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何廢料大學科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何廢料大學科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何廢料大學科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何廢料大學科系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75的網紅方儉-六十耳不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蔡政府,謊言該停止了!】 記者會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fangjay2011/videos/10219965447467574 如果核廢料可以用錢解決,全世界就沒有核廢料了,蔡英文不了解核廢料的本質,更不了解達悟人的本質,如此的國家領導人,會把台灣帶到哪裡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

  • 何廢料大學科系 在 方儉-六十耳不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29 07:48:26
    有 23 人按讚

    【蔡政府,謊言該停止了!】

    記者會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fangjay2011/videos/10219965447467574

    如果核廢料可以用錢解決,全世界就沒有核廢料了,蔡英文不了解核廢料的本質,更不了解達悟人的本質,如此的國家領導人,會把台灣帶到哪裡去?如果連幾桶核廢料都處理不好,還有臉繼續執政嗎?

    11月22日早上忽然聽到新聞報導,蔡英文下午要在台東宣布給予蘭嶼「雅美族人」25.5億的補償金,而新聞聽了半天,直到1週後,也不清楚到底這25.5億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如何用?會有何效果?

    我聽到新聞後,我猜一定會激起達悟人的憤怒,就打電話給夏曼.藍波安。

    「你知道蔡英文要給你們25.5億嗎?」
    「有。」
    「你或你的族人有什麼想法?」
    「我沒有想法,其他人的想法我不知道。」

    電話對面的聲音冷漠而不耐煩。

    「我現在很忙,在和兒子造船(拚板獨木舟),沒時間管這種事啦。」

    「好吧,你忙。」

    看來達悟海洋文學家夏曼.藍波安對補償金的事沒什麼興趣,問了兩句,就開始有些憤怒。就算老朋友,也不該問他這麼羞辱他的問題,不禁慚愧。

    25.5億能解決核廢料嗎?能滿足達悟人的人心嗎?我認為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問題,這都緣於民進黨的漢人沙文主義文化,膚淺的認為錢就能解決問題。

    一切都是因核廢料而起,重要的是,存在蘭嶼的12萬桶核廢料何去何從?沒有解答。我在2012年9月初,天秤颱風後,到蘭嶼調查核廢料的情況,與台電人員討論,以當時11萬桶核廢料的規模,若要移出蘭嶼,大約是12億的工程,蘭嶼的核廢料可以從現成的龍門港出發,送往核三廠的後壁湖港,存放在核三廠衡溫衡濕的廢料倉庫,是最經濟可行的。

    然而歷經蘇貞昌、蘇嘉全、曹啟鴻、潘孟安等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屏東縣,基本上不可能同意。民進黨主推非核家園,卻無法幫助不曾用過一度核電的蘭嶼人非核,的確是很諷刺。

    不論擁核、廢核,如何安全處理核廢料,是台灣真正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也證明「非核家園」只是口號,用來騙取政權,口惠而實不至,根本沒有一套明確的策略和做法。平時喊口號,到了選舉,就突如其來的一筆錢,砸給蘭嶼人,是「x後不理」嗎?

    25.5億對台灣的漢人而言,是一筆鉅款,如果分給5千位達悟人,每人分到50萬元,他們還要抗議台灣人嗎?

    我相信蔡英文這次25.5億真的踩到了達悟民族尊嚴的底線了!

    我去過蘭嶼不下10次,但每次去都會發現到一些令自己非常驚訝而且汗顏的事,而且去得越多次,越令自己驚訝,原來以前的「以為」都是錯的。

    台灣絕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蘭嶼達悟族男人的名字很多是夏曼、夏本,女的是希婻,其實這是他們的名字是從子,而非姓氏從父或母的。

    我1989年前認識開著計程車的「施努來」,2009年再和他連絡上時,他已改名為「夏曼.藍波安」,因為他的兒子是「藍波安」,「夏曼」是爸爸的身分。

    所以施努來的爸爸是夏曼.努來,當施努來有了第一個兒子取名「藍波安」,施努來就要改名為「夏曼.藍波安」,他的太太就是「希婻.藍波安」,「夏曼.努來」就要依著孫子「藍波安」改名為「夏本.藍波安」。

    達悟人的姓名方式,好像是向前跑的,家庭中只要有新一代出現,父祖都要跟著新生兒改名字,如果了解這命名系統,就一目了然族人之間的關係與歷史。而我們漢人的命名,好像是不斷回頭看過去的祖先,而不是向前看、向前跑。

    達悟人的文明不是貧窮,而是過度富庶

    過去,我一直以為蘭嶼生態系統是很貧乏的,完全沒有工商業,四面是海的小島,竟連一個魚市場都沒有,也沒有達悟人開店做生意,都是外來的漢人。我猜蘭嶼人一定是窮到開不起店。

    但是當我和達悟的朋友認識後,到蘭嶼,就和他們一起吃海產、芋頭,他們打魚、採集就與家人、朋友分享。邊吃邊聊,吃玩了,就有人出去,一會兒就滴溜條魚或龍蝦回來,笑著說,「今天冰箱裡剛好有這個。」

    大海是達悟人的冰箱,生生不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難怪達悟人不需要開店,食物的來源太豐盛了,豐盛到十分挑食,吃海鮮還要看季節可以吃什麼魚。還分女人魚、小孩魚、老人魚,以及男人魚,即使有魚,姓別年齡不對,也不能吃。

    基本上,漂亮美麗的魚是給女人、老人吃的,醜的魚是給男人吃的,太醜的魚,連吃都不吃。

    什麼時候,什麼人,吃什麼魚,這一套吃魚的系統太複雜了,我還是當個無知的漢人,碰到就吃,絕不含糊。

    每次去蘭嶼,總是帶著深層生態學的衝擊回台灣,達悟民族的思考、生活方式、傳承,已經是一種文明,遠高於文化的層次,讓我重新反省、審視台灣漢人文化,以及所謂進步的文明。

    核廢料問題,這也是個極度文明衝突的問題。僅管台灣有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說,「核廢料有解」,如果真的有解,請告訴大家要花多少錢。

    我還是銅臭味十足的拜金文化、金本位文明的人,我的師父們都教我,最後要用「錢的當量」來衡量萬事萬物。

    這就是「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的道理。「核廢料是寶」、「核廢料有解」這些大言不慚的人,如果是真的,早就發大財了。

    我曾去新竹清華大學門口示威,要求清大核工的教授先拿清大校園做個核廢料永久貯存的示範場,清大核工教授經常口出狂言,不但他們有能力解決核廢料,還能短期內清乾淨福島核災的輻射污染。

    清大核工如果有這麼好的「殺頭生意」,為什麼核工系要偷偷改名成「工科系」?讓人看不懂是什麼,有朋友的小孩進去以後才發現是核工,我只能苦笑,以後吃東西,一定要先看內容成分,不能只看包裝廣告。

    面對核廢料,因為大量具有極大殺傷性的人工核種,半衰期動輒數萬年,所以要數十萬年至百萬年以上,這些核種才可能無害化。

    這是百萬年的事,超過我們人類演化的進程,1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在哪裡?一般人類學家相信,最早的現代人類出現在7-10萬年前,換句話說,在人類再演化10次,變成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物種(有10個新),這些輻射毒玩意兒才能無害化。

    在2017年為了探究處理核廢料的可能性,去了德國一趟,德國還沒有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在康拉德花了40年、40億歐元在地下1,000公尺挖了40公里的坑道,來存放核廢料。這個低階核廢料貯存場的地質十分穩固,在過去1億年至1億2千萬年都沒有任何移動的紀錄。核廢料放進去後,先觀測100年,如果300年都沒有動靜,就永久封存。

    至於高階核廢料,德國是非核武國家,所以只有核電和研究用的核廢料,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主要是人民的接受度問題,所以德國的政策是,面對如此長久、嚴重的事,全德國境內每塊土地都要來考慮做為最終高階核廢料的貯存場。

    我看到了源遠流長,巨大金額的錢潮,真希望核廢料處理、貯存是世襲制,後代子孫就永遠有就業機會;就像孔子一樣,到了七十多代後,還能享受祭孔的榮耀,在山東曲阜,還能安葬在孔林(孔子家族的墓園)。

    但是孔子才2千年,我們面對的可是1百萬年的頑強毒物 --- 核廢料。

    台灣有這材料去談核廢料嗎?除了放在蘭嶼欺侮達悟民族,我們還有什麼出息?如此不負責任傷天害理的事,是會遭天譴的。

    不知道是誰出的餿主意,拿25.5億出來開蔡英文的玩笑,這比高鐵延伸到屏東,延伸到宜蘭更荒唐。

    或許是12萬桶,一桶2萬多來算的,如果這樣,達悟人可以拿2萬元,把一桶放去清大,他們有能力處理,讓他們賺這錢吧。

    我相信清大核工幫一定不同意,如果不同意,就請閉嘴,以後不要再說「核廢料是寶」、「我們有能力處理核廢料」這種妖言惑眾。

    面對核廢料,不只是科學、工程、技術問題,而是高度的政治問題,政治必須溝通、妥協,而不是傲慢無知、無法無天。蔡英文2016年勝選時的「謙卑、謙卑、再謙卑」到哪裡去了?

    妳身為大島的頭目,就應該用心一點來面對這個跨世代問題,不能只管一代,或只管下一屆的總統位子,必須拿出智慧與誠意來解決這問題。

    低階核廢料比高階容易億萬倍,我建議從凱達格蘭大道(原名介壽路)、中正紀念堂開始,每塊土地都要思考做為核臨時廢料貯存場的選址範圍,讓大家好好思考我們這代用了核電的代價。

    我算過,蘭嶼的12萬桶核廢料,放在中正紀念堂剛好放得下,可以把紀念堂內部的空間塞滿,蔣公銅像也不必移走,由這12萬桶核廢料長相左右,這是他當總統時做的決定。

    這麼大的空間,不論集中,還是分散,都不難找,要衡溫衡濕放300年也不難,反正25.5億花了,錢不成問題。除了清華大學外,核研所、核一、二、三、四廠都是好地方,

    剩下的就是感情問題了,如果台灣大島都不能處理,憑什麼我們要蘭嶼人來接受我們拉的輻射大便?一放就是40年。

    民進黨打著非核家園起家,今天必須給達悟民族一個明確完整的交待,和國民黨當年引進核電,打算利用核廢料製造核彈打共匪一樣,都是騙局,有什麼繼續執政的臉面、資格?

  • 何廢料大學科系 在 楊智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1-16 12:00:00
    有 569 人按讚


    選後轉眼一年過去了,新政府、新國會上任後有許多改變正在發生,但仍然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持續監督。回到地方,作為一個立委落選人,我也不斷思考要如何與地方建立更深的連結、深化這些理念。扎根漫漫長路,感謝大家一起開了個頭,9058位選民的託付我一直謹記在心,接下來還需要大家繼續支持與關注,我也會持續在臉書專頁與大家分享動態。謹以此信跟大家分享這一年來的足跡。

    二月六號,台南不幸地成為地震最嚴重的災區,看著許多人無法回到家園、甚至失去親人,心中十分難過,當時我便與幾個朋友組成了「助台南志工團」協助物資統整,並提供最即時正確的資訊給大家。同時,自己也與「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南部辦公室」的朋友在災區的物資與休息中心協助,讓搜救隊員能夠好好的休息,用最佳的狀態進行搜救。有賴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台南挺了過來,也希望傷者與罹難者家屬能早日走出陰影、平安健康。

    而選後陸續受邀到許多單位分享不同主題,有的是在課堂與社團談談青年參政、社會參與,也有結合口譯課程的形式,我一邊講、同學們要一邊翻譯,十足新鮮的體驗呢!另外因為簡報製作的專業及多場大型遊行籌備經驗,曾受邀教學相關技巧,雖然不是針對社運、參政深談,但透過技術面間接培養更多人才投入社會參與,也十分有意義。除了大學生族群外,還有次到國中與學童們進行職業分享,談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經驗,期許這些孩子們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對社會時事保持關心。

    除此之外,有許多學生因為論文研究或校內新聞前來採訪,透過這些機會,讓我能不斷地了解學生族群的想法與對政治的想像,也在這些互動過程中對不同科系的學生有了更多認識。

    作為非富二代、政二代的青年落選人,扎根的同時仍須面臨現實的經濟問題,在議題的倡議與組織工作外,我也到主婦聯盟基金會南辦兼職協助文宣與食農教育、食安等議題的宣傳,並連續第五年參與南台灣的廢核行動,回想起自己參選前的最後一份工作就是在「南台灣廢核行動聯盟」擔任行政統籌、忙碌地組織遊行工作,這次則是以參與者的角色走上街頭。雖然核四目前停工封存,但核廢料的處置與南部核三的安全問題都需要持續監督!

    而這一年來的演講當中,時間最短、挑戰最大的即是母校文藻外語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通常,畢業典禮邀請的講者不外乎企業界名人,與同學分享如何成功、如何在職場中生存,但我當時才24歲,在學時成績也普普通通,恐怕不符合傳統「好學生」的定義,不過師長告訴我,就是要我談談不同的人生經歷、以及這些日子來社會參與的歷程,於是將主題訂為「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我分享到選舉期間最常被問的問題,「你又沒有基層經驗,憑什麼出來選?」我的回答都是「我的基層經驗就來自於我就在社會的最基層」,沒錢、沒資源要選上民代非常困難,而在這樣的體制之下,我們的民意代表究竟會站在人民這邊、還是對立面?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認為那樣才是「民代的樣子」,成長歷程中也有許多人總是說「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女生就要有女生的樣子」,但那到底是什麼樣子?因此我在台上期許每位畢業生能夠「自己定義自己的樣子」,並對許多傳統時時保持質疑,才能用更新的思維去找到一條自己獨特的道路。

    而在去年初我也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都期待能透過青年的力量在台南紮根、開創市政監督的新想像,於是從3月時就開始討論組成一個協會,7月正式開始進入籌備,10月「台南新芽」協會在30多位地方青年、議題工作者的發起下正式成立,創會發起人包含經民連顧問嚴婉玲、火燒島主唱呂鴻志、黨產會委員林雨蒼、前成大學生會長洪國峰、正興街彩虹來了創辦人高耀威等人。

    短短的半年多以來,我們已舉辦了青年營隊、議會監督工作坊及近10場各類議題講座,同時在台南空汙問題、市議會資訊透明化、反龍崎廢棄事物掩埋場等各項議題皆參與其中,我也主持了搶救台南舊魚市場記者會,並以台南新芽秘書長的身分北上與各地議會監督團體交流,期待各地區監督團體能一起發揮力量從地方改變。每週還透過「一週新聞回顧」、議題懶人包的方式建立與市民更深的連結、降低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累積不少在地能見度。

    10月底受邀與香港立法會出櫃議員陳志全議員(慢必)專頁、社民黨前立委候選人苗博雅 MiaoPoya與談同志參政的經歷,藉此機會交流國際同志人權與法案概況,反思台灣如何讓相關政策更有效推動,於是在台南聚集了一群關注性別政策的朋友共同發起了「台南性平推動聯盟」,希望能在地方深耕性別、讓多元的族群都能受到保障。

    選後將近30場講座、與談活動持續與大家交流之外,還參加了電台節目的錄製,與平常較難接觸的族群交流政策,並與台南新芽的夥伴持續針對不同議題與民意代表、政府官員遊說,11月底也與許多在地店家、團體發起「神隱廢墟」活動,讓大家重新認識南區水交社果菜市場的美與繁華,許多居民看到我也不斷勉勵下次出來選議員。

    對我而言,好似選後才更真正走入政治工作中,在過去這一年,無論在什麼團體、用什麼身分,都不斷在思考要如何將所學的事務轉化成對台南更美好的理想,我也深知今年 25 歲的我,無論是各項政策知識及待人處事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感謝所有支持者的栽培和選後的鼓勵,盼扎根之路能有更多夥伴並肩同行。

    在各種傳統春聯的吉祥話中,大多是期待賺大錢、事事順心,然而在如此競爭的大環境中,世事難料本來就不會什麼事都稱心如意,也許回歸最純樸的期待 - 「雞犬皆寧」,不僅是祝福大家雞年及接下來的狗年都能平安,更是期待能從宇宙萬物的觀點回頭省思,新的一年能更祥和、永續、包容,我們一起繼續努力!

    楊智達 2017/01/16 敬上

    #只要分享並回應猜猜看定稿是哪一個
    #會抽出10個人寄送給你喔!

    文藻外語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http://youtu.be/ZOnwpbBj3e0

    台南新芽 2016 年度報告
    https://goo.gl/kGQM8q

    贊助台南新芽
    http://wp.me/P7CCNc-T

  • 何廢料大學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10 16:04:40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