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用自我認知去推論對方感受 #那每段關係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 在我工作的對象中,如果他們在人際社交中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容易被排擠的情形,大多數都是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有此現象。而人際問題往往會一路跟隨至成年時期,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多憂慮,進入新環境總是害怕自己...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許常德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4:18:52
問 幾年前因緣際會,在工作上認識了一位西班牙男生,他一見到我就被我外貌吸引,很快要我的電話,當天我也回傳簡訊希望能有下次約會。 平時對方這種猴急的態度,我都會感到不安,感覺可能只是肉慾,但出於希望自己有開闊的心胸,別一下子就判定,也要相處看看,便相約見面。 整個約會過程我可以感覺得到他的浪漫,...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3:40:22
《#最乖巧的殺人犯》是消費還是化解誤會 (8.0/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最乖巧的殺人犯》是一部台灣劇情電影,由莊景燊執導,黃河、王真琳主演,故事講述跟媽媽及失智爺爺同住,平時生活在虛擬世界、熱衷動漫人物「波比達」的阿南,因為喜歡上同為粉絲的女孩,...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林涵鈺 Ruri (る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1:49:12
#我的高中故事 #與Alex的相遇 #初戀 🍎上一篇是序章、布幕拉起 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寫故事 . 依然沒什麼自信 自己是否能把當時的情況描寫得足夠完整 但我會盡力而為~ 寫下自己的故事,也算是讓我的夢想完成了一半 . 所以很感謝能有這個管道, 可以讓我的高中故事,有機會和更多人分享 多虧有你們,讓我...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用自我認知去推論對方感受
#那每段關係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
在我工作的對象中,如果他們在人際社交中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容易被排擠的情形,大多數都是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有此現象。而人際問題往往會一路跟隨至成年時期,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多憂慮,進入新環境總是害怕自己會不會再重演。其實,人際關係的不穩定,往往也與個人的自我不穩定有關。可能來自過大的我,或過小的我,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有自以為是的狀態,不自覺貶低他人,或是自我貶低的情形,不自覺討好他人。
而這種自我不穩定狀態,會引發三種人際互動情形,分別是:第一、錯誤的人際知覺;第二、缺乏人際核對能力;第三、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一 #錯誤的人際知覺
首先,我帶你了解,錯誤的人際知覺。所謂「人際知覺」是一個人在社交情境中,如何去判斷他人的行為,進而認定這個人的狀態或關係的狀態,常見的有:
1.先入為主
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例如:看見對方板著臉,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
2.投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例如:對自己很自戀的人,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對自己很自卑的人,見到他人別過目光,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
3.情緒效應
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例如:你現在覺得不開心,就覺得所有人都在針對你;你最近都被人拒絕,就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已讀不回、拒絕或冷淡對待,但有可能只是對方當下過於忙碌。
說實在的,我們的確會在某些情境下不由自主地錯誤判斷某些事情,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脈絡非常不同。就拿約會遲到這件事,在不同國家對時間的感受截然不同,有些人覺得晚到十五分鐘還好,但有些人覺得是極其不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性有這麼大的不同,在人際互動裡若沒有去了解與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可能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中推論對方的狀態,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就是不重要的小螺絲釘,而讓關係漸行漸遠。很有可能你在很多段關係最後都容易走向這樣的局面。你發現了嗎?
如果你不懂得去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只用自己的認知去推論對方的狀態,那麼你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複製、受傷又挫敗。這也是我接下來要提的第二種人際互動困境—「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人際互動困境二 #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怎麼說、何時何地去說、說些什麼?又或是,有時候你不確定能不能對別人說,說了會不會被討厭、被拒絕或者被嘲諷?也就是,你缺乏人核對能力,這還是會指向「自我」的穩定性。
親愛的,你要先問問自己,我在關係中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付出?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要接著問自己,我是否能認可我的需求,以及澄清我的疑問?如果你的答案是十足的否定,那也難怪你常在人際互動中受委屈、也受挫敗,很可能你都不懂得尊重自己,所以他人也跟著不會尊重你的意願與需求。你可能會想問,要如何培養在互動中人際核對的能力呢?
你需要做的是「協助自己覺察看人的視角」。
在著名的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我好,你也好」。也就是在看人的觀點上,如果你容易對人有先入為主,甚至帶有敵意的判斷時,你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經常以「你不好」的視角,容易覺得別人要找你麻煩;如果你在人際中,經常覺得自責、什麼都做不好、不被喜歡,就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經常帶著「我不好」的視框。
你可以帶著「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來練習人際核對的能力,這對你會非常有幫助。當你核對後,將更能拓展你的視角,看到人性不同的面向。成功經驗的累積會帶給你更強化「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也讓你真正不斷吸引更多「對自己和他人都善良的人」與你為伍。
再來,我們談談因自我不穩定狀態,引發的第三種人際互動困境—「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三 #過度尋求認可
其實每個人在人際互動中,都會某種程度地想要尋求認可。因為被彼此認可時,能強化關係的強韌度,也能感覺到自己在關係中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感。但當你過度想被認可時,就會造成以下現象:
1.過度表現
太想要呈現自己的好、自己的優點,有時候讓人反感的是,你可能會將過往的英雄史都帶出來,就希望換得對方肯定與讚賞的神情。曾在我某一堂課的討論中,有學員說到自己在工作中投入太多心思,而感覺自己被耗竭。正當我們一群人認真探討原因時,一位學員插話進來,說到他覺得對工作上手又游刃有餘的人,是不會覺得耗竭的。這時,討論的氛圍瞬間被冰凍。這位學員並沒有發現,他的發言在間接表明自己工作能力很好、他人工作能力很差,在過度表現中,讓人對他產生排拒感。
2.過度討好
過度細心體貼地想要服務對方,雖看似是暖男或暖女的舉動,可是有時卻讓人承擔不起。除了不知如何回應而有壓力之外,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是弱化了他的能力,當對方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這會讓人想要保持距離,你也可能因此覺得挫敗,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卻反而換來距離感。
3.過度合群
合群在集體主義下是種美德,但當這個合群造成你失去準則的判斷,那就是有害的。畢竟有許多人打著合群的名義,要求你承擔他人該做的事情,而讓你成為被利用的對象,使得他人並不會珍惜你的付出。若你是過度合群的人,往往是源於你內心強烈渴望團體歸屬感,所以,當團體共同討厭一個人時,你也就自然加入一起討厭對方,或當先鋒去做破壞他人名譽的事。但你知道嗎?這很可能使你最後落得裡外不是人。
#如何撫平人際焦慮?
最後,我想告訴你:真摯的友誼往往來自「發自內心的感受」,人際互動中沒有內在感受的連結,往往只會流於表面的社交互動。因此,小美可以向小花坦誠自己的部分是:「我當時很想跟他們拉近關係,所以很擔心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要求會被討厭。坦白說,我也覺得這樣透露細節很不妥,但我沒有勇氣拒絕他們。」
接著,進到尋求他人原諒的層次,這需要深層地去同理對方的感受。你需要徹底明白你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甚至是痛苦,如果對方沒有感受到你的理解,就不會感受到你的歉意。所以,小美可以對小花這麼說:「我真的很抱歉,這麼做一定讓你覺得自己被背叛了,也有被欺騙的感覺。我相信你當初是信任我,才加我好友,跟我分享你的生活。我也知道你後來非常生氣,我真的覺得非常內疚,真的很抱歉,你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嗎?」
當你說完這些,你還是要將原不原諒的權力給予對方,畢竟他人因為你的行為感覺受傷,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快從受傷的感受中復原,強壯到可以立刻再次信任,因此,你需要給彼此一些時間。
最終,很重要的是,你要練習與自己和解,而不是讓這次人際挫敗經驗,再次成為你與人互動的焦慮來源。你需要理解自己那份對歸屬與連結的匱乏、對自我的不肯定,你才能真正從人際經驗中,學習如何提升自己,以及適切地連結他人與維持關係。如此,你才不會在一生中不斷複製人際挫敗的經驗。
--
📖 本文節錄自《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作者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為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創辦人、諮商心理師,本書由 三采文化Suncolor 發行。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6j46jwz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都是為你好,你要聽話」,
這話對孩子是良藥或毒害?
了解自己,你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面對親子關係,許多父母(尤其以媽媽最為常見)總是焦慮、不滿、急躁,時常有意無意地,做出與教養理念背道而馳的行為:希望培養自信的孩子,卻不斷打壓、使他變得畏縮;期許孩子懂得與人和睦相處,卻要他挑人交朋友。你以為這就是「愛孩子」的心意,殊不知早已變質成「害孩子」的執念。
之所以如此,關鍵就在於早已深植媽媽潛意識的兩大教養密碼──「氣味」和「有色眼鏡」。而這兩個「密碼」,對子女教養有90%的影響力,甚至會塑造出孩子未來的樣貌。
►►氣味:媽媽心態上怎麼對待孩子,旁人就會延續同樣的方式。因此,受疼愛的孩子惹人愛,受嫌惡的孩子招人嫌。
►►有色眼鏡:媽媽如何看孩子,孩子就可能變成她最擔憂的樣子。倘若媽媽配戴「孩子很內向」的有色眼鏡而焦慮,孩子越容易呈現出「內向、焦慮」的形象。
★不做「要求滿分」媽媽!懂得「留白」,讓孩子的人生幸福又快樂!
你是「以媽媽而活」嗎?對你來說,「媽媽」的樣子是什麼?
從過去到現在,「媽媽」的人生彷彿是為了整個家族而存在,要孝順長輩、照顧家庭、料理三餐、教養子女……這些「任務」與媽媽緊密連結,甚至形成了「理想媽媽」、「滿分媽媽」的標準樣貌。
因此,許多媽媽總是把行程塞得很滿,做事嚴謹確實,善於安排時間,凡事都想盡善盡美。但再怎麼好的東西,過多也會成為負擔。這樣的媽媽表面看起來沒問題,內在卻十分辛苦,忙到昏天暗地,生活少了從容與樂趣,事情做好才安心、沒做好就焦慮。至於孩子,也被媽媽塞滿的時間表和規矩壓得喘不過氣,甚至連充滿創意的自發性都被迫壓抑著。
你以為打造如此「充實」生活的媽媽,才是理想、完美的滿分媽媽?其實不然。生活中留有些許空隙,才能擁有樂趣;塞得太滿,美好的事物就進不來,好人、好運都會被排除在外。
親愛的媽媽,請為自己的時間與生命「留白」,讓親子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好好「以心相處」;而在留白媽媽底下成長的孩子,不但保有自發性,更能夠創造出獨一無二、幸福又快樂的人生!
取自《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談到「習慣配合他人生活的女性,看到把自己當主體而過活的女人,會比對男性更加產生敵對感。」這說法跟今天這篇摘文有些關係。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68980944385845/
這一篇摘文把「對攻擊者的認同」講得相當清楚,我們內在常無意識地重複著我們學習到的心理模式。如果我們能多一點覺察,至少藉著閱讀的幫助,把我們的各種行為收納進我們意識的範圍。
這本書的作者善用「心理劇」,並且使用精神分析的觀點,有其獨特的視角。但其實對理論背景不熟悉,依然可以理解這本書探討的內容,也會有不少啟發。
祝願您,有能力對自己喊停,並且願意給自己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脾氣不受控媽媽的潛意識
【文/ 尹宇相】
我曾參加過法輪法師「即問即說」的演講,聆聽法師即席接受提問,並即席給出回答。一位育有四歲兒子的媽媽舉手發言,說自己因為控制不了對孩子發出的脾氣而心煩不已,明明下定決心不要動怒,卻又會在某個瞬間突然爆發,有時甚至會動手,這位媽媽說自己的童年也是被打、被罵大的,懷疑自己的舉動源自於內在留存從媽媽那裡承受的創傷,詢問法師應該怎麼做。
法輪法師說有簡單的方法和困難的方法,反問這位媽媽要選哪一個。這位媽媽當然是請法師告訴她簡單的方法,於是法師請她到附近的專賣店買一支電擊棒,火氣上來時就電一下自己。觀眾們聽完哄堂大笑。法師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脾氣上來的那個瞬間用電擊棒電一下,但如果脾氣已經發出來了還是要電一下,如此一來身體會因為害怕這種刺激,在想發脾氣的瞬間微微瑟縮,藉此達到抑制情緒的效果。法師語畢還附加一個玩笑,說要特別小心別把自己電到暈過去。如果不喜歡這個方法,也可以每日禮佛一千拜,持續一百天。究竟有多少克制不了自己脾氣的媽媽,以至於讓法師用電擊棒來調侃?
從前打罵孩子稀鬆平常,媽媽還能理直氣壯地說:「孩子不聽話,就是要打要罵啊!」反觀現在的社會,打孩子成了虐待兒童,連訓誡用的「愛的小手」都可能被視為暴力。活在這種時代,抑制不了對孩子產生怒火的媽媽,理所當然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控制不了脾氣的媽媽們,背後的故事大多相似,多半曾有過被鄙夷,或是被打、受到欺侮的經驗。年幼時期的創傷,為何會在這個時候藉由情緒爆發的方式反映出來?可以從兩個方向解析這樣的心理。
第一,從小看到大的「我的媽媽」形象,深深烙印在潛意識中;第二,受到父母謾罵的「憤怒的孩子」,躲在內心深處。發怒的我的媽媽、憤怒的年幼孩子,潛藏在潛意識中,兩者的出現導致情緒失控。精神分析領域有個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的心理防衛機制,可以用來解釋這樣的心理狀態。
***
對攻擊者的認同
新兵階段受到欺負的軍人,變成老兵後就會欺負新來的;受到婆婆苛刻對待的媳婦,日後往往會成為更狠毒的婆婆;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可能會變成加害者。沒有人會在新兵階段受到欺負時,立下決心「等我變成老兵,一定要加倍欺負新兵」,多半心想「等我變成老兵,一定要好好對待新兵,不要像他們一樣」;受到婆婆苛刻對待的媳婦,也不會立志要成為一個更心狠手辣的婆婆。但成了老兵後卻欺負新兵,成了婆婆後卻苦毒媳婦,行為舉止跟攻擊過自己的人如出一轍。意識層面想著不要跟他們一樣,潛意識層面卻做出相似的行為,這就是「認同攻擊者」的現象。
決心「絕不要跟我媽一樣」,卻在不知不覺中複製自己媽媽的行為,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原因是,藉此發洩受到委屈的憤怒感在面臨與自己過去遭受委屈相似的情境時,便不由自主地將情緒發洩在更弱小的人身上,也就是「左臉被賞巴掌,拿右臉洩憤」。第二個原因是,期望自身擁有加害者的力量。受到欺負的當下,除了痛苦和恐懼的感受外,也產生「如果我跟他一樣強,就不會遭到這種對待」,這種渴望變強的欲望,使得受害者的潛意識中潛藏著加害者的力量,當自身擁有權力時,便啟動這股力量。
「對攻擊者的認同」中也藏有「投射」的心理。受害者討厭弱小自己的模樣,潛意識出現「為什麼我要遭受這種對待?我討厭自己!」的念頭,否定沒出息的自己,潛意識出現想要毀掉自己的欲望,當遇到與自己相似的人時,便將弱小的自己投射在那個人身上,發動攻擊。
***
媽媽的媽媽
每個人的內在都印有「我的媽媽」樣貌(當然也有爸爸),養育孩子時,內在的「我的媽媽」會在自己不知情、也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出現─出自於潛意識。換言之,養兒育女這件事,其實是自己和內在「我的媽媽」共同進行,因此必須了解自己的媽媽。
「我媽是個很好的媽媽,把我教得很好。」如果是這種情況,延續媽媽的方式養育孩子就好,不需想太多。「我的媽媽」早已存在於內在中,只要跟那個不錯的媽媽一起養育孩子就不會有事,再怎麼做不好,至少也有自己媽媽的程度。幸運的話,這種人根本不需要知道「內在小孩」、「媽媽創傷」、「內在不幸」這些詞彙,知道了也只是自討苦吃。「我媽讓我受盡苦頭,我的育兒方式絕對不要像我媽一樣。」這種人才是問題所在。不想和媽媽一樣,卻不由自主延續媽媽的育兒方式,因而苦不堪言。為了這些媽媽們,來簡單進行一下自我分析吧。
人類的心理極其複雜,真要一一解析的話,可說是無邊無界。我用前面提過的理論為基礎,針對控制不了脾氣的媽媽心理,歸納出簡單的模式。只要將這幾點放在心上作為覺察的開端,便能有一度的改變。
因為童年創傷而控制不了情緒的媽媽,其心理分析模式如下─
1.在孩子身上,看到不滿意的自身童年樣貌。
2.出現和自己媽媽同樣的行為舉止。
曾經因為講話支支吾吾而受到責罵的媽媽,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講話支支吾吾;曾經因為不愛乾淨而受到責備的媽媽,受不了自己的孩子不愛乾淨。
一個孩子吃點心時,將飲料灑在衣服上,餅乾屑掉得滿地都是,媽媽見到此景大發雷霆。
「髒死了!我有沒有說過不要打翻?」媽媽一面說,一面打孩子的屁股。
「我下次不敢了。」孩子哭著認錯。
媽媽看到孩子這個模樣更怒。「什麼下次!只會用嘴巴說而已!」
媽媽狠狠摑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倒在地上。
出現摑巴掌的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生氣,而是暴力了,這種舉止就是情緒失控。孩子翻倒飲料情有可原,媽媽卻忍受不了,然而情緒爆發之後,又會後悔自責:「唉,我瘋了!孩子有犯什麼滔天大錯嗎?」這個媽媽小時候也曾因為打翻飲料、吃東西掉滿地而受到責罵,她的情緒失控心理分析如下─
1.潛意識將自己的孩子看作「年幼的自己」,是一種投射行為。
2.看著那樣的孩子的自己,成了「自己的媽媽」,是對攻擊者的認同現象。
這位媽媽不斷重演著過去媽媽對自己做過的行為,就像自己媽媽虐待自己一樣,對自己的小孩施以同樣的虐待。孩子成了「年幼的自己」,自己則成為「自己的媽媽」!
這就是模式:延續著過去媽媽看待自己的眼神看孩子;延續著過去媽媽對待自己的行動對待孩子。沒有「我」,只有「我的媽媽」;沒有「我的孩子」,只有「年幼的我」。
如果你特別看不慣孩子的某個行為,每次孩子出現那樣的舉動就會讓你情緒失控,不妨審視一下自己和媽媽的關係,想想自己是否有將從前媽媽看待自己的眼神和舉止,沿用到孩子身上。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表示你已在潛意識中把孩子當作自己,自己則成了自己的媽媽。
如果發現自己落入這個模式裡,怎麼辦?很簡單,從現在起不要跟媽媽一樣就好。只不過,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人生本來就充滿知難行易的事。那麼,還能怎麼做?
「覺察」是最重要的關鍵,只要對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所覺察,就會有所改變;只要在情緒失控後,能醒悟「我又變成我媽了,我又把孩子當作自己了」,就會有所不同。隨著醒悟次數的累積,化身為自己媽媽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絕大多數的媽媽都是抑制著自己的怒氣過生活,然後在忍無可忍、情緒一次爆發出來時陷入自責,害怕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偶爾發火是人之常情,不需多慮。
另一個祕訣是「退一步」。因為孩子的某個舉動而升上無名火時,請進行「停下來」的練習。
不是對孩子吼到「停!」而是在內心對自己喊「停!」並且實際往後退一步。這有助於訓練自己在情緒湧上的瞬間省察自我、停下動作。停止、並退一步,可以阻止「我的媽媽」進入潛意識,阻止陷入憤怒的情緒中。
覺察、並保持距離,除此之外沒什麼能做的了。剛開始可能嘗試十次只有一次成功,只要持續練習,就能進步為十次中有九次成功。能這樣訓練自己,就是了不起的媽媽。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725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https://www.facebook.com/babelinsid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內向男喜歡一個人的舉動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在瘟疫年代〉
為了治好病,病人不得不從日常生活中被隔離出來。並非偶然的是,對一種被認為對於治療有益處的極端心理體驗—無論這種體驗是因藥物而起,還是因心理幻覺所致—最常使用的隱喻是「旅行」。—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寫作者過的其實就是一種自我隔離的生活,為了寫出好作品,自我隔離成為一種必要的手段,讓他盡可能不被外界的雜音干擾、不被主流的偏見誤導,可以專心一致地讓手、眼、心,這些源自身體的書寫工具,協調出韻律與節奏。
相對於染病者,寫作者的自我隔離是自發性的,既沒有社會壓力也沒有道德約束,把自己關在家裡,或更決絕地拔掉WIFI插頭、把手機關機,這些舉動與找來一張舒適的椅子、一個手感良好的鍵盤,服務的都是同一個目的—生產力。
一個有生產力的書寫者,代表可以在既定時間內敲出既定的字數,而字數會轉換為報酬,也就是溫飽。能夠有效率地產出,才有最起碼的可能把寫作當成一種職業,以上,都還沒顧慮到「當天有沒有靈感」這件事。
我讀過一個很有見地的譬喻,帶點反神話的色彩:棒球投手的對手,並不是站在打擊區上的打擊者,而是他手中那顆縫著漂亮紅線的棒球;同樣的,打者的對手,也不是站在投手丘上那個虎視眈眈準備用各種刁鑽球路來伺候他的投手,而是手裡的球棒。
這個觀點直視事物的本質,卸除了人們賦予運動賽事(或其他創造性舉措,譬如畫一幅畫)的浪漫想像,把一項古老的技藝化約為人與物,或進一步是人與自己的對抗。棒球比賽之於投打雙方,不過是一種日常工作罷了,是一門必須反覆練習(因而也就不免枯燥)的手藝。
打擊區與投手丘相隔十八公尺,在偌大的棒球場只佔短短的一段,我的床和我的椅子相隔約八公尺,幾乎等同於我住的公寓裡最長的直線距離。身為一個書寫者,我的對手也不是這次要寫的題目、某個嘮叨的編輯或一個緊迫的截稿日,我的對手是那張該死的椅子。
每天最困難的事,就是坐到那張椅子上,一旦坐下了,我的手、眼、心自然會幫我處理接下來的種種。
2020年人類迎來一場百年的瘟疫,人被告知要待在家裡,維持安全的社交距離,以壓平感染曲線。一個英國極簡派電子樂手以此為靈感,推出一張名為《Music For Isolation》(隔離時期的音樂)的EP,曲目為:
1 Isolate Yourself(自我隔離)
2 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
3 Stay Home(待在家裡)
4 Flatten The Curve(壓平曲線)
前三首歌的情境,早在疫情開始前,多數寫作者就身在其中了。我認識的寫作者,多半是不太熱衷社交的內向者(introvert),或許先天性格就得如此,才耐得住日復一日伏案工作的悶煩,與那一點點寂寞。內向的人喜歡與人群、社會維持著一段距離,寫作或許收入不多,可是在家工作不用受通勤之苦,午餐時不用聽某個煩人的同事講主管的八卦,這些無形的精神獎勵卻相當豐厚。
內向並不代表反社交(antisocial),內向的人同樣渴求外部的連結,只是那外部最好能夠導入到內部,產生心靈的交流,不只是酒肉的共享。
這場瘟疫讓書寫者忽然發覺,其他人也加入待在家中的行列,體會到他行之有年的生活型態,以及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所言的那種「極端心理體驗」,即置身在密閉空間裡,卻想像自己正在旅行(這精準描述了寫作時的心理狀態)。
有愈來愈多人和書寫者一樣,必須每天坐到椅子上,雖然他們不一定把時間都拿來寫作,可能是追劇、到IG上傳限時動態、在抖音以為全世界正在關注自己。
COVID-19 / 新冠肺炎 / 武漢肺炎,無論如何稱呼它,這個顯微鏡底下看起來很像按摩球的狡猾病毒,給後全球化年代帶來一場空前的浩劫,奧運延期、職業運動停擺、演唱會被迫取消,人們熟知的「娛樂」被強制徵收了。人們這才意識到,大自然才是終極的生物恐怖分子,這場瘟疫是人類疏於照料它一次猛烈的反撲。
瘟疫重新書寫了地球人的共同想像,看見全球化的暗面,如桑塔格所說:「疾病是生命的暗面,一種更麻煩的公民身分。」身為當代地球的公民,世界經濟是息息相關的(更明確的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經濟體),既然地球上七十八億人口可以自由流動,對瘟疫的恐懼就更無所不在,也更感同身受。
〈疾病的隱喻〉寫於1970年代,桑塔格本身是乳癌患者,她在文中談論的主要是結核病與癌症這兩種疾病。當時,幹細胞療法、人工心臟、微創手術機器人這些當代醫學神話尚未被建構起來,但流行病誘發的心理效應與今日卻無二致,桑塔格在文中寫道:「任何一種被視為神秘之物並確實令人感到恐懼的疾病,即使事實上不具有傳染性,也會在道德上具有傳染性。像任何一種極端的處境一樣,令人恐懼的疾病也把人的好品性和壞品性統統暴露出來。」
焦慮、恐慌、利己、排他,猜想此刻擦身而過的人是可能的帶原者,瘟疫初期,人的壞品性確實一覽無遺(我至今無法理解搶購衛生紙到底為何),造成現代人恐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並不如醫學神話告訴我們的擁有這麼多健康籌碼。
然而,一種共同置身在人類的大歷史中,再清晰也不過的「時代感」,在曲線漸緩時默默凝聚了每一個人,地球得到喘息的機會,印度首都新德里幾十年來第一次能眺望到200公里外的喜馬拉雅山。人類的「不活動」讓空氣變清澈了,地球正在恢復秩序,此時人的好品性也開始抬頭,想起先祖是如何渡過鼠疫、黑死病、天花的考驗—自助也互助,是從另一場浩劫中生存下來的唯一方式。
美國的重災區紐約市,每晚7時城中各處會響起掌聲和歡呼,向醫護人員致謝,那些聲響在空寂的市街構成動人的合奏。藝術家利用居家隔離期間創作音樂、拍攝短片、編舞、寫詩,透過網路讓他們的自我表達也像病毒一般蔓延開來,如同疫苗灌注到人心裡,去抵禦、消解那些不好的病毒。
災禍時常是偉大藝術的催化劑,意圖消滅異端以維護天主教正統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啟發了後來的《唐吉訶德》;沒有霍亂,卡繆不會寫出《瘟疫》;17世紀一場席捲倫敦的鼠疫讓城裡的公共戲院歇業,莎士比亞關在家中振筆疾書,完成了《李爾王》和《馬克白》。
因為瘟疫而新加入的書寫者,獲得了過去少有的探索自我的機會,可以透過文字,重新想像與建構自己的人生,試著理解這個世界為何發展至此。至於那些每天都需要重新對抗一次椅子的職業寫作者,他們原本時時刻刻就在寫作。
社群網路、地球村、科技的普及,讓2020年這個瘟疫故事不再是少數人的故事,無論寫作的文字是什麼語言,或只是參加了一場線上派對或發送了一個戴口罩的表情符號,我們都在用新的方式,書寫共同的歷史。
(原文載於《週刊編集》2020 5月號「男人四十」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