human rights)」為主題,與大家分享現有的歐盟體制框架,以及近期的歐台人權對話機制。
🇪🇺講者介紹:Philip Anstrén 先生 (台灣獎學金學人)
來自瑞典的 Philip Anstrén,碩士畢業於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主攻國際關係,專長是政策遊說與倡議。他曾擔任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自由世界論壇」助理研究員,後受 #台灣駐瑞典代表處 之邀擔任 #台灣獎學金學人。
⠀ ⠀
在這場座談裡,Philip Anstrén 將從國際關係理論的視角出發,與大家討論「當前台灣在歐台關係裡的戰略角色 (TW’s current role in EU-Taiwan relations from an IR perspective)」。
🇪🇺講者介紹:廖福特博士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第一位國際人權法博士,曾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提倡設立國家人權委員會。
⠀
廖福特博士將從自身在歐盟法、歐洲人權公約、國際人權法領域的研究專業出發,談談 #歐洲人權的發展系統沿革,並分享 #台灣如何藉由釋憲拉近台灣與歐盟的人權對話、#台灣人能否透過歐洲當前的人權保障機制進行權利救濟,以及 #現有的人權保障機制能否有效的權利保護台灣人。另外,廖福特博士也會透過個案檢視,帶大家討論台灣人是否完整受到這些機制的保障。
🇪🇺主持人介紹:宋承恩先生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宋承恩老師為英國 #牛津大學 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專攻國際公法、國際海洋法、國際爭端解決,曾任「中華民國對外漁業合作協會 (OFDC)」兼職法律顧問,具備涉外談判經驗,且實地見證中國在國際組織打壓台灣的現況。
宋承恩現任「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青平台」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島國前進」智庫國家論述組召集人、「經濟民主連合」主權組召集人等職,積極參與公民社會,並長期針對台灣主權、海域爭端、國家安全法制、對外關係等主題撰文,文章散見於各大期刊報章與網路媒體。
宋承恩將以自身豐富的國際公法、歐洲留學、國際會議口譯經驗,主持本場座談,讓不同背景的講者在此次講題上有精彩的交流與討論。
🇪🇺歐洲視角下的台灣:從人權出發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aiwan from a Human Rights angle
👉立刻到我們的IG首頁網址報名: @digidiplolab https://pse.is/3ldsjq
💬時間|08/20 (五) 19:00-20:30
💬地點|線上直播,直播連結將寄給報名成功者
💬語言|全程英語進行,無同步口譯
💬主持人|宋承恩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 ⠀ ⠀
💬講者|Philip Anstrén 先生 (台灣獎學金學人)、Zsuzsa Ferenczy 博士 (布魯塞爾人權組織「HRWF」顧問)、廖福特博士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台灣數位外交協會、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
👉你看到的所有活動與社群資訊,都來自台灣大眾的捐款支持!定期定額,成為我們的後盾,支持我們持續與世界交朋友、培訓公眾外交人才:@digidiplolab
#國際觀 #數位外交 #公眾外交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歐洲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 #人權 #挪威 #留學 #遊學 #交換學生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介紹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蘇姑娘在準備下星期的社會考試,靠過去瞄了一眼,忍不住幫她補充一些延伸資訊。
尤其是「人民與政府共好」這一頁,課本列舉一些民間團體倡導減塑運動,自主辦理淨灘活動。
我問小蘇姑娘:「你知道為什麼要推動減塑運動?淨灘運動嗎?」
見小蘇姑娘答不太出來,於是找出「從海龜氣管拔出塑膠吸管」這個影片,播給她看:
1. https://youtu.be/w95SOLEMV54
雖然我自己看過很多遍,我還是皺著眉頭、縮著腳、直呼好可憐,小蘇姑娘則是遮住雙眼不敢看。我說:「全世界的人,都被這影片嚇壞了。台灣有一位高中生,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JOIN平台)提出漸進式禁用免洗餐具的提案……因此現在每年台灣少用一億根塑膠吸管。」
我為小蘇姑娘介紹王宣茹的故事,一位高中生用她實際行動,發揮改變社會的力量,三月份的親子天下有她的專訪,值得一讀。
2. 影片:https://youtu.be/dUVVIYelk70
3. 專訪文章: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6419
接著,我話鋒一轉,提到海洋塑膠垃圾的問題,播放「海洋塑膠污染有多嚴重?英國科研團隊篩出上千萬噸垃圾」影片:
4. https://youtu.be/A21jZnVlRsU
甚至有的國家海邊,出現垃圾海浪的驚人畫面:
5. https://youtu.be/kNuJeQf3wOY
小蘇姑娘看得憂心忡忡的,她說:「還好,這些都發生在別的國家。」
「不是哦,你看澎湖的海洋垃圾也好嚴重。」我順手找了澎湖的海廢問題影片:
6. 「我們的島 垃圾漂洋過海」:https://youtu.be/XCpq3jiJsaI
海廢問題中,還有塑膠微粒對我們生活的直接影響。小蘇姑娘問:「什麼是塑膠微粒?」
於是我搜尋塑膠微粒的影片,告訴小蘇姑娘我們生活周遭也有許許多多的物品,都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7. 「塑膠微粒的故事」:https://youtu.be/pmWip62E1b0
8. 「塑膠微粒的真相」:https://youtu.be/ubSbE_vagzo
甚至我們飲食的食材裡頭,都有塑膠垃圾的影響。
9.「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食物鏈反撲」:https://youtu.be/LKJgS2sfcqg
看完這些影片,小蘇姑娘對於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她心情十分沉重。
我說:「這就是現實人生啊!很多問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在乎這些議題;或把自己圍在一個夢幻泡泡裡,假裝這些事情與我們無關。」
「現在你懂了,未來就會對於塑膠垃圾危機與減塑運動這些議題會更有感,也能在生活中成為一種實踐的行動力。」
地球很危險的,地球的未來就交給你們這些小勇士啦!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介紹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盼心理課納必修 提案高中生:望徬徨生命能被拯救
多數人聽聞社會甚或周遭發生不幸事件,包括交通事故、氣爆案或槍擊案,反應是擔心、同情與悲憫。但有極少數的人總是豎起耳朵,彷彿期待著槍聲四起,或諸如此類事件能層出不窮,可以拿來攻擊政敵,他們的監督方式係屬看報問政,除了嘲諷謾罵,沒有任何建樹,也提不出具體建議。
說真的,高雄市部分民代,所言所行其實遠不如一位關心社會的高中生。尤其是那位曾因 #雙重國籍而遭解職 的市議員,過去持有美國加州的房舍可能也還沒賣掉,不妨考慮移居到合法擁有槍枝的國度,享受打開報紙處處有槍案報導的興奮愉悅感,還能招待那些喜歡持槍射擊的同好議員同行,一起到合法靶場練習。這幾位市議員完全不用擔心失業,美國亞裔當選民代的比率愈來愈高,在前市長號召加持下,必能吸引海外粉絲瘋狂投票,高票當選。
———
我在朋友的臉書看到這則報導,一位高中生在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希望未來在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的課綱,能夠區分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的學習單元,變成中學的必修課,讓學生可以認識精神疾病與症狀。
這個提議緣自於她的自身經驗,她在提案裡寫了以下內容:
「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不要假借精神病的理由搪塞,對死者不公平,縱然真是精神病也該給予死刑」、「明知自己有病不繼續治療,是為故意」,網友的留言,字字誅心。「『為什麼知道自己有病不去治療?』這是因為精神疾病病發的當下,患者通常是無病識感的,更甚是因為媒體的污名化,使他們的自尊心受挫,而不願去治療」
————
這些文字,看了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往往在悲劇發生時,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患犯罪後多所指責與嘲諷,甚至認定是用來脫罪的藉口。然而,這樣的抱怨或貼標籤,無助於改變甚麼現狀。
這一兩年來,我熟識的朋友家中長輩出現了失智症狀,過去她見到我,總是親切問候:「老師,您來了啊!」急忙叫喚家人下來招呼我,隨著症狀加劇,她已經認不出我,也不認得家人,即便前一分鐘已經做了自我介紹。她坐在家中,侷促不安盯著旁人,常哭著說她要回家。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所謂 #最親近的陌生人 在現實中發生時是令人如此挫折難受。返家後,我閱讀了很多相關書籍,看了好幾部敘述失智症的電影和影集,希望能夠幫忙找到緩解的方式,或是當再次聽到那位長輩嚷著說想回家時,我能說安慰的話。
這位高中生想做的事遠比我還多,而且更有意義,她不只希望能夠理解或同理患病的家人,也希望能夠讓更多學生盡早認識精神疾病,未來或許能夠助人,甚或自助。
————
「我的家人是一個 #躁鬱症 患者,我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精神疾病,」她語氣雖然平淡,然而若無其事的背後,是好幾千個在焦慮與恐慌下度過的夜晚。與精神疾病的第一次接觸,是在 #陳馨 就讀國中時。剛開始,她不明白為何家人會說出或做出許多令她害怕的過激語言或行為,「媽媽常會跟我說,家人只是生病了,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生病會出現那些行為」。她坦言自己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並不多,大部分的知識也多從網路習得,之所以倡議課綱應有精神與心理學相關內容,是與她個人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
除了精神疾病的認識,陳馨也重視心理疾病的 #自我覺察,在此次提案裡,她也倡議課綱應納入心理教育,讓學生有機會 #認識情緒、知道 #如何自我覺察和壓力調節,未來才有足夠的知識 #尋求專業協助,而不會因社會的異樣眼光而選擇獨自承受情緒困擾。
——————
報導連結: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316?fbclid=IwAR182C2ix3hVYl3TpPwt8Z-IeP6Qc8ho8IscAwbGGh8XlLzSDTXWvnq6BSk
#課綱
#躁鬱
#心理健康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介紹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B 肝疫苗要 40 年啦!做什麼活動好呢?】
1981 年,第一支抗 B 型肝炎的疫苗成功上市💉,明年就要 40 年啦~
近幾年科技部辦了這些主題科學活動......
2018-積體電路發明 60 年
2019-登月 50 周年
2020-雷射發明 60 年
2021 是 B 肝疫苗 40 年,也來辦個厲害的活動吧!
大家有什麼夭受讚、厲害好玩的點子或餿主意,
趕快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許願,也許 2021 年會成真喔↓↓
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b45873e1-ff70-4dac-bb8f-40a6ada39db4
#點入留言 #例如可以捏到爆肝的肝造型玩具
◆還是介紹一下 B 肝◆
臺灣曾是全世界 B 型肝炎帶原率最高的國家,高達 15%~20%,因為 B 型肝炎病毒是肝癌、肝硬化這些慢性肝病的元兇,也會垂直感染(母傳子),因此當時研究肝炎的學者們積極的推動 B 肝疫苗,「每拖一年,臺灣就會產生 3 萬名帶原新生兒!」
學界與政府的合作之下,臺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全面接種 B 肝疫苗的國家,民國 75 年 7 月之後出生的嬰兒進行全面接種,使原本 6 歲幼童的 B 肝帶原率從 10.5% 降到 0.8% 以下。臺灣的成功也被 WHO 用來當作全球嬰幼兒 B 肝防治的典範! #一次公衛史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