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何謂協奏曲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何謂協奏曲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ashkenazy (阿胥)看板clmusic標題【亂入】拉赫曼尼諾夫 交響曲協奏曲誰勝誰負 ...
何謂協奏曲 在 柏森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1:54:05
⠀⠀⠀⠀⠀ ⒈ 安靜的語感改變。寫的詩開始長出自己的模樣來,說上這是一種幸運(何以如此,寥寥無幾地可為所寫之物有如此親暱的投射),為語調生出一連串的思想,但愛自己寫的詩,確實比起其他事無比幸福。多年前甫落第一首勉強稱得上詩的東西,對此惴惴不安地向信任的師長一再探討何謂「詩性」一事,當時他只對著我說,...
※ 引述《lovememore (那就一起瘋了吧)》之銘言:
※ 引述《ashkenazy (阿胥)》之銘言:
: ※ 引述《lovememore (那就一起瘋了吧)》之銘言:
: : 我個人的感覺
: : 普雷特鎳夫對音樂的詮釋度完全都停留在一個鋼琴家的角度
: : 他的拉赫曼尼作品我真的是一首也聽不下去
: → kd0079:大概是因為他認為拉三"不只是"鋼琴曲吧 推 211.74.46.135 06/30
: → KLEMPERER:他的本意應該還包括拉先生的交響曲吧 推 140.115.20.177 06/30
: 拉赫曼尼諾夫本身除了鋼琴協奏曲強之外,更強的是他的交響曲
: 然而鋼琴協奏曲的光芒卻掩蓋了他的交響曲
抱歉
這幾句是說真的嘛??????????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29.228.166
恩恩,有些版友可能因為主修鋼琴或是本身有演奏音樂的經驗
所以認為鋼琴協奏曲重於交響曲的觀點也是正常的
又回到了上次小弟的自問自答,雖說答案亂七八糟
不過除了ivanos兄與Tosca兄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激烈的討論
小弟自己也不清楚真正的答案,「何謂標竿」
好啦,藝術究竟能不能比較?又觸碰到這個敏感的話題了
老話題,究竟伯恩斯坦的馬勒真的抵的上三、四個鄧許泰德嗎?
卡拉揚的貝多芬真的遠比辛曼強上這麼多倍嗎?
唱片的價位能否作為評論藝術的依據?
就算不同的演奏者與指揮家有不同的等級差距好了
那相同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也有等級之差嗎?
打個簡單的比方,您認為貝多芬最偉大的交響曲是哪一首?
普契尼哪部歌劇最精彩?
光是這些題目就可以讓大家頭破血流打成一團了
主觀的認定固然重要,然而還是有客觀的事實作為部份參考依據的
回到原來的主題,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vs交響曲
我們從創作時間與順序來看
p.1 Piano Concerto No.1 in F sharp minor 1890~91
op.13 Symphony No.1 in D minor 1895
op.18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1900~01
op.27 Symphony No.2 in E minor 1906~08
op.30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1909
op.40 Piano Concerto No.4 in G minor 1926/27、41 revised
op.43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1934
op.44 Symphony No.3 in A minor 1935~36 composed, 38 revised
op.45 Symphonic Dance 1940
我們可以看到,在創作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後隔了十幾年
才再次創作大型的作品,也就是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中間只創作了畫音練習集、還有一堆前奏曲等小型鋼琴作品
其他的作品如「鐘」等算是比較大一點點的而已
熟知其創作習性即可知道這個地方是他的一個門檻
之前與之後的作品創作風格不太一樣
不過作曲家本人也曾表示,他晚年移居到美國後
閉關修煉了一陣子,所以演奏與創作都有所沈寂
之後才正式推出了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小弟相信如果對交響曲比協奏曲偉大的觀點不認同者
大概有五成的機會對於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嗤之以鼻的
也大概有八成的機會認為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創作退步了
好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難度確實不如之前兩首
然而論配器與創作技巧,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卻是略勝一籌
因為這是拉赫曼尼諾夫嘗試新的創作形式的首部大型作品
對於新的架構與平衡有了更強的體驗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則是做了一點小小的實驗
而小型作品也實驗出成果了,就是第二號奏鳴曲
再回來看後期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根本就是「交響化」實驗後碩大豐美的果實
想想何以不再創作標準的鋼琴協奏曲,而完全將心力投注在管絃作品中呢?
再看看末期的第三號交響曲與交響舞曲,其配器之登峰造極更是不用贅言
何以晚期拉赫曼尼諾夫不再演奏鋼琴協奏曲,而將心力放在指揮交響曲呢?
上面所提到的門檻何以存在?小弟推測應該是離開蘇聯逃亡到美國造成的影響
拉赫曼尼諾夫在蘇聯遭遇派系鬥爭的壓力之中,成為一位犧牲者
到美國之後卻有了不同的看法,音樂的創作更是展翅高飛
脫離柴可夫斯基接班人的陰影,逐漸建立自己的觀點
拉赫曼尼諾夫本來就是富有叛逆性的作曲家,不然就不會創造出驚世駭俗的第三號鋼協了
可惜小弟人在台東休假,手中一點資料跟總譜都沒有
暫時無法確實的證明這些論點,不過真的要來討論也是耗時費力
拉赫曼尼諾夫本人也有留下部份相關創作歷程的討論,是關於自己作品的
其取向也大致偏向喜好交響曲,可惜許多人忽略其交響曲的精彩
這些可以說是主觀導向,不管是否認同或不認同
作曲家創作的音樂都有其時代意義與價值,也代表著創作的歷程
這就是音樂的美妙之處,就像卡拉揚的馬勒大家公認第九號最好
可是卡拉揚自己卻表示最喜歡第六號的那張錄音一樣
很難有什麼確切答案,更難去比較其優劣
所以小弟無心的一句話引起版友的困擾可能是小弟粗心了
當初只是想凸顯拉赫曼尼諾夫的配器與「交響化」而已啦 :P
無意間就參入了太多的個人主觀意見
--
今天從雲林到台東開車開了一天,有點頭昏腦脹語無倫次 @@
--
除了音樂與死亡,沒有什麼是絕對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0.203.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