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個體心理學期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個體心理學期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個體心理學期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個體心理學期刊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381的網紅孫弘岳-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I心理測評的時代已到來 . 美國Stanford、UCLA、Columbia、英國Lancaster、德國Berlin大學等七位心理學者,最近在歐洲性格心理學協會出版的Personality Science 期刊介紹Computation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CP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

個體心理學期刊 在 幹話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09:09:31

- 你的名字, 是我拒絕別人的理由。 今天來到#愛情心理學 第九十一課->「#被拋棄了」 沒有一段感情, 能保證一定會幸福。 感情維繫上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 需要彼此雙方共同承擔、解決。 當某些問題暫時無法解決時, 很可能你們就會選擇分手, 接著你就「失戀」了。 失戀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拒絕行...

  • 個體心理學期刊 在 孫弘岳-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9 16:44:30
    有 89 人按讚

    AI心理測評的時代已到來
    .
    美國Stanford、UCLA、Columbia、英國Lancaster、德國Berlin大學等七位心理學者,最近在歐洲性格心理學協會出版的Personality Science 期刊介紹Computation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CPA)以AI為基礎的電腦性格測評的發展與應用(https://psyarxiv.com/ck2bj/),正式探討AI心理測評時代的到來。雖然這在電腦科學領域,不是新的概念,稱作性格運算(Personality computing),但一直沒廣泛被心理學界應用。所以這篇報導,具有一定的意義。
    .
    AI心理測評有很多種,包括運用影/音與文字數據,對個體性格或行為傾向進行某種推測,解決傳統性格測評與他評的種種問題,包括包裝/造假、自我感覺良好、印象/偏誤、主觀詮釋、成本/時間等。
    .
    其中有一類數據,稱作微表情,已結合電腦視覺和AI演算法,運用當事人的錄影數據,推測其行為傾向,成為AI面試下的主流工具。但什麼叫微表情? 它能用來預測什麼? 有什麼限制或被誇大的地方? 跟傳統心理測評相較,它的信效度為何? 我將會在這次震旦雲YOURS學院所主辦的後疫情HR轉型線上研討會,用約半小時跟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分享。另外,也有其他更棒的專家學者,來自IBM、Mercer、中央人資所、中租集團、社團法人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人資小週末等,會跟大家分享疫情時代,HR轉型力的最新趨勢,觀迎大家免費報名:
    .
    https://www.aurora.com.tw/cloud/events/0l197375907307246091?tcode=Collin-Suen
    .

  • 個體心理學期刊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07:30:00
    有 55 人按讚

    💗 疫情趨緩 應注意心理重建
    -- 五招提升自我防疫-【安、靜、能、繫、望】


    美國紐約市一名急診室主任因面對無止盡的病人與死亡,崩潰自殺;四月初,桃園一對同居男女,也被發現在居家檢疫期間燒炭輕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民眾心理健康受到嚴厲考驗,「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 主任提醒,政府與國人應關注疫情後的心理重建工作。(資料來源: 【註1】)


    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疾病專刊(Lancet Psychiatry)最近刊登文章(註:【2、3】),呼籲疫情當前,當務之急需要提供及時的心理健康護理。多位心理學研究人員聯合撰寫的論文中特別警告:「至今,為病人和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健康護理的問題關注不足」(資料來源:【註4】)


    ■ 疫情影響情緒 數據不容忽視
    疫情發生當下,心理創傷主要屬於急性期,焦慮不安、緊張,此時最需要的是資訊提供,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讓民眾知道疫情變化,有助於穩定民心,根據調查,僅有百分之六民眾因為疫情而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整體還算平穩。


    但不論醫院或學校自殺通報,三月疫情最為嚴峻時,首次通報自殺個案為一八一八人,較二月一三八九人明顯上升許多;而明顯多於去年同期一七三九人。李明濱說,嚴重憂鬱症患者、性格較為敏感者、居家檢疫者屬於高危險群,受到疫情影響,情緒明顯變化,甚至萌生自殺意念。


    ■檢疫、隔離壓力大 應受關注
    疫情趨緩後,隔離政策帶來的經濟、家庭問題是全面性的,經濟壓力慢慢浮現,如又伴隨失業、離婚、家庭暴力等壓力,自殺率恐將增高,提醒政府,防疫做得好,但須開始注意心理重建工作。


    我國至今超過十二萬人接受過居家檢疫,近一萬人居家隔離,當自由突然受到剝奪,內心承受可能確診的不安,以及暫時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且解除隔離後還會面對被汙名化、標籤化的壓力。


    ■心理影響 恐一兩年後才發作
    心理層面的影響不一定在疫情當下顯現,以過去九二一震災、SARS為例,有些人在天災、感染後一、兩年才發生;以國家立場來看,不能因為疫情緩解就認為:「疫情過了,大家就平安囉!」


    李明濱 教授認為,心理重建絕非衛福部所能負責,須跨部會整合,例如提供紓困、支持工作。此外,民眾應利用政府或自殺防治中心開發的心情檢測工具,關心自己及親友情緒變化,不要害怕尋求協助。(資料來源: 【註1】)


    ■疫情當前臨床心理主任五招提升自我防疫-【安靜能繫望】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劉瑞楨主任表示,持續且過多的壓力感受會影響到個體的免疫力,因此提醒相關人員千萬不要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建議可以運用「安靜能繫望」的五個簡單概念提升自己的心理免疫力,也就是:


    「安」-獲得正確訊息並做好適當安全的防護,如做好自己的安全防護裝置
    「靜」-設法讓自己平靜及有正面的感受,如在工作片段中讓自己放鬆
    「能」-做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如下班後玩個小遊戲或整理家務
    「繫」-跟人保持感情聯繫,如跟同事或是家人傳訊聊天等
    「望」-對未來要懷抱希望,如給自己疫情過後一個休閒計畫等
    (資料來源: 【註5】)


    ★李明濱名譽教授、陳為堅教授為「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發展計畫「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議題召集人


    ∎議題簡介:
    利用國內外文獻回顧、現況分析與可行性評估,彙整目前實證基礎及鎮靜安眠藥使用/處方相關問題,並以流行病學資料評估安眠藥的處方量、非醫療使用 (nonmedical use) 率的年代趨勢,探討目前相關政策推展現況與知識上的落差,經由本計畫,提供推動台灣鎮靜安眠藥安全使用策略,透過政策的擬定與施行,期能提升產官學界及民眾對於此一重大問題的警覺性與因應力,減低並預防鎮靜安眠藥物濫用問題對國人健康與社會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Reference】
    來源
    ➤➤資料
    ∎【註1】: 經濟日報「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李明濱:疫情趨緩 應注意心理重建」: https://bit.ly/2YH1HZl


    ∎【註2】: 【新冠肺炎需要及時的精神健康照護】:《刺胳針—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 期刊刊登一篇由中港澳精神醫學專家的一篇呼籲指出,由2003年SARS經驗中,四點建議同樣可以適用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精神健康照護,文整文章: https://bit.ly/2A0VYmE


    ∎【註3】: 期刊原文
    📋 Timely mental health care for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s urgently needed
    (2020/02/04)+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Yu-Tao Xiang, Yuan Yang, Wen Li, et al.
    ➥Link:(The Lancet)
    https://bit.ly/2W8rqYU


    ∎【註4】: (BBC中文网)「肺炎疫情:非常時期如何維護心理精神健康」: https://bbc.in/3fuWF7Z


    ∎【註5】: 桃園電子報「疫情當前臨床心理主任五招提升自我防疫」: https://bit.ly/3c9UlBi


    ➤➤照片
    ∎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 -【安、靜、能、繫、望五字訣的由來】: https://bit.ly/3dmnpWw


    2.【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李明濱 #心理健康護理 #安靜能繫望 #柳葉刀 #The Lancet #臨床心理科 #劉瑞楨 #安靜能繫望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疾病管制署 / 心理師想跟你說

  • 個體心理學期刊 在 幹話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02 20:03:09
    有 53 人按讚

    -
    你的名字,
    是我拒絕別人的理由。

    今天來到#愛情心理學
    第九十一課->「#被拋棄了」

    沒有一段感情,
    能保證一定會幸福。

    感情維繫上往往會遇到許多問題,
    需要彼此雙方共同承擔、解決。

    當某些問題暫時無法解決時,
    很可能你們就會選擇分手,
    接著你就「失戀」了。

    失戀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拒絕行為,
    指的是個體被排除在關係或互動之外。

    同時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如我們常提到的「心痛」感受。

    美國科學期刊PNAS研究也發現,
    當人們在感情上被拋棄、拒絕時,
    感受到的心痛是一種真實疼痛。

    除了失戀帶來的痛覺,
    無助、傷心甚至是憤怒等負面情緒,
    幾乎摧毀了你的內心世界。

    傷痕累累的你,
    該如何走出失戀的陰影?

    #放縱自我情緒
    想哭就哭、想呼喊就呼喊吧!

    比起悶在心裡,
    讓那股情緒找到宣洩的出口,
    會令自己比較自在。

    而人們常說的轉移注意力,
    其實是一種無形間宣洩情緒的方式。

    通過做喜歡的事,
    如找人聊天、吹風看海、工作等。

    讓自己不與負面情緒硬碰硬,
    等一段時間過後再回來好好處理。

    #重新感受愛
    該如何觀察,
    自己是否已經走出失戀?

    只要看你是否有感受到愛。

    無論是對工作的熱愛,
    與朋友、家人之間的感情,
    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的小事,
    它都是一種感受被愛的方式。

    #謝謝曾經的自己
    分手並非否定自我,
    而是讓你學會成長。

    走到這個階段的你,
    已經可以正視過往感情中的自己。

    你會發現曾經那段失敗關係的原因,
    重新審視關係中兩人的相處模式。

    用於調整並改變自我心態,
    讓你在關係經營上有所進步。

  • 個體心理學期刊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0-12 19:00:0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自己,平常每一天的情緒,是怎樣起伏變化的?或者是如果以每週為單位,你從禮拜一、禮拜二,一直到禮拜六、禮拜天;你的情緒,如果要畫出一個曲線,它大概會長成什麼樣子?

    那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一個研究,真是太有趣了!在這邊給你分享哦。有兩位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家,分別是麥肯.梅西,跟史考特.高德。

    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收集了84個國家,大概有240萬名Twitter的用戶,他們所張貼的Twitter的貼文,總共大概有五億則以上。他們希望從這些資料當中,去衡量人們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正向的感受」。

    比如說像熱情啊、信心啊這些部分;和「負向的感受」,憤怒啊、消沉啊、愧疚啊。那這些「正向」跟「負向」的感受,是怎麼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你聽到這邊,你一定會很好奇,開什麼玩笑!五億則貼文,他要怎樣去一個一個分析?

    所以呢,他們自然不是用這種人力、手工的方法,他們是把這些貼文,丟進一個電腦分析程式裡面,而這個程式的英文縮寫叫做LIWC.。中文的翻譯叫做「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這樣的程式。

    這樣的程式,能夠幫助這些研究者,去分析、評估每一個字所傳遞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於是啊,梅西跟高德,他們的研究結果,就刊登在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裡面。

    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發現喔,人在清醒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那些正面的情緒,會在上午開始攀升,然後到了下午急遽下降,到傍晚再稍微回升一些。

    不管這些發文的人,是北美洲的人士、亞洲的人士、穆斯林、無神論者、黑人
    、白人,或棕色皮膚的人,他們都沒有區別,大概都是這個模式。於是呢,在他們的研究結論裡面就寫哦,類似的時間作用模式,橫跨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然後,他們進一步也發現,在星期一或星期四的貼文,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基本上週間的日子差別不大,到了週末會有一些差異。這個差異來自於「正向的感受」,通常會在禮拜六和禮拜天稍微高一點,可能是因為放假,大家比較放輕鬆。

    然後,上午的高峰期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開始的時間,大概會比週間晚兩個小時。這可能是因為多數人在周六、周日,都睡得比較晚的原因;但是整個曲線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當我讀完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迴盪著,每一次我在教學的現場當中,就會遇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跟我說:「人啊,真的好難懂喔!」、「我真的搞不懂人到底怎麼了?」。

    那其實在這些挫折感,跟緊皺的眉頭背後,他沒有先瞭解一個人,只要他身為人類,會有的一些「共同模式」;就像今天分享的這個研究一樣,這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模式」。

    當你先從這種大多數、大樣本的「共同模式」瞭解起之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以此作為背景,抽絲剝繭,回到每一個個人,跟每一個個案的個別差異。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所有的動物跟植物的研究裡面,你一定要先知道,這個動物跟植物長在哪裡,而這個環境、背景是如何?

    這個環境、背景當中的動、植物族群,有什麼樣的「共同性」跟「變化」?接下來他們的差異,他們個別、個體,在各自不同環境底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跟效果?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去做細部的區分。甚至於你才能夠去分辨,哪些訊號是值得你研究的;而哪些訊號,他可能只是某個時空底下的特殊個案,如此而已。所以,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還是覺得「人很難懂」的話,那或許真的有必要,你要幫自己安排一個,真正去學習「人的模式」。

    而「人的模式」就如同今天所分享的這個研究,是從情緒狀態跟每天的週期性,作為研究的開始。那其實只要是人類,當他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在他的臉上、在他的表情,都有相對應的「變化模組」。

    你也可以把這個視作為「共同的模式」,當你先從這裡瞭解起,自然你對人的判斷,就能夠慢慢的依此而前進。

    其實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在『人際回應力』的這一門課,最主要的就是讓你學會,怎樣有效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透過正確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進而給予最適當的人際回應。

    所以,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真的深刻覺得,人並沒有你我覺得的「難懂」,但是,你一定要先懂「他的模式」是什麼,只要是人類都會有這樣的「共通性」。

    就好像是你看只要是魚類,只要是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共同性」。先從這裡瞭解起,那麼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這千變萬化的背後,它的根本脈落跟原因,到底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在內容當中提到的『人際回應力』課程。今年的最後一期,是在12月12號開課,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了你;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攜手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