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返到母校一遊,畢業超過30年,校內格局大體上是沒有變,只是,見到那些「標誌性」的足球機已少了學生投入去玩,跟我們那時上學前小息放學時「飛」心似箭般衝落過百級樓梯去霸枱的情景,似乎難再復見!
當陳永堅校長和黃嘉明副校長帶著我走過校舍6樓,陳校長提到以往這一層是給予校內的神父居住的,不准學生走過,...
之前返到母校一遊,畢業超過30年,校內格局大體上是沒有變,只是,見到那些「標誌性」的足球機已少了學生投入去玩,跟我們那時上學前小息放學時「飛」心似箭般衝落過百級樓梯去霸枱的情景,似乎難再復見!
當陳永堅校長和黃嘉明副校長帶著我走過校舍6樓,陳校長提到以往這一層是給予校內的神父居住的,不准學生走過,我自己也忘了當時是否這樣,然後我又問道:「現在呢?」陳校長:「已沒有了!」 我隨即在心裡有一大個問號,也問校長已沒有神父?神父們的影像仍一直深存腦海,我尤其記得貝照良神父(意大利人),他是當時校長,也是最和藹可親,他的廣東話,更是相當標準!
陳校長指出現時願意擔當神父的人...已很少!我直覺,那就似是某些行業—-愈來愈少人入行!以往就聽其他師長說過,像貝照良神父等是非常清修、刻苦,就是要捨棄很多很多俗世人所追求的,14歲便到香港,之後又到中國,講授傳道,幫助別人,當然勇氣也不會少,來到異鄉,想必生活也同樣艱苦,但他們的堅毅一生,教育了我們!
神父逐漸減少,這是在全世界都一樣,就像母校屬慈幼會,目前已沒有神父是慈幼會學校的校長(如我沒有聽錯)。 我並非教友,也並非在探討這個問題,了解不多,談到這裡,希望不會令大家感到有冒犯之意,也確只想攤出自己感覺而已。雖然我到如今仍沒信仰,可貝照良神父等依然令我感到他們是「莊嚴」的;雖然離開母校從沒聯繫,但在心中一直尊敬,貝神父臨離開前三數年自己也曾到黃竹坑一個療養院舍見過他,當時他已不良於行,也理所當然不記得我,但他也是真的「不記得」了,説話也含糊,可他的聲缐,是一種不能忘掉的聲音。
忘了忘不了,都是你我的人生。眼前看著貝神父,想到了,「奉獻」!也特別告訴大家,當時在院舍照顧貝神父的其中一位,是昔日同班同學,就是他通知我,這位簡姓同學,甘願捨棄自己工作,在院舍領著微薄薪水(對不起,這沒貶意),去照顧貝神父(及其他人),也住宿在院舍,簡同學某程度上,絕對比我們更靠近那種「奉獻」的精神!
#香港鄧鏡波書院
#香港鄧鏡波英文書院
傳道人薪水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美心要請年輕人 — 瞧那個叫「世界是你們的」的神話】
在 19 年大出風頭的美心集團,將在今年重啟「見習管理生」計劃。集團高層接受《星島》訪問,表示會「大增年輕人主導權」,想聘請初出茅廬的學位持有人。包括前線、營運、供應鏈、人力資源等部門等,全部都要人。報道引述高層表示,請不到後生仔,亦不知道為何,但總之集團市場面向年輕人,集團需要年輕人加入,「世界未來需要年輕人」。
我們經常聽到「世界是你們的」,從毛主席名言、各行各業的潛規則,到特區政府歷年推出的青年工作,大家都不介意說一些鼓勵後進的漂亮話。我由非常年輕時,聽到不再那麼年輕,還是繼續在聽。有趣的是,「青年人很重要」這類話,通常是由幾十歲的社會賢達來說,而不是由年輕人自己說。例如 TVB 第一個夠膽表示公司已經老化的人,其實是發聲自幾十歲的大股東。
然而稍有閱歷的人,也不會把「世界屬於年輕人」當真。你要是當了真,必付出代價。我記得 DQ 立法會議員是怎樣開始的。首先由梁天琦等人開始,一直到梁游二人,他們當年 20 至 30 之間。之後接連到羅冠聰、劉小麗、姚松炎、周庭、梁國雄等等。這些人政治想法不一樣,但共通點就是年輕。可能是物理年齡年輕,可能是首次進入議會,一張白紙。
這些事為何開始,可以解釋以中國政治或者深入的憲法辯論,然而說穿了可能都是「議會不需要新人」,因為新人有新思想,議會不需要;新人也沒有歷史,政權可以拉動的弦線不多,安全系數很低,先擊落了才安全。所以 2016 年就已經告訴大家,社會不需要年輕人,年輕人是多餘。如果你是年輕人,入老大黨找個「師傅」扶你上去比較安全,直到師傅自己也不行再另當別論。
尤其要提防經常強調自己支持年輕人的單位。像這次美心,就十分「立 flag」。他們需要你,把你哄得飄飄。他們需要你亦不假,因為每個事業乃至政權、國家都需要續命,說出來也好聽,可以吸引更多下線,但他們多數不會容許你發明新事物,他們需要你,需要你進去跟著他們的路線走。究竟他們是純粹的吸血鬼,還是傳道授業者,你找一次故意走另一條路線,好當測試底線就知道。吸血鬼需要光,但不是真正的光,而是人造光,燭光、電燈等。真正的太陽他們受不了。你嘗試一下妄撞,看他們是否馬上就要控制你,放一批狼狗出來咬人。香港社會其實是稍遇挑戰,就馬上露出原型。
這頭百年吸血鬼張牙舞爪的高峰,就是 2019 年間。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一切事情都未發生時,大亂是如何醞釀的?是激烈衝突階段之前,警察已經在金鐘地鐵站四處搜身,還有相片是一堆年輕人好像少年預備犯一樣排排企搜身,這張相片瞬間激起頗大公憤。當然之後連續幾個月,你的臉孔年輕一點,在街上也很容易被針對。還有像美心太子女伍淑清之類,為了向中國和自己解釋為何香港如此躁動,他們使用的語言和解釋方法,也很有針對性,基本上把所有年輕人也早早推向對立面。曾經有人說過,年輕人被社交網絡洗腦,會放棄年輕人。他們好像不知道,社交網絡的讀者多數同時是社交網絡的作者,沒有單方向洗腦的。若果是自己洗自己腦,那算不算是洗腦?
究竟香港社會是怎樣對付後生仔的?除了制度上、人事上阻礙他們上流,還有很多手段。過了經濟紅利期之後,社會上就粗略有兩班人,一定有很多衝突,制度上肯定要有補償,因為大富翁遊戲是天然地嚴懲後來入場的玩家,不然他們沒甚麼「聽話」的「誘因」,因為你的大論述已經將他們事先踢出了 stakeholder 之列。每年夏天,某知名「人力資源顧問」都會有一個訪問梗局位,告訴年輕人搵工不要抬價,要吃得苦,諸如此類,年年如是。經濟不好,他們這樣說,到經濟好,他們又這樣說。
政府高官和政策語言到今天還在說,年輕人搵工去大灣區啦。那你其實在對社會發放以下訊息:這裡的芝士已經被我們吃光,你們去別處吃爛飯殘羹好了。當然要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應是中國發下來的政治任務,但特區政府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好像已經擺出一個放棄治療的姿態。也許是政務官的狡猾,有意無意將大灣區政策和「改善民生」混而為一。如果連改善民生、為年輕人創造「出路」這樣的基本工作,都期望「大灣區」幫你外賣做好,特區政府的存在意義是甚麼?政務官每個月的薪水,又是甚麼意義?
這些年究竟香港經歷了怎樣的單一世代狂歡?可以看見的痕跡之一:大學生每次有事,大叔們就會藐嘴藐舌,世仇一樣。久而久之,真成了世仇。現在大學管理層也加入了大叔的壓迫隊伍。我們的社會神話是這樣的:只要你乖乖等,你都可以上位做社會賢達。然而在大衝突之前,其實大家已經對神話幻滅心知肚明。現在大家都不一定打算進 TVB 裡面等,Coffee 離開了 TVB 反而很紅;Viu 那班年輕人,不用等到 40 歲才做「年輕人偶像」,或者 40 歲做政黨的第二梯隊,現在就紅,成名要趁早。
據說中國共產黨有 9,000 萬人,每年高等學府的高材生,早早就被吸收進了黨。不是說那裡就一定有年輕人真正發揮的機會,但搞掂了一大班後生仔,說了一個仍未幻滅的故事,做事起碼有一堆人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而不反對。另一邊廂,當你在《環球時報》讀過伍淑清咬牙切齒的敵意宣示,你也會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作以直報怨的反應。反映在市場上,好了,現在他們又要來說等下就可以上位的香港神話了。
傳道人薪水香港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美心要請年輕人 — 瞧那個叫「世界是你們的」的神話】
在 19 年大出風頭的美心集團,將在今年重啟「見習管理生」計劃。集團高層接受《星島》訪問,表示會「大增年輕人主導權」,想聘請初出茅廬的學位持有人。包括前線、營運、供應鏈、人力資源等部門等,全部都要人。報道引述高層表示,請不到後生仔,亦不知道為何,但總之集團市場面向年輕人,集團需要年輕人加入,「世界未來需要年輕人」。
我們經常聽到「世界是你們的」,從毛主席名言、各行各業的潛規則,到特區政府歷年推出的青年工作,大家都不介意說一些鼓勵後進的漂亮話。我由非常年輕時,聽到不再那麼年輕,還是繼續在聽。有趣的是,「青年人很重要」這類話,通常是由幾十歲的社會賢達來說,而不是由年輕人自己說。例如 TVB 第一個夠膽表示公司已經老化的人,其實是發聲自幾十歲的大股東。
然而稍有閱歷的人,也不會把「世界屬於年輕人」當真。你要是當了真,必付出代價。我記得 DQ 立法會議員是怎樣開始的。首先由梁天琦等人開始,一直到梁游二人,他們當年 20 至 30 之間。之後接連到羅冠聰、劉小麗、姚松炎、周庭、梁國雄等等。這些人政治想法不一樣,但共通點就是年輕。可能是物理年齡年輕,可能是首次進入議會,一張白紙。
這些事為何開始,可以解釋以中國政治或者深入的憲法辯論,然而說穿了可能都是「議會不需要新人」,因為新人有新思想,議會不需要;新人也沒有歷史,政權可以拉動的弦線不多,安全系數很低,先擊落了才安全。所以 2016 年就已經告訴大家,社會不需要年輕人,年輕人是多餘。如果你是年輕人,入老大黨找個「師傅」扶你上去比較安全,直到師傅自己也不行再另當別論。
尤其要提防經常強調自己支持年輕人的單位。像這次美心,就十分「立 flag」。他們需要你,把你哄得飄飄。他們需要你亦不假,因為每個事業乃至政權、國家都需要續命,說出來也好聽,可以吸引更多下線,但他們多數不會容許你發明新事物,他們需要你,需要你進去跟著他們的路線走。究竟他們是純粹的吸血鬼,還是傳道授業者,你找一次故意走另一條路線,好當測試底線就知道。吸血鬼需要光,但不是真正的光,而是人造光,燭光、電燈等。真正的太陽他們受不了。你嘗試一下妄撞,看他們是否馬上就要控制你,放一批狼狗出來咬人。香港社會其實是稍遇挑戰,就馬上露出原型。
這頭百年吸血鬼張牙舞爪的高峰,就是 2019 年間。其實現在回想起來,一切事情都未發生時,大亂是如何醞釀的?是激烈衝突階段之前,警察已經在金鐘地鐵站四處搜身,還有相片是一堆年輕人好像少年預備犯一樣排排企搜身,這張相片瞬間激起頗大公憤。當然之後連續幾個月,你的臉孔年輕一點,在街上也很容易被針對。還有像美心太子女伍淑清之類,為了向中國和自己解釋為何香港如此躁動,他們使用的語言和解釋方法,也很有針對性,基本上把所有年輕人也早早推向對立面。曾經有人說過,年輕人被社交網絡洗腦,會放棄年輕人。他們好像不知道,社交網絡的讀者多數同時是社交網絡的作者,沒有單方向洗腦的。若果是自己洗自己腦,那算不算是洗腦?
究竟香港社會是怎樣對付後生仔的?除了制度上、人事上阻礙他們上流,還有很多手段。過了經濟紅利期之後,社會上就粗略有兩班人,一定有很多衝突,制度上肯定要有補償,因為大富翁遊戲是天然地嚴懲後來入場的玩家,不然他們沒甚麼「聽話」的「誘因」,因為你的大論述已經將他們事先踢出了 stakeholder 之列。每年夏天,某知名「人力資源顧問」都會有一個訪問梗局位,告訴年輕人搵工不要抬價,要吃得苦,諸如此類,年年如是。經濟不好,他們這樣說,到經濟好,他們又這樣說。
政府高官和政策語言到今天還在說,年輕人搵工去大灣區啦。那你其實在對社會發放以下訊息:這裡的芝士已經被我們吃光,你們去別處吃爛飯殘羹好了。當然要將香港融入大灣區,應是中國發下來的政治任務,但特區政府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好像已經擺出一個放棄治療的姿態。也許是政務官的狡猾,有意無意將大灣區政策和「改善民生」混而為一。如果連改善民生、為年輕人創造「出路」這樣的基本工作,都期望「大灣區」幫你外賣做好,特區政府的存在意義是甚麼?政務官每個月的薪水,又是甚麼意義?
這些年究竟香港經歷了怎樣的單一世代狂歡?可以看見的痕跡之一:大學生每次有事,大叔們就會藐嘴藐舌,世仇一樣。久而久之,真成了世仇。現在大學管理層也加入了大叔的壓迫隊伍。我們的社會神話是這樣的:只要你乖乖等,你都可以上位做社會賢達。然而在大衝突之前,其實大家已經對神話幻滅心知肚明。現在大家都不一定打算進 TVB 裡面等,Coffee 離開了 TVB 反而很紅;Viu 那班年輕人,不用等到 40 歲才做「年輕人偶像」,或者 40 歲做政黨的第二梯隊,現在就紅,成名要趁早。
據說中國共產黨有 9,000 萬人,每年高等學府的高材生,早早就被吸收進了黨。不是說那裡就一定有年輕人真正發揮的機會,但搞掂了一大班後生仔,說了一個仍未幻滅的故事,做事起碼有一堆人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而不反對。另一邊廂,當你在《環球時報》讀過伍淑清咬牙切齒的敵意宣示,你也會基於利益共同體的本能,作以直報怨的反應。反映在市場上,好了,現在他們又要來說等下就可以上位的香港神話了。
傳道人薪水香港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答案公佈】寫下10個職業,當中9個為曾領薪或獲利、真正做過的工作,請猜猜哪1個為假的。
1. ✅ 教會傳道人:很驚訝有這麼多人選這個... 因為不像傳道人嗎... 😅 其實我在德國或香港一直都是教會牧者,雖然是部分時間義務性質,但其實教會「義務」也有薪水的啊。
2. ✅ 大快活廚務助理:中五暑期工。晚上兼職做大快活廚房仔。非常好玩。
3. ❌ 圖書館管理員:假的!
4. ✅ 商場扮公仔人員:嗯... 被一羣小朋友「圍毆」的暑期工作經驗,我試過... 我真係試過... 在商場裡面遊走,盡力地避開小朋友襲擊。首先是一隻毛公仔老虎,穿上一小時後身體全濕。後來,老闆換了一隻內置風扇的「人體翠兒」(身體好長,個頭好細).. 非常可怕..
5. ✅ 神學院老師:嗯... 已經快七年了。不知道是否終生職業呢?
6. ✅ 公司文員助理:中七暑期工。灣仔合和中心返工。人生唯一一次經驗早上迫巴士、中午Lunch time 搵位食飯的打工仔生活。
7. ✅ 興趣班結他導師:教會社區中心興趣班。本身打算純粹事奉,豈料原來也有一點薪金。
8. ✅ 教會福音幹事:蒙召了,大學畢業後找一份教會工作預備讀神學。2002年。沙士。經濟低迷。大學生畢業起薪 HKD 7000。
9. ✅ 報紙檔疊報紙工人:另一份中五暑期工。清晨四點鐘起床.. 踎在地上與姨姨們一起疊報紙.. 每天清早起床幻想自己是方展博。但做了一個星期太辛苦沒有做了。🙈
10. ✅ 小學補習老師:大學時期的外快工作。還記得小朋友叫嘉曦。嘉曦,你好嗎?結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