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依戀障礙人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依戀障礙人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依戀障礙人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依戀障礙人格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八月十五號的線上課程來囉! 這堂課特別獻給: 1. 焦慮依戀 2.伴侶是逃避依戀 3.愛情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4.反射性人格 5.在感情當中感受到權力不對等的人 有些時候在關係裡面我們越努力,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剛好相反,正是因為你太努力了,讓對...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同我們小學一定會背誦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孩子在人們眼中,一直是善良、純潔的象徵,但1990年一部叫做《雙面天使》(Child of Rage)的紀錄片,震撼了所有堅信這個道理的大人,影片內容主要是6歲小女孩貝絲(Beth Thomas)和心理醫師的對話,在她天真無邪的可愛外表下,竟藏著讓人...

依戀障礙人格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08:52:58

八月十五號的線上課程來囉! 這堂課特別獻給: 1. 焦慮依戀 2.伴侶是逃避依戀 3.愛情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4.反射性人格 5.在感情當中感受到權力不對等的人 有些時候在關係裡面我們越努力,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剛好相反,正是因為你太努力了,讓對方覺...

依戀障礙人格 在 周慕姿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5:55:36

最近讀了這本很好看的書:《怪僻心理學》(感謝寶瓶的亞君社長推薦!)作者是寫了《母親這種病》、《戀愛這種病》這種病系列(?)的岡田尊司。 ⠀⠀⠀⠀ 岡田尊司是精神科醫師,他的作品有許多談到依戀障礙、以及人格障礙的部分,也很擅長用精神分析或一些心理學派,分析個案出現的行為狀況其來有自。這本書是他綜合許多...

依戀障礙人格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36:19

怎麼樣才是好的關係 1、和他在一起的你,內心是否篤定 心裡要感到踏實、放心,而不是患得患失,怕對方不喜歡自己、怕對方離開自己。 2、遇見他後,有沒有更喜歡自己 一段真正好的感情帶給你的不是各種消耗,而是一種助力。在遇到他之前,也許不是那麼有自信,但在遇到他之後因為有他的肯定和愛,過去的自卑都煙消...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8 17:07:22
    有 183 人按讚

    八月十五號的線上課程來囉!

    這堂課特別獻給:
    1. 焦慮依戀
    2.伴侶是逃避依戀
    3.愛情冒牌者症候群(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
    4.反射性人格
    5.在感情當中感受到權力不對等的人

    有些時候在關係裡面我們越努力,越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剛好相反,正是因為你太努力了,讓對方覺得想要逃跑。如果你一直追著對方跑,那麼對方也會很害怕停下來。

    雖然是這樣講,可是如果不緊緊抓住點什麼,就會覺得很寂寞,尤其當對方不想跟你討論的時候,你更會覺得心急如焚,那該怎麼辦呢?

    在這次的課程當中,我們收集了在感情裡面感到焦慮的症狀、原因、以及應對方法,尤其透過兩人之間的互動,了解目前的關係狀態,以及可能的因應方法,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現場參加喔!


    ——課程資訊與報名方法——
    【適合對象】

    1.渴望不再陷入「想太多」迴圈者
    2.渴望理解自己在關係中角色者
    3.渴望卸下自己心中過往情感傷痛枷鎖者
    4.渴望改變愛情模式,讓感情回溫者

    【課程重點】

    1.一秒辨識關係中的各種角色

    理解自己是屬於想要透過「掌握」對方一切獲得安全感的控制者,還是總是對對方言聽計從,只為了避免衝突的受控者。或是無法表達的述情障礙者?亦或是自己都沒發現的反射型人格?

    2.原來一支筆就能翻轉你的內心世界!

    看見自己陷入迴圈的原因,讓你破除「想太多」的根源。

    3.手把手的注意力訓練 讓你抓住真正重要的事!

    和自己相處是一輩子的能力,而和他人維繫關係也有眾多需要關切的事,為了避免大腦過度運轉,消耗在不必要的焦慮上,透過注意力訓練,可以得到大幅改善。

    【學習重點】八字圖深度解析!解決焦慮的互動模式

    利用一張圖來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感情裡面一直重複著同樣的爭吵的劇本,兩個人都受傷、兩個人都失望。同時也說明了,在彼此爭吵過後,那個「沒有好」的是什麼。

    #線上報名
    https://www.iiispace.com/registerevent/20210815-2/
    #焦慮症 #焦慮依戀 #焦慮依附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2 10:13:32
    有 1,116 人按讚

    最近讀了這本很好看的書:《怪癖心理學》(感謝寶瓶的亞君社長推薦!)作者是寫了《母親這種病》、《戀愛這種病》這種病系列(?)的岡田尊司。
    ⠀⠀⠀⠀
    岡田尊司是精神科醫師,他的作品有許多談到依戀障礙、以及人格障礙的部分,也很擅長用精神分析或一些心理學派,分析個案出現的行為狀況其來有自。這本書是他綜合許多日本與國外名人,以他們的童年經歷與生長背景,探討這些名人、作家的性格。
    ⠀⠀⠀⠀
    ⠀⠀⠀⠀
    本來以為,這本書只是小品。沒想到翻開來,書中探討的議題很多:完美主義、霸凌成因、家庭暴力、各種成癮、偷竊症、自戀、憂鬱、「都是別人的錯」的防衛與對他人的攻擊、罪惡感與自我攻擊......是一本會讓我停不下來,收穫很多的書。
    ⠀⠀⠀⠀
    ⠀⠀⠀⠀
    而且,因為這本書是一則一則的故事與行為背後代表的原因,所以隨時看、隨時可以停下來想一下,覺得是一本對心理學有興趣、或已經有一點心理學底子的人,看了也會覺得有趣的書,而如果你完全沒有心理學的背景,讀這本書,也會覺得心理學很有趣,而想要去找相關的書來看。
    ⠀⠀⠀⠀
    ⠀⠀⠀⠀
    不過岡田尊司的書,我覺得這本比起他其他有些書,有些部分寫得稍微難一些,不過大部分都是很容易閱讀的,很推薦給想找有一點點深度,但又可以覺得有趣的心理學讀物的讀者們閱讀。
    ⠀⠀⠀⠀
    寶瓶文化

    《怪癖心理學》(書籍連結可參考留言)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3 21:17:18
    有 259 人按讚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30 18:40:51

    如同我們小學一定會背誦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孩子在人們眼中,一直是善良、純潔的象徵,但1990年一部叫做《雙面天使》(Child of Rage)的紀錄片,震撼了所有堅信這個道理的大人,影片內容主要是6歲小女孩貝絲(Beth Thomas)和心理醫師的對話,在她天真無邪的可愛外表下,竟藏著讓人毛骨悚然的過去...

    Music: Moonlight Sonata (by Beethoven)

    相關資料:
    http://bit.ly/2lBnehi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09 19:00:13

    #記得打開CC字幕 #有過這樣感覺的人請舉手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2 我喜歡你,但你不要喜歡我!
    03:09 人為什麼會討厭喜歡自己的人?
    05:15 我們的觀察與觀點
    07:29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 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女人迷|解析你的依戀型態:你需要的不是新關係,而是認識自己:https://bit.ly/2luxCe0
    → 知乎|lithromantic性單戀人格:說說你的故事吧。?:https://bit.ly/2lRFs1n
    → 風傳媒|「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有種人不想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們叫「性單戀」:https://bit.ly/2kigDeo
    → Dcard|我也是性單戀者,不過我踏出去了(文長):https://bit.ly/2kkRmAe
    → Dcard|lithromantic 性單戀者(文長):https://bit.ly/2kaOOVC
    → 泛科學|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https://bit.ly/2DYbfWP
    → 泛科學|關鍵字:依附理論:https://bit.ly/2CRRkGm
    → Meteor|#分享 性單戀者!??:https://bit.ly/2jPTnnS
    → pei hsuan Ho|Being Lithromantic 一位性單戀者的表白:https://bit.ly/2kaPdHC
    → 維基|性單戀:https://bit.ly/2lpmsXU
    → Dcard|我喜歡他,但他是性單戀患者:https://bit.ly/2lrgYMh

    【 延伸閱讀 】

    → 《 戀愛這種病 》岡田尊司,時報出版(2017)
    → 關鍵評論網|自戀狂、反社會、邊緣人:八種具「逃避型依戀」特徵的人格類型:https://bit.ly/2U4dw74
    → 維基|迴避性人格障礙:https://bit.ly/2VdArx3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simpleinfo.cc

  • 依戀障礙人格 在 NeKo嗚喵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7-07 20:00:07

    其實這不能只單純地歸咎於家庭環境,只能說悲劇的引發絕對不會是只有一個原因,通常都是好幾個誤會和錯誤貫穿在一起的...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NeKo嗚喵的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作者: 岡田尊司
    譯者: 張婷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博客來:https://buyforfun.biz/2Ss-4

    #說書 #人際過敏症 #不善交際

    =====書籍資訊====

    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人間アレルギー なぜ「あの人」を嫌いになるのか
    作者: 岡田尊司
    譯者:張婷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10/11
    語言:繁體中文

    ===== About Neko =====
    逼哩逼哩▶https://goo.gl/M3c749
    Twitch▶http://www.twitch.tv/pandapantus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NeKo嗚喵的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