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兩棲動物解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兩棲動物解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兩棲動物解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兩棲動物解釋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敲碗立體童書繪本團| 從選擇幼兒園到家庭生活,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沒有特別的期許,我跟古龍兩人希望的,除了快樂的童年外,就是 期待他們能成為喜愛看書,能自己找答案的孩子~ 尤其,雙語家庭而言,為了保持孩子對彼此語言的喜愛,家裡的書真的是很容易爆炸,有匈牙利文、有中文、當然也有英文,從以前古...

兩棲動物解釋 在 Miru 咪嚕小跑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01:43

❤️‍🔥愛你們抽獎活動❤️‍🔥 最近咪嚕麻很忙碌比較少更新 也非常感謝還在及想念我們的大家 所以決定來送禮給愛我們的你們啦~ ⁡ 感謝 @yuan_w26 配合我的奇妙幻想 把咪嚕麻雙魚座的美人魚夢 在神奇的筆下誕生出了咪嚕貓貓魚🧜‍♂ ⁡ —————獎品內容—————- 🅰咪嚕加持過的嫦娥月宮喵公...

兩棲動物解釋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04:19:28

肉類分割技術員,分割半斤瘦肉給我! 「Hey肉類分割技術員,分割半斤豬肉給我!請善用你的技術分割一舊瘦的給我!」 我有預感,不久將來,街市將會出現以上一段聽落很Pro的說話。 問題來了。一個偌大的街市,除了豬肉檔,還有牛肉檔、雞檔、魚檔、菜檔……只得「肉類分割技術員」這個稱呼,實在不敷應用——難道豬...

  • 兩棲動物解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7 19:59:28
    有 126 人按讚

    🍎 敲碗立體童書繪本團|
    從選擇幼兒園到家庭生活,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沒有特別的期許,我跟古龍兩人希望的,除了快樂的童年外,就是 期待他們能成為喜愛看書,能自己找答案的孩子~

    尤其,雙語家庭而言,為了保持孩子對彼此語言的喜愛,家裡的書真的是很容易爆炸,有匈牙利文、有中文、當然也有英文,從以前古龍會花很多時間閱讀書本給孩子,因為 要在中文的環境讓孩子匈文程度保持真的要下一番功夫。

    有時 孩子們週末早起,
    兩個一起在書櫃前默默的翻翻書,真的很療癒~
    有時,喬會跟薇樂解釋書裡的內容~
    有時,薇樂會分享書的內容給喬哥~
    這樣的畫面,對我來說,是最美好的~

    這次和 #閣林文創 合作分享童書系列,我選了幾套喬跟薇樂兩人都很喜歡,尤其喬哥 6歲這年齡對很多事物都充滿好奇,這些知識型系列的書/科普百科,很適合跟孩子一起共讀。

    ✅ 大孩子系列|
    ⭕️ #3D驚奇酷炫兒童立體大百科
    老實說,光我這大人一打開都會「哇、哇、哇」….更何況是孩子們。就算再不喜歡看書,光看 逼真的Pop-up,也會喜歡每天都去翻~

    古龍看到哇一聲後說「哇!我希望我小時候也有這種書。」
    我小時候也沒有這樣的書,我記得家母陳姐砸了好多錢買了一套「百科全書」,但 全家只有我會去翻/笑倒。我想 如果當時有這種pop up書,我弟應該會提升不少閱讀興趣~/噓~我沒說他不喜歡看書。
    這系列沒有注音,除了pop-up外,內容對於我家兩隻是有點深,但 很適合共讀,因為 當孩子看著書「十萬個為什麼?」時,我們都有解答可以回覆~/老實說,以往最讓我冒汗的是小孩問「為什麼?」,我沒答案~然後還會鬼擋牆的一直問=..=!

    ⭕️ #益智桌遊套書
    會選擇這一系列,除了有一本遊戲桌遊書,可以一起玩遊戲外,其中『愛麗絲迷宮大冒險』是想要訓練喬的 #專注力,還有 #數理能力,也可以加強 #視覺搜尋能力,因為他真的很容易有「東西在眼前卻找很久」的情況,平時加強訓練,我想對未來上小學的學習效率很有幫助,不過 沒想到 喬還沒開始玩,薇樂已經數的很認真又盡興。

    ⭕️ #驚奇立體酷百科
    這也是有Pop up的立體書,但不是每頁都有,反而多了很多互動的小卡片等,裡頭有簡短的注音解說,裡頭喬哥最喜歡的是兩棲爬蟲類,有特別的蜥蜴介紹,看得愛不釋手~

    ✅ 小小孩系列|
    ⭕️ #3D立體童話劇場/有CD:
    我選了,三隻小豬、小木偶、阿拉丁神燈、小紅帽,雖然是童話故事/但我老派的很喜歡,因為是立體,薇樂會常常會自己去翻,還會自己講故事給大家聽,含有CD…也可以讓孩子邊聽邊看書。
    ⭕️ #怪獸系列學習套書
    怪獸系列是義大利作家安涅絲。巴魯吉的作品,『我要吃掉你』這本,我個人真的喜歡,而且 薇樂很快就抓到要領,用輕鬆的拉摺頁翻翻書的角度去學習食物鏈,每頁都暗藏不同動物線索。

    孩子漸漸大了,我們已經把一些硬殼書、摸摸書都送給親友(這次書單裡也有寶寶書單 #有聲書 #摸摸書 #洗澡書),轉而 開始入手一些知識型與立體書,讓孩子在自己閱讀或是共讀能夠更有興趣。

    👉 歡迎一起入手~https://gbf.tw/k4yme
    📍 團購日期:8/27~9/9

  • 兩棲動物解釋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23 15:37:44
    有 321 人按讚

    【犬蛇衝突雙雙身亡—除了寵物「護主說」,更建議做好居家防治。】

    2020年11月底,一條眼鏡蛇誤闖進屏東的一戶民宅,飼主回家後不僅看到一條翻肚的眼鏡蛇屍體,更發現家犬妞妞已經死亡,推測妞妞可能跟眼鏡蛇幹上一架後,雙雙身亡。多數媒體報導,狗狗是為了「護主」而死亡,飼主形容:「妞妞當下『死不瞑目』,直到親手為牠闔上雙眼,才安心離世。」

     
    【「護主」形容狗咬蛇,恐加深物種歧視!】

     
    每當有蛇闖民宅遭寵物攻擊的新聞,多數媒體總愛用「護主」、「看門有功」、「報恩」擬人化犬貓行為,將其合理化解讀成正當行為加以讚揚,如此,不只可能讓民眾對動物有錯誤認知,「保護」的意味更容易深化物種歧視問題。

    事實上,犬貓意外與蛇碰上面,本就可能因狩獵天性、自衛本能而引發衝突,但若以人類的想法過度解讀,便很有可能加深對蛇的刻板印象,比方用保護一詞解釋寵物行為,間接指出蛇是敵人、是不好的動物,而過去傳統觀念及神話,也經常賦予蛇陰險、好攻擊的形象。

    人們對蛇的恐懼,使得蛇不僅深受路殺、棲地破壞等威脅,還經常被人類打死!對此,也有許多學者、動團及作家等透過文字或圖像,呼籲民眾應對蛇有正確的認識,嘗試消弭不必要的恐懼與傷害!

     
    【迷途的蛇,不是故意進家門的!】

     
    綜觀臺灣過去的新聞,經常有蛇闖入家中的消息。根據林務局資料,喜歡跑進家裡的蛇多半為眼鏡蛇、臭青公、錦蛇等等,蛇天性喜歡待在潮濕、溫暖的地洞,如果有雜物堆放,就容易變成他們喜好的藏身之處,因而經常溜進去人們家中的儲藏室、浴廁、廚房等雜物較多的環境!

    很多人一看到蛇,就認為蛇非常可怕,甚至進而攻擊牠,但其實牠們更怕我們,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思民教授於臺灣動物新聞網指出,毒蛇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牠們抬起頭,是因為受到驚嚇,感到害怕而作出威嚇的動作,因此人類無須有攻擊牠們的必要。

    給牠一條生路,其實蛇對大自然及生物鏈很有幫助!牠們在生態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能夠抑制野鼠,避免農作物被啃食或降低鼠傳染病。根據林務局舉例,一隻100公分的眼鏡蛇,一年最多可以打趴52隻中小型鼠,我們可以不喜歡牠,但大可不必殺了牠啊!

     
    【避免引蛇入屋,你可以這樣做!】

     
    回到本次事件,蛇跑進家裡頭引發狗蛇大戰並非第一次,飼主曾向媒體表示,過去自己也有一隻黑色法國鬥牛犬和妞妞一樣,因和眼鏡蛇發生衝突而身亡,便在家外撒石灰,更將屋外旁地除草,以阻止蛇誤闖家園,但卻未果。

    根據實驗研究,民間盛傳撒石灰、雄黃或鵝便便防蛇等方式並不能阻擋蛇入侵,牠們仍而可以毫髮無傷地穿越石灰結界。此外,亦有人會使用漁網、鳥網架設於屋外,能使得蛇因此被纏住,但嘉義大學兩棲爬蟲研究社認為:「這樣的方式會對蛇造成傷害,或是困在原地熱死、渴死、餓死,非常不人道。」

    林務局提醒,防蛇溜進家門最好的方式,就是維持家裡及周邊的環境整潔,避免堆放雜物、潮濕或吸引鼠類進駐,才是根本之道!

     
    【在家看到蛇蛇別驚慌!以捕代殺讓牠自由】

     
    若發現蛇誤入家門,民眾可以先將小孩及寵物帶離現場,並利用掃把控制蛇,引導牠至蝦籠,或是利用畚箕將牠固定,移至加蓋的垃圾桶後再找到適合的地方放生,或是撥打1999告知情況、通報各縣市農業局協助捉蛇。

    此外,狗狗若不幸中毒,飼主也千萬不要慌,趕緊用手機拍下蛇的模樣、認清蛇的種類,並立即送往獸醫診所!目前臺灣疾病管制署提供「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及「赤尾鮐」蛇毒血清於全台24間獸醫院販售,民眾若能在2小時內帶往獸醫院,並在4小時內注射正確的抗蛇毒血清,可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訂閱窩窩|支持動物獨立媒體:https://wuo-wuo.com/subscribe
    ————————————————

  • 兩棲動物解釋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9 18:49:25
    有 130 人按讚

    20200519 黃偉民易經講堂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將功臣袁崇煥凌遲處死,旁觀行刑的群眾,在搶食袁身上片出來的血肉。

    清朝末年,光緒皇帝的戊戌維新失敗,慈禧回朝,將協助光緒的維新六君子斬殺菜市口。觀刑的人,將市場攤檔的爛瓜爛菜掟向譚嗣同身上。

    文革時期,手持《毛語錄》紅色小書的年輕人,鬥倒官僚權威,打倒知識份子。在批鬥大會上,對自己的父母、老師,踢得最用力,在他們的臉上吐口水最起勁。愈兇狠,愈是毛主席的好學生。

    過去幾個月,北風呼呼,要踏碎香港。這些歷史片斷,又在香港出現。

    一個政權,走到末路窮途,都會露出猙獰兇狠的臉面。

    因為他們在害怕時代的審判,他們害怕群眾!

    這個時候,低下的人,人格低下的人,都會站在強權一邊。他們覺得,在亂世,不問是非,躲在欺凌者,掌權者背後最安全。用香港過去幾十年的說法———最醒目。

    有低下的群眾,就有高尚的君子。

    每一個時代都一樣!

    廿二歲的救生員冼嘉豪,在去年612的反送中示威中,見手足陷於警察亂棍之下,他飛身入防暴救人,陷於血泊之中,被捕判刑四年。

    這一年來,以卵擊石,用肉身送頭的青年,不計其數,被捕的超過八千人。但香港人並沒有退縮。各大商場,十八區的街頭,每星期,仍是風雲慘慘,哀歌處處。

    他們都是子路,他們在實踐一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時代承諾:
    君子之仕,
    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這記錄在《論語.微子篇》第七章: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
    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這一章《論語》,點出了中華文化,儒家和道家,兩大源頭的人生追求的不同。

    道家人物,追求的是因應自然。

    深則厲,淺則揭。世道可為,他們會出來貢獻社會,造福人群。但功成身退,壯士不留名。當時代衰敗,無可作為,他們會退隱江湖,忘記過去,忘記名字,與草木同朽,不問世事。他們連名字都不願提起,所以,截車的叫楚狂接輿;持仗的叫仗人;種田的高佬叫長沮,大塊叫桀溺。

    儒家人物的追求,卻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時代愈艱難,愈要走出來,見證時代。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只要是對的便做,不問成果。為民族樹立一個價值座標。所以,有岳飛、文天祥、譚嗣同這些人物。不和你爭朝夕,要和你爭千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一章,記述某次,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的車隊,落後了,脫了隊。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家,用擔挑揹住些竹織品。子路急問:
    老伯,有沒有見到我們老師的車隊呀?

    誰知老人頂他一句:
    什麼老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淨係得把口那些?我唔識你些什麼老師!

    講完即低頭除草,不理子路。

    子路給他的氣勢懾住,拱手為禮站在一旁,等他忙完再問。

    黃昏日落,老人家知道子路落單無處落腳,就招呼子路回家度宿一宵,天明再上路。

    老人禮數周到,劏了雞,還叫了兩個仔出來陪客。

    第二日,子路搵返孔子他們,報告經過。

    孔子一聽,知道老人家是道家隱士,非常人也,叫子路返去找他,請教濟世之道。

    子路返回昨夜老人家的住處,發覺人去樓空,老人一家已不知去向。

    子路對著空房,講出一番莽莽蒼蒼,亂世大丈夫的道理。

    子路說:
    一個讀書人,有學問有能力,不出來服務社會,是不義的,不恰當的。

    家庭有長幼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

    人倫的倫理,固然不可廢;國家社會的責任,又如何能廢呢?

    為了潔身自愛,不和俗世同流合污,唔打泥漿摔角,把自己搞得好似好清高,但把時代的人類倫理扭曲了。

    人,於時代是有責任的。

    君子出仕,走入社會,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功名富貴,只是為了貢獻社會,行其義也,做應該做的事。

    至於理想,是否能夠實現?其實,心裡早已有數。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性格。香港的青年,在一年的反暴政示威抗議中,很多流了血,入了獄;有些做了浮屍,有些被墮了樓,有些遠走天涯。但他們沒有畏縮,這就是文化力量。

    共產黨無文化,不讀歷史,他們以為暴政可以解決民憤,強權可以違反天理,但歷史上從來沒有成功過。

    孔子在《周易.繫傳下傳》第五章說:
    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 知化,德之盛也。

    宇宙有宇宙的運作規律,形成人間有人間的現實法則。我們的祖先,觀察自然的規律,找出了人間的法則,留下了這一套天人之學,成為我們的文化基礎。

    孔子說:
    天下事物,有什麼好困擾煩惱的呢?

    所以佛家說,人的所思所想,都是妄想。客觀環境不同,想法就完全相異的了。

    無論什麼時代,什麼處境,天下同歸而殊途,大家的道路雖然不同,思想習慣追求不同,但其實,道理只有一個。

    說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目標卻是一致的。

    途徑雖異,但所歸之處則無有不同。因為我們對客觀環境的變化反應,全是自然而來,所以,我們何必多作無謂的思慮呢?

    就好像太陽下山,月亮就出來。到月亮不見,因為太陽又來了。

    黑夜降臨,白天走了。天體現象,不外乎早晚、晝夜、寒暑。孔子的形容,不就是「日月相推」。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相推不停是一個現象。光光暗暗,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太陽月亮相推而成晝夜,寒暑相推便成春夏秋冬。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屈,是收起來;信,是伸出去。

    白天,太陽把月亮推下去;晚上,到月亮又將太陽推走。沒有誰勝誰敗,白天太陽沒有贏,夜晚太陽也沒有輸,因為太陽下了山,第二天又再上場。

    伸屈相感,一收一放,一上一下,一個上場一個下場,一升一跌,一起一伏,互相呼應,互相影響,而利生焉,你明白這個規律,善於利用,跟著這個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把握這個規律,有了這個智慧,而利生焉。

    尺蠖,這類毛蟲,向前行時,先會屈縮身體,先向後,才再向前。

    龍蛇這類兩棲動物,到了冬天,要藏起來冬眠,目的是保護身體。

    退後,是為了前進;
    躲藏,是為了保命。

    這些動作,不代表失敗,是等待適當時機,以存身也。

    這種屈藏的極致,是等待時機,出而致用作準備。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個屈伸的道理,就是《周易》的大學問。利用安身,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資源,就用刀割禾,用利的行動;資源不足,就用網,以用為工具,網羅資源。

    利用,就是剛柔互濟的用盡辦法,把握機會。

    利,禾字旁加把刀,先種稻,在成熟時割禾,自利種田,自己收割,靠己力。用,是網狀的象,用網從海洋中撈取魚獲,因本身沒有資源,便靠環境。

    用這個伸屈的智慧作安身,要有崇高道德學養作憑藉。因為知道不單是伸才有好處,要知道先屈才能有伸的相互交替。明白這點,就知人生沒有單一的好運壞運,因為內外交養,富有富好,窮有窮好。關鍵在「利用」,有條件沒條件,都能發揮。所以《周易》乾卦的爻辭結論,是用九,不要為九所用。見群龍無首,吉。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超出以上說的自然規律,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不知道了。但研究透徹,窮神,用這個智慧,來領導變化,適應所有變化,隨著環境而變,這便是我們文化的最高成果了。

    因為我們祖先伏羲氏畫卦的時候,文字還未成型,所以我們祖先立象盡意,通過立象,將智慧傳下來,未有文字,先有意象。到文字出現,才轉化為「言」。

    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說,不管「道」,是不是可道,還是要說的。

    「名」,是不是可名稱它,還是先給個名稱。否則,無法界定世間事物。佛教禪宗,不立文字,佛祖拈花不語,但傳法,仍有一堆經書。

    未有文字前,我們用象來表達抽象的「意」。

    掛在眼前的象,來表達自然法則。

    最後,卦辭爻辭十翼文字出來了,再用文字來解釋卦,用卦來解釋象。

    本來先立象,然後設卦,最後才繫辭。從意到象到言,一層一層的過來,這就是《易經》的創作過程。

    現代人讀易,讀的是言,文字,從文字「言」去追溯「象」,再從象去掌握「意」。

    王弼提醒我們,得意要忘象,得象要忘言。

    這是本末的邏輯。

    超越文字,才能掌握言外之象,得象要忘象,才能明意。

    因為那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要超越文字的境界,從文字後面的象去找線索,以象取意,才能掌握核心。

    莊子說: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用什麼來捉魚不重要,目的在魚,不在筌。得魚要忘筌,魚籮無價值的。

    https://youtu.be/funVfKuwM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