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公共事務學系在幹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公共事務學系在幹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公共事務學系在幹嘛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喃喃是…】有那麼多人在寂寞,就沒有人寂寞 平日的我們,庸庸碌碌地忙著,忙著忙著,很容易忘了慢下來; 假日的我們,終於有自己的時間,慢者慢著,竟然開始有點不習慣。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總是「一個人」? * * * 真正開始意識到孤獨真的存在,是自己正式從家裡搬出來後才慢慢體會到的...
公共事務學系在幹嘛 在 城市浪人City Wander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的喃喃是…】有那麼多人在寂寞,就沒有人寂寞
平日的我們,庸庸碌碌地忙著,忙著忙著,很容易忘了慢下來;
假日的我們,終於有自己的時間,慢者慢著,竟然開始有點不習慣。
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總是「一個人」?
* * *
真正開始意識到孤獨真的存在,是自己正式從家裡搬出來後才慢慢體會到的。
從搬出家裡的第一個暑假開始,我便把自己的時間安排與效益極大化,除了工作與學習的平衡外,我也開始走在夢想的路徑上;話說得好聽,但學期的開始,真正的煎熬也伴隨而來。
平日的自己,沒有一天的哪個時段是有空的,甚至無法好好吃一頓飯,更遑論同學間簡單的問候;常常不是很早就是很晚才能偶而在研究室走廊遇見一同熬夜的同學,所以一天下來,自己說話的次數與頻率幾乎為零。
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把自己關起來的假日,不是在租屋處看看閒書,就是在前往研究室的路上,逼自己面對老師們交代的事務和想辦法獲得寫論文的靈感;因為只有假日是我自己可以彈性安排的時間,想自己「一個人」的程度是相對重的。
反省自己從平日到假日的生活模式與樣貌,我發現自己常常都是「一個人」。而最極致的「一個人」,是滑了半天手機,有無盡的話語在唇邊蠢蠢欲動,卻還是找不到一個懂自己的人可以對話。
那瞬間,我疑惑。也許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尤其在現今網路發達的世紀,線上是一群人,線下我們還是一個人。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驗證與突破自己都是「一個人」的境況,我自創了一個小任務:一個人在外用餐要內用,若有是一個人跟自己併桌,要學著用陌生人感到安心與舒適的話題或語氣與他攀談。
在某次一個人吃晚餐的時間點,就這麼剛好機會來了。
「你是本地人嗎?」(先前有聽他在講手機,口音有點不一樣,才這麼問)
「蛤?」
「你還是學生嗎?」(他穿著NPUST的運動衣)
「痾…保密。」
到此,很明顯感覺到對方超級有防衛心;但能理解,畢竟彼此不認識,理你幹嘛;不過其實是自己的問法太過直接,而且並沒有先坦蕩蕩地表明身份,所以我就「從他運動衣上的字樣吸引我的目光為話題」再來一遍。
「你應該覺得我跟你這樣一位陌生人講話很奇怪吧?。不過因為我們學校的英文名簡稱是NTPU,而你的是NPU,我以為我們同校,想說世界什麼時候小成這樣,可以在異地到同一間牛肉麵店同一桌點一樣的牛肉麵,哈哈!」
「所以你是學生?」
「對,我現在是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所碩二。那你呢?」
「我是馬來西亞人,來台灣念書,目前是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
後來,我們交換了臉書、手機號碼,拍了照,成了朋友。
林宥嘉有一首歌叫做「感同身受」,有一句經典歌詞是「有那麼多人在寂寞,就沒有人寂寞」。仔細想想,其實現實真的就是如此,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其他人也都是「一個人」,所以其實我們都是「一個人」。
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繪本的經典對白:「人生總有許多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有交會的一天」。也許有天當寂寞的一個人與另一個也感到寂寞的人遇見彼此,就沒有人會感到寂寞了,就好比我和那位馬來西亞同學一樣。
你感到寂寞了嗎?快去找另一個也覺得寂寞的人「共享寂寞」吧!
* * *
👉你也可以這樣想像愛:https://www.citywanderer.org/cwc/2017CWC
👉想看更多任務故事:http://www.citywanderer.org/stories
👉想搶先收到更多城市浪人的資訊:http://pics.ee/IWantToKnowMoreAboutCW
#城市浪人喃喃事
#每週五更新
#冒險挑戰
#寂寞共享
公共事務學系在幹嘛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役男煎鍋貼?這就是權力濫用!
作者: 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丁役自古有之。原先是勞動形式的賦稅,但隨著時代變遷,往事越千年,到國府施行義務役制度後,方才完全轉變為兵役。
早年軍隊規模龐大,甚至有服3年兵役者,不過隨國軍編制日益縮減,每年所能容納徵集的兵員人數有限,導致許多役男想要按時服役而不可得,嚴重影響役齡男子權益。所以為解決服役塞車問題,政府開始推動「替代役」制度,讓過剩兵役人力轉服社會役。
因為如此,政府特別設立「役政署」專責處理役政,而當時政府論述替代役制度的理由是:「國軍自『精實案』後,兵員供給超過需求,役男無法如期入營者,人數眾多,同時攸關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卻缺乏人手,如何將國軍溢出兵員及不適服常備兵役而未達免役標準者有效應用,經檢討宜比照歐洲國家,以有效運用人力資源,投入社會治安與服務領域,擴大青年服務國家的範疇。」
所以就連政府都很清楚,社會役是兵役的「替代選擇」(不然幹嘛叫作替代役),要用於「攸關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無論為兵為民,總都還是要替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那什麼是「攸關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這有兩個構成要件:一是「公眾利益」,另一則是「社會事務」。既然如此,基本上替代役男就不能夠被派駐到私人企業,其理甚明。
但替代役制度實施未幾,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替代役男便成為企業界眼中的肥肉,想要咬一口,於是乎,總是和資本家站在一起的政府,就搞出「產業替代役」的名堂,把台成清交理工科系畢業的替代役男送進科技產業,只能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個口子一開,哪裡還擋得住貪婪的資本家和無能的政府呢!果不其然,現在就連鍋貼、便利商店、快遞產業都能申請替代役男。更糟糕的是,役政署還振振有詞地說:「不會煎鍋貼到退伍,是職業訓練」。一個連自身職責都搞不清楚的單位,還有必要存在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社會輿論,包括我自己,錯在沒有防微杜漸,都以為高科技產業對國家發展很重要,所以沒有阻止政府將理應用於公眾事務的替代役男送去給產業私用牟利。我們也太相信政府會有所節制,不至於濫用權力。但我們都錯了,政府的濫用權力和企業的貪婪程度,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無比荒謬的「煎鍋貼役男」。
請廟堂諸公睜開眼睛看看,台灣偏鄉學童極度欠缺「伴讀」;部落長照的照護員普遍過勞;各地學校要找家長會去募款才能支應假日與晚間的學校保全,如果替代役男的數量已經多到役政署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請脫下你那只看得到資本家的眼鏡,用你身而為人的雙眼,去看看台灣還有非常多「攸關公共利益的社會事務」,亟待補充人力,不要只看到資本家的利益,好嗎?役政署是國家的役政署,不是資本家的門下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