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產品中有3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精神病患暴力挖人眼球?!】 有些事情我早已不想再提,因為就這麼回事:誰來買單? 民眾的憤怒,官方的形式,病人的權益,都有很多可說。 人人誇海口說大話,但沒人要買單,就這麼回事,再說有什麼意思呢? 還是來重提以前曾說過的故事吧… —— 「醫生,我什麼時候才能出院?」一位50歲的女病人靠在護理站旁...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黃大裕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14:40:45

最後一晚啦~ 第一次在醫院住這麼久,都有點習慣了呢😂 這篇我就紀錄一下我的醫院囉! 住院當天才會告知妳的病床 台北長庚健保病房- 想排單人房,前兩天沒排到只能住健保房(4人一間) 其實健保房沒有想像中的不好,因為空間蠻大的沒有很擠,然後每一床拉上簾子後就有個人空間,只是~就是像有室友一樣,廁所共用...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陳余落雁 / 桃園 台北 美食 旅遊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14 14:24:08

三天三夜 ❤️ 5 小時 這是一個跟時間有關且飢寒交迫的故事。(文長慎入) 事情發生在去年二月中旬,那時新聞剛開始報導新冠肺炎,也開始要憑健保卡購買醫療口罩。 那時R說即將要住院開刀,將近要休養一個月,我說想去探病,R說不行,我說那我現在過去看你,R說只給你10分鐘。 我已經儘快出門趕過去,...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0:04:10

《時區》——時事篇 / 這陣子,大家應該對於「#重大傷病卡 擬取消優免」有所耳聞,眾多關懷精神疾病的單位聯合發起「公共政策參與平臺」附議活動,呼籲各界「支持慢性精神病患持續健保重大傷病優惠」。https://reurl.cc/5qGDRq 雖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想把九宮格的最後一格獻給這個議題,也為...

  •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0:36:57
    有 500 人按讚

    【精神病患暴力挖人眼球?!】
    有些事情我早已不想再提,因為就這麼回事:誰來買單?
    民眾的憤怒,官方的形式,病人的權益,都有很多可說。
    人人誇海口說大話,但沒人要買單,就這麼回事,再說有什麼意思呢?

    還是來重提以前曾說過的故事吧…

    ——
    「醫生,我什麼時候才能出院?」一位50歲的女病人靠在護理站旁低頭問我,當時的我在護理站裡面寫病歷。
    「你住院住多久啦?」我頭也不抬反問。
    「十年。」她冷靜地說。
    我抬起頭來,說:「住那麼久啊?那你記得當初是為什麼會送來住院嗎?」
    「因為我掐我女兒脖子。」她依舊冷靜。
    「那可不行,你只好繼續住啦。」我找出護理站倉庫裡面的陳年病歷,翻看厚厚一疊。

    「可是我不會再這麼做了。」她這麼說。
    「那…你如果覺得你不會再這麼做,就請你家人來幫你辦出院啊!」這位病人其實在病房長期病況穩定,確實達到出院標準。
    「他們要我繼續住。」她無奈地說。
    「那你就繼續住啊。」
    「那我什麼時候才能出院?」她不死心再問。
    「你家人來幫你辦出院,你就可以出院囉。」也只能這樣,難道讓她自己幫自己辦理出院嗎?

    「那我不是永遠不能回家?」她說。
    「病況穩定,可以申請外出,或著短期回家院外治療啊。」醫院有規定,病情穩定的長期慢性患者可以在家人陪在身旁的前提下,外出走走,甚至回家小住。
    「我家人都不帶我回家。」
    「妳先生不是假日都會來看你嗎?」我記得有一位經常來探望的家人。

    「那是她哥哥,不是她先生。」護理站裡頭值班的護理師說。
    「那她先生怎麼不來?」我問護理師。
    「她先生車禍腦袋受傷,只能坐輪椅,自己生活都有問題,怎麼照顧病人?」護理師說。

    這位病人病況穩定,個性溫和,在這個病房裡還會幫年邁病人取餐,吹頭髮。個子嬌小瘦弱。先生雖然有狀況,但哥哥支持度佳,願意來看病人,也不會積欠醫院伙食費。
    這位病人在病房也幾乎沒聽過任何暴力或是無法藥物控制的精神病症狀如幻聽妄想等等。

    請問各位:【她什麼時候可以出院?】

    我告訴你,除非她家人把她帶回家,不然她【永遠出不了院】。

    為什麼?

    因為這樣配合的病人,哪裡找?
    天底下多的是:病況不穩,個性暴烈,欺負其他病人。個子高大壯碩。家屬不來看病人,積欠醫院伙食費,一天到晚吹毛求疵要告醫護的。
    這種精神病患,誰敢收?

    「ㄟ不是,嚴重的病人你不收,收穩定的病人幹嘛?」我問護理師。
    「醫生你知道我一個人要照顧幾個病人嗎?」護理師插著腰反問我。
    「幾個?10個?了不起20個?病人都很穩定啊。」
    「我要照顧這整棟兩層樓共80個病人,光發便當取餐就花不少時間。」護理師忙著寫工作紀錄,頭也不抬地說著。「每個病人都暴力,班怎麼上?」

    「這邊的病人會暴力嗎?」我問。
    「偶爾還是有的會啊,我就被打過好幾次。」護理師摸著後腦杓說。
    「也是,我以前也被青少年患者拿木棍毆打,腰部瘀青,眼鏡壞掉。幸好旁人上前阻止。」我回憶道。大家這時候都會苦笑著分享自己過去的(被打)戰績。

    「醫師你也會被打喔?那怎麼辦?」
    「我是菜鳥,老鳥說忍一忍就算了,說我上輩子欠他的。」
    「這老鳥醫師怎麼那麼佛心?」
    「當然佛心啊!被打的又不是他!!」我這麼回。即使我知道:當年這位老鳥醫師很可能也被其他病人打過。

    --
    好了,故事還有太多,避免變成牢騷,就此打住。

    護理師被打,醫師被打,自認倒楣,沒人買單。
    病人權益,家屬權益,含淚自吞,沒人買單。

    以這病人為例,司法有介入嗎?警察有介入嗎?直接塞給醫院。

    住院費用呢?健保支付,全民買單。
    住院費用健保出得多嗎?杯水車薪。很少醫院有慢性精神病房,就是因為賠錢。

    更重要的是系統性問題:好的乖的配合的病人,塞滿病房。
    這樣才有理由拒絕那些壞的不配合的家屬更惡劣的病人:我們病房已經滿了!

    沒人要管,沒人買單,鍵盤網民能做什麼?
    「能關注這件事,然後把層級擴大到立法層面,法治及司法層面。不要把病人刑期跟治療綁在一起丟給醫院丟給醫師。」

    要判刑的,監獄要有治療功能。不是有病的就丟出來。
    要治療的,不要健保全部買單。該出的錢要出,不要凹健保。
    醫護被打歪了,病房也不會有警察站崗。這不切實際。
    有犯刑的患者,刑期日期強制住院要給法官決定,醫院配合。
    醫院既然沒有保防能力,那麼就要司法單位自己設立專門醫院,才有辦法處理。硬丟給沒保防能力的醫院,最後就是現況:病房住滿乖順的病人。

    民眾持續的關注,讓關注的漣漪擴大,慢慢會凝聚共識。
    然後立法委員會動,立法之後行政會動,慢慢的,快則十年後,會看到曙光。

    (照片來自網路奇摩新聞)

  •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4 18:44:27
    有 1,460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85例本土、15例死亡,陳時中:雙北確診數往下是較好的趨勢;近月確診的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居家快篩指引本周公布,學者籲結合企業、社區篩檢;航空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加嚴新措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新增185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個案,新增死亡15例。新增確診中仍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雙北市確診人數都往下,疫情比較平穩,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

    昨日傳出有護理師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陳時中上週表示將開放居家快篩,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在11日核准3款居家快篩試劑,最快本週抵台,相關指引也預計本週公布。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居家快篩相關指引,食藥署已有草案,民眾在前端購買時就會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有結果後轉介到醫療院所,所有流程都會公布。

    ■陳時中:確診人數下降,仍不能鬆懈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今天新增的185例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13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桃園市10例,苗栗縣7例,花蓮縣4例,彰化縣及新竹縣各3例,宜蘭縣2例,台中市及雲林縣各1例。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5例中,37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3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今天新增15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9位、女性6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8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13日,死亡日介於6月5日至6月13日,只有1位沒有慢性病史,截至目前台灣的致死率為3.4%。

    陳時中表示,確診數較平穩,從發病日和確診日看數量,都呈現往下,雙北市確診數也往下,是比較好的趨勢,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才行。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現在確診數下降,但愈來愈分散,在各社區廣設篩檢站的效果下降,隨著檢疫、居家隔離人數減少,台北市要改採「冷區殲滅戰」,恢復過往精準疫調,詢問確診者發病前兩、三天接觸者,透過同心圓方式,精準將感染者找出來,從源頭開始管制。

    ■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不過仍維持10+7天隔離政策

    陳時中表示,這波本土疫情從5月11日到6月12日,累計公布11,547位確診,已有5,802人解除隔離,比例為50.2%,整體醫療供應較緩解,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壓力也較小,可以做比較多的因應。

    羅一鈞補充,專責病房收治人數,最高峰是在6月4日,全國到達2,539人,其中雙北1,627人,之後呈下降趨勢,今天全國是2,198人,比最高峰時下降14%,雙北則是1,532人,比最高峰下降11%;專責加護病房人數,最多是6月7日,全國有435人,其中雙北294人,過去一週持續下降,今天是全國389人,雙北佔268人,有些中南部縣市專責加護病房協助收治,總計16%收在中南部縣市。羅一鈞說,隨著醫療慢慢舒緩,集中檢疫所和防疫旅館會慢慢增加,後續會持續整備,讓民眾可以分流到適合場所。

    不過現行規定,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到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隔離10天,之後再自主隔離7天、解隔離時不採檢的政策,目前仍不會改變。台大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根據國外經驗和實證資料,即使沒有PCR核酸檢驗,確診者在17天後就沒有傳染力,接觸者不用太擔心。有些民眾會在後面幾天自行去採檢,發現仍是陽性,這狀況比較像是過去台灣有些案例在後期又復陽,今天在專家會議討論後,專家認為仍維持10+7天措施,且不用再採檢,會蒐集更多實證資料,讓民眾放心。

    ■居家快篩指引本週公布,學者籲居家篩檢結合企業、社區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現在台灣大流行疫情已經控制住了,接下來要進行小波感染控制、加強疫調,找出隱形感染者,另外也要針對無法維持社交距離、風險較高的機構,如長照中心進行定期快篩。

    衛福部在10日宣布廣篩四大策略,除了這波本土疫情剛開始就廣設的社區篩檢站、企業自主快篩外,也將首度開放診所自費快篩和居家快篩。食藥署證實已在11日通過3款居家快篩試劑,其中2款是居家核酸快篩試劑,與PCR核酸檢驗陽性一致率約90%,1款是抗原快篩試劑,陽性一致率可達82%以上,最快本週抵台。

    羅一鈞表示,這些居家試劑都還是要伸到鼻孔或鼻咽採檢,因此必須要有專業指導才不會採錯,食藥署已擬定草案,規劃從購買到做出結果後的相關流程,近期將公布。例如前端購買時就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若快篩陽性,民眾必須戴口罩,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採檢點進一步確認,採檢點若測出陽性,會依照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24小時內通報,民眾也可以打防疫專線1922諮詢。

    羅一鈞強調,居家快篩仍有偽陰或偽陽可能,不要覺得驗出陽性就驚慌失措,或驗出陰性就覺得沒感染,陰性仍需要自我健康監測;民眾若覺得有症狀卻驗出陰性,有可能沒採好或病毒量太低,可以再做一次居家快篩或是到採檢點做常規檢驗。

    今天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指出,苗栗電子廠群聚案已透過一層層篩檢找出確診者,6月9日998人PCR篩檢,有30人陽性,6月11、12日再針對4,947人篩檢,4人確診,13日就地隔離的移工做第三次篩檢,930人有8人確診,6月15日則預計再篩檢竹南6家電子廠高風險的居家隔離移工共1,425人,預期因為環境風險高,確診會再增加。苗栗縣府也在周邊社區設篩檢站,目前共篩檢2,200多人有1名快篩陽性案例。

    是否針對其他高風險產業如運輸業、市場,訂出統一的定期篩檢策略,陳時中則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正在研議一些可以快速PCR檢測的方式,將快篩陽性到PCR確診安置空窗期拉到最低。

    陳秀熙建議,可以連結居家、企業和社區篩檢,現在很多企業都打算自己在企業快篩,另外也應該針對居家辦公的員工和員工的家屬,採用居家快篩,有問題再去社區篩檢站進一步確認,企業也可以跟診所結合,讓員工到配合診所快篩。

    ■疫苗造冊頻出爭議,陳時中:可勾稽勞健保資料

    這兩天許多縣市陸續開放預約疫苗,但傳出有醫療院所浮濫發放在職證明,加入許多未在第一線服務的診所助理、行政人員,甚至眼鏡行的非驗光師人員都能造冊優先施打,有專家呼籲應該勾稽勞健保投保資料,台北市政府坦言沒有人力可以一筆一筆看,目前只能採信任制。

    台北市驗光師公會及台北市驗光生公會發表聲明,造冊600多人都是驗光人員,非隨意的眼鏡行員工。對此陳時中表示,驗光師的確屬於醫事人員,符合第一類第三風險,但「其他相關人員,確實有些認定困難。」勞健保是很好依據,基本上原則是有約聘雇關係才算。不過投保時間要多久、如何查證,指揮中心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昨日另傳出有護理師這段期間工作緊繃,回家也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只能關在房中,因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降低醫護壓力。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醫護同住人員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新措施

    航空機組員3+11天的檢疫期限引發許多爭議,6月12日已公布一次新制,採5天居家檢疫,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今天指揮中心再度加嚴規範,針對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的長程航班,7月1日起採7+7檢疫策略:

    1. 尚未接種疫苗及接種1劑疫苗未達兩週者:
    6月12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7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14天抗原快篩)。

    2. 接種1劑疫苗且滿兩週,但尚未具完整疫苗保護力:
    6月12日起,採3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11天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

    3. 完整接種2劑疫苗達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每3個月監測):採7天自主健康管理(結束日PCR陰性)。

    針對短程航班(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則延續6月12日後的制度:

    1. 未完整接種疫苗達兩週及抗體檢測陰性者:採14天自主健康管理+每14天PCR監測。

    2. 完整接種疫苗滿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者(每3個月抗體監測):自我健康監測+每14天PCR監測。

    陳時中表示,這樣的規範是希望機組員可以快去接種疫苗,沒有接種者,防疫措施會加得更嚴。內政部次長、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前艙飛行機組員已有83%打了第一劑疫苗,後艙機組員則有57%,目前機組員都只有打第一劑,第二劑要到六月下旬。

    (文/林慧貞;設計與資料整理/林珍娜、戴淨妍;攝影/馬雨辰、林彥廷、鄭宇辰)

    #延伸閱讀
    【台灣社區流行傳播大解盲:哪些是超級傳播事件?三級警戒政策夠即時嗎?全民防疫效果如何?】https://bit.ly/3wka2QH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快篩 #居家快篩 #PCR #疫苗 #造冊 #機組員檢疫

  • 健保病房可以住多久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6 21:36:35
    有 2,316 人按讚

    我希望病人在騙我。

    一個中年人因為持續黃疸兩週,被診所轉到醫學中心進一步檢查,診所的醫師告知:「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有可能是癌症!」

    我在急診確認了診所的懷疑,因此告訴病人:「電腦斷層顯示,膽道出口被東西塞住,必須高度懷疑是腫瘤。」

    住院之後,病人的太太連續問了我幾次:「會不會是搞錯了?」「會不會只是結石?」「如果是腫瘤,有沒有可能是良性的?」

    「雖然診斷還沒有確定,不過我就直話直說了:『造成阻塞的不是結石,而是腫瘤,而且長在這個位置的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在病房外頭,先讓他的太太有心理準備,至於病人本人,我打算晚點再說。

    病人的太太沉默了。

    「不過也不用太絕望,就目前的檢查結果看起來,還有機會能夠切除,不過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手術。」

    又沉默了幾秒:「那大概要花多少錢?」

    「基本上健保都有給付,如果確定是癌症,可以開立重大傷病卡再減免一些,不過畢竟是大手術,住院天數也長,還是要準備幾萬塊。」

    「我們沒有錢。」

    「保險呢?」

    「也沒有保險。」

    「先不要擔心這個,治病比較重要,命比較重要。」

    「我怎麼可能不擔心?我丈夫生病不能工作,我要照顧他不能工作,我們沒有小孩沒有保險,你又跟我說要幾萬塊......」

    「先做檢查吧!等到正式開始治療的時候,我們再來討論。」現在講太多似乎也不會有結論,我打算等正式治療前再說。

    切片檢查後的當天下午,我在病房處理其他事情,兩夫妻出來散步看到我,又問了我相同的事。既然病人本人也在我面前想知道狀況,我這次就很明白地告訴他們,病情沒有想的那麼簡單,要做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準備,至於錢的事情,固然需要擔心但更擔心病情。

    兩夫妻點點頭,應該是瞭解了。

    然而沒過多久,病房就打給我,說他們要出院了。由於稍早才剛談過,所以我相信他們心意已決,因此交代了病房讓病人簽切結書自願離院,再把病歷記錄清楚,已經告知相關病情與嚴重性。

    隔天查房遇到他們隔壁床的病友,也是我開刀的病人:「昨天他們要出院的時候,我有勸過他,說你是很好的醫生,要相信他的判斷。」「可是他們說真的沒錢,然後決定要去吃中藥...」

    「沒關係,謝謝你。」離開病房的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

    複雜的不是失去這個病人,而是他離開的理由。

    我始終相信,醫師和病人之間是有緣份的,特別是我們這種從急診接觸病人的專科。有緣我就盡力治療,無緣我也祝福他順利康復。雖說醫病之間應該坦誠,此刻我寧可希望他在騙我,可能是想去尋訪其他名醫不好意思說,所以用沒錢或吃中藥來推託。

    如果他是騙我的,那反而是好的結局,如果他說的話是真話,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健保已經把非常高的醫療費用壓到不可思議的低,但若連最低金額都拿不出來,這人生也未免太苦;在還有機會切除的時候,用吃中藥的方式來治療,效果不明而且未必更便宜....

    在我思考的時候,手機傳來系統通知:病患xxx切片報告為惡性腫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