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50的網紅矽谷牛的耕田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ref: https://ably.com/blog/no-we-dont-use-kubernetes 八月第一篇,就來個有趣的文章,來看看 ably 這間 SaaS 公司為什麼沒有使用 Kubernetes,不但當前沒有使用,甚至短期未來內都不會想要使用 更是直接的說如果你有興趣來加入團隊,千...
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ef: https://ably.com/blog/no-we-dont-use-kubernetes
八月第一篇,就來個有趣的文章,來看看 ably 這間 SaaS 公司為什麼沒有使用 Kubernetes,不但當前沒有使用,甚至短期未來內都不會想要使用
更是直接的說如果你有興趣來加入團隊,千萬不要把將 Kubernetes 導入到團隊中是一個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個人覺得這篇文章滿好的,因為是認真的去比較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而這些改變對團隊來說到底是可接受還是不可接受
而不是所謂的人云亦云,人家要我也要,人家不要我也不要...
文章分成兩部分,前述介紹當前 Ably 的環境架構是什麼,而半部分則是很技術的去探討如果導入 Kubernetes 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是什麼
最終權衡比較之下,會發現導入 Kubernetes 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好處。
文章開頭先簡述了一下 Kubernetes 這幾年的風潮,從最初 Google Borg 的開發開始談起,作者特別提到當初 Borg 的用法可是將一堆實體機器給搭建出一個 Private Cloud 的叢集給團隊使用,
而目前 Kubernetes 更多的用法則是搭建於 Public Cloud 上面的虛擬機器中,透過將 Kubernetes 部署到這些不同的 Cloud Provider 似乎帶來了介面統一的結果,對於 DevOps 人員來說
不同 Cloud Provider 如今看起來都是 Kubernetes 的樣貌。
Ably 目前到底怎麼部署應用程式
Ably 主要使用 AWS 作為其 Cloud Provider,並且於 EC2 機器上使用 docker/container 來部署團隊中的應用程式。
作者團隊中沒有使用任何已知的 Orchestration 服務來管理多節點上的 docker/container,取而代之的則是每個 VM 開機後則會根據 autoscaling group 的機制來判斷
每個機器應該要部署哪種 container/docker。
對於 Ably 來說,團隊中沒有任何 scheduler 相關的服務來調度各種服務,這意味每個 VM 就代表一種服務,所以將 VM 上的服務從 Core 轉換成 frontend 這種行為不會發生。
今天需要針對需求轉換服務時就以 VM 為基準來整批換掉即可。
每個節點上面都會有一個輕量的監控服務,用來確保運作的 Container 如果掛掉後可以被重啟,甚至如果當前運行的版本不符合需求時也能夠將該服務給停止。
流量方面,因為每個 Autoscaling Group 就代表一個服務,所以直接使用 NLB 與 Target Group 來將流量導入該 Autoscaling Group 即可。
至於容器與容器之間的內部流量(譬如 k8s service 等)作者認為也不是太大問題,畢竟每個機器本身都會被 VPC 賦予一個 IP 地址,所以使用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接下來作者從幾個層次去探討當前設計與使用 Kubernetes 帶來的改變,分別有 (原文很多,這邊摘要不然文章會太長)
題外話,由於 Ably 的 Infra Team 數量有限,所以要考慮 K8s 只會考慮 K8s Service,如 EKS。
1. Resource Management
Ably:
a. 根據服務的需求來決定每個服務要用到的 VM 等級
b. 不需要去煩惱如何處理將多個小服務給部署到一個適合的大 VM 中
c. 作者稱這種行為其實就是 AWS 官方強調的 Right Sizing, 譬如只能跑兩個 Thread 的服務不需要 16vCPUs, 久久寫一次硬碟的服務也不需要一個 90,000 IOPS 的 SSD
d. 選擇一個正確的元件來搭建一個符合服務的 VM 讓團隊可以控制成本同時也減少額外的管理負擔
K8s:
a. 必須要使用一個比較強大等級的 EC2 VM,畢竟上面要透過 Container 部署很多服務
b. 針對那些需要小資源的服務來說,透過這種方式能夠盡可能的榨乾機器的資源,整體效能使用率會更好
c. 但是針對資源量沒有很辦法明確定義的服務則是會盡可能地去吃掉系統上的資源,這種被稱為 nosy neighbors 的常見問題已經不是首次出現了, Cloud Provider 本身就需要針對 VM 這類型的服務去思考如何處理資源使用,而 Cloud Provider 都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再處理這一塊
而所有 Kubernetes 的使用者則必須要自己去處理這些。
d. 一個可能的作法則是一個 VM 部署一個服務,不過這個做法跟團隊目前的作法已經完全一致,所以就資源管理這一塊,團隊看不到使用 Kubernetes 的優勢。
2. Autoscaling
Ably:
a. EC2 VM 本身可以藉由 Autoscaling Group 來動態調整需求
b. 有時候也是會手動的去調整 EC2 的數量,基本上手動跟自動是互相輔佐的
c. 團隊提供的是 SaaS 服務,所以其收費是針對客戶實際上用多少服務來收,如果開了過多 EC2 VM,則很多不要的花費與開銷都是團隊要自行吸收
d. 團隊需要一個盡可能有效率的方式能夠即使遇到流量暴衝時也能夠保證良好的服務的機制
K8s:
a. 可以透過不少方式來動態調整 Container 的數量,
b. 甚至可以透過 Cluster autoscaler 來針對節點進行調整,根據需求關閉節點或是產生更多節點
c. 動態關閉節點的有個問題是關閉節點時通常會選擇盡可能閒置的節點,但是閒置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服務部署再
上面,因此該節點上的 Container 都要先被轉移到其餘節點接者該目標節點才可以被正式關閉。這部分的邏輯作者認為相對複雜
d. 整體來說,k8s 有兩個動態調整的部分,動態節點與動態服務,而現有的架構只有一個動態節點。所以使用 k8s 則會讓問題變得更多更複雜。
3. Traffic Ingress
Ably:
a. Traffic Ingress 基本上每個 cloud provider 都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團隊只要能夠維持每個服務與背後的機器的關係圖,網路流量基本上都沒有什麼需要團隊管理的。
b. 使用者會透過直接存取 NLB 或是透過 CloudFront 的方式來存取團隊內的服務
K8s:
a. EKS 本身可以透過 AWS VPC CNI 使得每個 Container 都獲得 VPC 內的 IP,這些 IP 都可以讓 VPC 內的其他服務直接存取
b. 透過 AWS LB Controller,這些 Container 可以跟 AWS LB 直接整合,讓封包到達 LoadBalancer 後直接轉發到對應的 Container
c. 整體架構並不會比團隊目前架構複雜
d. 唯一缺點大概就是這個解決方案是完全 AWS 綁定,所以想要透過 k8s 來打造一個跨 Cloud Provider 的統一介面可能就會遇到不好轉移的問題。
4. DevOps
Ably:
a. 開發團隊可以透過簡單的設定檔案來調整部署軟體的版本,後續相關機制就會將 VM 給替換掉,然後網路流量也會自然的導向新版服務
K8s:
a. 開發團隊改使用 Kubernetes 的格式來達到一樣的效果,雖然背後運作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終都可以對開發團隊帶來一樣的效果。
上次四個分析基本上就是,使用 k8s 沒有帶來任何突破性的好處,但是 k8s 本身還有其他的功能,所以接下來作者想看看 k8s 是否能夠從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Multi-Cloud Readiness
作者引用兩篇文章的內容作為開頭,「除非經過評估,否則任何團隊都應該要有一個跨 Cloud-Provider 的策略」
作者表明自己團隊的產品就是那個經過評估後斷言不需要跨 Cloud Provider 策略的團隊,同時目前沒有往這個方向去追求的打算。
同時作者也不認為 K8s 是一個能夠有效達成這個任務的工具。舉例來說,光 Storage 每家的做法都不同,而 K8s 沒有辦法完全將這些差異性給抽象畫,這意味者開發者終究還是要針對這些細節去處理。
Hybrid Cloud Readiness
管理混合雲(Public Cloud + Private Cloud based on Bare-Metal servers)是作者認為一個很合理使用 K8s 的理由,畢竟這種用法就跟當初 Google Borg 用法一致,是經過驗證可行的。
所以 Ably 如果有計畫要維護自己的資料中心時,底層就會考慮使用 Kubernetes 來管理服務。畢竟這時候沒有任何 Cloud Provider 提供任何好像的功能。
不過 Ably 目前沒有任何計畫,所以這個優點也沒有辦法幫助到團隊
Infrastructure as Code
團隊已經大量使用 Terraform, CloudFormation 來達成 IaC,所以透過 k8s YAML 來維護各種架構不是一個必要且真的好用的方式。
Access to a large and active community
另外一個很多人鼓吹 K8S 的好處就是有龐大的使用者社群,社群內有各種問題分享與探討。
作者認為
a. AWS 的使用者社群數量是高於 Kubernetes
b. 很多情況下,一個迭代太快速的產品其實也不一定對團隊有太大的幫助。
c. 很多人都使用 k8s,但是真正理解 k8s 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想要透過社群來幫忙解決問題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難,畢竟裡面的問題太雜,很多時候根本很難找到一個真正有效的答案。
Added Costs of Kubernetes
為了轉移到 K8s, 團隊需要一個全新的 team 來維護 k8s 叢集以及使用到的所有基本服務。舉例來說,EKS, VPN CNI, AWS LB 帶來的網路好處並不是啟動 EKS 就會有的,
還必須要安裝相關的 Controller 並且進行設定,這些都是額外的維運成本。
如果找其他的服務供應商來管理 Kubernetes,這意味公司就要花費更多的$$來處理,所以對團隊來說,金錢與工作量都會提高,不同的解決方式只是這兩個指標的比例不同而已。
結論:
1. Ably 覺得 Kubernetes 做得很好,但是團隊目前沒有任何計畫去使用它,至少目前這階段沒有看到任何實質好處
2. 仔細評估後會發現,導入 k8s 其實也會帶出不少管理上的問題,反而並沒有減輕本來的負擔
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例:「那些披著「白色」力量的馬英九」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3856543754423&id=584986081641475
百靈果說自己是菁英
就像郭冠英說自己高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31266208309863&id=102477577855397
百靈果就是女版柯文哲。
老娘就是菁英高不高興隨便你。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5287227703494&id=103752531856964
大家真的很愛崇拜精英
其實真正的是精英的人
不可能會說出這種優越意識的話語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253326367288&id=1745581734
每天在那邊講換日線,
思考連大安溪都跨不過的自詡菁英。
百靈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60082799804869&id=634529868
柯文哲:我智商157
百靈果:我是精英
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百靈果也有亞斯伯格症嗎?
對了,很多高級外省人也是這個樣子,一直看不起台灣人
講華語也覺得自己比較高級,說台語就是低俗
#柯粉真的很自以為是
#但都是噁心蠢貨哪
#都是泛藍不用分那麼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101540557060&id=100062716465005
說到「精英」讓我想到前陣子的「Podcast」。
還記得當時蘋果手機推出Podcast時,許多蘋果手機使用者常在臉書分享Podcast的訊息,蘋果手機使用者大概分成兩個族群,一個是純粹喜歡蘋果的iOS系統,覺得蘋果的介面和設計操作比較好用;另一種則是覺得拿蘋果手機有種「優越感」,這類「果粉」其實有些人是蠻偏執的,他們看不起其他Android系統的其他手機品牌,windows系統那就更不用提了。
蘋果推出Podcast時,因為僅限iOS系統,我個人是使用Android手機所以我個人是沒有參與感的,但我個人的觀察發現,當時那群所謂較優越的「果粉」,在他們的同溫層Podcast開起了節目,其中也發現了不少「社運」夥伴也參與了這個活動。
在Podcast開節目談論議題當然沒有問題,但在Podcast開節目卻只能僅限蘋果手機的使用者,不就更印證了在自家「同溫層」裡互相吹捧嗎?!蘋果手機的價格都比一般手機較為昂貴,一般貧窮和弱勢是無法接收與參與到的,如果真的想讓更多人聽到不同的議題與聲音,那不是應該在使用者可接納更多的平台談論嗎?!
還記得當初「藻礁議題」時,許多人嘲諷有些「左膠」叫他們「藻膠」,甚至批評他們總是在星X克喝著咖啡、吹冷氣,大談進步理念,卻很少看到他們到田野採訪收集在地資訊。
我記得百靈果當時也在Podcast開節目,也看到許多他的支持者及社運網紅們,也在臉書驕傲的說自己的節目有多少人參與,甚至有些網紅還說一直被眾人討論。
在Podcast的那段時間,看到了不少網紅享受同溫層的讚美,就如柯文哲被柯粉膜拜一樣,所以百靈果會有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那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Podcast
#精英
#優越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455507188330&id=100062716465005
美國大選的時候就看這種自以為進步精英的東西不爽了,自識甚高其實超有毒。
當然有像白爛果、蚵砒這種看不起鄉下人(?)的假菁英,但是也有像陳文成、羅一鈞這種心懷社稷人民的真菁英。真正的菁英是不會每天一直幹幹叫自己很厲害的。
一
活到超過四十歲
看的人多了看的時間也久了
也些人事物真的會看得更加清楚
社會上當然很多那種以菁英自居的人
或許是學經歷很優秀或許位居要職
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種自以為菁英的人
往往無法成就長遠的價值
通常也不太讓人尊敬
而真正強大的人往往虛心又能同理
不會以菁英自居也不會處處顯露出自傲
樂於助人並更重視的是社會與國家的價值
所以我說阿
喜歡看百靈果的朋友要當心阿
他在販賣的就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菁英感
這種有時候比心靈雞湯還毒阿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6726675729533&id=104315454970656
「我歡迎你來討論啊,我笑你不敢」
「民主社會,不就是公開辯論嗎?我給他舞台啊!」
你要不要聽聽看你這精英講什麼英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669597889718324&id=100000044781297
作為「精英」的一方,我們本來就肩負把知識傳遞下去的責任,精英這個詞絕非榮耀,而是詛咒,我們從社會中掠奪了其它人的資源,該感恩所有人的成全,也該羞愧我們並未能盡到本份。絕對不是讓你拿來沾沾自喜吹捧自己之用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595356583583&id=1580695095
百靈果在推特上進行言論狩獵的事情,其實以他們節目的調性,本來就像是他們會做的事啊,畢竟他們一直以來言行中就是呈現出「我們沒有要你們覺得我是對的,但我就是對的」的氛圍。
但這個事件值得給大家警惕的是,這年頭大家好像都被社群逼瘋了,都忘記了自己該做的就是專注做出好貨,並把你想講的話擺在裡面,而不是跟著社群裡面的無數言論和情緒攪和。
現在很多所謂的「IG Rapper」就是這樣,面對跟其他歌手的牛肉,或是來自酸民的黑特,回應的方式就是到IG拍限時動態或開直播,WTF?你是Rapper你要講什麼話就給我用音樂來講,以前饒舌歌手要吵架,就是出mixtape憑真本事在開嗆的,跟網友在社群網站上吵架鬥嘴真的是最low的做法。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幹勒這些網路上的鬼玩意躲在暗處魯小我不能直接嘴喔,那我會建議你也回到一般網友的身份,收掉你的Podcast、Youtube頻道,退出音樂圈,當個沒有話語權的普通人,那你爽怎麼嘴就怎麼嘴,想怎麼獵殺就怎麼獵殺,但你今天站上那個位置,你要馬就是直接忽視這些負面評價做你自己,要馬就用你的作品和專業說話。
一言以蔽之,百靈果最佳的做法其實是搞清楚實際狀況並改善自己的反諷技術,而不是先到處放火之後再做一檔節目叫別人進來自己的八角籠說我們來聊聊,好像自己很理性中立客觀很聽得下別人的意見,馬英九下鄉Long stay都比你們有誠意的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700940769919359&id=100000104481339
是沒錯啊~
看到像百靈果這種「沒見識」到以為只要用菁英的口氣說話,就能成為「菁英」的噁心言行,真的會讓許多台灣人噁心到吃不下向來最愛的肉燥飯呢~
所以說啦~百靈果這種「自認菁英」的噁心的言行,都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吃肉燥飯的心情了,我們還不打爆~!!!
一
先不要管上面這個大頭症的菁英
請問下面這位來自博恩薩泰爾公司的不紅又難笑相聲演員
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滷肉飯是惹到你嗎?
這種準歧視好笑嗎?
幹你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33245093475925&id=100003713716161
甚麼是「菁英」?
看到幾個臉友都談到「菁英」,原來是有柯粉以此自我標榜、她也稱柯文哲為菁英。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看「甚麼是『菁英』」。
在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中,「菁英」是一小群有力人士,在社會中佔有不成比例的財富、特權、政治影響力、或技藝。~以上引自維基百科、也有其他更可信或更有學術價值的出處抱持類似定義。
也就是說:「菁英」不見得更優秀,但就是更有錢有權、而其錢權的來源不見得合乎公義。
**英文維基百科:In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elite (French élite, from Latin eligere, to select or to sort out) are a small group of powerful people who hol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wealth, privilege, political power, or skill in a society. Defined by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the "elite" are "those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the best or most powerful compared to others of a similar type."
**圖片也來自英文維基百科同詞條,描繪一群有錢人在大吃大喝,對餐桌旁的貧窮家庭不屑一顧。
**自稱菁英的(疑似)柯粉,據說藝名百靈果。
https://www.facebook.com/aesonchentw/posts/1022660787768909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566041193421538&id=100000471687612
柯粉的超譯天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15070808944955&id=650387945413247
脫北者冰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45674870331967&id=107376217495168
查理碎碎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84670951894898&id=184330198595653
勇俊拔的嘴砲人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53200462865733&id=101568824695566
使用者介面分成哪幾種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開心跟大家分享一個消息, KK書 邀請瓦基合作推廣,讓我有機會搶先試用到「KK書」這個全新的說書音頻服務。也藉由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的使用心得和一些想法。如果你看完後有興趣的話,購過閱讀前哨站粉絲的轉屬連結,可以免費體驗14天唷!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kkbox-book/
🎧免費體驗KK書14天VIP https://kkbook.fm/KoCu
.
#KK書基本介紹
.
「KK書」是KKBOX旗下的一個全新服務,提供15分鐘「摘要式書評」的說書App,就像是濃縮版的有聲書。主打的是讓你能夠在通勤時刻、家事時間、飯後時光,只要打開耳朵就能輕鬆聽書,隨時進入成長模式!如果平常有聽書習慣的朋友,應該也會聯想到德國的「Blinkist」和中國的「得到」,那麼KK書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KK書推出台灣本土的知識型訂閱APP,瞄準的就是台灣是中文市場中知識產出最自由的國家,而且透過中文的呈現方式,可以讓許多對英文怯步的讀者多了另一個接觸新知的管道。加上母公司 KKBOX 原本就具備了訂閱服務、串流技術、版權內容的長期經驗,所以他們投入這個新的影音生態圈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KK書把各種的書籍,分成不同的領域,包含:職涯發展、經營管理、財經行銷、科學新知、人文藝術、親子教養、身心發展、多元意識,甚至還有配合的 Podcast 專區。每一本書濃縮成10~20分鐘之間的精華,讓你可以用最短時間累積知識,找到每天的生活靈感。
.
#KK書的四個特色
.
我使用了KK書一個多月以來,覺得App有幾個地方做得很不錯。整體而言我會給它很棒的評價,底下我列出了四個項目,尤其是最後三個項目讓我感到十分驚喜。
.
1. 一個App好不好用,使用者介面會說話。以上面這張圖的《娛樂至死》這本書為例子,KK書的使用者介面就像是 Spotify 給我一種清爽、直覺的感受。另外,它具備快轉、倒轉、調整速度的功能,調速有1倍、1.25倍、1.5倍、2倍的選項,我自己喜歡用1.25倍速來聽。KK書在使用者介面這個項目拿到了基本分!
2. KK書的每一本音頻維持一貫的架構,每本書都會有一段開頭簡介和結尾整理,中間則是拆成5~8則的條列式重點,稱為「第幾K」的K書精華。例如,朗讀者會說:「第一K,傳播媒介的變換…」,每一K都維持在90~150秒的小段落,讓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現在朗讀到了哪裡。加上朗讀者的聲音都很有親和力,會不知不覺就連續聽了好幾本。這種有架構又有脈絡的整理方式,有助於學習和吸收。
3. 在上圖App介面「我的收藏」藏書單裡,你有沒有發現裡面有一本外文書《Creative, Inc.》?(這本書並非《創意電力公司》,恰巧同名)這本書尚未被翻譯成中文版,對一般讀者來說,等於跟這本書完全無緣了。所以最棒的是,這些尚未被翻譯的外文好書,也在KK書的選書範圍裡,讓你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聽到這些外文書的中文精華!
4. 還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KK書的每本書都附上了「書評文稿」的完整文字版本,跟朗讀者的說書內容一字不漏。就像上圖你看到的一樣,你可以點進每一個段落,閱讀完整的文字資訊。這個功能很方便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聽完一本書之後,想要快速回顧一些重點精華,直接切到文字版本,就能夠快速掌握和記錄重點,而不用再反覆一直重聽。這是我覺得跟其他APP比起來非常方便的功能。
.
#KK書新書的上架頻率
.
由於KK書是全新推出的平台,現在的藏書還有點少,所以書庫持續在增加中,目前的更新頻率是每週一、三、五會有新內容上架,一、三固定是K選的形式(5~8則K書精華,15分鐘話重點)。週五將不定期推出以書為主、但不同形式的內容,像是編輯聊書、經理人輕鬆聊等等,讓聽眾有更豐富、多元的選擇。以目前我的使用體驗和書籍的精華內容而言,我覺得KK書的未來發展非常令人期待。
聽15分鐘精華的好處
如果你平常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但是又很想從書裡吸收知識、獲得啟發,那麼KK書就很適合你。它幫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濃縮了一本書的精華,用條列式的架構,讓你從「每一K」裡面快速學習最重要的部分。15分鐘是個長度適中的時間,如果剛好又讓你學到一個新知,
如果你平常已經有閱讀的習慣,那麼KK書也可以幫上你「挑選書籍」。像我自己平常每個禮拜至少讀一本書,有時候最常遇到的問題是「下一本讀什麼」?尤其是當我想要挑選某一本書,但對內容到底紮實與否又沒什麼把握的話,如果可以聽到這本書的15分鐘精華,就能先在心裏有個底,如果真的有興趣再去找紙本書或者電子書來讀。
所以,KK書對我來說,可以幫我提高挑選和篩選書籍的精準度,如果我對這本書有興趣但是又猶豫不決,我就選擇先聽聽看,或者直接看這本書的書評文稿文字版。如果聽完之後就覺得不需要再細讀了,那我可能就省下了這筆買書錢。
.
#KK書的聊聊書 Podcast
.
在KK書APP裡面,我也在 Poscast 區發現了《KK編輯聊聊書》專區,兩個主持人會用輕鬆的對談方式聊一本書,他們認為:「透過書籍的選擇和分享,同時也是在塑造別人認識自己的方式」。我因為很感興趣,所以也跟KK書的小編問了主持人 Alien 和 Vivi 兩位的故事。
《KK編輯聊聊書》的兩位編輯平常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也都是KK書平台上多產的創作者。Vivi 是位產品經理,平常閱讀比較多工具類型的書籍,閱讀的目的以自我成長和增進專業能力為主,也比較擅長分享這類型的書籍。Alien 平常的形象則是一位理性冷靜的工程師,但讓人感到有些反差的是,Alien 選擇分享的題材以心理類為主,走「溫暖療癒系」的路線。
以《成功創意,不請自來》這本其實在聊「即興劇」的書籍來說,就是一本容易因為書名而被錯過的好書。由於 Alien 能以連結自己生活經驗的方式,在分享時提供相當感性的反思,作為訪談人的 Vivi 也意外接觸到了平常不吸引自己的書籍。
正因為兩位編輯平常的閱讀口味差異很大,《KK編輯聊聊書》就像是在開拓彼此知識領域的彊界。當我們選擇閱讀、分享書籍,為自己帶來收穫和改變的同時,也讓他人對自己有了不同的了解。
.
#我聽了哪些好書精華?
.
我使用KK書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搶著聽沒聽過的書,而是先聽了我「聽過」的書。這樣一來,我可以知道K書精華抓得好不好,二來,還可以複習一下自己以前讀過的好書。
例如《FBI談判協商術》這本書的K書精華就抓得很精準,建立信任、仔細傾聽、設身處地、不輕易接受條件、不輕易妥協、不趕時間,聽完之後又讓我重溫了一次當初讀這本書時的收穫。我重溫的書還有《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透過渴望、意志力、化危機為轉機來打造新的習慣;重溫《心流》詮釋享樂和樂趣的差異,以及達到身體和工作心流的方法。
我聽的新書有《娛樂至死》,瞭解從古至今的各種媒體,如何透過娛樂的包裝手法控制了我們的思想,以及隨時要提醒自己,保有意志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也聽了《複利效應》,必須把目標轉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還要妥善處理障礙,才有可能不斷成長和突破。
.
#邀請你一起體驗KK書
.
KK書提供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免費體驗14天VIP體驗」,即日起至2021/01/31,透過這個連結 https://kkbook.fm/KoCu 立即登入,就能免費體驗KK書的書庫裡所有的好書。開通體驗不需綁定信用卡,不會產生任何費用,也不需自行取消訂閱。歡迎加入 KK書 的臉書粉絲團,追蹤最新好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