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元代覆亡的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元代覆亡的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元代覆亡的原因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37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Q版王羲之】 《王羲之觀鵝圖》出自錢選手筆,其時南宋覆亡,元朝取而代之,錢選成為南宋遺民,隱居山林,將生活寄託於文學與繪畫,正如他在自己詩中所寫:「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 此畫以青綠設色畫成,王羲之在河畔亭中觀鵝,近處有青蔥林景,遠處的山色與王羲之隔着一片河水,意境幽幻,加上畫中人...
元代覆亡的原因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版王羲之】
《王羲之觀鵝圖》出自錢選手筆,其時南宋覆亡,元朝取而代之,錢選成為南宋遺民,隱居山林,將生活寄託於文學與繪畫,正如他在自己詩中所寫:「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
此畫以青綠設色畫成,王羲之在河畔亭中觀鵝,近處有青蔥林景,遠處的山色與王羲之隔着一片河水,意境幽幻,加上畫中人物與動物等的處理亦比較「Q版」,專家認為畫家營造出這片色彩青翠幽美的桃花源(文人夢幻般的理想世界),令他可以像王羲之一樣專心藝術,暫時逃離當時灰暗絕望的現實世界。
王羲之愛鵝成癖,故有書法家認為其書法多受鵝的優美姿態所啟發,指他通過觀察鵝在水中撥水的姿勢,精進自己寫書法時的手腕技巧。無論如何,其不少愛鵝故事流傳至今,都堪稱美談。比如說他現存的作品《黃庭經》,又被人稱為《換鵝帖》,原因是當年王羲之寫此經,全為了跟一名山陰道士換得一隻鵝。後來李白亦以此換鵝韻事創作七絕《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相信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起落的遭遇,藝術常常都能在絕景中為人開出另一扇窗,讓人有空間鬆一口氣來重新審視自我,再次向現實世界出發。
作品資料:
元代 錢選
《王羲之觀鵝圖》卷
縱23.2cm,橫92.7cm
紙本 設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夏天 #王羲之 #書法 #鵝 #history #apaintingaday #chinesecalligraphy #goos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china #summer
元代覆亡的原因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講起中國古代的海洋活動,人們會首先想起在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艦隊有200多艘船,27 000餘人隨船出海,這麼大規模的水師離開中國本土到海外去,可謂千頭萬緒。組織經驗從哪裡來?如果在鄭和之前中國水師從未有過類似的活動,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們要看看元代的情況。
元代的海外軍事行動意味著大規模遠航的能力已經具備
在忽必烈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發動過幾次著名的軍事遠征。結果證明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蒙古軍隊可以說是無堅不摧。而忽必烈即位以後,把自己的目光伸及海外鄰國。
發動海外征服活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水師。元朝最初倚重的海上的水師力量來自高麗,即今天的朝鮮。後來宋滅亡了,南宋的水上力量也落到了元人手中。還有就是福建海外番商的力量。在福建以泉州為中心,聚居了大批海外的番商,他們中有很多是穆斯林。這些番商掌握了相當雄厚的財力,也控制著很多船舶。元朝就這樣掌握了巨大的水上力量,13、14世紀統治元帝國的蒙古人,已經從「馬上」的民族轉變成一個在海上有行動能力的民族。
兩征日本,「神風」來襲
跨海遠征日本一共發起過兩次。第一次是至元十一年,也就是1274年。南宋的殘餘勢力還沒有消滅,這次元朝對日本的征伐主要是從高麗出發的。元朝出動了蒙古軍、漢軍。漢軍就是原來女真統治區和淮北宋統治區的投降蒙古的力量,再加上高麗的軍隊,從高麗的南端出發去進攻日本,一直到達了日本最南面的九州島。然後遭遇到日本方面的抵抗,被打敗了。當時日本在位的天皇的年號為「文永」,所以日本人將這次戰爭稱為「文永之役」。
第二次對日本的征服是在滅宋以後,至元十八年(1281)。這一次元朝志在必得,出動的戰船有上千艘,比鄭和時代的海上力量要多5倍,分別從高麗與慶元(今天的寧波)出航,遠征的兵力加在一起有十幾萬人,也達到鄭和時代的5倍以上。
幾天以後元軍就到了九州島。九州海濱有個鷹島,元軍在這個地方駐扎下來,準備發起登陸作戰。元朝水師的主要問題是高級將領意見不一致,討論遷延不決。海上的風浪很大,船在海上飄忽不定,於是元水師就在鷹島周圍拋錨,然後像當年曹操進攻東吳一樣,把所有的船用纜繩連在一起,這樣你到我的船上討論,我到你的船上討論,一個小跳板就走過去了。但是時間是不等人的,我們知道每年到了七八月份以後,東南的季風中有些變成颱風了,那就成了大問題了。
就在元軍內部爭執不下的時候,刮起颱風了,靠在一起的船舶互相碰撞,木質船一撞就散掉了,這樣上千條的船舶損失了十分之九,大部分水軍在鷹島上岸。這時候,原南宋水師中一位最重要的將領範文虎認為情況非常緊急,就是取勝又怎麼能班師呢?要趕快回去搬救兵,再調船來。因此統帥部選擇了一百多艘堅好的船趕緊回了寧波,留下來的水師駐在鷹島上,淡水、糧食都成了很大的問題。日本人發現元朝的指揮系統混亂,這可是天賜良機,很快發動進攻,把元軍消滅了。
今天在鷹島上還有一個博物館,專門陳列日本考古打撈上來的元朝水師的遺物。日本當時的畫家還畫過好幾幅圖,遺留至今,叫做《元寇襲來圖》。這次勝利對於日本人精神上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他們總結經驗,知道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的,而是靠上天的保佑,就是那場颱風。所以日本給那場毀滅元軍水師,拯救了日本的颱風起名曰「神風」。大家都知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階段,日本組織了「神風」突擊隊,讓空軍小青年開著飛機去撞擊美國的軍艦。為什麼叫「神風」突擊隊呢?這是日本人希望這種自殺式進攻,會像當年保佑日本人的「神風」一樣,把美國海軍一掃而光。
遠征占城,國王投降
征日本失敗之後,元世祖忽必烈的眼光又投向了東南亞。當時越南北方叫安南,南方叫占城,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安南和我國的廣西毗連,所以元軍可以通過陸地進攻,但是占城不行。
元為什麼遠征占城呢?在海上航行第一淡水不能缺,第二水手的飲食中要有維生素,就是要有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元廷對占城下令,要接待元朝往來的船舶,給吃給喝,加水、提供各種補給品。占城知道元朝國勢強大,同意承擔補給,但是後來補給次數太多,占城承受不了,於是拒絕,而元朝認為占城方面毀約,就出動了水師遠征。
至元十九年(1282),也就是進攻日本的第二年,蒙古大將唆都率軍出航。他水師的主要力量是浙江的駐軍,是原南宋核心地區的海上力量,兵力達數千人。唆都從慶元(即寧波)到福建、廣州,再從廣州繞過海南島到達占城港,即今天越南南方的重要港口歸仁。元軍首先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力量亮出來,要占城投降。占城不降,在沿岸建立據點,建水寨,元軍來了就射箭,不讓元軍靠近。元軍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試圖登陸,最後占城王守不住了,率眾退入山中,以游擊方式抵抗,對元軍造成很大的不便。唆都的辦法就是不退出,佔領占城港周圍的經濟要害地區,讓占城國王在山里受苦受罪。最後國王受不了了,只好於當年冬天遣使臣向唆都上表投降,占城之役才結束。
出征爪哇,功敗垂成
爪哇可以說是今天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元朝在滅宋以後,忽必烈幾番遣使,要求海外諸藩承認它的權威,爪哇都不理睬,有一次還在元使臉上刺了字,就像今天的小青年刺青一樣的,叫做「黥面」。在忽必烈看來,這種侮辱行為,絕對不能容忍,那就要有適當的回答。
所以元朝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派出兩位北方大將,史弼和高興,都是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再加一位維吾爾大臣亦黑迷失。三位大將在爪哇登陸時,發現島上正處於內亂,兩派爭王位,其中一派的首領土罕必阇耶向元軍求救。元軍利用這個矛盾,把另外一派消滅。
土罕必阇耶擊敗對手後,表示要隨同元軍歸國去晉見忽必烈,在動身之前要回去挖出埋藏的珍寶、取來圖籍作為獻禮,史弼、高興既感興奮,也有點警惕,怕他一去不歸,於是派了兩百兵丁跟著,實際上是監視他。土罕必阇耶秘密地組織了自己的力量,把二百元軍全部消滅,然後向剩餘的元軍進攻。元軍見孤立無援,無處得到補給,更怕戰船受到損失,全軍覆沒,只能倉皇退回來。
元代的海外征服是當時亞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它顯示了中國已經具備了從事大規模遠洋活動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協調數百艘兵船的行動,在航行中保持各船間的聯絡,大型船隊遠航途中的補給,將陸戰力量投送到遠離本土的海外,擇機進行陸戰,以及保存有生力量,全身而退,遠航歸國等。這些非常重要的能力,在鄭和遠航之前,中國的水師已經具備了。
回回科學家帶來嶄新的地理知識,繪製了前所未有世界地圖
各位都知道鄭和是回族人,當時稱為回回人。當代絕大多數描寫回族歷史的資料都說,回族最早起源於唐代
到中國來進行貿易的海外商人,實際上回族的主要來源是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到達中國內地的西域人,即當時投降蒙古的西域官僚、軍隊、工匠、知識分子、商人。
地球儀和大地球形說
回回人進入中國內地以後,帶來了很多新的科學知識。入華的回回人中有不少知識分子,通天文曆算。我們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如郭守敬觀測天象時,關注的是二十八宿,角宿、昴宿等二十八個星座,這是中國天文學的傳統。回回人繼承的是希臘、羅馬的天文學,觀測的是黃道十二宮。入華回回人帶來的科學技術中有一部分是地理學的知識,因為他們來自海外,知道海外的情況。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學發達的原因是,政府為了收稅,要記錄帝國各地的情況,同時也為了到世界各地貿易。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元代覆亡的原因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漢人,漢族,漢奸】
文:恭應湘
對於漢奸標籤,中國人往往反射性排斥,究竟這種恐懼從何而來?任教於神戶大學的歷史學者王柯「漢奸考」一文梳理了「漢奸」一詞的源流,指出現代用法所隱含的民族主義其實不符傳統中國文化,並提醒讀者第一個將漢奸論發揚光大的組織,原來是滿清政府。
根據「辭海」,漢奸一詞「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出賣祖國利益的人。」王柯認為,上述定義將「漢奸」視為一種「近代民族主義符號」,與「漢族」、「中華民族」與「祖國」等現代概念捆綁理解,無法完整涵蓋漢奸的歷史之餘,亦會誤讀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繼而錯過近代中國與文化傳統的偏離。
王柯在「漢奸考」首先指出,由「史記」到「明史」均未見漢奸說法,最早的「漢姦」則載於元代「周易衍義」:「李固欲去漢姦而反遭群小之毒吝也。」然而用法乃指「漢朝廷之姦臣」。用法之所以無涉民族概念,皆因當時「『漢』還沒有成為一個民族集團的專用概念。」
中國自古無「漢族」
近代以前,「漢」的指稱歷來有不同含義,但盡皆無關乎民族。漢起源於河流之名,在「史記」和「漢書」中,對外借代劉氏政權,相對於楚和胡人,對內則借指漢王朝宗室。三國之後,漢室覆亡,漢的含義亦隨之變化,由「宋書」到「五代史」,「漢地」、「漢土」說法已蛻變成中央王朝的統治地區。而由清政府修撰的「明史」五次提及「漢人」,亦是指相對於周邊國家的「中國王朝屬民」;明朝本身傾向使用「中國之人」說法,亦表現出「歷代以『天下』為己任、由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共同特徵」,亦即「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民族政權』」。「如果這種對於民族與國家關係的認識,能夠完全主導中國所有統治者的政治意識和民眾心理,那麼就很難想像在漢語中會出現帶有強烈的排斥其他民族意識的『漢奸』一詞。」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心態轉變,逐步衍生出民族意識,與異民族入主中國關係密切。王柯指出,漢人以外的集團在中國地區建立王朝,鮮少沿用「中國之人」形容漢人,否則意味自己並無統治中國的合法性,於是將「本來就生活在『中國』之地、保持中國文化傳統的人們」稱作「漢人」。「中國歷史上的非漢民族集團的王朝,特別是外來征服王朝的建立,才是將『漢』改造成一個人類集團符號的最大契機。」上至北魏,下迄遼、金皆然。不過時至元朝,即使人分四等,亦是根據地緣和文化標準(「若女真、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真生長漢地,同漢人」),多於以民族血緣為依憑。
及至清代形勢匹變。有別於歷代非漢人政權,滿清由建政初期即民族意識高昂。努爾哈赤對「漢人、蒙古並他族類」戒心甚深,順治諭宗人府「停習漢字專習滿書」、嚴懲漢人逃亡奴隸、拒絕重用「漢軍」漢臣等等,都是族群歧視例子。「對於新生的清王朝來說,『漢』是一個與『滿』相對立的民族集團,是一個需要時刻提防的危險對手。正是因為清初的這種思想與制度,『漢』作為一個民族集團名稱,開始廣泛滲透到中國一般民眾的意識當中。」
雍正最愛漢奸標籤
不過民族意識還未足以衍生「漢奸」,一日清廷對漢人抱持敵對心態,官方就不可能出現「漢奸」一語。清代使用該詞最早見於漢人貴州巡撫田雯所著「黔書」:「苗盜之患,多起於漢姦。」此前清廷肅清雲南、貴州一帶的明朝殘部,並行「流官」(科舉出身官僚)與「土官」(當地精英集團)雙重統治制,康熙年間田雯力行「改土歸流」,推廣儒學教育,之所以會譴責「漢人中的壞人」唆擺苗人反清,可見田雯在改土歸流政策中「發現了『漢人』與清政府存在著共同的利益」。王柯表示,「改土歸流」和「漢姦」首現於「康乾盛世」並非偶然,而是清廷一改作風,宣揚「滿漢一體」的結果。雍正頻繁使用「漢奸」一詞指斥勾結苗人土官的漢人,旨在展示一套漢奸的理論:「因為清朝與漢人具有共同的利益,於是反對清朝政策的漢人,就是損害漢人利益的壞人。換言之,漢人如果幫助了清王朝,就是幫助了漢人自己。」亦是此時,「漢姦」寫法逐步過渡為「漢奸」,專指「內部勾結外敵之人」。
後來列強入侵,漢奸所涉範圍對象又見一變:有鴉片戰爭前後勾結「夷商」走私鴉片的華商,有中法戰爭為法軍「廣招沿海匪」的打手,亦有甲午戰爭刺探軍情「賄賂密通」的間諜,「隨著帝國主義列強不斷加深對中國的侵略,漢奸一詞超越了南方非漢民族集團問題及清朝在該地區施政方針的領域,變成了『幫助外國侵略中國之中國人』,成為了一個關乎中外關係的術語」。由於列強侵略切實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漢奸說法亦隨之深入民心,促成後來義和團爆發,以懲罰信奉耶教、結交外人的「教民漢奸」。此時漢奸之「漢」已完全等同於「清」。
這種滿漢不分的論調當然不符現今的漢奸定義。轉變契機出現於 20 世紀初,革命派為推翻清政府,重新闡發漢奸一詞。官方宣傳滿漢一家,民間則以「民族大義」抗衡,將滿清劃為外人,協助外人打壓漢人者,才是真漢奸。由「扶清滅洋」的吳三桂、尚可喜;「助滿洲殲滅太平王」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諂媚那拉氏枉殺中國義士」的張之洞;到「為滿清阻止遊學生進步」的蔡鈞,乃至「助滿清官吏搜刮中國貨財孝敬滿洲承抽各行」的鉅賈劣紳,皆為漢奸。孫中山批評入仕漢人「死心於虜朝者」,「蹈於奸邪」、「忘本性、昧天良」,多被「愛國志士、忠義之民…… 以漢奸目之」。更有甚者,同盟會書記劉道一為文「驅滿酋必先殺漢奸論」,劃分六類漢奸:「倡偽維新之論,保皇之名」、「殘漢媚胡」、「立憲派」、「官吏之暴者」、「監督、官兵」以及「假新黨」。革命派的漢奸論將「漢」視為一種民族概念加以發揚,以此否定滿清統治的正當性,其理論基礎即是近代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思想。
王柯指出,現代漢奸論明明不符中國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仍然不逕而走,原因在於中國無力抵禦列強,在反省過程中「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地學習並模仿侵略者創造的『文明』」,結果「逐漸放棄自己的文明模式而與近代國際社會接軌…… 最終不得不走上了拋棄王朝體制、建設近代國家的道路」。民族國家思想此時引入中國,革命烙下民族印記,人民「對『國家』的認同被扭曲為對『民族』的認同」,直至今日。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詳細全文:
http://bit.ly/36UR0Tl
延伸專題:
【唐明:漢奸該怎麼翻譯?】
https://goo.gl/1ndTjv
【唐明:罪人‧義人‧凡人】
https://goo.gl/pLdGYD
【橡膠泡沫爆破終致滿清覆亡?】
http://bit.ly/2Y7Q5vl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