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周爆肝系列再度來臨! 這次要來講的是漫威新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 剪輯: 麗芳、Bruce Lu 監製/編輯:黃豪瑞(Jasper)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

  • 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8 07:30:11
    有 27 人按讚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桃園市中壢區傳出一起家暴毆打女童致死案。40歲謝姓男子疑因3歲女兒不聽話、說謊等,竟用「不求人」、甩巴掌方式,毆打女童直至全身瘀青,謝男6日凌晨發現女兒呼吸發生異樣,隨即送醫急救,但到院前已無生命徵象。
     
    ■女友竟認為正常管教
    警方清晨6點左右接獲醫院通報,隨即到醫院帶回謝男偵訊。警方調查,謝男與其同住女友在醫院時情緒相當鎮定,一語不發。警訊時謝男供稱,兩天前因為女兒不聽話、說謊等行為加以管教,並強調「僅動手1、2次而已,沒想到會這麼嚴重」。被列為關係人的謝男女友,認為只是「正常管教」,所以沒有勸阻[1]。
     
    ■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兒虐案通報中,約有4成都是不當管教造成。專家建議,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且應注意自身情緒,可先深呼吸再跟孩子講道理。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簡任視察林春燕表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6年曾有一個全球的調查,發現2到4歲的幼童中,有75%受到經常性的暴力管教,呼籲國際政府能立法禁止體罰。林春燕簡任說,台灣的教育單位很早就有相關立法,禁止教育單位體罰學生,但在家長端,並沒有類似的立法。家長也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管教才能避免做錯事。
     
    但根據統計,保護司受理的兒虐案中,有約4成都是不當管教。林春燕簡任表示,家長的出發點是教養,但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能一時情緒激昂,力道就失控。不當管教的方式包含甩巴掌、用水管、棍子等工具打小孩,可能造成孩子嚴重的身心靈創傷。
     
    保護司建議,「教」孩子不應是「教訓」孩子,「教」是溫和堅定的溝通;「教訓」可能只是家長情緒的發洩。家長在面對孩子做錯事、需要給予教導時,應先深呼吸、平撫自身情緒,再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林奕萱醫師表示,根據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學會的資料,體罰可能造成孩子自尊低落、容易害怕家長或照顧者,也會認為「打人是被允許的行為」,有較高風險會霸凌其他小孩、有攻擊行為,或造成人格發展的一些狀況,如可能偷竊、虐待動物等,也可能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2]。
     
    ■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
    若把兒童虐待界定視為從黑到白的光譜,屬於「黑色」的兒童虐待案例,像是家庭內的亂倫、照顧者吸毒酗酒無法戒斷、長期毆打孩子成重傷和致死等狀況。此類加害人多是患有精神或心理上疾病,需要專業協助治療,而所觸犯的犯罪行為則須負法律責任,認定為兒童虐待是無庸置疑的。
     
    而光譜上灰色地帶通常是家長的「動機」不是加害兒童,發生的狀況往往是面對孩子難以掌控的脫序行為,因為缺乏育兒知能,加上情緒失控,導致責罰失手形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其傷害程度符合兒虐指標,若結果是符合兒童虐待指標,沒有灰色地帶,但何以兒保單位要考量「動機」,而認為是不當管教?
     
    許多慈祥有愛的父母,當孩子脫序哭鬧、無法溝通又遇到自己疲累缺乏耐心的時候,也會開玩笑地說能夠體諒兒虐父母崩潰的心理狀態了。當然若能夠用開玩笑表達自己的情緒,表示理智還能控制自己,不會對孩子作出傷害的行為,而許多容易情緒失控出手過重變成管教過當的家長,多已是本身長期深陷婚姻失和、經濟壓力或缺乏社會資源等因素所致。
     
    孩子「脫序」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如:父母「跑路」,屢換居所而缺乏安全感、日常基本照顧,如:三餐不定,營養衛生不足的疏忽造成生理上不適、情感總是被冷漠對待,如:缺乏心理上的同理慰藉而沒有存在感;或是孩子本身有特殊狀況,如:過動傾向的孩子等,孩子最後只好用「脫序」來表達需求,但父母自己已無能量和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
     
    針對明顯位於「黑色」地帶的兒虐案,完善的兒童保護制度一定會評估人身安全,立刻安置受虐兒童,安排寄養家庭或育幼機構提供適當的照顧,以修復心中的創傷[3]。
     
    ■父母親應如何區分合理管教與身心虐待?
    ▸「管教」指的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示範或告訴子女其應有之行為。
    ▸「虐待」則是以憤怒、負向的方式對待孩子。
     
    ▸「管教」是父母與子女均知道管教的原因及其行為的結果為何。
    ▸「虐待」則是父母單向、強制的壓迫,子女無法知悉自己為何遭受不當之對待。
     
    ▸「管教」是出於協助子女學習自我負責需要、有合理管教原則(符合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發展)、並給予具體說明。
    ▸「虐待」則是出於父母自己的情緒需要、以不當的方式(如恐嚇威脅)、缺乏一致或合理的管教原則、未加說明。
     
    ▸「管教」是允許子女去練習父母所期望的行為,錯誤仍有更正的機會,所以子女可從中得到成長、學習。
    ▸「虐待」則是當子女有錯誤即會受到嚴苛的處罰,而讓子女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壞人",子女無法內化紀律,反與父母關係更為不信任與仇恨。
     
    ◉例如◉
    ▸(管教)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爸爸選擇帶著小明前往洗手間洗手並再次提醒飯前洗手的重要性。
    ▸(過當管教/虐待)為了讓5歲小明學會吃飯前要洗手的習慣,當爸爸發現小明沒有洗手就來吃飯時,剛好爸媽又因家用衝突,爸爸隨即拿棍子責打小明的手腳,並不准小明吃飯,因為他沒洗手[4]。
     
    ■親權與懲戒權的行使界線
    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根據媒體日前報導,一名「虎爸」因為不滿女兒表現不佳,接連以電蚊拍、皮帶或腳踹體罰,導致女兒受傷,最後被高雄地方法院以傷害罪判處1年有期徒刑。
     
    民法第1084條第2項和1085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的權利義務,甚至可以在必要範圍內懲戒子女。然而,上述的報導為民法規定帶來一個問題:「父母對子女的懲戒和教養權是否有界限?」
     
    基於父母的親權和懲戒權,父母可以在必要範圍內處罰未成年子女,只要處罰的原因和手段是在必要限度內,就算處罰造成子女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父母也可以阻卻違法。
     
    但關鍵就在於「必要限度」,必要限度的標準,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探究。首先是懲戒的目的,懲戒必須是為了矯正、改善子女的不當行為。而不是出於矯正目的的處罰行為,就不能認為是必要的懲戒。例如為了發洩情緒而痛罵或痛打子女,就不是必要限度的懲戒。
     
    其次,手段的強度也必須斟酌,一方面當然是處罰手段本身不能太過激烈,例如用水果刀割傷子女、把子女倒吊起來抽打,無論如何都是太超過了,當然不屬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手段的強度也必須與懲戒原因相結合,懲戒原因愈瑣細,允許的手段就愈輕微。講白了,就是殺雞不能用牛刀,孩子上課睡過頭以及在學校犯錯被記過,這兩種情況所允許的懲戒手段當然有所不同。
     
    ■逾越界線懲戒的法律效果
    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父母確實有逾越必要限度的懲戒行為,會帶來什麼法律效果?如果父母對子女的過當懲戒已經達到刑法可以處罰的程度,父母就不能免於刑事處罰。包括傷害、強制、妨害自由等罪,都可能是伴隨著過當懲戒而來的罪名。甚至除了體罰之外,若父母對子女的辱罵和威脅過當,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或恐嚇危安罪,而不能拿「管教小孩」為擋箭牌。
     
    當然,對於子女的肉體或精神上處罰,也可能構成家暴。法院可以依聲請核發保護令,禁止父母繼續接近子女,或是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特別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兒少福利法),如果父母對子女不當管教情節嚴重,依據兒少福利法第56條規定,縣市政府主管機關可以緊急保護或安置小孩。
     
    甚至如果經過主管機關評估後,認為孩子不適合繼續在原來的家庭裡生活,可以依據兒少福利法第71條,請求法院宣告停止父母的親權,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就完全沒有保護教養或懲戒的權利[5]。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最初有什麼徵兆?背後又有什麼原因?
    關於「兒虐」我們不斷地探究與反思,姑且不論兒虐事件背後的脈絡與原因,許多涉及毆打、羞辱、甚至殺子自殺等兒虐行為的家長,往往具有某些傳統的不當教養觀念,諸如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或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樣教就怎樣教!」、「孩子不聽話就要打」、「我只是恨鐵不成鋼,罵你是為你好」等種種的觀念下,不小心便頻頻以「愛」為名,合理化自己的情緒化打、罵行為,以「教養」為名,施行「恐嚇脅迫」教育。
     
    兒虐是從何時開始的?也許最初只是家長偶發的情緒化教養行為,久而久之,它逐漸演變成一種慣性的過當教養方式,這些教養行為對孩子內心造成的傷害與陰影將隨著他的成長不斷累積,而我們更懼怕的是,當家長不當的教養行為演變得愈發嚴重,最後會否失手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根絕兒虐悲劇,從推翻不當教養觀念開始
    我們相信,若要終結兒虐的發生,得從源頭做起,例如:近幾年「兒福聯盟」的橘絲帶兒保運動,開始嘗試與家長探討親子教養議題,並推動「不打不罵」的溫柔教養主張。提醒家長打罵教育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與內心陰影,鼓勵家長們應多以尊重、傾聽、陪伴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與孩子理性溝通的良好互動關係,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覺察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後,再和孩子進行理性的溝通,以及若不小心做出懊悔的教養行為時,能勇於向孩子認錯等等教養觀念。
     
    讓孩子理解父母也是凡人,偶爾也會犯錯,但能勇於認錯,做為最好的身教典範。讓孩子理解你尊重他的想法,也很努力想與他溝通,因為你愛他,所以願意好好跟他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中時新聞網)「狠父不求人怒毆 打死3歲女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07000405-260106?chdtv
    [2](TVBS 新聞)「4成兒虐案是不當管教 專家:教養小孩應避免體罰」:https://news.tvbs.com.tw/life/1124374
    [3]「不當管教與兒童虐待的界線在哪?」:https://www.cgmh.org.tw/cgmn/cgmn_file/1803011.pdf
    [4](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區分管教與虐待」: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4fae2e3470ce3aca
    [5](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當父母逾越親權和懲戒權的行使界線,可能帶來哪些法律後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783
    [6](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從兒虐談到教養】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挽救無辜的孩子?:https://orange.children.org.tw/news/news_detail/123
     
    ➤➤照片
    (關鍵評論)「《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四大錯誤信念」: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38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兒虐 #兒童虐待 #不當教養 #不當管教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 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0 17:29:33
    有 529 人按讚

    【金馬57影展綜合短評與回顧】

    世界上其他影迷恐怕很難想像,在台灣這塊小小的島國上,竟然還能夠如此蓬勃地舉行著實體影展,而且還不只一場。從春季取消的「金馬奇幻影展」,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人們也逐漸習慣於審慎樂觀的防疫生活,從暑期的「金馬經典影展」、「台北電影節」陸續開出票房佳績,直到秋季的女性影展、酷兒影展、高雄電影節、桃園電影節等,接續綻放。

    而作為一年一度的壓軸大場,第57屆金馬國際影展共選映176部電影、453個場次,並在預售開賣後不久便突破了六萬多張票售出的佳績。與此同時,《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親愛的房客》、《無聲》等國片,也如接力賽般,一一締造過往幾年難以想像的票房佳績。除了影迷們「報復性消費」、「抱復性看片」的心理因素之外,也更加印證了影院電影經驗的不可取代性。

    本屆金馬影展以開幕片《#同學麥娜絲》拉開序幕。老實說,身為黃信堯導演前作《大佛普拉斯》的粉絲,這部探討四名中年男子的渾沌與失落,並沒有打中我的心。即便畫面變得咖樂佛、演員也都是一時之選,但故事的核心主軸並不清晰。焦點在四名角色之間輪轉,偶有亮點但缺乏收束力道,以致於整體達成的效應並沒有大於各部的加總,不免可惜。

    類似題材的丹麥奧斯卡代表《#醉好的時光》則可以作為一個優異的對照。同樣聚焦四名中年發福、人生走入胡同的臭異男,《醉》以輕鬆詼諧的筆觸帶出了北歐國家日益嚴重的酗酒問題,但卻又不帶批判地直視了酒精「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實。麥滋米可森最後一段豁出去、「我們都曾年輕」的瘋狂舞蹈,為角色們帶來心靈的救贖,也示範了一個好結局的重要性。

    說到狂舞,本屆閉幕片由兩部港片擔綱——《狂舞派3》與《手捲煙》。《#狂舞派3》為《狂舞派》的續集,並以續集電影罕見的聰明、具備充分自我意識的後設方式,為整個《狂舞派》宇宙拉高視野和高度。除了將消失的《狂舞派2》完美鑲嵌在電影之中,也積極面對明星光環、藝術創作的獨立與商業性、都市再造與社區文化意識等議題,甚至直接指控「地產霸權」對在地居民的生存權和自我認同的侵蝕,帶出背後更龐大的,對香港這塊土地的一個深深期許和警鐘。然而,或許是野心太大或是剪輯倉促,敘事上確實略嫌雜亂(竟還穿插了一段類似嘻哈文化緣起概論的紀實影像),最後的反高潮也不免令人有些不勝唏噓。

    另外一部閉幕片《#手捲煙》則是演員導演陳健朗的首部長片作品,帶著傳統香港幫派電影的氣息,整體執行相當沉著穩當,選用不同族裔的演員代表「新香港」也頗有新意。與 2018 拍攝完的《狂舞派3》相比,這部在今年疫情期間拍攝完成的作品,更展現了香港現今日益嚴峻的社會景象。儘管故事仍是走商業類型路線,但在追逐戲和動作場景都有非常好的掌握(一場一鏡到底的打鬥戲,簡直媲美《捍衛任務》等級),林家棟氣場凌厲的演出也極具說服力。

    今年金馬最讓我驚豔的作品,同樣也是一名新導演之作。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以兒時回憶,雜揉著馬泰邊界的鄉野奇譚和神怪信仰,交出了一部介於恐怖片和愛情片之間的《#南巫》。它排除了俗爛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突嚇畫面,或刻意懾人的音效,完全以鄉間的死寂和空曠,和自然光的閃熠和侷限性,搭載著傳統皮影戲和宗教儀式所使用的樂器作為配樂(配樂也是導演本人所作,才子來著),讓人完全深陷其中的詭譎氣氛,看得非常過癮。張吉安在蔡明亮和阿布查邦的夾擊下硬是竄出一股生猛強勁的影像生命力,攝影、聲音、場景、演員、劇本面面俱到,甚至還隱約帶出了當地多元族群和信仰的矛盾隱喻,是一鳴驚人的優秀之作,也是華語電影圈一個響亮的獨特新聲。

    另一部私心非常愛的作品,則是由旅美中國導演趙婷所拍攝的《#游牧人生》。趙婷承襲了她先前拍《重生騎士》的素人調度功力,讓奧斯卡影后法蘭西斯麥朵曼完全融入美國中西部一群逐工作而居的新游牧民族,講述著一個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破碎美國底層群像。趙婷以不可思議溫柔視角和人文關懷,去貼近這群不得不放下一切、堵上一切而驅車上路的人們。一部同時關於孤獨和連結的電影,溫暖不帶批判地看著生命中來去的過客,那些肩負著人生的包袱同時逐漸放手釋懷的孤魂,以及那些尋找歸屬和歸宿的人。日出日落、生生不息。好喜歡大量的自然光、天地蜉蝣般的遠景、仰望千古的星空與恐龍。《游牧人生》是今年我最愛的電影之一,趙婷也證明了她既不是溫溫德斯,也不是泰倫斯·馬利克,她就是趙婷。

    其他幾部也還算喜歡的作品也約略帶過:《#小狼居家守則》像《歡迎光臨奇幻城堡》,談美墨邊界新移民與兒童的生存悲歌。兩位年輕演員的表演自然且靈性十足,但最後的結尾顯得有些太便宜行事。《#靜寂的鼓手》絕對是明年奧斯卡最佳音效獎的一大競逐者,透過音效設計讓觀眾模擬聽覺障礙者以及電子耳蝸使用者的世界;Riz Ahmed 交出從影以來最佳演出,整部片也很成熟地處理一段感情如何被創傷經驗給影響,Mathieu Almaric 煮的早餐也讓人食指大動。《#親愛的同志》彷彿用帕威·帕利科斯基的攝影美學,帶著一種肯洛區的精神,講述著蘇聯政府迫害人民的故事。這類作品看多了,但這部片的巧思是透過共產黨一名高層女主管作為主視角,同時又有許多諷刺與幽默注入其中,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倒是結尾從民族情懷談回私人親情,顯得有些做小了。

    即便兩者的切入角度和想傳遞的意念不盡相同,但《#默愛》接在去年的《燃燒女子的畫像》後問世,先天上就有些吃虧。然而相比《燃燒》,《默愛》仍有其可看之處,像是更樸實無華的日常描述,以及更充滿曖昧模糊地帶的情慾流動。凱特溫斯蕾的一記回眸眼神就能打動人心,可惜瑟夏的發揮空間就比較少,但整體而言還是賞心悅目、從容不流俗。《#Gunda》是一部奇妙的黑白紀錄片,沒對白沒配樂,拍的是農場上的豬、雞、牛。有的時候像在看蔡明亮電影,會自己腦補許多情境進去,就算沒有情節,黑白攝影也是極美。

    而影展當然少不了補看一些經典老片,能在泰坦廳看《#恨》和《#蠻牛》(aka 馬丁的費里尼式渣男物語),真是一大享受,那個攝影美學真是橫空出世而歷久不衰。《#驚魂記》雖然以現今來看,一些解離人格疾患的病理和最後的 man-splaining 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考量到創作年代,那真的是無可挑剃的完美經典。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甚至是枝裕和的《#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也都讓人一頭栽進了上個世紀的台灣風景。充滿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以及跨越時間的成長甘苦,都澆灌著這塊土地以及在此成長的新一代影迷。

    本次金馬大概看了二十部左右,蠻慶幸大致而言都沒有踩到什麼雷。老實說,除了信義遠百電梯的撲朔迷離之外,我還挺喜歡在信義區跑影展的。然而,也因為看了很多晚上九點多的場(苦命上班族),因此回到家通常都是匆匆洗洗睡,沒有太多時間分享心得與影評。受限於排場衝突與時間有限,今年還有些沒看到的口碑佳作,像是新加坡的《#男兒王》、菲律賓的《#校園塗鴉派》,以及紀錄片《#迷航》、《#佔領立法會》等等,希望之後都能再陸續補上。

    今年各位有看到什麼喜歡的、或是大雷的,都歡迎在下面分享一下喔!

    -
    #金馬影展 #金馬57
    #GoldenHorseFilmFestival

  • 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31 11:30:23
    有 19 人按讚

    【心裡的傷最難癒合 給受虐兒最深的擁抱】- 大愛電視 DaAi TV
    兒時受虐的心理創傷,對於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和人際關係,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受虐兒的心理創傷可能比身體更嚴重。


    研究顯示,受虐兒如果沒有接受心理輔導,長大出現反社會人格和暴力傾向的比率,比較高。因此讓孩子遠離暴力環境同時,也必須讓孩子長期接受心理治療,因為心理創傷需要長時間復原。
    ➥觀看影片:https://youtu.be/xILDaKgivn4
    ➥大愛電視專題報導 – 防治兒虐專題【抱緊處理】:https://bit.ly/34r0PLb


    【Reference】
    1.「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兒虐議題
    https://forum.nhri.org.tw/?s=%E5%85%92%E8%99%90


    2. 出版品免費線上閱覽:(兒童保護相關系列-電子書)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探究弱勢兒少保護個案之風險管理與身心發展」
    ➥ 「議題召集人」:黃璟隆副院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葉國偉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少保護中心)
    ➥ 高風險家庭分成脆弱 家庭(因貧窮、風險與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之家庭)及危機家庭(發生家庭暴力、性侵害、 兒少/老人/身障等保護等問題之家庭)。根據衛福部高風險家庭通報,通報後只有四成會開案服務,過去的兒少保護機制多偏重三級處置,相對的預警機制及其他服務資源顯現不足。 目前對高風險家庭的輔導介入不僅人力不足, 平均一個社工要負責的案家就將近30戶,再者公私部門(如政府社工與委外機構方土工)權責難以區分,同時風險預判與篩選機制仍需改善 , 社區後續支持系統也未臻完備。
    藉由論壇的專家會議讓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建立溝通橋樑’也藉助醫療、法務、社政、警政等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共識與建議 , 建立兒虐醫療及社會照護體系的藍圖,進一步擴大落實及整合相關單位的通力合作,才能確實保護兒童。除了政策法規的擬定與推動以建立完善的保護網 ,同時更需積極推廣讓第一線會接觸兒虐的人員能在兒虐防治的知識, 態度及處理的效能提升,落實論壇的結論與建言。然而預防兒少保護案件增加更是刻不容緩 , 因此以高風險家庭的現況,預警及介入為主題 , 實際探討目前的問題及執行狀況 。


    📋 成果摘要:
    ➥父母親職教育:美國經驗分享為提供在宅親職服務與加強親職教育與技巧
    ➥增加個案心理輔導員:提供 1社工+1心輔員之個案服務
    ➥建構友善的親屬安置環境,如支持性服務、親屬共同參與原生家庭重建計劃等;
    ➥增強寄養家庭照顧及輔導不同類型寄養兒少能力
    ➥兒少保護創傷復原方案:心理諮商、舞蹈治療、運動培力、動物治療、遊戲治療、重建團體
    ➥建立兒童死因複審制度:找出可以矯正或避免的致死原因,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各縣市高風險家庭管理建議有一統合的主責單位負責資料整合與分析,日本經驗兒童相談所,整合兒福官員、心理諮商、律師和警政官員的兒童福利系統
    ➥計畫網頁:https://forum.nhri.org.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4/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長庚兒少保護中心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

  • 兒童心理創傷探討與處理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3-20 20:00:14

    每周爆肝系列再度來臨! 這次要來講的是漫威新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

    剪輯: 麗芳、Bruce Lu
    監製/編輯:黃豪瑞(Jasper)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在任務結束之後,他的小組搭檔知會他關於新興起的恐怖組織「旗幟破壞者」的訊息,
    這個組織認為被彈指之後的世界確實是更好的世界,
    更提倡一個沒有國籍、邊界的聯合世界。
    順帶一提,這名搭檔是瓦金托瑞斯,在漫畫中也有帶著獵鷹的稱號,
    差別就在於他是被實驗變成人鳥的混合體,不是靠機械飛行。
    這個角色在漫畫中是在Sam Wilson: Captain America這個漫畫故事線中首次出現,
    其中的故事提到了山姆接下年邁的美國隊長的位置,
    更與旗幟破壞者以及「山寨美國隊長」USAgent交手,
    所以這影集應該有受到那個系列啟發。
    托瑞斯更是向山姆提起了一個陰謀論,說美國隊長住在月球上,
    在漫畫中,月球上確實有人,像是之前推出影集卻完全失敗的異人族,
    或是即將在動畫系列What if 出現的觀察者。
    那麼,有些人一定非常好奇,美國隊長到底去哪裡了?
    之前《終局之戰》的導演有解答老隊長的來龍去脈(雖然跟編劇的回答完全互相牴觸)
    他們說,隊長真的是在另一個時間線與佩姬白頭偕老,
    最後才回到這個時間線把盾牌交給山姆。
    所以...他也許是又回到了原本的時間線?或者是不想要造成麻煩,就此歸隱了。
    記得,在《蜘蛛人:離家日》之中,我們看到學生製作的影片之中有其中一個畫面是"RIP美國隊長"
    所以至少世界認為他是死的
    注意此處獵鷹說了一句話:
    "When things get better for a group, it gets worse for others"
    這裡,我們看到了漫威也許真的想要透過這部政治驚悚影集探討一些不一樣的議題,
    獵鷹這句話也許不是在諷刺某個特定的事件,但是絕對是在闡述最近的政治紛爭,
    無論是去年的BLM,兩方都無盡地爭論到底誰獲得了比較多好處、特權。
    或是近期因為某些族群因為覺得受到進步派興起而日漸壯大的民粹主義,
    現代兩極化的政治,全都是起因於「我的東西被另一群人奪走了」。
    如英國脫歐,就是原本的英國人因為歐盟移民而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就是因為傳統的價值受到挑戰,而一開口就受到訕笑,才會使脫歐公投成功
    甚至是到台灣最近雙方都互相恥笑的政治,全都來自於這種相互「受剝奪感」。
    一旦作出修正、反彈,又換成另一方受到壓迫,於此開啟了無盡的循環。
    這就只是一句話而已,也許是我想要漫威有深度,為了尋求意義而過度解讀,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正因為這一集接下來的發展,你馬上就會看到他們欲探討的議題了。
    任務完成,山姆來到華盛頓DC發表演說,將美國隊長的盾牌隆重的歸還給政府保管,
    他認為一個象徵,如果少了背後帶來象徵的人,就會失去意義。
    這種觀點跟《黑暗騎士》三部曲所闡述的觀點完全相反,或許很多人也不會認同,
    但是這兩種觀點並沒有對錯,象徵確實是能夠給人帶來希望以及啟發,
    然而,如果實際履行理想的人已經不在了,我們是否只是在緬懷歷史?
    《獵鷹與酷寒戰士》從前幾場戲就連續展現
    它將用超級英雄的故事探討再人性不過的問題:
    傳承以及身分。
    什麼是傳承?傳承不就是在一個你永遠也看不到的花園裡種下一顆種子,
    這不只跟傳承者有關,那些往後在花園裡倘佯的人們,
    也必須面對維護這個花園的重擔。
    我們,要如何知道前人對於他傳承事物的期待是什麼,其他人又是怎麼看待我們處理這些傳承的?
    究竟,我們有沒有義務接下這個我們不願接下、或是無法接下的責任?
    美國隊長確實是一個傳奇性的象徵,他象徵著希望、改變、以及堅毅不拔的精神,
    有些人也許會說山姆將盾牌歸還政府保管,
    將美國隊長的稱號拱手讓人的選擇是個不負責任,甚至懦弱的展現。
    但這也正是漫威英雄吸引人之處。
    在多數時候,我們看到的英雄,摘下面具終究是一個「人」,
    對自己身分感到懷疑、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懼怕,是再也人性不過的事了。
    山姆可能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也可能是不想活在史帝夫的陰影之中。
    無論如何,如果這影集接下來能夠不只是蜻蜓點水地探討這個主題,那絕對會是漫威的一大創舉。

    接下來,有在現場的戰爭機器找他私下聊天,在對話中隱隱透露了自己擔憂,
    現在鋼鐵人跟美國隊長都走了,輪到誰來保護世界?
    不需要明說,其實我們也看得出來他自己正在思索如何維護鋼鐵人的遺志,
    我就問一句:
    為什麼我們這麼少看到超級英雄作品的角色用這種「表面說一句,心理說另一句」的方式呈現?
    就因為他們穿著緊身衣,不代表我們不能像這樣給他們微妙的對白啊!

    故事此時一個大轉折,我們看到巴奇,也就是酷寒戰士,殘忍地屠殺一群人,
    這段真的超兒童不宜,
    最後甚至還冷血處決了一個只是剛好倒楣經過現場的路人。
    巴奇突然驚醒,我們才知道這全是一場夢境。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巴奇睡在地板上,這正是戰爭對他帶來的影響,
    山姆在《美國隊長2》也有提到這點
    畫面再切到他坐在諮商室,心理諮商師問他最近做了什麼噩夢,
    想當然耳,他含糊帶過,
    但是坦承了他依照諮商師的指示開始「彌補過去」,也就是修正了他在酷寒戰士時期所犯下的錯,
    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被他拱成參議員的九頭蛇走狗,
    而他彌補的方式,就是讓參議員被逮捕。
    而這整段-抱歉,我會一直稱讚這部影集-透過與諮商師的對話直接尖銳地解構巴奇這個角色,
    更在這場極為安靜,後半段甚至只有特寫的戲之中,探討創傷後遺症的影響。
    注意此處用了異常的構圖,讓巴奇處於壁紙下方,
    象徵著他現在仍然受到這個看似祥和的世界壓迫。
    巴奇一直以來都是像是個襯托美國隊長的配角,現在我們終於開始進入他的本質。
    跟汪達一樣,這影集透過他來探討創傷,
    但是巴奇的創傷不是來自於他所失去的親人,而是自己在過去犯下的駭人罪行,
    雖然他並不是出於自願,但是就如現實生活中,
    人們總會將許多錯誤完全怪罪於自己身上,久而久之,
    這就形成了一層如繭一般的防護網,把所有試圖親近之人都拒於門外。
    就如巴奇現在所做的一樣,我們害怕會再次犯錯,即使那錯誤並不見得是出於自己。
    即使是如這場戲之中的醫生,堅定地告訴巴奇「你自由了」,
    失去指令和目標的他反而變得漫無目地與迷惘,
    這個世界仍然有如囚牢,好似隨時都會再次把他一把攫走

    而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方式也都有所不同,有時較為劇烈,
    像是把一整個城鎮綁架飾演一場情境喜劇之類的劇烈法。
    有時,如巴奇,不過就是想彌補自己曾造成的傷害。
    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面對,漫威目前這兩部影集都顯示「孤立」所帶來的附帶傷害,
    就這樣,在這五分鐘之內,這影集就給巴奇帶來了好幾部電影都無法達成的立體。

    回到故事劇情,我們看到巴奇幫鄰居解決糾紛之後-
    你沒有聽錯,幫鄰居解決糾紛,這影集就是這麼日常化,我超愛。
    這也讓人想起了美國隊長第一集,
    巴奇真的很愛在巷子裡救人。
    兩人到壽司店吃飯,而鄰居就這樣一言不合幫他把妹,
    問服務生要不要跟巴奇約會,而對方就這樣爽快地答應。
    但是鄰居在看到桌上的紅豆麻糬之後,突然潸然淚下,
    說他兒子以前最愛吃麻糬,但是在出差的時候突然被殺害,警方也不願意告知死因。
    我們可以看得到巴奇的神情不太舒服,等一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接下來的這場戲則更讓人驚喜,畫面來到了山姆的老家,
    我們才知道他有個妹妹,還有兩個外甥,
    在對話之中,我們得知了妹妹因為經濟困難而想要賣掉父母親所遺留的的漁船,
    但是山姆不願意,認為一定有其他的解決辦法,他可是復仇者聯盟的獵鷹啊!
    這一整段,以及接下來的許多橋段,都是用這種寫實主義的自然手法拍攝,
    運用手持鏡頭,親密地跟隨角色。
    如果你給一個不知情的人看,他甚至會以為這是個小眾獨立電影。
    (再次表示,我真的超愛。)

    在多次上演拯救世界以及英雄內心掙扎的偉大戲碼之後,
    漫威在山姆身上第一次探討了所有人-幾乎所有人-
    都會面臨的問題:錢。
    你可能會想問:為什麼?
    漫威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角色,為什麼要兩個角色探討如此稀鬆平常的問題?
    但這也許就是重點-希望是啦。
    這影集接著《汪達幻視》的奇異詭譎,從預告中看來似乎又要走回漫威的公式化,
    可能是間諜片、又是可能戰爭片,總之就是會以很爽的動作戲作為核心。

    然而,第一集直接告訴了觀眾,不,這並不只是那樣的影集,
    我們要把這幾個角色當成人來看,這已經不再是你習慣的超級英雄作品了。

    而在這樣的切入點之下,
    我們更能夠深刻體會彈指以及五年後反彈指兩大事件對於這個世界的劇烈影響,
    這不再只是個毀天滅地的危機,而是深刻影響到原先社會的本質,甚至造成歧異的變因。
    想想看,在彈指之後,世界全然失序,有些人失去身邊的人,重要基礎機能無法運作,
    在一陣慌張之後,世界好不容易恢復運作,人們好不容易學會放下,
    但是...在五年之後,浩克彈指,消失的人口忽然又出現。
    這好不容易重新建立的秩序又瞬間被打亂,
    人們辛苦建立的生命觀又變成了不知如何應對的焦慮。
    光是從山姆與沒被彈走的妹妹對話就能看得出來,
    那些留在世上的人,必須獨自面對被彈掉的人無須面對的恐懼以及無助,
    當然也無法維持正向思考,只求如何生存下去。
    而這也不只是漫威奇幻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的2020年之後,
    我們恐怕也無法完全回復以往的狀態。
    說說看,即使是在疫情完全解決之後,你敢不戴口罩上捷運嗎?

    故事回到山姆身上,他與妹妹到銀行貸款,但是,即使山姆是個多次拯救世界的英雄,
    銀行還是無法借錢,他們只能悻悻然地離開。
    這十足顯現了山姆所代表的問題,即使是像他這樣的英雄,
    還是會面臨現在眾多非裔美國人面臨的問題。
    不是明擺著的歧視,那當然還是有,而是這種因為膚色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我不敢說如果他是白人就能馬上借到錢什麼的,但是這場戲絕對是有其諷刺標的,
    無論是日漸重新崛起的種族主義,還是只能在底層打轉、永不得翻身的邊緣族群。
    更是一再深化「彈指」這個漫威大事件對於一般市民所造成的影響,
    這不只是失去自己親近的人而已,更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不信任。
    全宇宙的人,等於是硬生生地產生了五年的代溝。
    也許,山姆無法接下美國隊長的傳承,還是與自己的身分不斷掙扎,
    就是因為他打從心底知道,分歧的美國,還是無法完全接受他成為美國隊長。
    當然,漫畫中也有一個橋段直接講出了這點
    下一場戲,則更加深了這點諷刺,
    山姆在電視上看到了國防部驚為天人的宣布:
    為了維持美國的傳統,保持啟發人的象徵,國家決定指派新一任的美國隊長,
    他手上拿的,就是山姆捐贈給博物館的盾牌。
    此外,你還可以看到他的腰間掛了一把槍,
    一個美國隊長在二戰過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的武器,
    當然,你不用槍,怎麼代表美國價值勒?

    而這一整段刻意呈現得像《黑袍糾察隊》那種假惺惺的人工英雄形象,
    新美國隊長的微笑看起來正義凜然,卻又不懷好意。
    再一次地,這影集又強化了「傳承」這主題,
    一個人的傳承並不是自己,或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所能夠定義的,
    傳承,或是象徵,許多時候只會被某些強大勢力用來操作情勢,達成私利。
    但是,這樣反而也更顯現了像是山姆以及巴奇這種人存在的必要性,
    也證明美國隊長看上他們繼承自己理念的眼光。




    汪達幻視 正義聯盟 獵鷹與酷寒戰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