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個人中心取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個人中心取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個人中心取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個人中心取向產品中有1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85的網紅YaFun 居家收納整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活動轉貼~~ 公益講座-免費場 名額有限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dge9hKbvySwopRb76 為何和親密的人溝通這麼難 由-詹惠文-諮商心理師授課 ✅講座簡介: 您是否也曾在跟自己親密的另一半、爸媽、小孩或其他親友相處的時候,常覺得困難重重、有溝沒有通嗎? 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

個人中心取向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0:15:16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

個人中心取向 在 Uncle Kieran 斜槓K叔|副業建立|包租理財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3:07:14

在我的Bio連結有測驗連結🔗 🤓認識自己其實是很重要的事 不管是在你的職涯,還是在任何關係裡面。 尤其是當你想要經營個人品牌時 如果可以某種程度上的認識自己 就能在經營的路上,少走點彎路 ✍️ 以下四種是很多企業和諮商所推薦的評測工具 有些是需要付費的,但基本上都是cp值非常高的 📌蓋洛普優勢測試:...

個人中心取向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01:56:39

10月19日新聞概要📃 ——————————————————— 【19 歲青年大埔派遊行傳單遇襲 腹部中刀見腸】 大埔連儂隧道有19歲青年派發10月20日遊行傳單期間,與一名男子因政見問題爭執,被人用約長20厘米的生果刀刺向頸部及腹部,腹部傷口見腸,送院時清醒。傷者友人稱刀手曾指「香港係中國嘅」,又...

  • 個人中心取向 在 YaFun 居家收納整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20:06:28
    有 4 人按讚

    ~~好活動轉貼~~
    公益講座-免費場
    名額有限
    ✅報名表單
    https://forms.gle/dge9hKbvySwopRb76
    為何和親密的人溝通這麼難
    由-詹惠文-諮商心理師授課

    ✅講座簡介:
    您是否也曾在跟自己親密的另一半、爸媽、小孩或其他親友相處的時候,常覺得困難重重、有溝沒有通嗎?
    透過這堂講座,您可以從心理學角度知道:
    【親密關係中反覆出現的惡性循環】
    【如何讓關係可以更親密的決勝點】
    一起學習讓我們可以感情更甜蜜的心理學知識吧

    ✅講座時間:
    110年10月5日 週二下午14:00~16:00
    (安排梅花座位,請全程配戴口罩不要拿下來,實體報名限制25人)
    ✅費用:免費
    ✅實體講座地點:
    EZSPACE 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93號2樓
    (沒有提供無障礙空間,教室需要脫鞋,請穿著好穿脫的鞋子)
    🚈捷運: 圓山站一號出口走路2分鐘)
    🚙停車: 捷運淡水線沿線路邊停車
    (Time承德酒泉70/hr)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03號
    (應安大龍停車場50/hr)台北市大同區民族西路105號B1-B2
    (花博公園圓山停車場40/hr)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注意事項
    1.因配合政府防疫政策, 欲報名者請回傳GOOGLE表單以便造冊, 個人資料僅供必要時交由政府疫調使用, 不會外流
    2.講座當日為尊重講師與其他與會者, 請於開場前十分鐘完成報到入座。
    3.為尊重講師智慧財產權,上課全程禁止錄影錄音。
    👩‍🏫講師簡介:
    《學歷與專業訓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學士
    EFT情緒取向伴侶/家族治療國際進階認證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
    《經歷》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
    ※各級學校、機構合作講師
    ※台北市/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合作諮商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合作諮商師
    ※新北市沙崙國民小學、義學國民中學、漳和國民中學〈兒童青少年輔導〉〈家長親職教育諮詢〉合作諮商師
    ※新北市婦女及中高齡者職場續航中心〈職涯諮詢〉合作諮詢師
    ※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 衛生福利部 〈男性關懷專線〉 心理輔導員
    ✅授課主題
    親密關係暴力(恐怖情人)、家庭暴力
    感情修復、婚姻與伴侶關係經營
    憂鬱與自殺防治、情緒管理
    自我探索、壓力調適

    #社團法人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
    #為何和親密的人溝通這麼難
    #公益講座

  • 個人中心取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1 12:47:58
    有 264 人按讚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你,身為同理者,去想像成為別人——那個你所同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

    同理永遠不可能完全精確。一個人的經驗密度超越了觀察者所能掌握的,也因此,同理就好比是人生,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事實,每件事實都是由特定的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結合中產生。不管你的同理心是多還是少,你同理的方式、你能夠同理一個人生活中的哪些內容,以及如何同理,很大程度都與你是誰、你在那個時空下如何設想自己的任務有關。

    教導學生執行同理任務時,觀察者可以觀察到部分同理的組成:如何感知被同理者、如何與他產生共鳴,如何與他恰當地互動,以及哪個人真正渴望與他相處。我們知道,所有這些都會在我們傾聽和回應彼此的過程中呈現出來:我們所看到的人,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那個樣子去看,並且伴隨著過去自己被鼓勵採取的感覺和行為。

    沒有人是簡單的。我們穿越自己閉塞的過往,穿越過往的眾聲嘈雜來聆聽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有能和我們共振的聲音。

    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聆聽: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不見的訊號,他們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他們的兩大任務一一方面是診斷與開立精神藥物,另一方面是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教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聆聽和觀察。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可以看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必須在診斷和心理治療中分別達到什麼目標,我也可以看見他們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了哪些事情。我可以看見他們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如何學習去理解個案;我也可以看見他們所學到的那些將成為這些他們是如何學習害怕、厭惡或愛他們的病人;而且我可以看到,一家醫療單位偏向生物醫療或偏向精神動力觀點,將會決定這些單位所認定的適當行為的樣貌。我要再次強調,這些差異是任務的一部分而非醫師的個性所導致,儘管不同的任務永遠肯定會吸引到不同類型的人。我能看出誰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裡受到崇拜,所以當一位年輕醫師在病人旁邊,不僅可以問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什麼,還可以問他應該渴望成為誰來回應病人。

    根據這兩種不同的任務,上述所有都是年輕精神科醫師學習成為病人的醫師的一部分方式。這就是本書所要描述與剖析的。

    這本書也做了一個讓人更為困擾的結論。無論如何,我們理解了精神疾病的可能原因,也提出許多證據,證明對大多數的患者和疾病來說,精神藥理學和心理治療合併使用的效果最好。當兩種方法可以串聯著用,患者可以更快有所改善,更能待在社區裡而不需住院。兩者都很重要,都不可或缺,而且大多數精神科醫師——無論其本身取向是哪一種都同意這一點。

    但是社會經濟的力量和意識形態的結合將心理治療趕出精神醫學之外。對於住院醫師來說,要學習心理治療、或在醫院環境中看出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比任務的本質,而不是基於這位醫師的風格或個性。我還可以看見精神科醫師如何在不同的任務環境中預測病人的狀況, 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對於患者或醫生來說,現在也比以前更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

    如果管理式照護公司的損益中心策略把精神科給付項目裡的心理治療部分砍掉,將導致精神科醫師只能用生物醫學任務所教導的方式去觀察、思考和回應。這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

    即使具有某些心理治療背景,即使他們是在診斷和開藥,這個錯誤都對那些對患者更敏感的精神科醫師相當不利。這對我們的社會不利,因為生物醫學鼓勵一種思考精神疾病的方法,這種思考可能會剝奪精神疾病受苦者身上的人性。最重要的是這對患者不利,如果單純只從生物醫學角度進行治療,他們的治療會較差,效果會較不好。

    還有一個更隱微的風險。精神醫學不可避免地與我們最深切的道德問題糾纏在一起: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受苦意味著什麼、成為一個良善而關懷的人又意味著什麼。這裡所謂的「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正確的行為準則,不如說是我們直觀地認為什麼是應該負責的、何時該咎責,以及如何打從內心確定我們的雄心壯志是正確且良善的。

    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方式透過不同的方法塑造出這些基本類型,孕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本能。這些基本類型是證成我們對照顧受苦者有所責任的工具:誰是一個人(這不是個外顯的問題)、什麼構成了那個人的痛苦、我們究竟是誰而得以介入、什麼是好的介入。這兩種方式教導他們的治療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他們有不同的內在矛盾和不同的重點。兩者各有各的強項和弱點。而任何一邊都改變了醫師理解病人、社會感知病人,以及病人自我覺察的方式。

    --
    📖 本文摘自《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作者譚亞‧魯爾曼為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將自己的研究描述為「心智的人類學」。

    電子書 ◼️ https://readmoo.pse.is/3mkz93
    紙本書 ◼️ https://reurl.cc/Q6d2n9

  • 個人中心取向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31 02:16:54
    有 1,214 人按讚

    「19歲慘淪疫苗孤兒!BNT、高端都沒份 網怒:19歲的命不是命?」
    .
    「18到20歲疫苗荒 綠委也搖頭」
    .
    「『18到20歲也應同步先打』 英系11立委幫19歲請命」
    .
    「搶打莫德納還要BNT?李艷秋怒批:第二類怎麼老是打不夠」
    .
    「18、9歲被放生成疫苗孤兒 低能卡大學生不忍了:蔡英文出來面對」
    .
    「12~18歲優先打BNT 家長急死灌爆臉書為『這群人』請命」
    .
    「一直給一到十類人,一堆人青壯年第一劑還沒打到,不是說要先普及第一劑的比例嗎?」、「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7、8年級生真的很邊緣欸」,「之前疫苗缺貨我忍了,整天罵雙北我也忍,3+11還忍得住,現在疫苗沒得打我忍不了,我們是被拋棄就對了」、「投票我們投,稅我們繳,然後被12到18歲插隊?」
    .
    辛苦了,指揮中心.
    .
    這次不只民也刁,統媒亂,甚至連一票綠委,也在耍白癡.
    .
    19歲打不到疫苗,是疫苗孤兒,完全就是假議題.
    .
    19歲是不可能成為疫苗孤兒的,何解?首先,全世界都是依著年齡排序向下打,如果19歲是疫苗孤兒,那全世界四處都是疫苗孤兒,依照年齡向下打的科學根據是,年紀越高者,越容易受到感染,年紀輕的,免疫力越強,重症率低,所以,按著年齡順序向下施打,這是專業取向.
    .
    除了高端,AZ、莫德納,18歲以上都有開放勾選,甚至BNT剩餘80萬劑,也能選,無論你是哪個年齡層,遲早都會打到,不會淪為疫苗孤兒.
    .
    再者,恐怕已經有不少19歲的人施打疫苗了,如你屬於第九類,是高風險疾病患者,你可能早就排到了,在過去,有22歲女大生因氣喘而打到疫苗的例子.
    .
    既然有打到疫苗,未來也會排到,並沒有不讓你勾選,那「疫苗孤兒」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
    .
    台灣屬於12年國民教育,國小到高中階段,是強迫入學的(當然根據憲法義務教育應是6年),換言之,並不是人人都會上大學,19歲,也未必都是學生.
    .
    今天因為BNT依據研究,可以打到12歲,如果是以學生作為需求,那麼,強迫入學的階段,打疫苗的必要性較高,相較於大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園是較為封閉的,就學時段,你幾乎不可能離開學校,就等於關在裡面,無論是中午吃便當,還是早自修,午睡,晚自習,乃或是社團活動,你都得在學校裡,他等於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更遑論翹課還是選修.校園圈封閉,長時間群聚,換言之,一個人感染可能全部人都中標.
    .
    相反大學生活圈則較廣闊,我們不會把一間大學跟一間小學相比,說他們有相同的感染率,光校地面積就不成正比,或將一個小學生跟大學生相比,他們防疫知識和防護自己的能力是一樣的.在BNT研究兒童年齡層的結果出來以前,他們才是真正的疫苗孤兒,直到現在,他們一劑都沒打到,我只看見,當小孩子終於可以被打疫苗的時候,一群人突然自稱自己是疫苗孤兒,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
    19歲就算了,有多少人假裝自己是19歲,在那邊炒糖吃?因為自己還沒打到,所以借題發揮?看到小孩子,應該保護的族群,好不容易可以打到疫苗,一群人突然變成井上喜久子,每個都在喊我19歲,不公平,我也要打.
    .
    這應該是泛年齡層的退化.
    .
    所謂相對剝奪感,就是尋求公平的假象,如果你仔細拆解他們的說法,發現每個邏輯都是矛盾的,而若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會發現那才是真正的不公正.一張嘴有人說要往東,有人說要往西,都想著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其實走的目的地根本不相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不過看起來一樣的東西,就是我反對.
    .
    反對、抱怨、杯葛,讓他們看起來很一致,所以「19歲」看起來就像他們共同的訴求,其實仔細看,多少人是在自我打臉,互相講屁話.
    .
    一群人罵,指揮中心為何不照年齡施打,為何要讓其他人插隊?另一群人則說,為何我26歲登記了到現在還打不到?然後是英系立委(自稱)聲明,主張應該讓18歲到20歲的年輕朋友也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講白了,這些就是在插隊,爭取「優先」,當你一個年齡層搶先了以後,就會動搖到其他年齡層,照年齡層排序的原意就喪失了,今天讓19歲、20歲也「優先」好了,就會動搖到30歲人的權益,不是把7、8年級都炒成一盤孤兒,問題就解決了,70年次到80年次,就是30歲~40歲,加上20歲要先打,等於橫跨20年齡層的間距,大家都優先,就等於大家都沒優先,這些年齡層的權益,也根本是互相牴觸的.
    .
    換言之,19歲優先,7、8年級的順序就會被排擠,更難打到疫苗,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在喊什麼燒?為啥要一邊喊和自己訴求相反的東西?7、8年級是19歲嗎?
    .
    「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
    .
    這個網友意見就更奇妙了,可以說是一種悖論的總和,我相信這人應該是36歲,硬要把自己跟19歲掛在一起,大家一起上車.高齡往下打,就是19~36歲照排序輪流等,12~18歲優先打不是莫名其妙,而是一開始根本沒有他們打疫苗的份,連選都沒得選,現在有單獨適合他們的疫苗,還有家長的需求,更重要的,她們未成年,是更需要保護的對象,我不知道「他們可以我也要」,這種前運思期的邏輯是怎麼來的,如果因為這種理由,所以優先施打,這才是莫名其妙.
    .
    19歲納入12~18歲打BNT疫苗,也無不可,但要注意這也是「學生防疫需求」的延伸,不是什麼「疫苗孤兒」,前者是合理的,後者叫做政治炒作,所以才會一堆打不到的也以為自己是孤兒,以為自己19歲.在這邊還要界定的是,大學教育,相較於半強迫的義務教育,是較有彈性的,而且並非必要性,所以很多大學可以自己延遲開學,而國小國中多半統一跟隨國家政策,兩者以教育的急迫性而言,也不可相比擬,教育方法也完全不同,大學遠距教學,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寫論文報告,甚至沒有老師,也可以獨力完成.小學生則必須要有老師帶領,疫情期間,大學生遠距教學,自主學習較為容易,小學生遠距教學,進度和老師監督,制訂作業等等,較為不容易,不如問問,大學生見到自己導師一個禮拜有幾次?小學生可是天天要跟導師打小報告的.
    .
    以學習急迫性來講,70幾歲還可以讀大學,小六年齡多幾歲,便算晚學了,他們的語言/數理,都在發展階段的關鍵期間,錯過關鍵期間學習就困難了,甚至成為發展性學習障礙,沒讀大學,還可找到工作,小學沒畢業,根本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甚至家長還會被告的.
    .
    以瑞典來說,在疫情期間,他們關閉大學/高中,小學生/國中生卻一定要入學,原因在此,真的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
    而19歲早就有人選擇工作了,而不是上大學,這就要以一般社會人士視之.
    .
    至於某些綠委,不管你是英系(自稱)還是正國會,老話一句,沒有政策辯護能力,也不用火上加油,別人都要蔡英文出來面對了,你英系還在為19歲請命,這英系不知道怎麼當的.請正確的分析民意,而不是像個草枝擺,與其在那邊跟國民黨炒作19歲,不如試著理解國民黨一流在幹些什麼-李艷秋說「好不容易扣除學生之後,還有剩下80萬劑BNT疫苗,卻又是從一、二、三類開始施打....第二類人就已優先施打過了,麻煩指揮中心公布這批人到底是誰?怎麼老打不夠?這次又要膨脹多少人來跟老百姓搶BNT?」
    .
    我不知道這秋是怎麼乘著19歲的浪潮在那邊胡亂質疑的,不過他講到一個重點,19歲如果納入,80萬BNT一般人恐怕就沒得打了,如果你真的那麼想讓年輕人優先,或許先想想如何抵制老屁股在放屁,到時80萬BNT學生打光了,這群人的矛頭又會指向誰呢?
    .
    現在在那邊跟著搖旗吶喊,只會讓人想到,別人在忙著維護防疫的信度,而你們自己卻在忙著選舉,別人在救火,你在騙選票.
    .
    在想著自己之前,麻煩考慮到公眾利益,每個人都只想拿走自己的部分,然後反對的代價由別人承擔,你多拿了必然有人減少,你搶先了必然會使其他人落後,沒有那種大家一起贏,大家一起先,這種直覺式的思考,恐怕連小孩都不如.
    .
    談論公共議題,不是這樣談的,若真想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試著說服其他人,被削弱福祉的人怎麼辦?被破壞的規則又如何?今天說的是12-18歲優先,而不是你們不能打,而他們優先,有十足的正當性和理由,他們這個族群,打過疫苗的人一個都沒有,說白了,19歲以上者,依舊可以登記,但他們不想照順序排,認為不公平.
    .
    今天因為12-18歲優先,才會產生所謂相對剝奪感,原本順序的平衡,好像傾斜了,人人勾起了自己也想打的慾望,想到了自己還打不到的窘境,藉由19歲的議題進行宣洩,那麼,把12-18歲取消,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恐怕18歲以下永遠等不到可以打疫苗,唯一可以打得又照排序被前面的大人打完了,他們變成真正的最後一名,然後他們都未成年,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
    有人說大學生活動力最強、社交活動最多,容易跨縣市,這也挺有趣的,真要說的話,小學生、國中生,都還沒獨立自主,每個人上完學都得回家,不更容易造成家戶感染嗎?現在台灣疫情情況,究竟是家戶感染嚴重,還是所謂跨縣市感染嚴重?一個一般成年人,四處去旅遊,享受暑假自我解封的快感,這沒有跨縣市和活動力最強的危險性嗎?獅子王不是年輕人,他的社交活動又如何呢?超級傳播者的年齡分布又是怎樣?死亡率最高是哪個年齡層?
    .
    而那些喊著19歲是疫苗孤兒,又痛罵12~18歲的人插隊,當真是在為年輕人著想嗎?
    .
    要我說的話,神父會這麼說,不用急,照著順序排,大家一定都打得到,BROTHER.

  • 個人中心取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3-15 19:58:11

    本集主題:「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陳文松 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南是文化古都,又是我心靈的故鄉……都會人週末好下鄉莊,我們草地人卻好到城市,所以我差不多一個月中兩三次到臺南市,名義上是做個週末旅行……第一項為逛街,第二項為看電影,第三項為吃點心,第四項為找朋友,第五項為叫按摩。這五項節目如果缺少一項而回家,就感覺像不到過臺南市,或感覺丟掉什麼東西在臺南。」——吳新榮
      
    看電影、打麻雀和下圍棋,這些看似日常的休閒娛樂
    卻是日治時期草地文化人最重要的文化滋養與社交活動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從日記出發,試圖探究日治中期一個(群)地方知識人(社群)的日常生活史。那些被時人視為無關正事的「日常生活瑣事」,反而能讓我們深入認識殖民地處境下,臺灣人與日本人的日常交涉多元面向,以及臺灣人的心境,並且在空間上,帶我們思考臺南府城對於周邊偏鄉僻地草地人的存在價值。今日臺南作為文化觀光重鎮,吳新榮醫師的日記也能讓我們看到一甲子前府城文明是多麼時髦,作為一座文化燈塔,是如何撫慰著殖民統治下文化人的心靈。
      
      吳新榮出生於二十世紀初期,正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穩定期,童年到壯年都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渡過;然而到了二次大戰一結束,迎向中晚年的吳新榮,和當時所有「後殖民」的臺灣人一樣,在充滿期待興奮的心情,迎接另一個從半殖民地政權終於走向「世界四強」的中華民國國民黨政權。
      
      吳新榮的人生跨越了這兩大時代,在文學創作與政治參與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個人價值取向;同樣的,從他生平所從事的日常生活休閒娛樂中,亦可映照出社會、時代,當然還有他心路歷程的轉化軌跡。在不同的日常生活音符伴奏之下,電影、麻雀和圍棋,無疑也演奏出吳新榮在時代洪流下的草地醫生生命樂章。
      
      在一九四○年代時,對於三十多歲的吳新榮來說,每週到臺南市區看電影,不只是休閒,還是吸收世界最新文化最重要的管道。即使當時交通不那麼方便,他仍風雨無阻。對於這一位極具時間概念與歷史感的草地醫生而言,這些看似無關政治、無關歷史、無關文學,甚至無關醫療本業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也凸顯出在「殖民地處境」下如何創造出極具政治性的日常生活,面對此一似乎命定的處境,打造出具備違抗、平衡與自由放縱精神的「臺灣人社交娛樂空間」性格。
      
    ◆關於吳新榮
      「雖然生活的威脅臨額,我們也不忘是個文化人。文化人不是高尚生活的人,也不是學理深奧的人;文化人應當和時代的煩悶而煩悶,和人類的苦痛而苦痛。」——吳新榮
      
      吳新榮(1907年11月12日-1967年3月27日),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臺南州北門郡(今臺南市將軍區)人。臺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臺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
    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作者介紹:陳文松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曾任教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東華大學,現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講授臺灣政治文化史、日治臺灣史、區域研究。其研究領域包括殖民政策史、地域社會,以及日常生活(娛樂)史。著有〈從「總理」到「區長」:與日本帝國「推拖頑抗」的武秀才洪玉麟――以洪玉麟文書(1896-1897)為論述中心〉、〈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等論文,及《殖民統治與「青年」》一書。

  • 個人中心取向 在 Jackz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9-10 14:22:19

    【性別取向】
    通常,我們熟悉的性別取向有三類: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
    ?
    然而,慢慢地,有些我們聞所未聞的的性取向 (#sexualorientation) 詞彙,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
    片中有 9 種逐漸開始受到關注,但仍被排除在流行文化外的 #性取向 和 #浪漫取向,你又認識多少?
    ?
    愛,何時變得那麼複雜了??

    原文: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skoliosexual-zucchini-and-10-other-sexual-identity-terms-you-probably-dont-know_us_561bf841e4b0082030a35f80

    美國流行女歌手麥莉希拉(Miley Cyrus)於今年暑假向大家宣告自己是「泛性戀」,這個消息成為頭條新聞,也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這個名詞;或許有些人曾經聽過這個詞,但還是不瞭解到底什麼是「泛性戀」。

    然而, 泛性戀只是眾多性取向和戀愛取向當中,和異性戀、單性戀、雙性戀一樣較廣為人知的一種取向而已 。事實上,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一個人的戀愛取向可以不單單只是「性」取向,而是 心靈上的浪漫取向 。根據 Asexuality.org 的說法,浪漫的吸引力是一種「當你渴望和對方譜出一段情感上的浪漫關係時,你所會擁有的情緒反應。」Asexuality.org 網站上指出:許多無性戀者(Asexual)體會過浪漫的吸引力;他們喜歡對方,即便他們沒有因對方產生性慾。而通常在一段感情當中,心靈和肉體的吸引力是同步的;在無性戀群體中,結合浪漫取向和性取向發展出的感情關係也是很常見的。

    Asexual Visibility & Education Network (AVEN)團隊中的 Michael 說:「許多人在找到自己的標籤和歸屬群體之前,會覺得自己是殘缺的。」Asexual Visibility & Education Network 是讓大眾認識可能屬於無性戀範疇的一些性取向和個性。「許多無性戀者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期望;所以當他們發現自己不是唯一的時候,都鬆了一大口氣。」Michael 補充說:「我們認為,沒有人可以看出別人的性取向;說一個無性戀者不是無性戀,就像是說一個異性戀者是同性戀一樣意思。自己的性向只有自己最清楚。」

    為了讓大家多認識這個主題,接下來將介紹 12 種逐漸開始受到關注,但仍被排除在流行文化外的性別和浪漫取向。

    1. 無性戀(Asexual)

    無性戀者是「不從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 的人 。」Asexuality.org 指出:「無性戀者會被人的美貌、外表所吸引;但 不會對人產生性慾 。有些無性戀者就曾經歷過這種,對對方沒有性慾;但仍深情地渴望和對方在一起。如果你不對男性、女性或任一性別有性慾望的話,你有可能是無性戀者。」

    2. 無浪漫情節(Aromantic)

    無性戀者當中有一部分是會愛上一個人的,因為無性戀是缺乏「性」趣,而不是缺乏愛——這部分的人被稱作有浪漫情節無性戀者(Romantic asexual);另一部分既不會愛上男人也不會愛上女人的人,就稱為無浪漫情節無性戀者(Aromantic asexual)。

    根據 Asexuality.org 的說法:「無浪漫情節是指一個人很少或從不會被他人的浪漫所吸引。無浪漫情節的人並不缺乏情感連結,只是天性上根本沒有要發展浪漫關係的需求。無浪漫情節者所需的被瞭解、感同身受等的心靈上的支持,跟有浪漫情節者是一樣多的;只是需要用更柏拉圖式的方法來談感情。」

    無浪漫情節者通常被認為是先天的,而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就跟無性戀一樣都被認為是與身俱來的性向。

    3. 灰色地帶(Graysexual)

    被認定為是灰色地帶性戀者的 Jared ,將灰色地帶定義為:「介於無性戀和有性戀之間的神奇地帶。」The Frisky 將其定義為:「介於有性與無性之間,一種可男可女的取向。」那些確定為灰色地帶性戀者的人,也可能同時被認定為同性戀者、異性戀者或其他身分。

    4. 半無性戀(Demisexual)

    半無性戀者通常不會感受到性的吸引,除非他們已和對方建立的強烈的情感關係。Asexualityarchive.com 還提到:「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浪漫性質的。」

    5. 半浪漫情節(Demiromantic)

    跟半無性戀很像,半浪漫情節者一般時候不會受到浪漫吸引;除非他們已和對方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6. 不求回應的浪漫傾向(Lithromantic)

    根據 asexuality.org ,這一種浪漫傾向的人會對人產生浪漫之愛,但不需要對方回應。該網站還提到:「他們甚至會排斥對方回應浪漫情感。」

    7. 泛性戀(Pansexual)

    泛性戀是指能夠對任何性別產生性吸引、愛慕情緒或精神上愛戀的人。

    8. 多性戀(Polysexual)

    與泛性戀相似,多性戀者對任何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但可能不渴望和其他人在一起。

    9. 泛性浪漫(Panromantic)

    這類型浪漫傾向的人,會排除性別和性慾而被其他人吸引。

    10. 只被跨性別、性別認同模糊的人所吸引(Skoliosexual)

    根據 Genderqueerid.com ,這一類型的人會被跨性別、性別認同模糊或那些非「順性別」的人所吸引。該網站提到:「這不是描述一定會被特定生殖器所吸引,而是一個具包容性的詞。」

    11. 酷兒柏拉圖式關係(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s)

    一種超友誼的親密關係,兩人有非常緊密的感情連結,不全然是浪漫因素。

    12. 超友誼關係中的稱號(Zucchini)

    在酷兒柏拉圖式關係中稱呼另一半:「他是我的 zucchini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