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健康平均餘命202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健康平均餘命202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健康平均餘命202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健康平均餘命2021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超前部署健康長壽 縮減「不健康生存年數」 2021-08-17 聯合報 /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陳亮恭/台北巿立關渡醫院院長老化 台灣的平均餘命再創新高,但平均餘命增加的同時,卻發現「不健康生存年數」也逐年提高(二○一八年平均餘命為八十點六九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八點四一歲),這個數字雖與...

  • 健康平均餘命2021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7 08:56:07
    有 53 人按讚

    ⭐️超前部署健康長壽 縮減「不健康生存年數」
    2021-08-17 聯合報 /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陳亮恭/台北巿立關渡醫院院長老化

    台灣的平均餘命再創新高,但平均餘命增加的同時,卻發現「不健康生存年數」也逐年提高(二○一八年平均餘命為八十點六九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八點四一歲),這個數字雖與歐洲國家相仿,但趨勢卻相反,歐洲走向縮短而台灣走向延長。

    雖然長壽是社會共同的目標,但我們追求「健康平均餘命」的延長,並壓縮「不健康生存年數」,否則人生最後一段旅程臥病在床,生活起居需仰賴他人照顧,也非大家所樂見。

    要有效縮減「不健康生存年數」,須以「生命歷程觀點」切入,在人生不同階段提供個別化方案。以主觀感受與動機而言,四、五十歲青壯年是相當重要一群,需要及早關注健康餘命。政府要制定政策超前部署,提升國民健康,才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縮短。長照2.0強調向前延伸預防失能,但二○一八年統計卻看到失能持續加重,政府必須深切反思以導正台灣未來。

    作者施振榮雖然已進入國人平均失智、失能的年紀,但相當留意自己的健康情況,每天盡力達成日行萬步的目標,同時在心態上保持健康,每天動腦筋,積極強化身心功能,目標就是要縮短自己的「不健康生存天數」,以「天」取代「年」的眼光提升健康。

    政府該如何有效縮短「不健康生存年數」?我們認為必須推動更為有效的政策,失能與失智的預防雖有可行性,但具體成效需要兼顧多樣性、頻率與一定強度(卅分鐘微喘的運動),絕非目前社區活動能夠達成,政策不能僅重視活動參與,更須重視介入成效;另一方面,政府要強力促成高齡服務的整合,老化過程中疾病與功能衰退是交錯發生的,健保重視檢查、藥品與治療,非藥物的生活介入缺乏支付,導致醫療體系錯失介入時機,只能提供醫療而缺保健;第三,政府、醫療體系、社區服務與國民都要有正確的認知,世界衛生組織揭櫫的「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健康長壽」、「整合照護」常被各界以字面翻譯任意解讀,忽略原始定義內涵與策略,執行上更需跳脫醫療、長照差異立場,以國民生活為積極目標,制定具有系統性觀點與全方位策略的政策。

    此外,我們積極建議四、五十歲青壯年應該養成以下五個習慣,方能享有健康長壽的老後:一、多元、持續且有強度的運動;二、終身不倦的多元學習;三、按時執行的預防保健;四、跨領域與跨世代的社會網絡;五、目標一致的慢性病管理。理想的老後生活得來不易,養成習慣而持續執行就能在不經意間獲得理想人生;特別是運動、學習與社會網絡三個面向,都必須要具有多元性與強度。成效並非理所當然,一時的活動滿意度也不等於具體成效,唯有逐步養成習慣、修正生活方式,才不會持續擴大「不健康生存年數」。
    只有在政府與國民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超前部署,我們才有望能在一、二十年後翻轉今天看到的數據,讓「不健康生存年數」有效縮短,讓長壽成為真實的祝福而非令人擔憂的詞彙。

  • 健康平均餘命2021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6 15:02:59
    有 95 人按讚

    #性別教育 #性別平等 #臺灣社會 #國際指標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公布2021年性別圖像
    https://gec.ey.gov.tw/Page/8996A23EDB9871BE

    包含:(1)權力、決策與影響力;(2)就業、經濟與福利;(3)人口、婚姻與家庭;(4)教育、文化與媒體;(5)人身安全與司法;(6)健康、醫療與照顧;(7)環境、能源與科技

    ❗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 GII),
    2019 年我國性別平等居全球第6 名,亞洲第1 名

    ❗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 GGI),
    2020 年我國性別平等居全球第29 名

    ❗我國歷年兩性平均時薪差距低於美、日、韓等國家,
    自2009 年17.9% 下降至2019 年14.2%

    ❗我國人口性比例35 歲以前,男多於女,
    35 歲以後女多於男,此分水嶺逐漸前移

    ❗國人有偶比率較10 年前下降、離婚比率上升;
    同性婚姻專法滿週年結婚登記對數達4,087 對

    ❗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下降逼近於1,
    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逐漸攀升

    ❗我國高等教育各等級女性畢業生占比皆增加,
    但女性碩、博士占比與國際比較仍有落差

    ❗各主要國家高等教育階段仍存在
    「男理工、女人文」之性別隔離現象

    ❗教育職場存在性別差距,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及園長、大專校院校長
    性別比例最為失衡

    ❗我國兩性參與終身學習比率均低於
    OECD 國家平均,又男性參與率低於女性

    ❗兩性規律運動比率仍有落差,
    35-39 歲女性比率未及2 成,
    13-17 歲青少年性別落差最大

    ❗2018 年我國兩性學生參與PISA 評量結果,
    各素養成績之性別差距縮小

    ❗性侵害事件通報被害人超過8 成為女性,
    兩性被害人均以12 歲以上未滿18 歲者居大宗

    ❗國人女性平均壽命、健康平均餘命
    及不健康平均餘命均大於男性

    ❗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兩倍

    ❗西醫師、牙醫師及中醫師
    男性人數為女性2-3 倍,
    護理師仍以女性居多

    ❗水電、營建、運輸等業女性從業人員
    占比均未及四分之一,
    大眾運輸女性駕駛仍偏低

    ❗男理工、女人文,
    職業性別隔離造成薪資落差,
    大部分業別相較10 年前
    性別差距已有縮小

    ❗女性研究人員占研究人員比率,
    我國、日本及南韓均不及3 成,
    仍有努力空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