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兒童肱骨骨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兒童肱骨骨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兒童肱骨骨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兒童肱骨骨折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家庭醫學】~ 小孩撞到頭! 好的,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標題是撞到頭,會放一張手的X光片?請耐心聽我說完這個故事⋯⋯(技癢的醫界同事,可以先看看片子哪兒有問題?還是要猜猜小孩幾歲⋯⋯XD) 小朋友去撞到頭,相信在各大醫院急診應該很常看到;偶而也會先帶來基層診所評估。 這次是小朋友從沙...

  • 兒童肱骨骨折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4-08 07:30:00
    有 203 人按讚


    【家庭醫學】~ 小孩撞到頭!

    好的,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標題是撞到頭,會放一張手的X光片?請耐心聽我說完這個故事⋯⋯(技癢的醫界同事,可以先看看片子哪兒有問題?還是要猜猜小孩幾歲⋯⋯XD)

    小朋友去撞到頭,相信在各大醫院急診應該很常看到;偶而也會先帶來基層診所評估。

    這次是小朋友從沙發椅背上跌落,離地的高度大約是100公分,家長看到小孩時是背部著地,大聲哭鬧,沒有意識改變的情況。因為小朋友還是持續喊痛,所以來評估。

    小兒的頭部外傷,我喜歡用Canadian Assessment of Tomography for Childhood Head injury (CATCH rule),自己亂翻譯為「兒童頭部外傷是否需電腦斷層檢查~加拿大評估指引」。

    ※ 文獻來源:https://dx.doi.org/10.1503%2Fcmaj.091421

    裡面提到了很多應該要注意到的重點:

    首先,要使用的條件為:

    16歲以下,在24小時內有頭部外傷,且初始的昏迷指數在13分以上;並合併有以下任一症狀:
    目擊失去意識、嘔吐>2次、失憶、陷入混亂、兩歲以下的小孩有無法安撫的躁動哭鬧。

    再分為「高度風險」和「中度風險」

    「高度風險」
    受傷後2小時,昏迷指數仍然 < 15
    疑似有開放性或壓迫性顱骨骨折
    病史詢問時,有頭痛加劇的主訴
    身體檢查時,持續地躁動不安

    「中度風險」
    顱底骨折症狀(如:鼓室積血、浣熊眼徵象、腦脊髓液漏出、Battle氏徵象)
    大且溼軟的頭皮血腫
    高能量、高強度的受傷機轉(從高於3英呎/91公分墜落、沒戴安全帽從腳踏車上摔下、車禍等意外)

    其實,應該有符合到使用條件的病人,就不會送到診所了吧?即使來了,我也會轉診到大醫院;不過可以看出評估的重點就在於:
    〖意識狀況〗:意識改變、躁動不安
    〖臨床症狀〗:嚴重頭痛、嘔吐等
    〖受傷機轉〗:高處跌落、車禍等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其實受傷機轉很實用;常常有些不小心從床上滾落的,可能都<60公分高,評估後又沒有特別問題,都會拿這篇的數據給照顧者放心。

    回到前面提到的這位小朋友,因為評估時沒有需要轉醫院的頭部外傷症狀,但是⋯⋯

    從一開始到評估完,左手都呈現一個打著三角巾的姿勢,而且進門脫外套和結束穿外套都一直喊痛!然而局部按壓沒有明顯痛點,也沒看到有淤青的狀況;但實在是怪怪的,最後骨科檢查的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張圖了⋯⋯

    ※ 結語:

    從高處跌落,除了評估有沒有撞到頭以外,身體其他地方也要檢查,特別在沒有目擊是怎麼掉下來的時候!

    最後公布答案:3歲小朋友,左肱骨骨折,醫囑打三角巾一個月,不用開刀。

  • 兒童肱骨骨折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07 08:00:00
    有 203 人按讚


    【家庭醫學】~ 小孩撞到頭!

    好的,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怎麼標題是撞到頭,會放一張手的X光片?請耐心聽我說完這個故事⋯⋯(技癢的醫界同事,可以先看看片子哪兒有問題?還是要猜猜小孩幾歲⋯⋯XD)

    小朋友去撞到頭,相信在各大醫院急診應該很常看到;偶而也會先帶來基層診所評估。

    這次是小朋友從沙發椅背上跌落,離地的高度大約是100公分,家長看到小孩時是背部著地,大聲哭鬧,沒有意識改變的情況。因為小朋友還是持續喊痛,所以來評估。

    小兒的頭部外傷,我喜歡用Canadian Assessment of Tomography for Childhood Head injury (CATCH rule),自己亂翻譯為「兒童頭部外傷是否需電腦斷層檢查~加拿大評估指引」。

    ※ 文獻來源:https://dx.doi.org/10.1503%2Fcmaj.091421

    裡面提到了很多應該要注意到的重點:

    首先,要使用的條件為:

    16歲以下,在24小時內有頭部外傷,且初始的昏迷指數在13分以上;並合併有以下任一症狀:
    目擊失去意識、嘔吐>2次、失憶、陷入混亂、兩歲以下的小孩有無法安撫的躁動哭鬧。

    再分為「高度風險」和「中度風險」

    「高度風險」
    受傷後2小時,昏迷指數仍然 < 15
    疑似有開放性或壓迫性顱骨骨折
    病史詢問時,有頭痛加劇的主訴
    身體檢查時,持續地躁動不安

    「中度風險」
    顱底骨折症狀(如:鼓室積血、浣熊眼徵象、腦脊髓液漏出、Battle氏徵象)
    大且溼軟的頭皮血腫
    高能量、高強度的受傷機轉(從高於3英呎/91公分墜落、沒戴安全帽從腳踏車上摔下、車禍等意外)

    其實,應該有符合到使用條件的病人,就不會送到診所了吧?即使來了,我也會轉診到大醫院;不過可以看出評估的重點就在於:
    〖意識狀況〗:意識改變、躁動不安
    〖臨床症狀〗:嚴重頭痛、嘔吐等
    〖受傷機轉〗:高處跌落、車禍等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其實受傷機轉很實用;常常有些不小心從床上滾落的,可能都<60公分高,評估後又沒有特別問題,都會拿這篇的數據給照顧者放心。

    回到前面提到的這位小朋友,因為評估時沒有需要轉醫院的頭部外傷症狀,但是⋯⋯

    從一開始到評估完,左手都呈現一個打著三角巾的姿勢,而且進門脫外套和結束穿外套都一直喊痛!然而局部按壓沒有明顯痛點,也沒看到有淤青的狀況;但實在是怪怪的,最後骨科檢查的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張圖了⋯⋯

    ※ 結語:

    從高處跌落,除了評估有沒有撞到頭以外,身體其他地方也要檢查,特別在沒有目擊是怎麼掉下來的時候!

    最後公布答案:3歲小朋友,左肱骨骨折,醫囑打三角巾一個月,不用開刀。

  • 兒童肱骨骨折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2-08 07:30:01
    有 50 人按讚


    【冬季特輯】~ 滑雪&雪板 常見的受傷部位

    滑雪 (Ski) 及 雪板 (Snowboard) 是目前常見的雪地運動。

    滑雪的歷史悠久,有上千年了,一直到西元1767年,才第一次在挪威成為競技的項目;廣為人知,則一直要到西元1932年的冬季奧運了。

    依據之前的統計資料,受傷的比率為3/1000 (滑雪人-天,skier-days),算是高受傷率的運動項目。隨著器材的進步,原本受傷最大宗的腳踝 (於1970年代的統計,占受傷原因的92%),變成了膝蓋及脛骨。

    雪板則是較新開始的運動項目,於西元1970年代開始出現,在1980年代開始成為競技的項目。因為看起來帥,而且刺激,在青少年學習的比率很快就超越了滑雪。

    然而,雪板的受傷,在上肢受傷的機率是滑雪的2倍;骨折的機率,也是滑雪的2倍。

    《滑雪受傷部位》

    ※ 第一名:膝蓋

    在成人,占滑雪受傷成因的1/3
    在兒童及青少年,則占1/6

    主要為內側側韌帶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 受傷,占所有滑雪受傷成因的20~25%

    ※ 近端脛骨骨折 (Proximal tibia fracture, The boot top fracture)

    ※ 手部的尺側附屬韌帶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

    常合併撕裂性骨折 (Avulsion fracture),主要成因為雪杖對手部的衝擊,特別容易發生在高山滑雪者 (Alpine skier)。

    《雪板受傷部位》

    ※ 第一名:手腕

    占雪板受傷成因的21.6%,其中又有78%為骨折,常見為舟狀骨 (Scaphoid bone)。造成主因為往後跌倒時,使用手先去撐地所致。

    ※ 腳踝的距骨外側突起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LPT) 骨折

    這個部位的骨折不常見,大部分都在雪板運動員中發生,也是比較容易看漏的骨折種類;如果在從事雪板運動後,長時間有踝關節不適的狀況,請找骨科醫師並告知運動史,以利診斷。

    《其他部位》

    ※ 肩部受傷:占Ski&SB受傷的4~11%

    主要受傷的種類有以下四種:
    1. 旋轉肌袖撕裂傷 (Rotator cuff tears)
    2. 肩盂肱骨關節前脫位 (Anterior dislocation of glenohumeral joint)
    3. 肩峰鎖骨關節受傷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injury)
    4. 鎖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

    ※ 脊椎受傷

    發生率為
    0.01/1000 (滑雪人-天,skier-days)
    0.04/1000 (雪板人-天,snowboarder-days)

    《結語》

    寫這個絕不是因為最近看大家都去滑雪了,所以眼紅詛咒他們受傷,而是看了身旁很多朋友去滑雪都帶傷回來。(其實我第一次滑雪的時候,膝蓋也扭了很大一下!)

    從事任何活動都一定有其風險,只有了解它,才能好好面對它,進而避免傷害的產生。就像我第一個滑雪教練 葉啟印 說的:「滑雪的第一課就是怎麼安全地跌倒」。

    希望大家都可以平安從事雪地運動,回家之後如果有身體不適,也記得跟醫師說明從事的運動項目,可以幫助診斷。

    覺得有幫助,就點個讚,並分享給你有在滑雪的朋友吧!

    § 資料來源:
    Deady, Luke H., and David Salonen. "Skiing and snowboarding injuries: a review with a focus on mechanism of injury." Radiologic Clinics 48.6 (2010): 1113-1124.
    https://doi.org/10.1016/j.rcl.2010.07.00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