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光電二極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光電二極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光電二極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光電二極管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039的網紅眼科陳慶隆醫師-視網膜的大小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工視網膜 Part-4 今天要分享的是視網膜下植入型(Subretinal Implants)。 因為先天的優勢,這種形式的人工視網膜植入擁有較好的畫素及解析度。但是,相對的,因為要植入並固定在視網膜的下層,手術的難度就高許多了。 目前有許多國家及眾多研究機構都積極投入此項科技的研發。 因...

  • 光電二極管 在 眼科陳慶隆醫師-視網膜的大小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5-17 18:07:35
    有 68 人按讚

    人工視網膜 Part-4
    今天要分享的是視網膜下植入型(Subretinal Implants)。

    因為先天的優勢,這種形式的人工視網膜植入擁有較好的畫素及解析度。但是,相對的,因為要植入並固定在視網膜的下層,手術的難度就高許多了。 目前有許多國家及眾多研究機構都積極投入此項科技的研發。

    因為視網膜上植入型,已經被Argus拔得頭籌,並順利在歐洲(2011)及美國(2013)上市,幾乎可以確定成為視網膜上植入型的標準了。所以,視網膜下植入型研發上的競爭將趨於白熱化,大家都想要成為下一個領頭羊。 由於此類人工視網膜的刺激視覺方式是由視網膜外層傳至內層,這樣的方式更符合自然生理路徑,所需要的電刺激閾值較小,也較易獲得更清晰的影像。
    更重要的是,此類植入方式,已經可以不用外接式攝影機,採用更具生理性的光覺產生方式,微光電二極管(microphotodiodes)陣列,現在就已經擁有 1000-1500畫素的解析度了。

    而且當患者需要移動視野時,已經不一定要靠轉動頭部或頭戴式攝影機,可以轉動眼球來辦到。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成為最主流的人工視網膜標準。 關於此項重要微光電二極管陣列的發明,真的非常有趣,每一個微光電二極管就像是一個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一樣,可以將進入的光線轉成電流來刺激產生光覺衝動,借此取代感光細胞的角色。
    但是,其最大的缺點是,在一般環境下,缺乏足夠的光線來產生電刺激,因此需要外加電源,來加強他所產生的信號。所以植入裝置沒有辦法太小,必須包括可使用數小時或半天的無線充電電池。 接下來,我們一一介紹俱有代表性的產品。

    第一個 Dr. Alan Chow and Vincent Chow 所發明的Artificial Silicon Retina (ASR),商品名 Optobionics TM 是第一個交由公司發展及製造的視網膜下植入器材。
    高達3500個 微光電二極管陣列以及沒有外接的裝置或電源是他的特色,只有ㄧ片小小的晶片(直徑2mm)植入在視網膜下層。已經有大於十人以上的測試案例,但是,術後的視力並不理想,可能與患者所殘存之視神經結細胞的數量與品質有關。

    第二個要介紹的是在德國發展的 Retina Implant AG,擁有1500個微光電二極管陣列( microphotodiode arrays (MPDA )),可以建立更好的空間解析度(spatial resolution),但是需要外接電源。這個裝置將電源供應的線圈繞過眼眶骨外緣,經皮下路徑延長到耳後,使用時與助聽器非常相似。眼球內植入方式是直接穿過鞏膜,將晶片與訊號排線置入視網膜下的空間,將眼內裝置減到最少。
    擁有大於 12 個臨床患者測試的經驗,但是在 2013年二月Alpha IMS study的發表中,若干植入晶片失效和一例視神經損傷,但是,至少有5例重獲不同程度可以幫助日常生活的視力。

    第三個麻省理工學院(MIT Retinal Implant Research Group led by John Wyatt)研發了自己的人工視網膜 (The MIT-Harvard Device)。
    一開始,他們也是從視網膜上植入型開始,但是隨著這的技術逐漸成熟,另外一家視網膜上植入型設備取得絕對領先後,幾年前就已經開始著眼於視網膜下植入型的研發。他們在視網膜下的晶片不同於微光電二極管,使用跟視網膜上植入型類似的微電極陣列(Electrodes array)植入於視網膜下的空間。
    因此,此裝置需要外接攝影機,電源,以及無限傳送信號設備。不同於Argus II 部分是傳輸電源及信號的原件就裝在鏡框上,而眼內感應線圈就固定虹彩旁邊的鞏膜上。

    另外,Bionic Vision Australia 宣稱他是全世界第一個成功完成視網膜下植入手術的機構。也是使用微電極作動,擁有廣角視野裝置(Wide-View device),目前擁有98個畫素解析度,未來 2014年將可達到1024畫素解析度( High-Acuity Device )。
    研究團隊希望能提供具有功能性的中心視力,以便患者能辨識人的面容及閱讀大字體書籍。在原有人工電子耳( Cochlear implant or Bionic ear )團隊的協助下,相信未來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目前視網膜下植入型的發展是百家爭鳴的狀況,但是,目前的臨床試驗情況仍不是很理想,可能是此類科技技術及手術難度都高於視網膜上植入型。不過,由於所植入位置是在更符合生理需求的部分,而且是較容易獲得較高解析度的植入方式,所以,我相信視網膜下植入型會是未來主流的產品,將會成為廣為接受的人工視網膜技術。

    下一次,我們來介紹脈絡膜上植入型(Suprachoroidal retinal implants)。

    MIT-Harvard Device (http://remort.wz.cz/retina/IV/IV.html)
    Retina Implant AG http://retina-implant.de/en/doctors/technology/default.aspx
    Bionic Vision Australia http://bionicvision.org.au/eye/prototypes/high_acuit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