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思益梵天所問經》,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思益梵天與文殊及網明菩薩的互相詰問,本經還涉及「如來藏、往生佛國淨土、中觀緣起...
⭕️第34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思益梵天所問經》,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思益梵天與文殊及網明菩薩的互相詰問,本經還涉及「如來藏、往生佛國淨土、中觀緣起、密咒修學」等豐富內容。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思益,乃「梵天殊特妙意菩薩」之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梵天,色界初禪天離欲界之欲,寂靜清淨,故曰梵天。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現今存有的三種漢譯本,分別為:①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②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③菩提留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經典翻譯是重要工程。一部佛典有時只翻譯過一次,而有些則一再重譯。《特心經》屬於翻譯的佛經,於西元286年由西晉竺法護所譯,全名為《特心梵天所問經》。其異譯本尚有姚秦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後魏菩提留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前者於西元403年譯出,是第二譯;後者則譯於西元518年,第三譯。目前看到的各版本《特心經》皆寫為《持心經》,不過根據僧叡《〈思益經〉序》以及從藏譯本和梵語經名考察,「持」字應是「特」字之訛。本文為了還原法護這個譯本之名稱,所以稱之《特心經》,而不用《持心經》。《特心經》中有若干用詞很特別,不易理解,而且還有一些句型不合乎中文表達的習慣,因而造成解讀上的困難。本文即試圖分析這些特殊用語、句子,並從中窺見法護譯經的風格,以期熟稔早期漢譯佛典的翻譯情形,俾使往後研讀佛經時有所幫助。關於《特心經》的特殊用語,意思與今日普遍熟知的語意不同,甚至讀音也不一樣。本文列舉其中五個語詞來探究,即:感動、療、約時、時節、蠱狐。至於該經的風格,筆者分為兩點討論,所謂非漢文的表達方式和譯詞多元化。論及本文研究方法則是藉由比對《特心經》異譯本,考量其上下文,並參考漢、梵、藏辭書、《一切經音義》以及中國非佛學古籍等,然後推理、結論。本經解說諸法空寂之理,依高麗藏本分〈序品〉、〈四法品〉、〈分別品〉、〈解諸法品〉、 〈難問品〉、〈問談品〉、〈談論品〉、〈論寂品〉、〈仂行品〉、〈志大乘品〉、〈行道品〉、〈稱嘆品〉、〈詠德品〉、〈等行品〉、〈授不退轉天子記品〉、〈建立法品〉、〈諸天嘆品〉、〈囑累品〉等十八品。宋、元、明三本及契丹藏本則分二十四品。二十四品本之〈菩薩正問品〉中,載有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之問答,頗可藉之以見全經大義:『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屬南宗的徑山二祖鑑宗出家後,「涉通《淨名》、《思益》經, 遂常講習...隨眾參請,頓徹心源」。若是你想求婚姻、富貴、長壽、智慧,乃至生死解脫,都可以誦持。佛的金剛語是真實不虛的,佛說誦修此經獲得財富、相貌、眷屬、三明六通、人間和天界的快樂,解脫生死,就一定會實現,這是一種無誤諦語,所言成真。經末,佛說受持此經,現世獲得十一個功德,佛告阿難:「隨是經所有文字章句之數,盡壽以一切樂具,供養爾所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養是經卷,恭敬尊重讚歎,其福為勝!是人現世得十一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見佛藏,得天眼故;聽法藏,得天耳故;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無盡財藏,得寶手故;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屬藏,得不可壞眷屬故;所未聞法藏,得陀羅尼故;憶念藏,得樂說辯故;無所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福德藏,利益眾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欲求大福報和美貌、財富、伴侶、人天快樂、解脫自在的可常誦《思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