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cn/Rr0RyMc
第三天的一早我們前往慶州【良洞民俗村경주양동마을[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這個景點我們當初特地要求旅行社可以讓我們停留至二個小時的時間,不過實際走訪以後覺得應該要到三個小時,良洞民俗村是一個群聚的村落,在15、16世紀形成的兩班村,在過去是有擁有身份制度的...
http://t.cn/Rr0RyMc
第三天的一早我們前往慶州【良洞民俗村경주양동마을[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這個景點我們當初特地要求旅行社可以讓我們停留至二個小時的時間,不過實際走訪以後覺得應該要到三個小時,良洞民俗村是一個群聚的村落,在15、16世紀形成的兩班村,在過去是有擁有身份制度的貴族居住之地,這裡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一個景區,村內多半是朝鮮傳統的屋舍,古屋也保存了五十多戶左右,古代貴族多半居住在半山腰的地方,以慶州孫氏與麗江李氏兩大戶人家為傳承,具有500多年的歷史充滿著許多故事,目前仍有一般的居民在此居住,部分房舍有開放參觀,未開放的屋舍還請不要擅自進入。
良洞村至目前已有150幾代的傳承,478棟的建物,房子的基本結構呈口字型,記得當天我們參觀的古時的宗寺,也有當地居民親切邀請我們入內參觀,聊著莊子哲學,很喜歡村內的純樸民風。寬闊的安康平野有著地理上多才多福的風水優勢,韓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有良洞民俗村以外還有朝鮮王陵、河回村及南漢山城、百濟歷史遺跡等..很喜歡這個景點的安排-
良洞民俗村結束後我們來到【佛國寺】。佛國寺位於韓國慶尚北道的一座佛教寺院,寺內有釋迦塔、藍雲橋和兩座金銅大佛等珍貴文物,1995年,佛國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佛國寺也被認為是新羅佛教藝術的經典。好像每年出國都會去當地的廟宇走走,從澳門的媽祖廟到馬來西亞的清真寺,日本的東大寺及泰國的四面佛等等。
人們祈求平安、幸福、健康,古今皆然。
1592年至1598年,佛國寺曾經因為歷經豐臣秀吉的入侵而遭到損毀,1604年才又被重建,不過一些重要的寶物早已失蹤。現在佛國寺部分的石頭建築為新羅時期所留下。
佛國寺參觀完我們至附近享用人蔘燉雞風味餐,味道一樣很清淡,雞裡面包有米飯,味道較不突出,感覺好像還是台灣的人蔘雞湯比較好喝。
吃飽後我們至附近的大陵苑天馬塚及瞻星臺走走,慶州是韓國的古都也是新羅王朝所在地,大陵院天馬塚這邊有許多突起來的小山丘,據說以前埋王室貴族或是君王,大陵苑保存著23個巨大的古墳。天馬塚在1973年被挖出,為新羅特有的積石木棺墳,聽說中央房有木棺及墓主的屍身,出土文物達11526件,而其中天馬圖為其珍貴的畫作,因為馬鞍墊子上繪有天馬的圖案所以又被稱為天馬塚。雖說是古墳但這裡卻像個小公園,還有年輕人租借韓服在這拍照呢!
這天我們很早就吃完晚餐(六點不到)就進飯店了。休息一下後我們幾個同事又相約去飯店附近走走,The K Hotel距離Shilla Millennium Park主題公園、Skyworld主題公園和Gyeongju World遊樂場有不到5分鐘車程,遠處就可以聽到有人坐雲逍飛車在狂吼狂叫的聲音,從飯店走過來還沿著長長的溪邊走,剛好是夕陽時分,感覺很悠閒呢!旁邊還有千禧公園及超商,不少民眾來此散步、騎腳踏車及野餐。我們在附近寄了明信片還跑去超商買了一大堆零食。#釜山 #韓國#慶州#travel #life
住在廟旁邊風水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代都市香港為何如此迷信 - Matthew Keegan
在香港一個炎熱潮濕的日子裏,當地金融工作者李薇來到這座城市最繁忙的黃大仙廟,來使用一種名為「九神」的算命方法。
流行的做法是搖動裝有從1到100計數的「福簽」的竹管,直到其中一根掉到地上。每根木棒都有一個對應的故事,當寺廟裏的算命師給與一番解釋,就有機會看到你的未來。
李薇跪在寺廟主祭壇前的一個祈禱墊上,閉上眼睛,開始搖晃發財棒,專注於她想回答的問題。幾分鐘後,編號24的棍子掉在地上。她來到寺廟的算命長廊,這是一個有161個攤位的兩層樓。她在這裏遇到了擁有20年算命經驗的約瑟夫(Joseph)大師,根據李薇所尋求的職業指導來解釋她的算命棒。
在這個展位裏,約瑟夫大師坐在李薇對面,告訴她今年不要期望有任何晉升,她在工作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他說,總體來說,她的運氣一般。
李薇過去曾多次參觀過這座寺廟,她認為這一解讀是凖確的。「黃大仙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她說。「每當我對自己的未來有疑問或踟躕不定時,我都會來這裏。我覺得它是凖確的;那是過去的事了。」
李薇不信教,但就像每天進出寺廟的1萬名遊客一樣,她對當地的迷信習俗持開放態度。「說實話,我覺得很多香港人在某些方面都很迷信。這裏的大多數人會做一些事情來增加運氣或避免厄運。」
李薇說,是迷信讓她最近沒能租下一套新公寓。她說:「管理人員給了1404號房間。」「我不會把公寓看成是廣東話裏的『壓死凍死』。儘管他們給我的租金有很大折扣,我也不想冒險住在那裏。」
李薇並不是唯一一個積極避免或害怕任何與數字4有關的人,這種情況被稱為「四足症」。在廣東話中,四的發音與「死」相似。14和24被認為更不吉利,因為14聽起來像「壓死」,而24聽起來像「易死」。城市裏的公寓樓、酒店、辦公室甚至醫院經常跳過有這些號碼的樓層。
「這是一種迷信,」在香港做了10多年的風水師蔡偉雄(John Choi)師傅說。「即便在我的公寓大樓裏,40到49層也不存在。到39層就結束了,然後再從50層開始。而且沒有4樓、14樓、24樓和54樓。」
除了缺少樓層之外,在整個城市的建築和住宅外,另一個常見的景象是土地宮神社。這些小神龕通常位於建築物的正門外,用來供奉中國的土地之神土地公。人們認為,土地之神可以驅除負能量或鬼魂,並為居住在土地上的人們祈福。
蔡偉雄說:「這裏有許多人相信,神和神靈有巨大的力量來改變一個人的運氣或命運。」「你會發現很多商店的正門旁邊都有一個土地宮。它就像一個辦公室管理員,防止入侵者進入商店。」
蔡偉雄說,這個城市高度競爭的本質促使許多人相信迷信,以此增加運氣和機會。
「在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地方,你怎麼能超越別人?」蔡偉雄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風水來提升運氣。」
「風水」,字面意思是「風和水」,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實踐,利用能量使個人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從而帶來更好的財富和健康。風水(安排或擺放建築物的做法)如今在中國大陸被視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因為違背了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核心信仰。
「當中國第一次禁止風水時,很多風水大師都逃到了香港,」蔡偉雄說。「一些人去了台灣,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如今,風水在香港仍然很受歡迎,蔡偉雄說,約有40%的開發商仍在徵詢風水大師的意見,為項目的最吉祥的設計方式出主意。諮詢價格一般從普通的8港元/平方英尺到高端的30港元/平方英尺不等。如果是新建築項目,每個項目的成本從100萬港元到幾百萬港元不等。
位於香港中央商務區的大部分摩天大樓都被認為是符合風水的建築。事實上,它們的許多設計特點都深受古代習俗的影響。
專家表示,市中心甚至發生了風水之爭。據說,這座中國銀行的摩天大樓像一把刀片,用它那被稱為「殺氣」的不吉利能量來切割周圍建築的財富。據稱,鄰近的匯豐銀行大樓在其屋頂上增加了兩個類似炮彈的物體作為防禦。
1989年,中國銀行大廈落成後不久,匯豐股價便跌至歷史低點。據稱,為了轉移這種負能量,匯豐將其像炮彈一樣的物體對凖了中國銀行。聯想控股稱,自那以後,匯豐的業績有所改善。
經過與風水專家長時間的磋商,匯豐銀行還在大門正前方擺放了兩座青銅獅子。在風水裏,獅子是保衛、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考慮到匯豐是世界第六大銀行,一些當地人喜歡撫摸獅子的鼻子和爪子,希望能從獅子身上沾到好運。
蔡偉雄說:「我們相信,觸摸一些風水寶器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他說,這就像和幸運的人出去玩一樣,你會發現自己接觸到更多的好機會,但沒有任何保證。「中國有句古話,要想成功,70%靠努力,30%靠運氣。」
蔡偉雄大部分時間都在諮詢室內空間的設計,以確保客戶獲得最好的風水。如果一個建築是最近才建起來的,他會進入單位,計算門的位置,以帶來最佳運氣。「對任何單位來說,門都是至關重要的,」他說。門意味著帶來好運和繁榮。我們可以把門對凖一個非常吉利的角度,然後在一個吉祥的時候用風水羅盤來計算。他還為客戶提供最佳風水方面的建議,利用生日來確定事物的最佳方向。
根據蔡偉雄的說法,風水並不需要很昂貴。最經濟的方法是在某些地方擺放風水飾品。大多數時候你會看到「賜福之人」。這些小物品通常由黃銅製成,形狀像葫蘆,可以專門用來吸收負面能量,並將疾病和厄運的影響降到最低。
在香港,迷信也延伸到了死者身上。在祭拜先人的節日期間,包括4月份舉行的清明節,悼念者會焚燒紙錢、紙衣服、紙房子,甚至是紙做的智能手機和電視等最新產品。人們相信這些祭品會讓死者擁有幸福、富足的來世。
蔡偉雄說:「我們相信,如果你照顧祖先,他們會回報你祝福。」「我父親死的時候很窮。所以我們為他燒了很多東西,這樣以來他在來世就可以發財了。連我都這麼做了。這畢竟是個迷信的社會。」
香港迷信現象如此之多,其原因難以查明。英國此前在香港殖民已有150多年歷史,吸收了東西方的信仰,如今許多居民相信來自兩種文化的流行迷信。例如,香港人會避免從梯子下走過(在西方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也會避免送鐘錶作為禮物(在中文裏,鐘錶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為」鐘「這個詞聽起來和參加葬禮、表達敬意時的」送終「很像)。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張燕(Yan Zhang,音譯)撰寫過有關迷信儀式在驅趕厄運方面作用的研究。他說,人們相信迷信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獲得一種對周遭環境的控制力。
「迷信的行為讓人們有一種控制感,這讓他們感到不那麼焦慮或緊張,」張燕說。「宗教、科學和迷信都能幫助人們產生控制感和舒適感。香港不是一個特別有宗教信仰的地方,所以要想感覺好一點,你需要依靠科學或迷信。」
但無論原因是什麼,這座城市的迷信信仰不太可能在短期內消失。張燕說:「隨著時間過去,當人們更了解某些事物的運作方式時,迷信觀念可能會不斷更新。」「但我並不認為迷信會完全消失。考慮到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有關迷信的信念會一直存在,只要我們能想象到。」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住在廟旁邊風水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推荐》
【大稻埕老店開門 米產業時尚重生 迪化街繁華再現】
曾經是台北最繁華熱鬧的大稻埕,這幾年從長長的睡眠中,慢慢甦醒了。
迪化街南段以南北貨 布料為主,也就是畫家郭雪湖筆下繁華的南街殷賑,迪化街北街,則圍繞在生活雜貨和米糧行。
(葉家影片)
1228阿嬤在前面 阿嬤香舉好喔 上香 拜 再拜 三拜 好 收香
這一天是迪化街北段葉晉發商號的好日子,因為祖厝重修完成,店鋪重新開張,四代齊聚,迎回神明和祖先牌位,96歲的葉家阿嬤是家族精神支柱,搬離老宅已經13年了,在她還能說話時,曾經表示 有生之年 一定要再回來。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這樣高興了喔,阿嬤好開心 看妹妹好開心,阿嬤做曾祖母
媽媽住這裡,她20歲嫁到這裡來 29年,民國29年就住在這裡,一直到2010年,所以她等於是70年以上 (就住在這裡),所以她對這個房子的感情更深,作為一個媳婦,而且又是長媳,所以這個房子留下來絕對有它的意義,在這裡長大 看著這裡一草一木。
這是棟落成於1890年的建築,看盡大稻埕的繁華起落,大稻埕全盛時期,這個短短的街區,曾有七十幾家土礱間,"業界先導"匾額 充分顯示他在大稻埕的地位,葉晉發商號 1923年在此開張,1969年歇業近半世紀後寫下新的開始。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他有跟人家合作,開始經營土礱間,就是一個碾米行的生意,到1923年的時候他落腳大稻埕買下這棟房子 ,他就會去中南部跟農戶去收購那一期的稻作,他就是用他的經驗去判斷,包括稻子的水分 外觀 香氣,去判斷這一期稻作收購的價格,收購完之後他會用水路或鐵路的方式,運送到土礱間這邊,然後做碾製加工 批發到台北城
他是葉家第五代 葉晏廷,就在這棟一百多年的老房子出生,為了讓老屋活化利用,他和父親前後努力13年,而且整修過程盡量維持原有風貌,並保留牆體、樓板等舊有的木材及磚石構造長型的閩式建築,第一進是做生意的空間,屋頂結構特意仿造舊時米糧行的木造桁架,以幾近於藝廊展示手法,與前來遊逛的民眾接觸,新的設計找回老宅、生活、米等重心,因此獲得《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改造工程也保留了閩式建築特有的天井,葉晏庭的爸爸對天井的記憶,也跟米飯的香氣連結在一起。
(葉晏廷\葉家第五代)
那個天井是一個很好的傳聲筒,大家族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你只要站在天井一喊 吃飯囉,大家都知道,不管在哪個角落,你可以試試看,只要站在那邊一喊,前面後面都聽得到(那個時候一起吃飯有多少人)三四十個吧
像葉家這樣的大商家,每逢廟會拜拜都會舉辦流水席宴請鄰里,當年就在這個第二進的大空間舉行,風水上這裡也是聚財之所,也許人和 所以聚財。房子最尾端的水池,也跟大稻埕的歷史相連,葉家人當年就從這裡 跟全台灣做生意。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水路的部分就是從現在大稻埕碼頭,透過船運河運,以前沒有這堵牆就直接可以通到淡水河那邊,所以水路運到大稻埕碼頭,再用牛車從大稻埕碼頭運到土礱間,這邊 做碾米加工,後來沒有經營土礱間,我們就把這個牆築起來
(葉家影片)
葉瓊姿 葉家小妹,其實這些樹,有些像玉蘭花這些樹,是從那時候就開始種,所以你說 等於之前想要把它修剪,因為太茂密了,想要把它修剪又捨不得,那我就會爬牆,沒辦法 你一定要爬到那個牆 要去剪那個枝,然後採那個玉蘭花,然後媽媽會在旁邊叫,小心點 小心點 你要扶好喔,我說 你不要喊 越喊我越怕
富裕超過第三代,葉家是懂得生活的,葉宏圖的父親還組了個24人的大樂團,樂團在頂樓練習遠眺台北橋,可能比披頭四1969年屋頂音樂會時間還要早。
你現在聽到的音樂,就是當年葉家阿公樂團的現場錄音。
(葉晏廷\葉家第五代)
小時候 老爸在後面練團,禮拜六禮拜天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十幾個人 小提琴 喇叭 小鼓 老爸拿手風琴,就在那邊練團,然後唱歌什麼都有
(葉瓊姿\葉家第四代)
那個團員更厲害,後來是古巴大樂團的團長 翁清溪,跟我老爸玩樂團大概十幾年 十六歲,聽我老爸說好像十六歲,大家一起 玩在一起 像鄧麗君的 月亮代表我的心 小城故事,那些作曲作詞 都是他,一個緣分,我們家來講,小時候很高興 快樂的童年
米 依然是葉晉發商號2.0的主角,當年吃流水席的大餐廳,如今成為研發米食副產品的廚房,米蛋糕 米布丁,不斷開發新的米食點心,也如同當年阿公到處去收米一樣,葉晏廷收集台灣各地好米,做成兩碗一包的小包裝,適應小家庭和嘗鮮的新需求。台灣的老建築遭到拆毀,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分家後,繼承人眾多 難以統整,葉家兄弟同心一意不分家,才能讓老屋和老產業 重獲新生。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祖父在民國58年的時候,想把這個生意,他年紀也大了 72歲,想把這個事業收掉的時候,就跟我講 阿圖啊 說實在 要把這個收掉實在是有點可惜,但是你大哥又在當兵,你二哥讀大學 你也讀專科 年紀還小,也沒辦法接,所以他講這個事講完的時候,眼淚是含在眼睛裡面,又很不捨,那一幕永遠在我腦子裏面,一輩子都忘不掉,我一定要把這個生意要撿回來
(葉家影片)
那個米啊 那個米上面是太陽東昇 raising rice sun) 恭喜開張 財源滾滾
(葉宏圖\葉家第四代)
我想 最後的規劃,我要把這個房子變成一個基金會,把它歸公,因為歷史的長河看下來,私的事情沒辦法存在, 歸公了它就有辦法永續存在。本來也不是我們的啊,本來也不是我們賺的啊,祖上留下來給我們的,奉獻出來是對的 歸公嘛
商道精神是誠信為本 互助團結的,葉家邀請了數家新創公司在老宅二樓成立一個聯合平台,一起吃飯 相互合作 共同復興商圈,對這群年輕人來說 創業不是一場夢,因為大稻埕 已經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