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伶人現代用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伶人現代用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伶人現代用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伶人現代用語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翻譯這檔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感謝臉友 @Skippy At Large 在「翻譯很有事」貢獻此文,以下全文轉錄。內容太精彩,一定要讓更多人看到。(對岸書評網站豆瓣及網路上可找到一些相關評論。) 心得: 1 溫洽溢大量誤譯Janathan D. Spence(史景遷)多本英文著作,已非新聞。 2 最驚爆的是,被誤譯的作者J...

  • 伶人現代用語 在 翻譯這檔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30 05:27:36
    有 187 人按讚

    感謝臉友 @Skippy At Large 在「翻譯很有事」貢獻此文,以下全文轉錄。內容太精彩,一定要讓更多人看到。(對岸書評網站豆瓣及網路上可找到一些相關評論。)

    心得:

    1 溫洽溢大量誤譯Janathan D. Spence(史景遷)多本英文著作,已非新聞。

    2 最驚爆的是,被誤譯的作者Janathan D. Spence本人原來也是。誤。譯。大。王!他英譯明末張岱《陶庵夢憶》,由於文言文理解不足,誤譯百出(文末指出誤譯的可能原因),詳見2009年汪榮祖教授〈夢憶裡的夢囈〉譯評一文 (PDF,留言有連結),揪出幾十個荒唐誤譯。

    3 可見,許多權威往往經不住檢驗,這包括權威譯者在內。

    4 任何譯作一定要有人對照原文審譯。審譯者的原文理解能力必須在譯者之上,否則找了也是白搭。

    5 溫洽溢的中譯《前朝夢憶》,參考還原了張岱原著的本義,大大抵銷了史景遷的誤譯,然而如汪教授PDF文末指出,溫譯者並未透過譯註指出作者Spence的錯誤,而逕行在譯文中改正,令中文讀者不曾察覺意思有誤。這作法的對錯非常值得討論。

    =======

    Jonathan D. Spence: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譯 者: 溫洽溢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2009;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先前我在PTT書板檢討過溫洽溢所譯的「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追尋現代中國」二書的翻譯問題,似不必再窮追猛打。但考量溫先生所譯史景遷諸書在中文世界的讀者很多,而且問題牽連甚廣,還是頗值得攤開來說說,以做為作者、譯者、編審、出版社、及讀者的警戒。

    (四個PTT連結見留言)

    首先看3個翻譯錯誤:

    1. Zhang Dai lived a parade when the moon came out and the lanterns shone.
    張岱的居處前有廣場,入夜月出之後,燈籠也亮起......

    2. Zhang Dai wrote of one teacher called Zhu who never began his theater training for girls by introducing them to acting. Instead he taught them first to play a broad range of musical instruments—strings, wind and percussion—and then taught them to sing and finally to dance. The result was that some of Zhu's actresses attained a “level of perfection that could be felt through the pores.”
    張岱提到朱雲崍教女伶唱戲時,從來都不從表演入手,反倒是教她們琵琶、簫管、鼓吹等各種樂器,次教歌,再教舞。結果,有些拜朱雲崍為師的徒弟「反覺多事矣」。

    3. On ordinary days Zhang Dai studied. He never was done, and he never would be done, as he well knew, for he was locked into a system from which there was no outlet save absolute success.
    張岱平日居家讀書,從不為謀生操煩。他心裡很清楚,自己也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因為除非他功成名就,否則插翅也無法逃出樊籠。

    1、3 兩個錯誤分別是第一章、第二章的開頭一句,問題很明白,無須多說。第2 個錯誤出在錯解「陶庵夢憶」的原文:
    「朱雲崍教女戲,非教戲也。未教戲,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蕭管,鼓吹、歌舞,借戲為之,其實不專為戲也。...... 絲竹錯雜,檀板清謳,入妙腠理,唱完以曲白終之,反覺多事矣。」

    大意不過:朱雲崍教戲先從伴奏教起,訓練精妙,結果戲曲的主要曲文部份反而成為配角了。“level of perfection that could be felt through the pores.” 當作「入妙腠理」;而且認為「反為多事矣」的不是學戲的徒弟,而是旁觀的眾人。
    這幾句中文、英文都非了不得的困難,翻錯了本就不應該,更不應該的是如此明白的錯誤,居然還輕易逃過專業的編審的法眼,有些錯誤還是很粗淺的文學史常識問題。例如:

    ----
    這使張岱並非以史書留名,反倒因簡短、警句式散文這種迥別的文體享有盛譽。散文是晚明主要文體之一。散文講究文體雅致,竭盡所能雕章琢句,以彰顯作者的多才多藝,筆觸要敏捷、不拖泥帶水,以捕捉飄忽情緒或瞬間剎那,同時利用語氣上的對比或急轉直下,勾引且震驚讀者。張岱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文體一直很受歡迎,他自己後來也成為散文大家。從許多例子來看,馳名的散文大家同時也是遊記作家(travel writer)。他們以浪跡天涯、遊山玩水聞名,寄居名士之家,不斷四處流浪,敏於音調、悖論,能看他人所不能看,感他人所不能感,行文走筆雖扼要洗鍊,但也處處旁徵博引。(p. 8)
    ----

    以上一整段所敘述的特點,都不是籠而統之的「散文」,而是流行於晚明、清初的特殊文體,即所謂「小品」;本書的主人翁張岱,咸認是明清小品的集大成者。譯文用「簡短、警句式散文」來打發,專業的編審居然也不察,真是令人駭異。

    另外關於「崑曲」的演變:

    ------
    The melodious and enchanting form of regional drama from Suzhou known as kunqu was already separating itself from local specializations like Shaoxing theater, just as later “Beijing opera” was to grow out of and—to many connoisseurs—to vulgarize kunqu drama in search of a broader audience.
    蘇州的崑曲,旋律優美,形式精妙,已走出如紹興戲這類地方戲曲的格局,一如日後京劇的發展,走向通俗化以求拓展觀眾層面。(p. 30)
    -----
    崑曲和京戲的關係如何,由於資料的限制,學界仍然爭執不休。史景遷採取京戲是從崑曲俗化而來的看法。譯文卻完全忽略了兩者的關係,好像各自發展,八竿子打不著似地。
    除了英文有問題外,不少地方也讓人懷疑譯者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例如,張岱在敘述岳母一生艱辛時說:

    ----
    As if all that were not sufficient, mother-in-law Liu also had to care for a “harsh and fussy uncle” and her own widowed mother-in-law ....
    外母劉太君此外還得照料“嚴厲瑣屑”的舅舅,侍奉守寡的婆婆........ (p. 77)
    ---

    此處是一吊詭:純就翻譯而言,uncle譯為舅舅是對的,卻因為翻對而錯了,因為在文言中,「舅」還有別的意思。就尊卑親疏關係而言,「舅」這裡只能是 “夫之父” 的意思---- 對明代婦女而言,舅舅這層關係,怎麼也擺不到婆婆前面。所以p. 76 中,譯文將 "as aunt" 譯為「為姑」,僅僅因為抄錄張岱原文而閃過了尷尬,到了這裡其閱讀文言文的程度就暴露無疑。顯然在「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錯繆叢出的文言斷句並不是意外,只是譯者和編審的正常表現。嗚呼哀哉!

    為什麼說這本書牽涉廣大? 因為背後的陣容龐大。溫洽溢翻譯「前朝夢憶」時,已經獲得國內出版業龍頭時報文化奉上「白金翻譯家」的冠冕,且剛贏得新聞局2008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的榮銜。本書隨後出了簡體版,由當時非常活躍、堪稱胡溫時代的「啟蒙出版社」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收入「史景遷作品集」,負責這套書的編審是鄭培凱、鄢秀教授。鄭教授從台大外文系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成為史景遷的第一個博士班學生,目前任職於香港城市大學,專業研究領域就是明代文學。鄢秀教授是鄭教授的夫人,畢業於中國外語專業高校雙璧之一的上海外語大學,之後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獲得翻譯學博士,現在主持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系的碩士學科。

    光看帳面,無論譯者、編審或出版社,都是台、港、中的一時之選,卻得到如此結果,真是情何以堪了!可惜慘劇到此卻猶未落幕。前面說到錯解「姑」、「舅」,就透露出作者端也有問題。其實熟悉陶庵夢憶原作的讀者,閱讀史景遷英文原作時,不難發現作者誤解張岱的原作,幾乎到無頁無之的地步了。所以,2009年汪榮祖教授即發表「夢憶裡的夢囈」一文,以溫洽溢譯本抄錄的張岱原文對校史景遷的英文翻譯,列舉了數十個嚴重的中文理解錯誤。如此一來,這齣翻譯慘劇處處充滿了荒誕的諧趣:錯誤百出的翻譯,因為大量抄錄典籍,反而糾正了許多原著的謬誤。

    (PDF連結見留言)

    然而,若明白史景遷何許人也,這箇中的諧趣可就完全不好笑了。一般讀者知道他是耶魯大學教授,但恐怕未必了解他的頭銜史德鄰傑出講座(Sterling Professor) 的意義:這是耶魯授予教授的最高榮譽,全校千餘教職人員裡,只有20-40名教授能獲得這崇隆的位置。以耶魯大學在美國學界的地位,史景遷的威望如何,就無需多言了。竟在晚年寫出如此一書,真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prestige 一字的拉丁字源的本義了。

    問題的根源出在哪裡?原著的謝辭提供了些許線索。首先,史景遷採用的翻譯,許多來自他在耶魯的研究生助理。從羅馬拼音的名字來判斷,除了台大畢業的劉晞儀(現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助理主任)外,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史景遷的夫人金安平教授也深入參與這本書的寫作。 金教授1950生於台南市,12歲移居美國,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目前在耶魯教授中國哲學。金教授系出名門,祖父是20世紀初的著名學者金毓黻。

    史景遷寫作時也倚重兩本書: In Limpid Dream: Nostalgia and Zhang Dai's Reminiscences of the Ming, 作者 Philip A Kafalas 從哈佛大學部畢業後,在史丹佛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喬治城大學任教。本書是根據學位論文改寫,據史景遷的說法,內容包含大量的陶庵夢憶的翻譯。另一本是法譯的陶庵夢憶,譯者Brigitte Teboul-Wang, 背景不明,或是 一位嫁給華裔的法國女士。

    史景遷的岔子是不是出在這些助理和書籍上,沒看到確切的證據,目前只能夠存疑了。 但作者、譯者、編審、出版社都該負責,則是了無疑義的。「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此書堪為鑑戒!

  • 伶人現代用語 在 活人拳法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8-15 20:35:58
    有 124 人按讚


    誰人做的影片!!!?

    打怪-2016關渡雙年展,9/30連線開戰!

    展期│2016年9月30日(五)- 2016年12月11日(日)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1-4F
    開幕│2016年9月30日(五)17:30
    亞洲當代藝術論壇 │2016年9月30日(五)9:30-17:00

    關渡雙年展在今年將以「打怪」為主題,邀請臺灣、中國、韓國、印尼、澳洲、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共10位藝術家與10位策展人進行合作,以衝突、創造、變革、突圍、冒險等各種路徑,共同創造亞洲當代文明的新神話。

    在電玩的世界中,「打怪」一詞意為攻擊、殲滅遊戲中的反派怪物,透過「打怪」,玩家得以累積分數,並順利升級及闖關。雖然說「破關」及「升級」是電玩遊戲中的成就感來源,但是電玩遊戲的核心是以「打怪」這個動作所構成,而玩家的快感和遊戲性,亦是建立在「打怪」的經驗之上。在日常的流行用語中,亦常用「打怪」來表達克服現實工作環境中所經歷的「難關」,也因此,「打怪」成了遊走在現實與虛擬經驗之間的用語。「打怪」把遊戲現實化、同時亦把現實遊戲化。

    在現實世界之中,我們是否也有可能不自覺移植「打怪」的模式和身體感,在社會結構及思想層次上闖關突圍?藝術作為一種極富遊戲性的敘述方法,藝術家是否是以「打怪」的模式及感知,來介入社會、政治、歷史及文化的脈絡之中。如果藝術家需要執行「打怪」的實踐,則這隻「怪獸」又是何物呢?

    而當藝術家以具備英雄主義色彩的象徵符號出現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也過度期待藝術家會為我們宰殺怪獸呢?我們究竟是要對抗藝術史、對抗新自由主義、對抗殖民史觀還是對抗當代藝術中的階層系統呢?還是說,最難以征服的體制困局、以及思想怪獸,正是源於我們自身呢?如果英雄和怪獸其實是當代文明的孿生體,那我們又該如何「打怪」呢?

    即將滿十周年的關渡雙年展以策展為核心主軸,從2008年第一屆將「夢」作為主題開始、第二屆「記憶的總和」、第三屆「藝想世界」、第四屆的「識別系統」到第五屆的「打怪」,我們以10+10(十位藝術家與十位策展人聯手演繹)的合作模式,建立起屬於關渡美術館自身特有的主體性以及藝術話語權。隨著關渡雙年展的開幕,關渡美術館也於9月30日舉辦「亞洲當代藝術論壇」,提供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各地藝術社群及藝術愛好者,一個良好的對話交流平台。希冀能藉此匯聚亞洲當代藝術動能,展現出屬於大學美術館的活動能量與學術代表性。

    指導單位:教育部、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媒體合作:今藝術、藝術家、art in ASIA、非池中
    贊助單位:Asialink、香港藝術發展局、財團法人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達奇藝術
    指定用水:AQUAGEN
    指定投影機:EPSON

    ▼ 參展藝術家與策展人名單

    ● 台灣Taiwan
    盧明德+賴瑛瑛 | LU MING-TE+LAI YING-YING
    ● 台灣Taiwan
    張徐展+龔卓軍 | ZHANG-XU ZHAN+GONG JOW-JIUN
    ● 澳洲Australia
    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葛蘭・巴克利 |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GLENN BARKLEY
    ● 中國China
    張培力+魯明軍 | ZHANG PEI-LI+LU MING-JUN
    ● 印尼Indonesia
    特拉瑪拉三人組+阿錫金・哈山 | TROMARAMA+ASIKIN HASAN
    ● 日本Japan
    椿昇+茂木健一郎 | TSUBAKI NOBORU+KENICHIRO MOGI
    ● 韓國Korea
    安奎哲+李大衡 | AHN KYU-CHUL+LEE DAE-HYUNG
    ● 馬來西亞Malaysia
    三蘇丁・瓦哈伯+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 SAMSUDIN WAHAB+NUR HANIM MOHAMED KHAIRUDDIN
    ● 新加坡Singapore
    林載春+李永財 | LIM TZAY-CHUEN+LEE WENG-CHOY
    ● 越南Vietnam
    阮芳伶+阮如輝 | NGUYEN PHUONG LINH+NGUYEN NHU HU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