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供需模型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供需模型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供需模型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供需模型例子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週末愉快 來讀讀隊長的書吧!🤓以下為精彩摘要~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投資也是一樣,找到趨勢正在成長的產業,就容易找到飆股。如果現在(2020年)想要找到1年業績成長1倍的公司,在AI(Artificial In...

供需模型例子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10:31:47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如何成功?】馬斯克與「鱷王」達里奧都愛用,鍛鍊大腦最有效方法!⠀ ·⠀ 大腦由稱為神經元的神經細胞組成,通過突觸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就像其他肌肉和器官一樣,大腦會隨著年齡漸長而衰退,除了突觸傳導速度變慢之外,細...

  • 供需模型例子 在 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3 10:30:01
    有 213 人按讚

    #週末愉快 來讀讀隊長的書吧!🤓以下為精彩摘要~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投資也是一樣,找到趨勢正在成長的產業,就容易找到飆股。如果現在(2020年)想要找到1年業績成長1倍的公司,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產業找,一定比在傳統零售業更容易找到。

    抓到對的趨勢,是投資獲利最重要的事。「Do the right thing」(做對事情) 比「Do the thing right」(把事情做好)更加重要。先找到對的產業,就是「Do the right thing」。產業趨勢對加上好的進場點,基本上投資就能掌握5成的勝率;因為產業趨勢的力量就像時代的巨輪一樣,時代的巨輪終將滾動向前,有時候甚至會凌駕於籌碼與技術分析。

    當前的台股正處於法人時代(2020年2月國內外法人交易比重合計為40.67%),知道法人的想法、操作邏輯、操作依據以及操作策略,對於股市操作當然有相當的助益。而不論外資或是國內法人,選股與買賣進出的依據從來都不會是技術指標低檔黃金交叉;法人報告也從來不會是因為K線圖型態漂亮,而出具買進報告。法人重視的是產業的轉變、供需的平衡、原料或產品的報價走勢、新技術的進展、新產品的研發、新市場的拓展等,他們關注會影響公司未來基本面的因素,並且自有一套合理的獲利模型預估與評價。

    簡而言之,法人在意的,其實就是產業趨勢的改變。例如,雙鏡頭導入手機,就屬於1種產業趨勢的改變,原本手機使用的拍照鏡頭顆數,由1顆鏡頭成長到2顆,這種量的倍增,就會帶動新的成長動能、新的獲利與改變;而身為台股股王的鏡頭模組大廠大立光(3008),就是順應著此波「產業趨勢」而生,更衍生出相關光學族群的大漲榮景。

    因此「產業趨勢」這4個字,絕對就是許多股價驅動的源頭之一。當源頭管理做對了,於股市中自然可以如魚得水、事半功倍。這裡所說的「源頭管理」便呼應到最開始所說的,處在法人主導的市場中,挑對產業(Do the right thing),比找出好的公司(Do the thing right)重要很多。

    以極端的例子來說,2019年如果花時間在半導體矽晶圓產業,或者是AI相關產業當中選股,儘管選到的不是最好或漲最多的股票,股價漲幅也幾乎都以倍數計算。然而如果是在太陽能產業或航運產業中研究,就算選出體質最好、獲利最棒的股票,也有可能漲幅遠不如其他產業的股票,甚至是漲幅還劣於大盤。

    在股票市場上,如果能把源頭管理做得好,不僅可以省掉很多麻煩,而且可以順利參與產業趨勢成長帶動的股價上漲。許多真正強勢的股票,股價會呈現階梯式的上漲;也就是漲一段上來後,會經過強勢平台整理,取代大幅拉回,甚至連月線或10日線都不會破,並在橫盤整理後,出現另一段噴出行情。

    這種股票很多都是處於對的產業趨勢中,包括產品漲價、獲利提升等,資金自然湧入,技術線型也會自然呈現多頭排列。因此源頭管理做得好,所選出及買進的股票,除非遇到系統性風險,否則不容易有停損或抱不住的問題。

    產業趨勢抓得對,有時候股票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投資獲利分2種,1種是看好1家公司的獲利能夠增加,分配利潤提升,也就是股票股利或現金股利的回報率增加;另1種則來自股票價差(資本利得),這與供需改變有關,多半是預期公司未來可能有新技術、新題材、新市場或新成長動能,進而能提高獲利或吸引市場買盤進駐,讓股價上升。而當獲利提高,股利的回報也多半會跟著增加。若只固守股利收入及股利殖利率,卻不管產業趨勢成長與否,股價上漲、下跌、持平都是有可能的;但若找對產業趨勢,不只能賺得股價價差,甚至可連同股利一起雙賺。

    但要怎麼找到對的趨勢?大量閱讀、思考是必經的過程,若想要在投資這條路勝出,「大量」是成功的關鍵。而要如何定義「大量」?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個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所以,大量的閱讀與思考,對於尋找對的產業趨勢,是必要的過程。我除了每天看《經濟日報》、《工商時報》、《電子時報》與各證券公司的晨報、每期看《商業周刊》、《今周刊》、《先探》、《Smart智富》月刊、《財訊》雙週刊等雜誌來下功夫,另外還規定自己1年至少要讀12本好書,主題包括哲學、企管、財務、詩詞小說等,盡可能大量閱讀。只要肯1天花一點時間廣泛閱讀,就算還不能成為產業趨勢高手,至少對產業的敏銳度也不同於一般散戶。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投資,正視投資,跟買房、買保險一樣,沒有人躲得過。我鼓勵大家讓自己對投資有熱情,我也因為這股熱情,數十年如一日,讀報、看雜誌、研讀產業報告、拜訪公司、自己寫研究報告、盤勢分析、交易心法與產業報告、並系統化地分類產業、製作上課講義、做交易紀錄和筆記等。投資可以說是1種累積的過程,你花的時間在哪裡,成就就會在哪裡。(本文摘自《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第2章)

    好書這邊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137
    #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

  • 供需模型例子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24 13:52:58
    有 590 人按讚

    我要講一個觀念,這點是很多人都有誤區的觀念,天氣不好的減收,會造成產地收購價上漲。

    以一般人的直覺來講,當然是這樣,但實際來說不一定會是這樣的結果。

    典型供需曲線的模型之中,沒有辦法把品質這個因素放進去,但現實世界的農產品是有品質,是有市場競爭的因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市場去年的智利櫻桃因為氣候的影響,品質跟產量都不好,產量雖然下降了,但品質不好,整個市場買氣不佳,最後一大堆智利櫻桃在中國都賣不去,只能放在批發市場爛,而在中國市場多數的智利櫻桃品牌是屬於先賣後結的寄賣方式,所以最後回到智利農民手上的價格就很淒慘。

    而今年智利櫻桃產況正常,但品質非常好,甚至可以跟紐澳的櫻桃相比,在中國就賣的非常好,最後結回去的價格就很好。

    因為我有出口美生菜,所以11月12月會往雲林跑,去年就遇到一個種花生的農民跟我說,他今年種花生虧錢,他說他今年一分地收不到350斤,花生又收到之前8月底豪雨的影響,品質不好,盤商願意收的價格一斤只有27。

    這樣一分地收起來不到一萬,想當然而是虧錢的,但品質不好農民自己也知道,外觀上面雖然看不出來,但花生剝個半斤,多少就有個底了。

    所以減收真的產地收購價格就應該漲嗎?

    價格是由市場的需求量跟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所形成,市場的需求量當然是一個變動值,如果在菜市場買到的都是飽滿又大顆美味的花生,當然會增加需求,帶動市場的需求量,如果都是又小又貴,購買的意願當然減少,市場的需求量當然下降。

    市場的需求量少,自然會回去壓迫供應價,自然就會造成價量齊縮的狀況。

    台灣的農產運銷學,主要學習的都是許文富的農產運銷學,在這本書裡面關於農產價格的部分,主要是以穀物來做模型,穀物就以供需為主,品質造成的因素就很小。

    他的農產價格的部分不適用於園藝型有分品質且需求競爭的產品。

    但可惜大多數人學的農產運銷學都是這樣的理論,所以當官員說出總產量減少多少,價格應該要漲,會講這種話時,就說明他們缺少實務的經驗。

    以今年來說,花生進口的配額足足有10357公噸,最後只進口3469公噸,用3469再乘以1.5(花生片跟帶殼花生的轉換比例1.5),也才進口5200噸花生,進口配額的一半。

    連便宜的進口花生都不用不到,這代表什麼事情?代表今年需求很低,就算進口花生很便宜,就算配額還很多,但大家用不到,所以有些廠商花了1公斤30多元買配額,最後卻沒進口,進了賣不動,不是更虧?

    所以當本土花生品質又受豪雨影響,品質不佳,再加上需求降低,就算是減產,價格也不可能會高。

    再加上台灣花生的產銷結構當然也有問題,所有的花生脫殼場都是合作社的,農會一家都沒有,也就是公部門能掌握的加工產能是0,完全都壟斷在私人的合作社裡面,假設合作社有不當的暗盤聯合壟斷時,也沒有其他加工產能能對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就是從過去到現在都用發錢的方式來解決的後果,現在也是繼續發錢,就會改善嗎?

    供應我百香果的農民跟我說,他這些年能賺錢,都是因為宅配的興起,讓產銷的模式改變,讓他可以不用送百香果去一二市被人家宰,如今他送一二市的量只剩一兩成,剩下都是宅配或是讓我這種幫他賣的人賣,至少價格都是固定的,不用擔心今天拍賣一斤80,明天一斤50的狀況,以前農產品的交易就只能是批發市場跟行口。

    宅配通路破壞了,配發市場跟行口掌握的銷售模式,宅配的興起造成運銷通路的改變,果農的得利就很明顯,從蓬勃發展的宅配水果,就可以很清楚這個模式提供了許多果農拍賣市場、行口以外的另一條路。

    能幫助這些果農的是哪一公頃2000的生產給付嗎?還是農委會的一斤多少的保價收購呢?

    台灣的產銷結構的問題當然很多,所以才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改善,但如果遇到問題,不是政府出來收購花錢,就是菜蟲壟斷,張家控制盤價,用這些方式去處理問題,哪問題當然不會解決,只是不斷的重複而已。

    你還記得105年執政黨高喊抓菜蟲,最後抓了一個紅蘿蔔還剩300噸的盤商的笑話嗎?從30年前郝伯村開始喊抓菜蟲,只要出問題就怪抓菜蟲,抓了30年,一個菜蟲也沒抓到。

    最後那盤商當然沒事,只是很倒霉而已,同樣的事情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最近花生的議題以及相關的發錢解決,說明這些鬧劇不斷重複上演。

  • 供需模型例子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11 10:30:12
    有 10 人按讚


    【乾貨、心法與觀念的差別】
     
    時常看到說乾貨的課,結果其實在講心法,然後說心法的課,給了一堆觀念,以及說好要講完整觀念的課,給了一堆無法使用的乾貨。
     
    現在課程為了宣傳,難免會用一些熱門詞,但是這很容易讓上課的學員產生期待落差,講師難為學生難過。
     
    我自己的課也時常有這問題,有些說要給沒基礎的人上的課,結果宣傳時打出乾貨滿滿;有些要給進階人上的課,結果來上課的基本觀念都沒有......備課很難,負評很無辜。
     
    因此說一下,關於乾貨、心法跟觀念的差別。
     
    【什麼是乾貨?】
     
    就是一澆水就能吃的東西,改一改就能用的東西。
     
    在商業領域中,乾貨不是案例、不是一堆賺大錢的例子或賠錢的例子,那叫經驗,不一定能歸納出什麼乾貨,更多的是缺少基本觀念所走的失敗路而已。
     
    所以商業上看案例幫助很低,案例有成功有失敗,別人成功的案例聽起來很爽,但不關你事,有很多影響的元素你沒抓到。
     
    商業領域中的乾貨,是思維模型、決策模式。
     
    可以學的乾貨是流程設定、檢核標準、稽核要點或是某項已工具化的管理方法。
     
    每個領域乾貨不同,但那些乾貨應該要是「具備可幫助你做決定的東西」在裡頭。
      
    像是法律的乾貨才是案例,因為判例影響很大。
     
    物理的乾貨是公式,學物理你看一堆案例沒用,改一下小明變小華你就不會了,公式才能夠幫助你。
      
    文案的乾貨也不是案例,照案例寫你只是照抄而已,學不會,乾貨是結構、是句型,看那些跟風時事,照句型就寫得有模有樣。
     
    不是看別人用什麼字,是看人家的結構長怎樣,為什麼這樣用,以及把經典句型準備著,要用隨時可以。
     
    像老是在問標題怎麼寫,搜尋一下老早就有超多經典標題句型,每個都套一套就很好用。
     
    這是乾貨,屬於每個領域已經處理過的套路、思維模式,也是現在大家開課最喜歡宣稱卻很少存在的東西。
     
     
    【什麼是心法?】
     
    就是核心的思考點,對於事物的洞察方式(是方法不是結果)
     
    心法很多元,像是第一性原理也是種心法、內功也是種心法。
     
    心法的學習很看時機,太早跟你說,你會覺得是屁話,像是夫妻相處心法是尊重,戀愛追求心法是吸引,然後你覺得是屁話,就想聽套路跟故事,想知道講哪個笑話可以要到電話。
     
    商業心法我認為是互利,或問 GIPI 老師看看。
     
    廣告行銷領域的心法是定位與差異化;文案的心法是以終為始和受眾思維。
     
    心法會因每個人領悟而不同,但卻有極其相似的共通性。
     
    就好像我們都在爬同一座山,不同登山口往上爬,路上看到風景都不同,最後爬到了山頂,你往東環看一圈,我往西環看一圈,我們好像都看到類似的風景,但又有那麼點不一樣。
     
    太早聽到心法,你聽不懂也不會用更不會珍惜,但太晚懂的話,你會走很多歪路也很辛苦。
     
    心法還是要知道一些比較好,經歷到某個點你就會懂了。
     
    但心法不是經驗,有些人做了一輩子也沒什麼體悟跟歸納,那是感受力上的差別。
     
    許多進階課都是心法的轉化再運用,走套路能成為專家,能凝練成心法才是大師。
     
    然後你就會覺得大師講話好空,這是層次不同,呼籲大師們講課要回到人間一下。
     
     
    【什麼是觀念?】
     
    就是每個領域的基本邏輯和規則,以及一些內在的價值觀等。
     
    屬於你踏入每個領域都先懂比較好,不然會被人家覺得白目或是沒做功課愛當伸手牌。
     
    這種東西就是懂了就懂了,不懂的話說再多乾貨與心法你也不懂。
     
    像商業基本觀念應是經濟學,尤其是供需和成本觀念
     
    但如果你不懂商業基本觀念,你就會覺得東西賣好貴老闆好壞,然後又喊便宜沒好貨這種矛盾的話。
     
    還有一些商業道德,像是競爭可以、挖角可以、談判可以,但盜取機密不行、冒牌不行。 
     
    法律基本觀念是法條,所以跟沒看法條的人討論法律是沒意義的。
     
    廣告創意基本觀念是觀察法,銷售的基本觀念是漏斗與人性需求。
     
    文案的基本觀念呢,叫一次只說一件事,什麼都說等於沒說。
      
    基本觀念還有很多,一般在校園裡所學的,都是以基本觀念為主,而這也是最重要,所有的乾貨與心法,都是從基本觀念延伸開展來的。
     
    基本觀念也是基本功,就好像足球基本功是傳接球與體力,沒基本功你上場根本是去鬧的。
     
     
    【一個領域的學習脈絡】
     
    現在因為資訊流通混雜的關係,有時候你會先看到心法,有時候會先看到乾貨,更多時候你看到了基本觀念,然後覺得不屑就不去看了。
     
    但要學會一件事,就是避不開這些過程。
     
    先學基本觀念,打好基礎;
    再學乾貨、套路、思維方式,把招式練到熟、練到精;
    最後領悟出心法,或終於懂了曾經聽過的心法是什麼意思。
     
    所以上一堂課前,需要先知道自己缺什麼,是觀念、乾貨還是心法?
     
    遇到宣稱跟實際不同的課,也不用太難過,講師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只是一般課程這三個都會有,只是比重不同,只要從課程中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就好了。
     
    但那種教你賺大錢發大財的課,或號稱跟著做就可以賺多少錢的,不是乾貨也不是心法,更不是什麼好觀念。
     
    那叫雞湯,喝的當下身體熱熱的,上個廁所就沒了。
     
    當然肚子餓了心情乏了,可以去聽一下,補個身還可以,但誤把雞湯當正餐就不好了。
     
     
    說到這裡,最後還是想說一下。
     
    雖然開課招生很不容易,但課程還是有著教學的使命和意義在,為了招課硬要把不同程度、需求的學員招在同一班,對講師跟學員來說都是場災難。
     
    學習一直都是雙向的,講師不代表比較厲害,只是有某個部份特別有體悟而已。
     
    知道自己缺什麼,為什麼而學,一直都是學習的基本觀念。
     
    如果沒有基本觀念,那還是把錢省下來去吃東西吧,比較有飽足感。
     
    一直上課會餓死人的。
     
     
    #放假中的人不好意思這篇太不應景了
    #連假才有空寫這長文
    #存著之後看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