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0萬的網紅維思維WeisW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妄想型人格」又稱作「偏執型人格」!是「人格障礙」中的其中一類!之前也提到「人格障礙」有分為A型、B型和C型嘛!它就屬於當中的A型人格障礙,屬於偏奇怪或是異常狀態的類型! 妄想型人格障礙英文叫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PP。主要的特點是敏感多疑和充滿敵意 目錄:...

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 在 等一等 Just A Moment | 心理諮詢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0:26:05

【#心理健康不能等】#敏感又多疑的偏執型人格障礙 「他們在竊竊私語,有陰謀的吧?」「他們不可信!天知道他們會不會出賣我?」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PPD)患者很常有類似的想法,在沒有證據下懷疑別人,極度敏感,且多疑固執,很容易對人產生敵意。 ...

  • 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 在 江孟芝 I MengChih Ch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9:00:44
    有 1,033 人按讚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這是我在敦南誠品買的最後一本書,也是本感傷的書。對這本書好奇,因為我本身特別喜歡看心理學的書,一方面在看遍了所有憂鬱症的書之後,想要了解還有什麼對憂鬱症的特別觀點,讓它成為暢銷書。
    .
    #書名
    首先,他的名字很特別《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有些詼諧、帶點趣味,比起大多心理學正經八百的書名,讓人親近許多,也多了一份共鳴,對!就是這樣,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點個鼎泰豐的蝦仁炒飯,頓時就開心不少。
    .
    #名人加持
    37萬本是銷售量非常驚人的,看到有「BTS防彈少年團」的推薦,立刻就連想它是不是有名人加持的緣故,讓這本書大賣呢?僅是這麼膚淺的理由嗎?名人那麼多,也不是每個名人的書就會賣,其中的KnowHow讓我決定把這本書帶回家。
    .
    #非專家的理論與研究
    大多數心理學的書,都是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所寫,充滿了個案跟研究資料,
    「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好。沒錯,告訴你、教導你、改變你,這種你應該要怎樣改變的書,說真的,只會讓病人更充滿挫折。電視劇《想見你》當中,陳韻如說:「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為甚麼你們每個人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跟我說你要開心、你要快樂,為甚麼?就因為我不是你們期望中的樣子???」
    .
    而《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她是由一位「輕鬱症」女孩訴說自己的憂鬱症的感受,而這樣的不安、煩惱被如實的寫下來,閱讀者會好像看到自己被寫下來一樣,一種原來你也是這樣,其實我也是的認同感。
    .
    憂鬱症最需要的就是 #同理 與 #傾聽,過度加油打氣都是莫名負擔。這本書看到最後,我覺得後勁很強,那些在中心說不出的思緒,被有條理的整理擺放,多了可以喘口氣的心靈空間。(最後有點想哭,不知道為什麼)
    .
    以下是我做的5000字書摘,因為是這本書是對話形式,大多又是作者描述自己的症狀,跳來跳去,結構鬆散,所以書摘非常難寫(但我還是整理好了),趕快來讀吧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1. 展現內心的陰暗面,也是使自己自由的方式之一。衷心希望身邊的人可以理解,這樣的我也是我。
     
    2.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這就是人生」,以及「展現陰暗面就如同展現開朗面一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3. 醫生:妳需要的是突破,如果想要從憂鬱和挫折的倉鼠輪中逃脫,建議妳不妨挑戰看看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
     
    4. 醫生:因為妳的心中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所以才會對外表如此執著,妳把那個標準設定得太高,太狹隘了,例一如:「超過五十公斤就是失敗的人生!」像這樣。最重要的是要多方嘗試,發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觀察自己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是最舒滴的。一旦了解自己的喜好,也找到降低內心焦慮的方法之後,就會提升對自我的滿意度,就算有人指責妳,批評妳,也會變得可以欣然接受或者坦然拒絕。
     
    5. 日常滿意度下滑的話,就會退回到最原始的欲望,也就是從最容易獲得滿足感的吃喝拉撒睡下手。但是靠吃獲得的滿足感不會維持太久,運動或計畫反而比較有助於提升自我滿意度,建議透過長期目標去克服。
     
    6. 醫生:其實現在這樣也很好,小酌幾杯自然會失言,吃藥自然會有副作用,要是發現有副作用,都怪我們醫院就好。我:(聽到「現在這樣也很好」,不知為何突然好想哭,真是受不了自己。)
     
    7. 妳現在與藝術家見面時,只會看自己欠缺的那一面,和其他人見面時也一是,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不是嗎?如果試著改變這樣的觀一點,與藝術家見面時,不妨試想「這些藝術家應該心思很細膩,敏感,生活上可能會遇到諸多不便吧」,透過這樣改變觀點的方式去面對同樣情形自然會產生不同結果。我覺得現在的妳一直在亂套標準折磨無辜的自己。
     
    8. 醫生:「平凡」也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說詞。
     
    9. 我認為妳須要停止這種二分法思維,例如:自己特別或不特別,凡事並非只有好與壞的分別。
     
    10. 我總覺得自己和那些人格格不入,因為我實在太一般,太普通,甚至就連一和一般人(與藝術無關的人)見面,也會有一種獨自站在孤島上的感覺,有點像是不屬於任何地方的浮游物。
     
    11. 明明可以想成是其他原因,妳卻總是往最極端的方向去想,甚至用同樣「的標準套用在對方身上,等於是被自己的念頭困住。不論和誰做朋友,都沒有絕對的一條線,偶爾也可能會心有不滿。我希望妳可以分清楚對方的部分與全部,不能因為喜歡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接納,討厭對方的某部分就全盤否定。盡量多去嘗試看看往不一樣的方向思考。
     
    12. 醫生:看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非黑即白。妳又把自己逼入了死角,然後逼自己只能選擇黑或白,要做朋友或不做朋友,非常要好或分道揚鑣,選擇爆炸或選擇隱忍。妳總是只給自己Yes或No這兩個選項,沒有任何中間值。
     
    13. 醫生:現在的妳,彷彿把灰色定調成只有一種顏色,但其實灰色還可以細分成很多種灰色,光譜也可能是立體的,妳卻將她視為是一條線而已。我每次都會告訴自己「人是立體的」,你卻總是把人看成平面,我「所以才會光看某個人的特質就認定「他一定是這種人」,然後斷定,評價對方,最後再離開對方。
     
    14. 醫生:這是增強認可慾的行為,當妳愈想要受人影響時,就會愈努力讓自己發揮影響力,當對方無動於衷時,妳就會加倍努力,最後再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竭。這同樣也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規範著自己的極限,「我一定要對那個人產生影響力,才表示對方真的愛我」,這種信念非常極端。
     
    15. 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是我最瞧不起自己。
     
    16. 我希望和我一樣極端,老是抱怨自己被人瞧不起,總是讓關係破局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不幸就像一層油,漂浮在最上層,幸福則沉澱在最底層,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就像裝著這些幸福與不幸的桶子,這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
     
    17. 「邊緣性人格障礙」:不論走到哪裡,都希望自己是全場的焦點。這種情況通常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為了更凸顯自己的魅力而故意穿裸露衣物或勤練肌肉,另一種則是認為自己如果無法成為全場焦點就會被其他人討厭,所以一直自責。
     
    18. 其實恐懼感是只有妳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時才會加劇。與其自己一個人承受痛苦,不如像現在這樣對某個人傾訴,說不定會更舒服。 
     
    19. 我好討厭被困在這種框架裡的自己,也好討厭遇見比我優秀的人就膽怯,比我自卑的人就充滿自信的自己。
     
    20. 醫生:為了克服低自尊感,有些人會下意識地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把自己討厭的一面隱藏起來,只顯現出正好相反的一面。看似自尊心很強,但其實很容易心裡受傷。當這種症狀演變成誇大妄想時,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躁症,這是為了克服極度憂鬱的狀態而產生。
     
    21. 我每天都只會反省自己,不會認可自己。每次看書閱讀的時候,只要發現自己欠缺,無知的部分,就會感到自責,難過。
     
    22. 醫生:偽惡的概念,如果以工作為例,像妳就會覺得「公司根本不需要我」,但其實妳是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也不一定,諸一如此類的思考模式才屬於偽惡。假如你一直沉浸在痛苦的情緒裡,最後一妳的精神也會被情緒所支配
     
    23. 醫生:妳也有一點藉由貶低自我來抬高他人的傾向,比方說拿自己和公司同事作比較,然後只看自己欠缺的部分,等於是稱讚別人的同時又責怪自己。
     
    24. 於是我開始自責:「妳根本就沒那麼痛苦,少在那裡無病呻吟。」但是我又對此感到有冤難伸,所以會想要證明自己的狀態其實很糟。
     
    25. 醫生:其實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感受一下孤獨也不錯。或許妳只是還沒有跌到谷底,就好比我們不慎落水,只要腳能踩到水裡的地面,就會感到比較安心一樣,至少能跺著地板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曉得水有多深,腳也一直踩不到地,恐懼感就一定可想而知。所以不如讓自己乾脆跌落谷底。也就是去感受比現在更大的挫折感和孤單感。
     
    26. 果然問題還是出在自尊感,醫生說是因為我太貶低自己,所以才會一直想一要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獲得滿足,但那終究不是我對自己的滿足,自然會遇見瓶頸,而且很容易感到厭倦,然後又繼續尋找其他人的認同,最後,「某人喜歡我」這件事情本身就變得無法再滿足我。我喜歡的人要是不喜歡我,我會感到絕望,假如有個人深愛著我,我也同樣會感到絕望,因為不論如何我都在用別人的眼光看待自己,最終,其實一直都是我在折磨自己。
     
    27. 醫生說我對待伴侶太苛刻,也是出自於我的低自尊感,正因為我不夠愛自己,所以才會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那麼愛我,進而安排許多強度很高的實驗來測試對方的愛。就算我這樣你也愛我?這樣你也愛?儘管對方都願意接納,我也還是難以理解。假如對方真的選擇離我而去,我又會覺得果然不出我所料,沒有人會愛我的一切,然後獨自悲傷,痛苦,自我安慰。
     
    28. 陽光和陰影其實是一體的事情,就如同幸福與不幸是共同體一樣,人生曲線是充滿流動性的,而且只要我不放棄,就能繼續維持生命,微笑和哭泣。
     
    29. 我只想要毋庸置疑,輕鬆舒服地去愛與被愛。僅此而一已。正因為不知道方法,所以才會感到痛苦萬分。
     
    30. 在我寫完最後一次的治療紀錄以後,遲遲寫不出尾聲的內容,思考了好久。也許是因為我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已經好很多,或者想要寫出一些了不起的結語,甚至認為一本書的結尾本就該收得漂亮精采。但是寫到這裡,我依舊討厭反覆無常的自己,不停徘徊在憂鬱與幸福之間,也很難從中找到意義。
     
    31. 最終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問題或解答,而是以期許收場。我希望自己可以愛人,也可以被愛;想找到不再讓自己受傷的方法;想過著「喜歡」多過於「討厭」的人生;想累積失敗的教訓,把目光轉往更好的方向;想將情感的波瀾視為人生的節奏,享受其中;想成為即使行走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仍能長時間駐足在偶遇的一束光前的那種人。總有一天,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那種人。
     
    32. 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33.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自己會對「加油」「找回自信」,「不要畏縮」等這些勵志話語感到頭皮發麻。拜我這內向,容易沒自信的性格所賜,每次在學校,職場上都會遇見障礙,不論是分組討論還是上臺報告,開會等,都讓我厭惡至極。我以為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出心得,使我愈來愈能夠駕輕就熟,沒想到每一次都會讓我遇見一連串全新挑戰,新的人,新的事,新的主題,新的場所,不論怎麼突破,都像一場沒完沒了的遊戲,永遠沒有終點。
     
    34. 有趣的是,這些話反而比較能對我起到安慰作用:「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故作鎮定?」「幹麼要裝得一副很有自信」「緊張就緊張,沒有關係」,「不需要什麼加油。」用一個不是自己真正的樣子來偽裝自己,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而且我很討厭裝得四不像、裝沒事的自己。還有什麼事情比明明不勇敢卻要裝作一副很勇敢的樣子更顯笨拙的呢?
     
    35. 每個人的第一次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需要這麼做,最終,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撫慰不完美的自己,不斷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關係,不需要特別加油也無所謂。」
     
    36. 「加油」,「沒什麼好害怕的」,「多一點自信」,對於做不到的人來說,有時候這些話簡直就像毒藥,甚至是在傷口上撒鹽,就如同過去十年間所有自我成長類與散文類書籍都改用「安慰」取代「鞭策」一樣,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批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我今天可能會表現好,也可能表「現不好,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
     
    37. 每當過度的偏執朝我直撲而來,不滿,悲傷,厭煩,害怕壓抑著我的行為一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妳須要轉移觀點。」我似乎已經看清一項事實:單方面勸自己得過且過,或者不斷找自己麻煩,都沒有辦法使自己感到心裡舒適;也領悟到當世上所有動機和嘗試都集中在我身上時,會帶來多大的麻煩和疲憊感。所以試著轉移觀點吧,把觀點從自己轉移至別人身上,從絕望轉移至希望,從舒適轉移至不便,從多數轉移至少數,從有用卻會使我憔悴的事物轉移至無用卻會使我變美麗的事物。-旦觀點轉移,就能窺見人生角落。觀點會影響你的行為,行為會改變妳一的人生。我領悟到一件事:能使我改變的,只有我看出去的無數件事物。另外,我也學習到一件事:人生的空缺,是由無數次的領悟填滿。
     
    38. 也許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接納的過程,無論是接納還是放下,都不是人生某個特定時期拿出來的態度,而是一輩子都須要練習的課題。我必須先接納生性膽小的自己,才能接納同樣生性膽小卻在努力改進的對方。我對自己施加過度的自我檢視,而這也同樣會套用在對方身上,不停評價對方,用我的標準來束縛對方。
     
    39. 我想要當個靠愛的力量使自己做出行動的人,和心動的人來往,感覺對的時候提筆寫作,然後聽著合適的音樂或看一部電影,如果在人生中無數次的空白裡全部塞入理性的力量,那麼,我應該也會失去我所擁有的力量和餘裕。因此,我想當個儘管缺乏理性,依舊充滿感性的人。我想要和志同道合,與我同類的朋友一起攜手向前。雖然我們無從判斷理性與感性的優劣之分,但是兩者的質感絕對是不一樣的。我更喜歡,也更能夠仔細去感受充滿愛與感性的質感。
     
    40. 今天,我把臉書上的學歷和工作經歷都刪掉了,因為我想要擦去一直貼在我前面的修飾語,雖然顯示不錯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有為我帶來短暫的優越感,但也帶來了不少自卑感,諸如:明明是文藝創作系畢業,寫作能力卻沒有很好;明明在出版社工作,卻不大太懂書等,一些對自我的批判與厭惡。但我也心知肚明,這些修飾語只會影響一個人的部分,不能代表其全部。
     
    41. 在公司裡認識的人當中,有一名女同事最令我感到嫉妒(她很會畫圖,寫作,感性充沛,長得也漂亮討喜)她就是私立大學出身,慚愧的是,我竟然會想要靠那名職員的學歷來彌補我的自卑感。我內心想著:「原來她的學歷不怎麼樣嘛」用這種糟糕的思維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優越。
     
    42. 雖然這些事情我用腦袋想都很清楚,但不免還是會感受到那些光憑修飾語就對我妄下評論的多數人眼光,而我自己同樣也難逃那樣的視線。當我發現令我嫉妒的人原來學歷比我差時的那份自我安慰感,當我聽聞原本不感興趣的人竟然是好學校畢業而突然對他刮目相看,以及在那些疏離感裡面不停自責的日子,我真心想要改變。
     
    43. 與其只去在意自己未能改變的部分,不如把焦點放在已經有所改變的部分,對自己抱有希望。期待某天,多數人可以不用再靠那些修飾語也能對自己充滿自信,抬頭挺胸。
     
    44. 瑞貝卡,索爾尼特(Rebecca Solnit)在其著作《塑遠的近旁》(The Faraway Nearby)中寫道:「同理心須要靠學習,再來還須要靠一些想像。」
     
    45. 我們可以靠想像和學習創造出內在沒有的東西,同理心便是其中之一。想像並學習自己難以理解,難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是一種對他人的愛的表現,也是唯一可以不讓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種子乾枯衰竭的方法。然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體會對方的立場與處境,但至少要有一顆努力嘗試理解的心。
     
    46. 不論是在觀賞韓劇或電影時,聽音樂或看照片時,聽著某人的故事或傾聽自己的故事時,我都很容易深有同感,宛如「刺點」(Punctum,意指反映出極度個人的經驗,以致引起情緒波動)一樣,沒頭沒腦地衝向我,那是一種既熟悉又厭倦的自覺。
     
    47. 最終,好好過日子的方法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與人一起是一種利他之心,而這樣的心態也會救贖你的利己之心,因為是從自己開始,我們結束。因你願意與我一起而感動,因不能沒有最懂我的你和妳,所以選擇一起;一起誤會、一起分享、一起深有同感、一起疏遠、一起活在當下。我想,這也許是在充斥著黑暗的世界裡,唯一可以放心喘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書摘也不一樣。希望有憂鬱症的朋友,可以看到作者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歡迎分享)
     
    同場加映:《別再叫我加油,好嗎》: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843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https://youtu.be/-g3WZnFaBoY
     
    IG: mengchih

  • 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8-15 01:26:58
    有 10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趨吉避凶贈書場 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避雷針】
      
    PD這個字眼,讓韓國影視圈與台灣身心科產生了微妙的交集,因為在這兩個領域,PD都象徵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正在追劇的讀者都知道(附帶一提,火星生活好看爆了),在韓國影視圈,尤其是綜藝節目,PD代表的就是Program Director(節目導演),亦有Producer(製作人)之意。PD是掌握節目品質的總舵手,成敗繫於一人,地位無可取代,目前韓國知名度最高的PD應該是羅䁐錫,他製作的花樣爺爺是我看過創意的綜藝節目,這位當紅炸子雞曾在去年金鐘獎來台,全程以國語頒獎,誠意十足。
      
    在身心科,PD也是個縮寫,全名是Personality Disorder(人格疾患),地位同樣無可取代,因為這麼多年來,還沒有哪一種疾患,能夠在瞬間讓人聞之色變,然後一舉殲滅會議桌上所有的笑容。這群人眉角超多又難逗陣,掀翻病房是例行公事,貴為難搞天尊,人格疾患坐擁一望無際的地雷區,一旦登基,沒人敢篡位。倘若身心科有本誠實診斷手冊,那麼對應人格疾患的那一頁只會出現兩個大字 —「絕症」。
      
    當然,這並不是在宣判人格疾患死刑,相反地,他們都活得好好的,沒有誰的性命會受到立即性威脅,也沒有誰的身體能正在歷經可預期的衰亡。之所以稱為絕症,純粹是因為四個字 —「無藥可救」。無論是藥物或心理治療大多藥石罔效,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病識感」,也就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病」。
      
    對人格疾患患者而言,不認為自己有病,其實是一件很合理的事。畢竟人格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是我們長久以來面對這世界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與情感模組,這是一個穩定的存在,就像一個透明的器官,因此就算不小心長出腫瘤,患者也看不出病灶,若要患者改變性格,就像要他們改變某個器官的作用一樣無稽。
      
    人格疾患非常多種,並非每一種都會造成人際衝突,依照精神疾病診斷準則,人格疾患一共十種類型,劃分成三個類群,分別為A、B、C三群。其中有幾個類型已在小劇場先前的文章中提過,摘要如下:

    【A群】:妄想型、孤僻型(第37場)、思覺失調型

    【B群】:反社會型、邊緣型(第26.27場)、做作型(又稱戲劇型)、自戀型

    【C群】:畏避型(第28場)、依賴型、強迫型(第34場)
      
    一般而言,A群除了妄想型,其餘兩類比較不會造成人際困擾(因為他們通常不太需要人際空間),C群也太不會主動干擾他人,強迫型人格的衝突通常以公事為主。相形之下,B群的戰力便顯得十分剽悍,每個人端出去都能拍一部獨立電影,絕對比鷹眼高一個檔次,對於人際關係而言,這群人是貨真價實的復仇者聯盟,人格疾患的地雷區,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這一組貢獻的。根據過往的治療經驗,這一組會踏進身心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在法律前撞牆,二是在關係裡迷路,然而相較於邊緣型人格,其他幾類大多只進行評估而非心理治療,主要原因在於,
      
    他們正在打官司。
      
    在此,我先稍微統整一下這幾年做過的司法鑑定類型:反社會人格(竊盜刑案)、自戀型人格(奧客專業戶)、戲劇型人格(誣告他人)、偏執型人格(狂打市民專線)。即便勝訴無望,這些人的律師希望他們至少拿個精神科診斷,但人格疾患的診斷對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並不是說所有人格障礙的案主都會面臨司法議題,但這樣的人格特質,注定讓他們比其他人會歷經更多的衝突。
      
    《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書,正好把上述五種難搞類型一次打包,完整收藏不留遺憾。所謂「高衝突」一詞,並非作者新創的診斷類別(很多偽心理學的書常幹這種事),而是把A群的妄想型人格以及B群人整合在一起。作者比爾.艾迪(Bill Eddy)除了擁有律師執照,本身也具備聖地牙哥大學社工碩士學位,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理學知識,再輔以司法調解人的觀點剖繪個案,恰好與我這幾年司法鑑定之見聞不謀而合。
      
    坦白說,我還蠻喜歡這本書的,畢竟除了邊緣型人格,能深入討論其他類型人格疾患的書籍並不多見。在收到出版社邀約之前,我才入手了一本《DSM-5臨床個案實戰手冊》,當然,就學理基礎與內容廣度而言,兩者肯定無法等量齊觀,然而單就人格疾患的深度剖繪,本書也是有板有眼。依循診斷系統,詳盡描繪病史,而非一昧獵巫窮追猛打,甚至在最末兩節為人格疾患做出平反(澄清這些人格特質的正向貢獻,並教導讀者自我覺察)。
      
    除此之外,作者還編寫了兩套十分實用的系統 —「辨識系統」與「應對系統」,前者將診斷準則「行動化」,引導讀者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中判讀對方的人格特質。後者則是作者累積多年的實務經驗,為這五種人格疾患量身打造的應對模式,流派自成一格,但絕非花拳繡腿,每個做法都很紮實地對應到不同的人格特質,因此不只一般民眾,這本書也很適合新手臨床心理師參閱。在此先簡介這兩套系統:
      
    一,辨識系統 W.E.B法則
      
    ● 語言(Words):對方說的話符合高衝突模式嗎?
      
    ● 情緒(Emotion):當你和他相處時,你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 行為(Behavior):對方的行為偏激嗎?
      
    語言、情緒、行為這三項表現與人類的想法息息相關,都是語言的一種,情緒是情感語言,行為是肢體語言,加總起來就是人格的指紋。作者逐一歸納出各種高衝突人格常出現的言行舉止,供讀者對照,辨識雷區的方位與種類。
      
    二,應對系統 C.A.R.S法則
      
    倘若對方提出一件你覺得不太合理的要求時,我們該如何回應?
      
    ● 連結(Connect):此處指的是「同理心」,使用同理心讓自己與對方產生連結,理解對方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沒有第一時間被拒絕。只要能同理,大多能讓開局變得和緩,減少衝突。
      
    ● 分析(Analyze):試著和他找出「替代方案」,把單一要求轉為不同的選項,目的是讓局面變得更有彈性,也可以讓他覺得被尊重。
      
    ● 回應(Respond):保持「簡短而堅定」的態度,提供「準確」的訊息,通常能在第一時間截斷對方釋出的敵意。
      
    ● 設限(Setting Limits):請為這段關係設下界線,可以說明不是針對個人,而是工作性質使然(這也是我最常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種「彼此尊重」的表現。如果對方步步逼近,請大刀闊斧斷捨離,提前下莊。
      
    以上這四招,其實都在傳達同一件事,那就是「別和對方硬碰硬」。當我們辨識出雷區方位後,下一步就是規劃逃生動線,但別跟地雷硬槓,最好能巧妙避雷迂迴離場。一方面表現尊重,一方面保持距離,以更理性的方式趨吉避凶。在此簡單分享幾個案例,以及實際運用C.A.R.S的方法:
      
    【自戀型人格】:不需要去證明對方的錯誤,只要保持冷靜,從對話中抽身

    【邊緣型人格】:為關係設下界線,不願意做的事,一開始就要說清楚

    【反社會人格】:無論怎麼說,對方都不會好過,若要遠離對方,請堅定立場,擬定安全計畫,做該做的事即可

    【妄想型人格】:當對方出現懷疑時,可試著同理他的恐懼,但毋須盲目附和他的妄想,讓對話保持中立(”我不可能知道發生什麼事,因為我不在場”)

    【戲劇型人格】:不需要「過度關注」他們的誇張言行,只要實事求是地表示他們的觀點「很有趣」,然後轉換話題,或藉故離開現場
      
    嚴格說來,《高衝突人格》並不是一本治療手冊,而是避雷指南,目的是教你當一根理性的避雷針。畢竟人格疾患的治療歷程曠日費時,對一般民眾而言,如何在短時間內地辨識出這些特質,靈巧地繞過雷池,才是最實際的做法。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對新手心理師而言,這些案量已足以進行預演,練習判讀與應對技巧,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作者提出的應對系統同樣一體適用。若您恰好是位助人工作者,無論送禮自用,都是雙贏的選項。
      
    現在只要在本文下方留言,就有機會得到《30年專家也想避開的5種高衝突人格》這本避雷指南,感謝遠流出版 遠流粉絲團 贊助,此次贈書有三本。當然也歡迎大家對本文按個讚、順手分享,或Tag好友,將書訊傳遞給需要的人。若你只想單純抒發感想,不參加抽獎,小劇場也非常歡迎你留言。
      
    ※ 留言格式:我希望能當一根避雷針(好我知道很丟臉但一定要寫),因為我常遇到___________(請寫出常遇到哪一種類型的高衝突人格,如果沒有,也可以寫其它原因,譬如希望能事先補血之類的,兩到三句即可)
    ※ 贈書方式:針對符合留言格式者,隨機抽出三人,共贈書三本
    ※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8/18(六)23:59截止
    ※ 獲獎名單:將於8/21(二)晚間公布於本文留言區,請獲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郵遞區號、地址、姓名、電話等資訊,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 考量郵寄成本,本活動限台澎金馬地區朋友參與
      

  • 偏執型人格障礙治療 在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3-28 18:52:08
    有 121 人按讚


    今天看到小女孩被殺害、身首異處的新聞 心揪成一團
    接下來免不了依舊是 廢死/不廢死的唇槍舌戰
    這些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真可怕 難道 加害人的親人從沒發現他有異狀
    甚至要預防他可能會犯罪?

    “他殺人 因為他有精神病!”
    就這樣一句話 讓受害者家屬情何以堪?
    每一次…人神共憤後 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美國精神科醫師史蒂芬‧席格(Stephen Seager)曾待在納帕州立醫院,是美國境內最大的司法精神病院之一,院內一千兩百名病患皆為精神異常犯罪者,不只有大規模殺人犯,還有性犯罪者和校園槍擊犯,全都是因為精神異常而被法院判定無罪。

    他在與這些犯罪者互動的過程中發現:

    1)並非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有可能成為暴力加害人,是其中一部份具有危險性,關鍵在於如何辨別出來。

    2)具有精神病暴力傾向者,普遍不願接受治療,甚至在治療當前,時常主動抗拒。

    可能的不定時炸彈類型:

    #人格障礙
    (其中最嚴重者包括:反社會、自戀、邊緣性人格障礙)

    此類患者可能會犯下多種罪行,如殘忍謀殺,動機和行為往往有邏輯可循,通常是受到極端情緒的策動,如憤怒、忌妒、仇恨、狂怒等。

    #偏執人格
    常犯下大宗殺人案件,受害者舉凡陌生人、政治人物、學童…等。常被貼上精神分裂的標籤,但和多數精神分裂者不同的是,他們仍保留良好的組織能力,甚至能落實屠殺計劃。

    所有偏執者皆患有“病覺缺失症”-不覺得、且拒絕接受自己有病。他們即使有偏執人格,卻能正常生活,且對外在世界看法非常扭曲,會將責任推給外在世界,將自身問題怪罪於社會,即使犯下滔天大罪仍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

    #請多留意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將訊息轉傳出去

    -----
    本文整理自
    #我和殺人魔相處的那一年 一書
    作者:美國精神科醫師史蒂芬‧席格(Stephen Seager)

    #內湖割喉案 #隨機殺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