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ona Ryder噚日生日。
四年前舊文。
————————————
【Winona Forever】
甚麼是永恆?望著新亞名勝「天人合一湖」,我問自己。
1.我已經對住部腦五粒幾鐘,但只是 / 只能打出幾十粒字。
2.浪漫的我的確在幾十年人生路上情迷過大量女星,有人話我濫交,但我解釋,在迷戀...
Winona Ryder噚日生日。
四年前舊文。
————————————
【Winona Forever】
甚麼是永恆?望著新亞名勝「天人合一湖」,我問自己。
1.我已經對住部腦五粒幾鐘,但只是 / 只能打出幾十粒字。
2.浪漫的我的確在幾十年人生路上情迷過大量女星,有人話我濫交,但我解釋,在迷戀女星上我冇特定目標,所以唔算濫交(這是甚麼道理?)。或許時間擁有令人冷靜的功能,所以事隔多年後,我能夠好冷靜地回想和書寫她們——但對於Winona Ryder,不能。以致我明明已經對住部腦五粒幾鐘,但只是 / 只能打出幾十粒字。
3.前日入中大攞學生證(冇錯,臨老的我才明白Book到用時方恨少),事後心血來潮想去新亞兜個Round。路經知行樓,想起廿年前的一件小事,一張電影Poster。
4.《Reality Bites》的Poster。我不知道你有冇睇過這齣由Ben Stiller執導的電影——Yes,就是那個好搞笑的Ben Stiller,偏偏由他拍的這齣戲,冇乜好笑,還頗殘忍,殘忍在對戲中幾名大學畢業生的描寫。
5.其中一個是Winona Ryder。她靚,極靚,在戲裡最靚的就是她。畢業後搵到份電視台PA做,偏偏遇著大量老混蛋(又名Old Seafood)……好彩地,大學時拍低的一些footage,被身光頸靚的電視台監製Ben Stiller睇中——而同時Ben Stiller也睇中埋佢本人,結果,Well,咪行埋一齊囉……但這樣的愛情戲太單調了,所以仲有另外一位男主角:浪蕩不羈到會在酒吧睇海德格《Being and Time》的Ethan Hawke,他是Winona Ryder的同學和知己,而因為他浪蕩不羈,所以對Winona Ryder若即若離……《Reality Bites》的Poster,就是這二男一女:左邊的Ben Stiller冇乜表情地審視緊畫面右方、右邊的Ethan Hawke好型地望向畫面外(而不失其浪蕩不羈),至於Winona Ryder則在正中心,著住件嬌艷欲滴的紅背心。這一張Poster,曾被某同學招搖地貼在他知行樓的宿舍門外,每次行過,我都會企定定咁望——而我當時根本未睇過齣戲,也不知道這齣戲在描寫Generation X(才疏學淺的我甚至不知道甚麼是Generation X),而只知道:呢個「乜嘢啦Ryder」好!靚!呀!——Sorry,我當時仲未識讀晒佢個名。她的靚,是我從未見過的,不俗艷不霸道,有一份出塵,加一點純真……尤其對眼,望實,會帶你飛去一個神秘而美麗的宇宙……
6.那是90年代,好多戲香港都未必咁易睇到搵到的年代,只要一見Winona Ryder有份做的戲,即睇!一見封套上有Winona Ryder的LD,即租!所以我睇《驚情四百年》,不是為了嗰隻吸血殭屍;我租《The Age of Innocence》,也不是為了馬田史高西斯。90年代對Winona Ryder來說絕對是一個美好年代,很多導演起用她,她拍了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而難得在即使齣戲未必收得,坊間總是稱許她的演出。
7.悲劇的來臨,是臨近三十。她千辛萬苦完成了《Girl, Interrupted》,結果紅了Angelina Jolie;拍《Autumn in New York》,更有幸同男主角Richard Gere雙雙提名金草莓……到了2001年,30歲,因為撻嘢被補。世人由冷待她,變成恥笑她。
8.然後「過氣」二字就像邪靈,長期附身。我不知道是度身訂造抑或有咁啱得咁橋,她不只一次演過以下一類角色:麻麻煩煩懶巴閉的鬱躁型「過氣」女星。每當睇見她把這類角色演得入木三分,我就倍感傷心……只能說,她在30歲後的十年間,未能承接30歲前十年所累積的一切;而話咁快,今年10月,她便44歲。
9.對於過去,Winona Ryder其實睇得好透,睇不透的是我。她大我幾年,看著她,就像看著自己,看著美好的90年代煙消雲散,你抓不到又捉不緊甚麼,即使你曾經年輕,曾經以為未來會由你一手創造。
10.在熱到爆又靜到飛起的天人合一湖,我問自己:甚麼是永恆?——《Reality Bites》Poster上Winona Ryder的美,就是沒有人能夠抹掉的永恆。很消極但又很真實。
#winonaryder #realitybites
入木三分解釋 在 台北 . 故事說占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占星,就是一種觀星術。
中外都有而且歷史久遠。觀星也可以觀心。
水瓶座星群在台灣小小的世界發生了什麼相關事件?
除了最近相當多的「社會公民運動」而且造成的網路聲量特別明顯之外,我特別在意的是「石木欽案」。一月六日由週刊媒體揭露。
除了這是司法醜聞之外,也是由27本筆記的揭露起始才知道一個銀行經理的自殺起源來自於「集體的合作」。這是在土星剛入水瓶座後水星在摩羯尾度數剛進入火星界,火星剛好在牡羊29度44分落在土界。我們知道這一天是美國國會的群眾運動。而台灣正在醞釀另一個事件來自於過去式的揭幕準備的儀式。
這27本筆記本被稱為「官場現形記」雖然水星在尾度數,由於土星已經移入水瓶座,「筆記本」是揭開事件的幕,水星接著移入水瓶座至今牽扯出司法部(摩羯座)的歷屆高官,「襯衫禮盒」是周遊司法人際關係的媒介,金星射手。除了司法高官,監,警,調都涉入,包括股票內線訊息提供。「喬」是一切的關鍵字。
「喬 」多麼金星,在中文中「 喬 」應該是天秤座最好的「代言字」,解釋了人際關係中所有複雜難以解釋,不能為外人道,不可說只可以做,太多交易關係從高級技巧手腕的人際關係,到手段低俗肉慾橫流的交易。「喬」真是詮釋天秤座精髓入木三分。
隨著事件發展到現在,除了法,政,警,連軍都現形。而且是過去的高官將領,滿天星。也是「喬」到有生意接。。。。對於五星在水瓶座帶出了一個集體的高層事件。
這位翁先生我應該給他什麼行星呢?我會把水星送給他。
因為他的帳本揭露了一切之外,他本人真是上達天聽下達冥府無所不利。他真是個「人才」。如果不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讓他可以如此滂沱的人脈,如何能幫他的銀行欠債抵銷反告銀行經理誣告造成自殺身亡。而這是一個集體的「共犯結構」(水瓶座)所造成的結果。
在神話故事中 宙斯 在賀密斯被投訴說謊詐欺,因為欣賞賀密斯的口才便捷而欣賞祂,不只原諒還贈送祂禮物。(可以搜尋水星賀密斯的神話故事)
在現實生活中,果然,水星「喬」的能力特別是「伴手禮」(希臘神話故事中,賀密斯相當善用自己偷來的東西做分享為自己的關係佈局),的確讓很多人間「宙斯」滿意。
這27本交易帳本或者說「人際關係喬本」揭露了人性的另一面。
「一位銀行經理之死」來自於集體的助力。
我之前說過,火星合相天王星之後被影響的能量會讓火星活躍。
雖然之前知道很多隱藏的事情會被揭露,沒想到如此的精彩。
觀星者關心的不只自己,還要關心世界的變化。
另一個國際事件是 「翁山蘇姬」被軍方軟禁。
翁山蘇姬 從人權鬥士到種族屠殺,這位曾經是諾貝爾和平獎得者。緬甸政變在二月一日被軍方逮捕。這是水瓶座的另一個曾經公認人格高大尚的女性,結果..........我想這還不是最後的結果,但是仍舊不堪!權力暗中較勁是不能忽略的。
如果我用六爻「填實」的概念,這有點像,無論是善或是惡,時間到了就會「回填,回補」。而水星逆行,土星在水瓶座就是一種個人「業力結算」的概念。只是看什麼時間會「填實」補滿,補好。
欠的債總是要還的。
若是關注個人。。。。。。。
本人呢,原本只是好心將資料分享給朋友,結果因為一個過去用的USB造成了硬碟中毒,那個受害者是兒子,因為他將自己的USB作媒介下載檔案要輸出,結果USB文件檔中毒所有學校上課的資料作業被刪光光。
朋友因此相當不好意思說不該挑「這個日子」來,好在有一位電腦殺手,原本簡單的分享,變成搶救搞到半夜,兒子資料救回七成,剩下三成只能請兒子花錢找專門救檔專家高手處理,阿母只能負責花錢。(揮淚)
個人小小經驗的分享重點在於「過去沒有處理好的事,在這樣水土聯手還優勢的風元素之下被見縫插針是我們自己留下的因果所致」。
水瓶座造成的變動像是過動兒般的不斷釋放能量。如果本身就是「過動兒」可能覺得這一切根本還不夠刺激。
受不了的人可能關門自我隔絕於世以不變應萬變,無動於衷!
以下星圖
石木欽事件,第一張星圖這是我找到的公布時間,設在公開於世的中午12點。月亮很諷刺的在天秤座。是一個「喬月」的人際關係議題啊!
第二張圖 翁山蘇姬 過境星圖,你的關注角度會放在哪兒?
時間訂在早上六點。
以上都不是用預測盤而是使用過境星盤的方式觀察星象訊息可以說是一種果的解讀。
入木三分解釋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03ent003/
《紐約醫生日記》是6月初發表的紀錄片,但就像Netflix今年走紅的實境秀、紀錄片一樣,火速在6月下旬推出了季後拍攝的特別篇,這個32分鐘的第9集是在計畫以外拍攝的,主題則是圍繞著新冠肺炎蔓延時的醫院,一路從3月拍到5月20日。也許你認為早就活在疫情的新聞報導裡頭,但這個特別篇卻是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整個疫情。
第9集描述新冠肺炎流行的「大規模傳染病」,非常值得一看,你會發現醫院的工作人員如何壓抑自己的緊張、不安,甚至當傳出同事有人確診,他們還是要照樣工作。這一集沒有灑狗血的鏡頭,也沒有那種奄奄一息的畫面,可以發現創作者避免大量渲染死亡。即使當醫院外頭,停放了一輛充當太平間的冷凍貨櫃車,觀眾也只是看到工作人員解釋它的用途,沒有去拍任何屍體進出、堆放的畫面。那種對於死亡是看不到、摸不到,沒有具體的描述,恰好把病毒對人類的威脅,拍到入木三分。所以不要再抱怨啦!這年頭有醫生、醫護人員願意幫你看病,就該偷笑了,好嗎?
入木三分解釋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書推薦
認識Ying 是好幾年前,她還在巴黎甜點店「Carl Marletti」實習的時候。原猜想她可能也會回台灣開間甜點店吧,卻沒有,她轉而耕耘法式甜點的書寫,不僅報章雜誌有其作品,也在社群媒體上累積了影響力。
繼前作《巴黎甜點師Ying的私房尋味》後,Ying最近推出新書《法式甜點學》,非常恭喜她更上層樓!
我也很高興再度受邀為Ying寫推薦序,以下是全文,讀了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你值得為書架空出一個位置給 #法式甜點學 。
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
—
《法式甜點學》推薦序 by Liz 高琹雯
近幾年,法式甜點在台灣長成一幅風景。法式甜點專賣店愈來愈多,法式甜點職人愈來愈普遍,成為一種年輕人樂於探索的職涯選擇。
尤其,幾間台北指標性的法式甜點店,創辦主廚很多原本不是餐飲科班出身,而是中途「轉行」,特地前往法國學習正宗的甜點製作,在求學與工作的過程中建立了法國甜點職人的身份認同,培養出法國飲食文化觀,回到台灣後,繼續推廣這樣的飲食品味與生活價值。
擁有甜點師身分的Ying是其中一人。
有意思的是,Ying不開甜點店,不做甜點教學,她轉身走上一條人跡更罕至的路:法式甜點的品評、鑑賞與論述。自從2016年起,Ying就在網路與報章雜誌發表一系列法式甜點鑑賞、法式甜點大師介紹的文章,試圖在一波波有關甜點的話題浪尖上,網美拍照視覺凌駕的浮光掠影中,更深入探討法式甜點的內涵與脈絡。其實,Ying的前作《巴黎甜點師Ying的私房尋味》已顯露這般心思,雖是一本消費導向的旅遊書,卻細細交代店家的來龍去脈、甜點師的背景來歷;四年後,Ying進一步提煉出法式甜點的專業知識、置身法國甜點業界的入微觀察,以內行者的角度娓娓道來,法式甜點究竟是什麼,法式甜點密切相關的人事物有哪些。
《法式甜點學》是Ying投身甜點業界以來的段落總結。
後退一步,眺望全景。這本書沒有甜點食譜,沒有店家介紹,看似不甜蜜夢幻,卻無一字不在寫法式甜點,寫其概念、原則、標準。這是一本告訴你法式甜點為什麼優越、該怎麼欣賞、該怎麼知其好壞的參考書。也就是說,當我們品嚐某位甜點師傅的某款作品時,可否跳脫喜不喜歡、好不好吃這類空泛的個人抒發,而真正品評其製作技巧、創意思考與美感風格?好在哪裡,要說出來,壞在哪裡,要說出來,法式甜點可以成為認真品味與鑑賞的標的,認真累積品嚐經驗之餘,這本書可以成為你建立架構、快速取得知識的大補帖。
雖然,影評家不必然會拍電影,藝評家不必然執筆繪畫,從事評論者若本身擁有實戰經驗,顯然更能得箇中之味。Ying是甜點師,待過巴黎的米其林星級廚房與知名甜點店,寫起法式甜點鑑賞與職人養成就是入木三分。她解釋法式甜點的組成邏輯大多符合「『pâte(麵糰)搭配 crème(奶餡),再加上 glaçage(淋面)和 décors(裝飾)』的規律」,一點就通;因此甜點師並不整天與烤箱為伍,「比起烤箱,在法式甜點專業廚房內也許更重要的是冷凍庫(congélateur)與急凍庫(surgélateur)」;也因為法式甜點追求完美,重視完工與裝飾,裝飾的多重目的如延長保存期限、使外表變得更誘人之外,「還包括掩飾不完美、暗示蛋糕的組成元素或口味、增加口感對比、與豐富蛋糕風味」,一個個小蛋糕都要單獨裝飾,「台灣習以為常將大蛋糕切片、並圍上透明玻璃紙販賣的形式,其實是不太符合法式甜點精神的。」讀到這些字句,都讓我在心裡「喔」一聲,恍然大悟。
我也很喜歡本書最後的人物訪談,不僅網羅Cédric Grolet 、Yann Couvreur、Maxime Frédéric等首屈一指的新生代法國甜點主廚,對於甜點雜誌《Fou de Pâtisserie》的介紹及其共同創辦人與總編輯 Julie Mathieu的訪談,都讓台灣讀者與法國甜點界即時接軌;台灣觀點由鄭畬軒主廚代表,也無遺漏。
Ying也花了頗多篇幅探討「甜點圈」與社群媒體,不僅貼近當下社會脈動,也讓人感同身受。Ying自己就是藉由社群媒體累積影響力的一員,「新媒體」時代下誕生的這本《法式甜點學》,或許終能發揮書本的傳統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