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付法藏第一祖。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
⭕️第257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摩訶迦葉波、迦葉波、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付法藏第一祖。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其姓為迦葉波原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為大龜,因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蓋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飲光的意思。後成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員也姓迦葉,如迦葉三兄弟、十力迦葉。因他年紀最長,以及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訶(意為大)的頭銜,稱他為大迦葉,以作為區別。其名為畢鉢羅,或譯畢鉢波羅延、梯毘犁。本為樹名,其父母在樹下祈願後出生,因此以樹為名。生於摩揭陀國王舍城,其家境富裕。父名迦毘羅,母名檀那,其妻名為婆陀。一說生於摩揭陀國尼拘律城,其父名尼拘律。可能出身跋耆族。大迦葉生於摩羯陀國王舍城近郊的一個大港村,其父名迦毘羅。其父擁有十六個村落,如同一個小王國。迦葉放棄家業出家,成為沙門,在王舍城那羅聚落中的多子塔所修行,後來於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三個月皈依,成為釋迦佛的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大迦葉人格清廉,年紀又長,曾受佛陀分予半座與僧伽梨衣,為頭陀第一。《增一阿含經》說大迦葉曾經自言,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為辟支佛。但上座部巴利經沒此說法。佛陀入滅後,成為佛教教團領導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大迦葉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包括佛索水而不與,不問佛小小戒,請佛度女人出家,先令女人禮佛舍利而汙佛足,為佛縫衣而以足躡等等。在這些或多或少的過失中,可歸納為三類:一、有關戒律問題;二、有關女眾問題;三、有關侍佛不周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不問微細戒,及請度女眾,所以《毘尼母經》,只提到這兩點。而《銅鍱律》《五分律》《十誦律》,都以不問微細戒為第一過;而《四分律》 等,都以請度女人為第一。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大迦葉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而迦葉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被稱為「頭陀第一」,大迦葉一生樹立後世修行的典範,堅守頭陀苦行,即使是佛陀體恤其年邁,令其停止刻苦的修持,依然不忘肩負教導後學的重任。佛陀滅度後,尊者統理大眾,主持聖典結集,鞏固僧團。在付法阿難後,大迦葉尊者猶禪定雞足山,承擔將釋迦牟尼佛衣缽傳予彌勒菩薩的使命。又因至今傳誦不絕的公案《拈花微笑》,被中國禪宗尊為西天第一代祖師。佛陀十大弟子中,大迦葉尊者居上首。靈山會上,梵天王持金色波羅花獻佛請法,佛陀拈花示眾,與會百萬 人天均不明所以,唯有大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佛陀遂開口道:「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已咐囑摩訶迦葉。」禪宗以心印心的公案,由此流傳兩千五百年, 尊奉大迦葉為「西天第一代祖師」。在漢傳佛教中,大迦葉與阿難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為釋迦牟尼佛之脅侍,與佛一同接受供養。而在藏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目犍連與舍利弗較多。在《法華經》中,大迦葉被佛陀授記將來無量世後成佛,佛號是光明如來。生平逸事:須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門第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不願意再讓窮人花費;而大迦葉卻反其道而行,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想要賜與貧家累積善業的機會。釋迦佛對這兩者都加以駁斥,認為化緣、布施皆應隨緣,不應該特選布施。
佛菩薩羅漢的區別 在 泰好買 泰誠心 奕 佛牌 聖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乘佛教
小乘,梵文音譯為「希那衍那」。原是後來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貶稱。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貶義。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中國等北傳佛教地區曾有小乘流行,但不及大乘流布廣、影響大。現小乘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屬於南傳佛教;但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稱號。
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在對釋迦年尼的認識上,小乘認為釋迦率尼是個歷史人物,是倡導眾生平等,通過苦修覺悟成佛的教主,佛只有一個,他沒有化身: 大乘則視釋迦年尼為超人,是具有全智全能的人格神,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釋迦牟尼是其中之一,佛陀有二身乃至十身,所以提倡建殿堂、供奉佛像,讓人們頂禮膜拜。在對教義理論的認識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理論,否認實有的我體( 我空)但不否認物質世認 為一 切 事 物 都「我 法 俱室」,大乘主張是虛幻的,沒有獨立永恆的主體。
在對修持內容和目的的認識上,小乘注重感定慧,八正道,以證得阿羅漢為修行目標,不承認菩薩,利已避世; 大乘除戒定慧外,修六度或六波羅密(布施、守戒。忍辱、精進、坐禪、智慧),把普度眾生、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終目標。此外。大小乘各自的經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