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假性宮縮舒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假性宮縮舒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假性宮縮舒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假性宮縮舒緩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11的網紅抹茶妞妞 Arie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生產文 #禾馨剖腹產 #內文長慎入 現在還是不敢置信自己生下一枚寶寶 因為我就是一點皮肉傷就會哀哀叫最怕痛的人類 🤣 3月29號肉桂捲的誕生(比預產期提前很多天) 前一晚。 28號突然晚餐後落紅馬上上網爬文 ▫️落紅不需要立即前往醫院—》為初產婦常見產兆 (但如果35週前出現落紅就要就醫檢查)...

假性宮縮舒緩 在 高魚兒?抹茶妞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30 22:24:45

#生產文#剖腹產#內文長慎入 現在還是不敢置信自己生下一枚寶寶 因為我就是一點皮肉傷就會哀哀叫最怕痛的人類 🤣 3月29號肉桂捲的誕生(比預產期提前很多天) 前一晚。 28號突然晚餐後落紅馬上上網爬文 ▫️落紅不需要立即前往醫院—》為初產婦常見產兆 (但如果35週前出現落紅就要就醫檢查) ▫️需...

假性宮縮舒緩 在 阿映 Sarah Lu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11:03:26

【跟說好的都不一樣 #關於生產的那一天 上】 母親節前夕接近半夜,我開始感覺到真正的陣痛來襲 好多人都問我要不要催生的孕期40w+3d 「寶寶自己選好時間出生了」 - 整天盯著宮縮頻率app數宮縮,卻都沒有規律,已經準備睡覺參加明天的母親節主日 結果在接近半夜的時候,出現了真正陣痛的感覺,明顯跟過去...

假性宮縮舒緩 在 ⭐️YOYO⭐️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8-22 12:18:12

想要產後恢復身材的孕媽咪必收藏唷👧🏻 我的產後塑身小幫手🥰 我查了好多資料 最後決定使用犬印 因為它都幫我安排好每個階段需要穿什麼 也有產後即穿的束腹帶 之前上網爬了很多文  很多人說自然產不能馬上穿束腹帶 但其實不是 是要穿對的東西 很重要 廢話不多說 快看我嘔心瀝血的分享❣️❣️...

  • 假性宮縮舒緩 在 抹茶妞妞 Ari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6 01:07:13
    有 112 人按讚

    #生產文 #禾馨剖腹產 #內文長慎入
    現在還是不敢置信自己生下一枚寶寶
    因為我就是一點皮肉傷就會哀哀叫最怕痛的人類 🤣
    3月29號肉桂捲的誕生(比預產期提前很多天)

    前一晚。
    28號突然晚餐後落紅馬上上網爬文
    ▫️落紅不需要立即前往醫院—》為初產婦常見產兆
    (但如果35週前出現落紅就要就醫檢查)
    ▫️需要等到「規律宮縮」陣痛出現
    每5~10分鐘出現一次—》再到醫院待產
    實在不想大包小包行李過去後又被退件
    所以確認了解清楚後
    目前沒有宮縮陣狀似乎可以稍微休息片刻😌
    但還是先好好的洗了個頭

    就在凌晨四點鐘陣痛來了!!!(還算笑得出來!
    但第一胎實在分不太清楚到底是否假性宮縮
    光哥認真計時⌛️
    沒想到「規律宮縮」時間還真準捏😮
    但媽媽本人依舊很怕多跑一趟也突然有點想臨陣脫💨
    堅決可能有誤會要再多等20分鐘確認
    最終!
    好像逃不了肉桂捲真的要提早來了~

    到了禾馨醫院開始按耐不住緊張心情
    禾馨護士很溫柔的詢問症狀與辦理一些手續
    護士小姐:請問媽媽最後進食是什麼時候?
    我:凌晨兩點鐘
    護士小姐:兩點鐘!那媽媽是吃什麼呢?
    我:ㄜ ....那個....那個....泡芙(講完自己忍不住看著光哥笑了出來)
    是的沒錯,我就是那個深夜還在吃甜食猖狂的孕婦😳
    ⚠️ 剖腹產術前需禁食8小時

    接著換上衣服 內診了解狀況
    測胎心 量血壓 抽血
    打針埋點滴輸液
    埋這⬆️軟針除了打點滴外
    手術中如果有什麼情況例如要輸血等等⋯就可以直接從這軟針的地方輸
    這個針比較粗應該算是整個產程最痛的了(加上我手上血管找不太到 打了2次)
    接著剃毛 肚子上的寒毛也要刮除
    護士小姐邊跟我聊天邊問我等等開刀時要幫我播放什麼音樂😂
    整個超級親切( 完全舒緩了膽小害怕孕婦的心情呢~

    臨時在預產期前開刀
    護士趕緊幫我聯絡原本要幫我接生的張建玫醫生
    得到消息是—》小玫醫生剛好今天在花蓮醫院開會😭(改為今日的值班醫生)
    接著護士告知—》目前是滿床的狀況
    所以會先帶我們到一個地方有簾子隔著的病床待產(等醫生開完其他人就換我)
    然後今天晚上、明天、後天沒有任何病房
    得住在待產室
    因為全部大客滿要等明天再看狀況
    我整個百感交集!!!(女鵝啊~妳怎麼那麼那麼的會選時間啦.....選了一個好日期醫院爆滿.....

    既然都走到這步田地了
    既來之則安之一切平安就好

    進手術房超級冷 整個人發抖到話完全講不清楚
    所有醫生、護士都會講解每一步流程
    讓人感覺十分安心!
    身體先呈現一個🦐蝦子打脊椎麻醉和插尿管
    脊椎這邊會打三針
    第一針打在表皮淺層麻醉
    第二針埋自控式止痛就是加購止痛吃到飽
    第三針才是傳說中又長又粗的下半身麻醉針
    打的時候酸酸的沒有想像中的痛(覺得禾馨麻醉師很強👏
    然後我告知麻醉醫生如果生產過程我太激動
    麻煩他幫我注射鎮定劑
    說完沒多久整個開始有些許迷迷糊糊的飄狀態
    隱約看到光哥穿著手術衣來到身旁
    聽見護士跟醫生聊天的聲音
    還有音樂在播放手術房很亮的燈光

    突然醫生說:寶寶出來了~~~
    懷孕期間我看到其他人生產過程影片都會感動到哭
    當護士把肉桂捲帶到我身旁 換我體驗這一刻時
    卻是沒有任何情緒!!!(因為我整個人完全還在拎酒醉🍺迷茫階段🤣🤣🤣
    ⚠️所以跟我一樣膽小害怕的媽媽就叫醫生處理💉

    接著縫合傷口
    等手術結束我也清醒了
    光哥:剛剛手術中完全聽不懂我在跟他講什麼 😅(我自己本人也完全昏迷狀態哈哈哈
    光哥:妳剛有感受到身體大力搖晃嗎(我還真的完全沒有感覺呢⋯
    沒想到~整個生產過程真的沒有想像中這麼可怕😛
    過程中對我來說不能忍耐的就是宮縮了(這還只是自然產一開始的一碟小菜⋯

    真的非常非常感謝「禾馨婦產科」讓我體驗到優雅的生產
    心情上 狀態上都很平靜是一次非常好的體驗
    有著非常專業與細心的團隊!!!
    也感謝每次產檢都很溫柔幫我看診的小玫醫生
    生產完幾天還來病房看我
    詢問我狀況跟我說不好意思沒幫我接生到 (我真的覺得超級暖心的😭
    也感謝這次幫我接生的林佳慧醫生👩‍⚕️

    如果還能選禾馨
    我就願意考慮第二胎(咦~本來說好的只生一個呢🙊

    📍費用、房型、術後過程下一篇分享嘍

  • 假性宮縮舒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9 22:13:00
    有 259 人按讚

    <<二寶安胎驚魂記>>

    母親節和生日週,就該放自己一個假~(所以每天發廢文???)
    來說說粉絲頁的這張封面相片故事吧?

    今天是母親節,時隔一年,去年母親節後發生的事仍然歷歷在目。
    到現在終於可以比較冷靜的和大家分享去年所發生的如連續劇般的女鵝誕生記。

    ---

    還記得2020/5/10母親節那天的福隆,腰胸順浪可以跑百米上沙灘的party wave,算是孕婦的年度好浪! 人雖然多,但浪頭也多人人都有浪可以下。

    當天早上丟包了小子直奔海邊,想要在肚子變更大之前下水動一動。

    天氣很好,水不冷,是個背心甚至不用穿就可以下水的溫度。不過害怕我的肚子嚇到大家,還是乖乖地穿了背心下水。
    (是說我的肚子越來越大,海上也是沒有人有禮讓孕婦的意思 >.< 本來就不喜歡特權的我,覺得這樣倒也是蠻好的??? 懷孕本來就不是生病,不然那些大肚男是怎麼追到浪的???)

    意猶未盡,一下就是三個多小時。從懷第一胎以來,印象中好久沒能下水這麼久。通常夫妻在岸上輪流顧小孩和下水的時間都只能減半,所以都特別珍惜在海上(放風)的時光。

    ---
    下午上岸後開始覺得有點宮縮,一路躺在車上休息回台北。回到台北還是有感覺,趕緊去買了安胎藥來吃。回家吃藥休息後,宮縮便拉長了許多,也就安心地睡著了。

    隔天清晨五點多,被類似經痛的宮縮叫醒 (第一胎催生+減痛,根本不知道宮縮是何物阿~~~菸),算時間算了半個小時都是六到八分鐘一次,覺得不妥還是開車去了醫院。好趴立馬幫我打了肺泡成熟針再開車回家休息,等到藍偉送了小子去上學後,宮縮頻率仍然沒有拉長,只好認命的回醫院報到。

    點滴安胎藥一上去之後,立刻舒緩許多,便開始了短暫的安胎生活。

    Yutopar的心悸還可以接受,但是硫酸鎂的燥熱和頭痛實在很難忍受,因此撐了半天還是把硫酸鎂停掉。終於可以明白為什麼那些長期需要使用硫酸鎂的孕婦們,每張床邊都有一台電風扇了!

    持續還是有一些弱弱的宮縮,因此Tractocile還是加上去了。Oxytocin antagonist真的是神藥,原本yutopar壓不下來的宮縮,全部瞬間消失 (不過再次強調,宮縮的機制很複雜,也不是每種藥對每個人都適合/或一定有效的)。胎心音監視器上的宮縮也從待產模式變成一直線,懸在那裏的心也稍微放下來一些。

    ---
    觀察到了第二天,宮縮狀況也頗穩定,唯獨不完美的是芯伃學姊幫我量子宮頸只剩下一公分多。心裡知道就算可以逃離點滴安胎藥不住院安胎,回家也得乖乖休息。

    躺到第二天,宮縮的不舒服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就是無限的脹氣和胃食道逆流,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胃口。這幾天吃的胃藥大概超過我這輩子所吃的數量,而且吃了幫助實在是有限...那些臥床安胎的媽媽們,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這段辛苦的時光? 我才躺幾天 (兩天而已...)就受不了,更何況那些躺了一兩個月的孕媽媽們。

    ---
    第三天開始慢慢調降藥物,晚上換成口服藥,一切看來都是那麼地順利和美好。舒服的下床上廁所和坐起來吃飯,並且一夜好眠。

    萬萬沒想到,宛若第一天不舒服的宮縮就在我打算出院前來找我。看著牆上的時鐘,厭世的算著宮縮的頻率。越來越不舒服,便請同事把點滴安胎藥加回去。然而,陣痛說來就來,這陣看來已經不是假性宮縮,也不是任何神藥都可以壓制得住的了。

    心中越來越覺得不妥,請學妹推了超音波機器來床邊,探頭放上去還是胎位不正,而且子宮頸的地方看來很不妙,兩隻腳直直的伸在那邊。

    想大便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請產房同事來內診,果然,羊膜已經膨出大約三指了。

    ---
    雖然心中已經暗自排演過這個場面,但是當事情是真實發生的時候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肚子越來越痛,便意感也越來越強。

    趕快請了當天沒門診的老闆過來,再內診子宮頸已經全開。討論過後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心一橫決定還是自然產。(就是嘴饞吃了早餐,若要開刀得全身麻醉,寶寶這麼小也是怕軟趴趴)

    上胎沒經歷過的這胎都經歷到了。短暫的安胎,沒有打到減痛分娩的生產,臀位自然產,大陣仗的新生兒科同事們來幫忙…

    ---
    在產檯上覺得度日如年,好懷念第一胎生產的完全無痛啊…

    用力用到最後,知道他破水的那刻有點緊張,不知道頭會不會卡住?只好咬牙繼續用力擠。好險老闆的心臟夠大顆,最後頭有點卡住的時刻還看起來很淡定,我看著女兒一半的頭只能不顧傷口到底會不會裂很大不管有沒有很優雅地的用力撐。

    嘣的終於出來了!

    終於一切結束了……
    這就是恍若隔世的五天四夜驚嚇之旅。

    ---
    生產完下午下床去看我住院安胎的孕婦們。其中有一個在產房住了兩個月,約了五月底要開刀的媽媽,一看到我就哭了。我想她們也都聽說了吧?

    我只能說,我太佩服你們了(每個安胎時間都比我長),以後完全可以體會媽媽安胎安到厭世極度想要回家的心情。

    ---
    後記:

    1. 我先生整個大傻眼,原本出院要回家變成直接去生了???
    2. 自己經歷過一次安胎藥物的治療,才能深刻明白他們強烈的副作用阿...
    3. 第一胎衝到生,第二胎沒辦法效法,只能說上天自有安排? (如果有下一胎我還是會適度持續運動)
    4. 原本真的不是算好了要生金牛座的好嗎
    5. 感謝產科醫龍李建南老師,感謝讓我任性自己開order和照顧我的芯伃醫師,感謝Fellow學妹們的各種cover,感謝母胎一姊們的照顧,感謝產房所有護理師們還有NICU大家的幫忙!!!

    最後恭喜大家終於看完了冗長的產科醫師安胎記。
    腦中突然浮現,曾經聽到有一說法是,某科的醫生一生中就會得到他那一科的疾病。希望我的就到此為止了...

  • 假性宮縮舒緩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1 17:53:30
    有 15 人按讚

    孕期後三個月注意事項

    孕期倒數100天,正式進入最後階段。到了懷孕後期,隨著隆起的肚子越來越大,

    造成孕媽咪更多的不適症狀。究竟此階段孕媽咪可能會發生哪些狀況?又該如何做好準備,

    以安然度過這100天的關鍵時刻呢?

    孕媽咪從懷孕到生產的孕期約40週,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每週期約13週。在第三週期,也就是產前100天,此時孕媽咪會產生諸多身心不適的症狀,面對這些情況除了生理上的調適,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也相當重要,才能夠順利生下健康的寶貝。

    Part1:身心狀況篇孕媽咪的變化大致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變化,生理包括腹部隆起、腸胃道壓迫、乳房脹痛等,這些都是為了生產做準備,症狀於產後大多可以緩解,無須過於擔心;心理變化則為產前憂鬱,為了健康生下小寶貝,不少孕媽咪難免心情焦躁,此時家人的陪伴與支持相當重要,孕媽咪也應該盡量培養興趣,避免經常陷入擔心胎兒健康的負面情緒。
    另外,由於胎位開始逐漸變化,胎兒的頭會開始慢慢下降,為自然分娩做準備,因此,孕媽咪容易感到頻尿或排尿困難。究竟這些症狀應該如何解決?

    腹部隆起
    隨著孕期進入最後階段,胎兒生長速度越來越快,孕媽咪的腹部也會明顯隆起。

    胎兒的體型與爸媽的身材有正相關,若父母親身材高挑,胎兒體型相對會較瘦長;若父母親身材適中,胎兒體型就會落在平均值,爸媽可以參照胎兒體重對照表,觀察寶貝的體重是否有落在標準範圍內。另外,也需注意每時期體重增長的速度是否有按規律速度成長,若發生異狀便應盡速就醫檢查。

    腰痠背痛
    孕期由於體重上升,體內荷爾蒙改變,身體會局部充血,骨盆、關節和肌肉也會逐漸鬆弛來適應日漸增大的肚子,因而造成孕媽咪易腰痠背痛,建議應調整站立姿勢,保持脊椎的自然位置,身體不要傾斜,穿著舒適衣著與鞋子,必要時以托腹帶支持腹部,改善恥骨痛、腰痠背痛和下墜感。坐著時可在腰際邊放上腰墊支撐背部,再放個小椅子把腳墊高,避免越坐越累,亦能適時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不適。

    靜脈曲張
    之所以會靜脈曲張,乃血管壁無力或靜脈瓣功能不全,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外加懷孕時子宮變大,壓迫到下腔靜脈,妨礙下肢血液的回流。若有靜脈曲張的情形,孕媽咪應避免長時間呈現同一姿勢,包括站立、坐著和膝部交叉,休息時抬高下肢幫助血液回流,避免穿著束褲、塑身衣等會妨礙血液循環的衣物。

    下肢水腫
    由於體內荷爾蒙改變,加上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使孕媽咪的雙腳常會變得光亮、腫脹,用手指按壓下去時,皮膚會深深的凹陷下去,穿鞋子甚至感到疼痛不適,部分孕媽咪連雙手也出現腫脹、手指不靈活的情形,建議孕媽咪避免長時間久站或坐著,休息時盡量採取最舒服的姿勢,並將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臟負擔;亦可適當按摩、泡溫水、避免吃鹽分過高的食物,減緩水腫症狀。

    恥骨疼痛
    懷孕後為了生產做準備,身體會開始分泌鬆弛素和黃體素來促使肌肉鬆弛,增加骨盆空間以容納胎兒,但有時荷爾蒙分泌過多,孕媽咪容易感到韌帶拉扯。此外,第36週開始,胎兒的頭會漸漸下降,第38週後進入骨盆腔,由於重量集中在骨盆,因此,孕媽咪容易感到恥骨與骨盆疼痛,但生產後會逐漸消失。

    胎位狀況
    胎位指的是在分娩時,胎兒最靠近子宮頸口的部位,也就是生產時最先露出的部位。在第28週之前,因為子宮內的空間還很大,胎兒會轉來轉去,不需要在意胎位正不正的問題,第28~30週會自動轉正,變成最適合自然產的胎位。若此時胎頭未向下,稱為胎位不正,建議孕媽咪採「膝胸臥式」,也就是趴著、臀部提高,每次10~15分鐘,以利矯正胎位。做這個姿勢時,孕媽咪會不太舒服,故必須在家人陪同下進行。

    羊水量狀況
    醫師會根據羊水指數(AFI)判斷羊水量是否正常。一般來說,羊水指數介於5~25均為正常值,在第三孕期時才會逐漸減少。正常情況下,胎兒在母體裡喝羊水,再形成尿液排出,並重複循環。

    羊水是提供胎兒養分的重要管道,若羊水量過多代表胎兒沒有完全吸收營養,必須進一步就醫檢查胎兒的腸胃是否出現異常;若羊水量太少則可能是早期破水、泌尿系統發育、胎盤功能或胎兒活動力出現問題,需做胎心音測試確認羊水量與胎兒狀況。

    乳房脹痛
    為了哺乳做準備,懷孕後乳房會變大,乳腺也會開始增生,血管腺體密度提高。但受到雌激素刺激的關係,乳房在脹大的同時,孕媽咪容易感到疼痛,建議孕媽咪可以更換大一點的胸罩尺寸,以包覆胸型和避免壓迫乳腺。此外,也可輕輕按摩乳房來抒解疼痛。針對部分孕媽咪會分泌些微乳汁,分泌乳汁屬於正常現象,不必刻意過度清潔及特地收集。若長期疼痛,且發現乳房有凹凸不平,甚至有腫塊現象,應及早就醫診治。

    分泌物增加
    因為荷爾蒙的影響,陰道和子宮頸腺體會開始分泌黏液,正常分泌物為白色或淡淡的黃色、無異味,只要沒有異狀,孕媽咪不必過於擔心,僅需保持私密處的清潔衛生即可。若分泌物異常增加、顏色改變、有異味,且陰部感到搔癢,應立即就醫。

    頻尿、排尿不順
    胎頭下降以壓迫膀胱,如同一顆大石頭壓在膀胱上,孕媽咪會一直頻尿,半夜起床上廁所的次數增加,進而影響睡眠。有些孕媽咪擔心頻尿而刻意減少喝水,反而容易造成膀胱滋生的細菌堆積或逆流感染,建議孕媽咪仍要多喝水,有尿意時應立即排尿,藉由解尿將細菌排出體外;飲水方面,白天可增加液體攝取量,晚餐後則可減少攝取量。若孕媽咪出現解尿疼痛、小便灼熱、腰痠等情形,表示尿路感染可能已擴及腎臟,應進一步求診。

    便祕
    便祕原因包括飲食不足、運動量減少和缺乏纖維素等。孕媽咪在懷孕後,體內黃體素增加,導致腸胃蠕動速度變慢,建議孕媽咪每日喝足2000C.C的水分,並且分次慢慢喝,也可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物,搭配按摩來幫助排便。

    產前憂鬱
    根據臨床上發現孕婦產前憂鬱症的比例不低,由於懷孕的關係,孕媽咪不僅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身材也會變得較豐腴,使心情容易情緒化,擔心胎兒是否健康、家庭經濟是否能夠支撐、育兒生活教養等問題,此時身邊家人的支持便相當重要,應適時給予孕媽咪鼓勵與陪伴,孕媽咪也可以培養興趣,盡量轉移自己懷孕的注意力,保持愉悅的心情。但若產前憂鬱症狀過於嚴重,可服用綜合維他命、B群,或是進一步至精神科尋求適當治療。

    Part2:日常作息篇
    為了做好卸貨的準備,孕媽咪應維持健康的日常作息,除了充足的休息與睡眠,避免單獨外出,更應該均衡飲食,攝取高品質蛋白質的食物,提高寶貝所需營養。另外,也需要增強身體的肌耐力與力氣,為順產做準備。

    生活起居
    懷孕後期由於身體負荷量越來越大,體力也容易下滑,此時每天應睡足8小時,白天亦可做短暫休息,睡覺時採自己以最舒服的姿勢,並適當按摩四肢,改善水腫問題。

    平日活動
    孕媽咪應避免爬高、提重或搬重物,平時亦可培養興趣,接觸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例如:看電影、散步等,以免情緒不穩定或壓力過大,家務部分則避免過於勞累即可。

    舒適衣著
    建議孕媽咪選擇寬鬆、吸汗、透氣的衣物材質,保持身體舒適與衛生,並選擇合適的內衣,以支持和保護乳房;內褲方面宜選純棉內褲,務必與其他衣物分開清洗,避免其他病菌孳生,感染私密處。

    如廁與沐浴
    孕媽咪平時上廁所時應確實用衛生紙由前往後擦拭會陰部,上大號時更應注意有無清潔乾淨,若擦拭方向錯誤,即可能造成陰部和尿路感染;沐浴方面,應盡量以淋浴方式代替盆浴,水溫不宜過熱,避免到大眾池或SPA洗澡。此外,隨著孕期增加,陰道分泌物會逐漸增多,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與乾燥,避免私密處感染。

    性行為
    性行為是一種激烈運動,準爸媽在進行性行為時,應適度不過於用力,姿勢也應以難度較低的一般動作為主,若孕媽咪有早產、流產等狀況應先暫停,待生產後傷口癒合再進行。另外,若在性行為過程中,發生子宮強烈收縮、不正常出血或嚴重下腹痛的狀況時,亦應停止並盡速就醫。

    忌出遠門
    由於孕媽咪腹部已明顯隆起,加上四肢容易水腫,此時不論是長途車程、旅行或是出國,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很大的負擔,孕媽咪應盡量避免。

    吸收育嬰知識
    在小寶貝出生前,孕媽咪可開始了解嬰兒生長、發育、個性發展概況,不僅提早準備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更能預防日後疾病、教養問題的發生。

    飲食要點
    從懷孕中期一直到孕期結束,孕媽咪除了應均衡飲食,每日亦應增加300大卡的熱量,並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孕媽咪把握「三低一高」的原則,也就是「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分散食物的來源與種類,避免只吃單一食物,才能吃得輕鬆又能確保胎兒健康發育。

    少量多餐
    懷孕後,腸胃道蠕動功能減退,消化速度較慢,部分孕媽咪在正餐時無法吃進太多分量,用餐後1~2小時內就會感到飢餓。建議孕媽咪以少量多餐為原則,在餐與餐之間吃一點小點心,以全穀類或非精製的食物為主,例如:全穀類雜糧麵包、燕麥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等,不僅可以維持身體能量、維持血糖平衡,亦能滿足口腹之慾。

    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組成胎兒器官的主要成分,懷孕後期正是胎兒的器官與肌肉大幅成長的時期,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較平時再多一份才能應付成長所需。建議孕媽咪應同時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兩種蛋白質,以獲得各類胺基酸,促進細胞生長,而豐富的蛋白質來源包括低脂奶類乳品、豆漿、豆腐、魚類、肉類和雞蛋等。

    補充卵磷脂
    新光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夏子雯指出,孕媽咪在懷孕後期可以補充卵磷脂,不僅能幫助乳腺暢通,也有豐富的養分供胎兒腦部發育生長,其來源包括蛋黃、豆類製品、堅果類食品等,均可適量攝取。

    補充維生素
    懷孕後期,各項營養素的需求均大幅增加,平時吃進的食物和種類較無法應付孕媽咪和胎兒所需的營養,孕媽咪可攝取孕婦專用綜合維他命、維他命C等,補充孕期間足夠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孕期後三個月不宜食物

    魚油
    一般懷孕中期可以攝取魚油,但懷孕後期應避免食用,因為魚油具有明顯的抗凝血作用,若食入過多,生產時可能會造成子宮大出血,身體也會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

    過多咖啡因
    長期攝取過多咖啡會導致流產、畸胎、胎兒發育遲緩等問題,因此,有喝咖啡習慣的孕媽咪在懷孕後應逐步戒除,一天咖啡因的上限攝取量為300毫克,也就是約一杯240毫升的咖啡。

    活血食物
    活血食物如山楂、薑母鴨、麻油雞等容易誘發子宮收縮,引起流產、早產等問題,建議孕媽咪應避免攝取。

    加工食品
    夏子雯營養師建議,孕媽咪應少吃加工食物,因含有高鹽、高糖、高油的成分,吃下肚後,身體需耗費較多能量代謝,易過度消耗體內的礦物質、維生素,建議應以新鮮食物為主。

    高糖分甜食
    不少孕媽咪懷孕後愛吃甜食,但吃進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澱粉反而容易胖到自己,建議孕媽咪應酌量攝取,或以非精緻的全穀類食物為主,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吸收養分。

    宜適當運動
    越接近生產日期,孕媽咪全身的血液越會集中在子宮的位置,血液往心臟回流的速度也會變慢,因此,心肺負荷的能量相當大,加上生產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力氣,建議孕媽咪在懷孕後期時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時間為30分鐘至1小時,以不激烈、不危險、身體可以負荷,且能增加肌耐力與骨盆張力的運動為主。

    散步
    散步不僅可以保持肌肉健康,也可以提供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建議孕媽咪可以在晚餐後到附近道路平坦、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增加身體能量。

    游泳
    游泳不僅可以增強體力、維持體型、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減輕孕媽咪因為支撐胎兒,腰部與背部所受到的負擔,但要注意的是孕媽咪在游泳時,應以輕輕打水、漂浮動作為主,避免劇烈運動,以免過於勞累。

    瑜伽
    規律且恰當的瑜伽運動不僅可以舒緩水腫、抽筋等孕期不適現象,亦能伸展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維持體態,增強身體活力與能量,尤其瑜伽所倡導的呼吸法亦可消除緊張,讓自己身心穩定,提供胎兒正能量,降低自然產所承受的痛苦。

    運動6關鍵
    1.運動前排空膀胱。
    2.選擇空氣流通處,並在硬地板或榻榻米上做運動。
    3.運動前後確實做好暖身與舒緩動作。
    4.穿著彈性佳且吸汗的衣物。
    5.方式要正確並注意安全。
    6.勿過度勞累。

    Part3:產前檢查篇
    產前檢查是為了了解孕媽咪懷孕過程有無異狀及確認胎兒健康,以便提早發現問題,降低生產併發症並及早採取有效措施。除例行產檢外,還包括妊娠糖尿病、B型肝炎抗原等特殊篩檢。

    例行產檢
    例行產檢包括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與例行問診三大類,以下分別做說明。

    身體檢查
    ‧體重:孕媽咪懷孕前的體重範圍若屬於正常值(BMI 18.5~24.9),則增加幅度以11.5~16公斤為主。若孕媽咪過重可能是水腫或胎兒過大,容易引起疲倦和腰痠背痛,若過輕就可能造成胎兒生長遲滯。
    ‧血壓:若懷孕後期血壓偏高或併有蛋白尿或水腫,可能是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建議血壓偏高的孕媽咪應避免過度勞累、適度運動、注意飲食、養成固定測量血壓的習慣,必要時以藥物控制來順利生產。
    ‧胎兒評估:藉由觸診、子宮底高度測量、都普勒胎心音或自費超音波都可以評估胎兒狀況,而超音波能評估胎兒體重、胎位、心跳、羊水多寡、胎盤,最能夠掌握胎兒狀況。

    實驗室檢查
    尿蛋白、尿糖是採取驗尿方式檢查,若尿糖較高,可能是糖分攝取量太高或妊娠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偏高如合併出現高血壓,要特別注意是否為子癲前症。

    例行問診
    醫師會詢問孕媽咪是否有不適症狀,包括出血、腹痛等,孕媽咪也應主動告知

    特殊篩檢
    一般例行產檢大約可檢測出一半以上的胎盤功能和胎兒異常問題,但仍有些問題無法被發現,以下為懷孕後期的特殊檢查項目。

    B型肝炎抗原(32~34週)
    過去臺灣屬於B型肝炎盛行地區,不少B肝帶原者或患者是經由母體垂直感染,孕媽咪應於產檢時確認是否為B肝帶原者,若為高傳染帶原者,胎兒出生後應注射B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預防感染。

    胎兒生長超音波評估(32~34週)
    醫師與準爸媽可透過超音波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評估胎兒生長速度與胎位,胎兒生長遲緩可能是因為母體不佳、胎盤功能不足,或是胎兒本身發育不良所造成,若發現有異狀,應定期追蹤檢查。另外,若於懷孕末期胎位仍然未轉正或胎兒體型過大,應考慮剖腹產。

    B型鏈球菌篩檢(35~37週)
    B型鏈球菌是腸道常見菌種,但有時會跑到陰道或直腸,造成分娩時胎兒不慎感染而引發嚴重併發症,因此,醫師會用棉花棒在陰道和肛門口抹一點分泌物,檢測孕媽咪是否有B型鏈球菌,若發現有,則將於產程開始至寶寶出生之際開立抗生素治療,避免新生兒通過產道感染。

    胎心音監測(37週以上)
    項目包括子宮收縮、胎兒心跳頻率、胎動次數,藉此檢視胎盤功能是否健全及胎兒心跳變化情形,若胎心音反應不良,可能是胎兒窘迫,需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提早生產。若孕媽咪有胎動減少、子宮早期收縮、足月、過期妊娠等狀況,則應每週測試一次,觀察胎兒狀況,並適時使用催生藥物使胎兒盡快產出。

    Part4:待產準備篇
    歷經懷孕的喜悅、孕期不適、身心調整等,一直到要生產的日子,準爸媽的心情一定充滿緊張和期待。在生產前的倒數時刻,除了請產假、準備生產包,還需了解生產前兆,以便掌握生產時機,盡速就醫。

    生產包
    一般來說,生產包需準備個人隨身物品、生理用品與衣物,數量則視個人需求而定,一旦發生產兆情形,準爸媽可以立即拿了生產包就走,掌握生產時機。基本上,生產包可分成三大類,包括個人隨身物品的身分證、媽咪的健保卡、錢包、手機、孕婦健康手冊;生理用品的衛生紙、產墊、看護墊、衛生棉、生理沖洗灌、免洗褲、尿布、盥洗用具;衣物的媽咪衣服數套、嬰兒包巾數件、拖鞋、薄外套。

    生產前兆
    產兆指的是孕媽咪在懷孕足月時(大約37週左右),生產前的徵兆,包括陣痛、落紅和破水,這三者沒有一定順序,但要注意的是一旦發生破水現象,必須立即就醫,避免發生感染情形。

    陣痛
    陣痛可分為假性陣痛和真正陣痛,假性陣痛可能發生在生產前的幾天或幾週,孕媽咪可能會感到子宮收縮或腹部疼痛,時間和次數都不規則,而且痛了一會兒就會暫停,此屬於正常現象,是身體在為生產做準備。真正的陣痛有規律,且次數和時間都會越來越頻繁,一開始大約是5~10分鐘收縮一次,之後則會3~5分鐘痛一次,持續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此時應就醫生產。另外,黃佩慎醫師提醒,若懷第二胎後的孕媽咪,一旦有規律陣痛就要立即就醫,因為第二胎後的生產過程比較快。

    落紅
    當快要生產時,子宮頸會開始變薄、變軟,子宮頸口的黏液也會逐漸掉下,此時陰道會排出的黏稠狀血液,通常是少量的粉紅色或暗紅色的點狀出血,即稱為「落紅」。落紅時若沒有規則的子宮收縮,表示還未到達生產時機,孕媽咪可先進行簡單清理再前往醫院檢查,屆時醫師會評估子宮頸打開的狀況,建議孕媽咪稍微休息或準備待產。若孕媽咪的出血量已超過點狀出血,顏色為鮮紅色,血量甚至和經期第一、二天一樣多,可能是產前出血或胎盤功能出狀況,這時應緊急就醫檢查。

    破水
    破水是指包裹胎兒的胎膜破裂,導致羊水流出,羊水呈現清澈無色,並帶有些微腥味。破水可能是慢慢流出,也可能是一次就流出一大攤水,部分孕媽咪可能是陣痛前先破水,有些可能是生產時才破水。黃佩慎醫師提醒,一旦破水,不論分量的多寡都應立即就醫,準備生產,因為羊水是保護胎兒的重要關鍵,一旦破水表示子宮與外界相通,恐造成孕媽咪或胎兒感染情形。

    施打催生針的時機
    部分孕媽咪到了足月,甚至過預產期仍未生產,此時胎兒越來越大,孕媽咪不僅更容易腰痠背痛,睡眠品質也會下降。一般來說,第三孕期之後孕媽咪每天都要數胎動,到第40、41週時,由於胎盤功能逐漸下降,若仍未發生產兆症狀,就要準備催生。

    催生相當安全,目的是要以人工方式進入自然產程。催生針採用點滴注射方式達到子宮收縮的效果,催生藥物會放在子宮頸口處或口服,使子宮頸慢慢軟化、變薄、張開,營造出像陣痛的效果。在整個催生過程中,醫師與護理人都會在旁隨時監測,了解母體與胎兒的狀況,這類藥物對母子健康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準爸媽不必過於擔心。

    剖腹產的時機
    剖腹產是經由切開腹腔與子宮的方式將胎兒娩出,雖然可避免自然產的突發狀況,也不用經歷產程的陣痛,陰道亦不亦受到損傷和鬆弛,但傷口癒合速度較慢,產後併發症和出血量多,且有子宮與膀胱沾黏的風險。常見剖腹產的情形如下:

    骨盆腔過於狹窄
    一般來說,胎兒頭骨直徑超過10公分就算大,但媽咪的骨盆腔是否過於狹窄,仍要根據胎兒的頭大小而定。生產過程不順利也有可能是剛好某個角度無法通過,此時就要實施剖腹產。

    前置胎盤
    一般懷孕時,胎盤會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後壁或頂部位置,隨著孕期增加,胎盤會往子宮頂部方向移動,但若過了20週後,胎盤位置仍過低,且擋住子宮頸口,即稱為前置胎盤。在這樣情況下,自然產相當危險,因為子宮頸打開時,胎盤若先剝離,會引起產前出血或生產時大出血。

    產程遲滯
    產程遲滯亦即生產速度過慢,一般來說,若子宮頸每小時開口小於1.2公分,即為產程遲滯,此時就需考慮剖腹產。

    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的狀況包括臉朝下、臀部朝下、軀幹或肩膀朝下等,在懷孕後期時可藉由超音波方式檢查出來。若胎兒在足月時,也就是第37週左右,胎位仍未轉正就必須考慮進行剖腹產。

    巨嬰
    一般來說,若胎兒體重超過4000公克,即可稱為巨嬰。若孕媽咪的身材較嬌小,又採自然產方式,可能會造成產程遲滯或肩難產,因此在足月時,準爸媽與醫師可先透過超音波了解胎兒大小,決定最適宜的生產方式。

    胎兒窘迫或缺氧
    若在生產過程發生胎兒心跳下降、胎兒窘迫,可能是胎盤功能不足、臍帶繞頸等情形,此時應緊急剖腹產,娩出嬰兒。

    請產假的時機
    根據勞基法第50條規定,女性工作者可於進入分娩期前後請8週(56天)產假,孕媽咪依自身情況、工作場所、家裡與醫院的距離,決定何時要請產假,而準爸爸則有5天陪產假,可於孕媽咪進入產程階段來請假。



    黃佩慎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
    經歷: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總醫師、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研修醫師、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兼任主治醫師、臺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