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代表性捷思法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代表性捷思法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摘文 #現代詩 詩人很難成為一個職業,所以絕大部分的詩人必須去找份工作,教師、公務員、文化界、傳媒、出版,幾乎都有詩人的蹤跡,他們臥虎藏龍,為了現實的生活,必須找到可以支持自己創作的長期飯票,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開了書店來養活我自己和六隻貓。 2013年,獨立書店成為文創風潮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徐歡Cheer Hs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畢業歌 #串燒 #畢業典禮 #大合唱 最強畢業歌 2.0 終極大串燒 2017-2020 Mashup Piano 新竹女中 - 許冠寧 https://www.instagram.com/jessica_she_0417/ Vocal 新竹女中 - 房鈺玲 https://www.in...
-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 在 徐歡Cheer Hsu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11 21:00:11#畢業歌 #串燒 #畢業典禮 #大合唱
最強畢業歌 2.0 終極大串燒 2017-2020 Mashup
Piano
新竹女中 - 許冠寧
https://www.instagram.com/jessica_she_0417/
Vocal
新竹女中 - 房鈺玲
https://www.instagram.com/yulin_fang/
金甌女中 - 芷妮
https://www.instagram.com/ginnybaby621/
家齊女中 - 鄭詩樺
https://www.instagram.com/michelle870802/
(這個帳號是真的!!不是假帳請相信我)
Music/Video Producer
徐歡 Cheer Hsu
https://www.instagram.com/bobocheerful/
---------------------------------------------------------------------
關於「畢業歌終極大串燒 2.0」的製作想法
【音樂串燒】
我認為串燒不單單是一首一首歌曲就這樣接著,而是維持於一首歌的時間,將這些曲目設計成一樣有啟程轉合的樣貌,並且不失這些歌曲最精彩的地方,將每首歌每個句子,用最巧妙的方式編製在一起,讓聽眾有種奇妙的銜接感。
另外歌曲曲數是有定義的,我習慣做六首、十首、二十首這三種形式,主要是看串燒的主題和歌手的作品數來決定。
那這次是以全國的高中生合輯為主軸,2017年至今,一年推出一首,所以選擇六首形式出發。
【選曲與歌手】
因上面所述,這次將 2017-2020 的四首歌曲加入:
「星火」、「路」、「飛鳥」、「萊特」。
那接下來還有兩首畢業歌的選擇。
心中期望有幾個要素:
一.當年畢業季的熱門歌曲。
二.同時該首歌具有代表性的歌手或人物。
三.最最重要得就是歌曲感動了我。
所以我邀請了
2018年的「回眸」- 許冠寧 & 房鈺玲。
https://youtu.be/2_zxqFmE9hE
2020年的「美食沙漠的出口」- 鄭詩樺。
https://youtu.be/h2TSXRIvsa0
一起參與這次的影片計畫。
而芷妮例外!!
雖然她不是畢業歌歌手,但是從第一部畢業歌串燒到現在的夥伴,我們經歷過太多事情了。
【MV 規劃】
為了希望和第一部有相同的調性,所以這次同樣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並且影片中的歌曲標題、文字,也都使用了相同的形式,儘可能的讓觀眾們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呈現。
而音樂方面大部分使用搖滾樂的編曲方式,讓畢業歌充滿著高中時玩樂團的氛圍。
最後~
感謝觀賞這首MV
與看完這段文字的 你/妳
期待未來畢業歌串燒 3.0
【特別感謝】
善良的孩子們
囧尼Johnny https://www.instagram.com/johnny_yoyoyo/
子庭 https://www.instagram.com/tzuting_0911/
柚子 https://www.instagram.com/_lz.xian
湘苓 https://www.instagram.com/pig._0721/
安安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ruojie/
小小魚 https://www.instagram.com/__bby1029/
宇汎 https://www.instagram.com/0623ANDY
怡璇
易劭
棛
沛沂
科翔
曜麟
阿仁
家瑜
妝髮 - EvelynHsiao & Zora
https://www.facebook.com/EvelynHsiaoMakeup/
https://www.facebook.com/zmuaart
平面攝影師 - 茜 chianchianyu
https://www.instagram.com/yomichianphoto/
動態攝影師 -方翔
https://www.instagram.com/funxiang66/
奇思家錄音室
https://www.facebook.com/twglowmusic
新奇鹿錄音室-陳思捷
https://www.facebook.com/saturdaystudiotaipei
天牧音樂工作室
https://www.fb.com/skymusic.tw
Flower & House (花束)
https://www.facebook.com/FLOWERandHOUSE/
------------------------------------------------------------------------------
串燒歌曲
#回眸 #萊特 #美食沙漠的出口 #星火 #飛鳥 #路 -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 在 徐歡Cheer Hs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20 21:00:16#畢業歌 #串燒 #畢業典禮 #大合唱
最強畢業歌 2.0 終極大串燒 2017-2020 Mashup
Piano
新竹女中 - 許冠寧
https://www.instagram.com/jessica_she_0417/
Vocal
新竹女中 - 房鈺玲
https://www.instagram.com/yulin_fang/
金甌女中 - 芷妮
https://www.instagram.com/ginnybaby621/
家齊女中 - 鄭詩樺
https://www.instagram.com/michelle870802/
(這個帳號是真的!!不是假帳請相信我)
Music/Video Producer
徐歡 Cheer Hsu
https://www.instagram.com/bobocheerful/
---------------------------------------------------------------------
關於「畢業歌終極大串燒 2.0」的製作想法
【音樂串燒】
我認為串燒不單單是一首一首歌曲就這樣接著,而是維持於一首歌的時間,將這些曲目設計成一樣有啟程轉合的樣貌,並且不失這些歌曲最精彩的地方,將每首歌每個句子,用最巧妙的方式編製在一起,讓聽眾有種奇妙的銜接感。
另外歌曲曲數是有定義的,我習慣做六首、十首、二十首這三種形式,主要是看串燒的主題和歌手的作品數來決定。
那這次是以全國的高中生合輯為主軸,2017年至今,一年推出一首,所以選擇六首形式出發。
【選曲與歌手】
因上面所述,這次將 2017-2020 的四首歌曲加入:
「星火」、「路」、「飛鳥」、「萊特」。
那接下來還有兩首畢業歌的選擇。
心中期望有幾個要素:
一.當年畢業季的熱門歌曲。
二.同時該首歌具有代表性的歌手或人物。
三.最最重要得就是歌曲感動了我。
所以我邀請了
2018年的「回眸」- 許冠寧 & 房鈺玲。
https://youtu.be/2_zxqFmE9hE
2020年的「美食沙漠的出口」- 鄭詩樺。
https://youtu.be/h2TSXRIvsa0
一起參與這次的影片計畫。
而芷妮例外!!
雖然她不是畢業歌歌手,但是從第一部畢業歌串燒到現在的夥伴,我們經歷過太多事情了。
【MV 規劃】
為了希望和第一部有相同的調性,所以這次同樣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並且影片中的歌曲標題、文字,也都使用了相同的形式,儘可能的讓觀眾們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呈現。
而音樂方面大部分使用搖滾樂的編曲方式,讓畢業歌充滿著高中時玩樂團的氛圍。
最後~
感謝觀賞這首MV
與看完這段文字的 你/妳
期待未來畢業歌串燒 3.0
【特別感謝】
善良的孩子們
囧尼Johnny https://www.instagram.com/johnny_yoyoyo/
子庭 https://www.instagram.com/tzuting_0911/
柚子 https://www.instagram.com/_lz.xian
湘苓 https://www.instagram.com/pig._0721/
安安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ruojie/
小小魚 https://www.instagram.com/__bby1029/
宇汎 https://www.instagram.com/0623ANDY
怡璇
易劭
棛
沛沂
科翔
曜麟
阿仁
家瑜
妝髮 - EvelynHsiao & Zora
https://www.facebook.com/EvelynHsiaoMakeup/
https://www.facebook.com/zmuaart
平面攝影師 - 茜 chianchianyu
https://www.instagram.com/yomichianphoto/
動態攝影師 -方翔
https://www.instagram.com/funxiang66/
奇思家錄音室
https://www.facebook.com/twglowmusic
新奇鹿錄音室-陳思捷
https://www.facebook.com/saturdaystudiotaipei
天牧音樂工作室
https://www.fb.com/skymusic.tw
Flower & House (花束)
https://www.facebook.com/FLOWERandHOUSE/
------------------------------------------------------------------------------
串燒歌曲
#回眸 #萊特 #美食沙漠的出口 #星火 #飛鳥 #路
#弦月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摘文 #現代詩
詩人很難成為一個職業,所以絕大部分的詩人必須去找份工作,教師、公務員、文化界、傳媒、出版,幾乎都有詩人的蹤跡,他們臥虎藏龍,為了現實的生活,必須找到可以支持自己創作的長期飯票,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開了書店來養活我自己和六隻貓。
2013年,獨立書店成為文創風潮的一個新的流行現象,同時在批踢踢 BBS 詩版發表作品,也經營網誌和臉書的詩人任明信在同年八月於黑眼睛文化出版第一本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大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曾在《衛生紙詩刊》發表過作品的詩人以及在批踢踢 BBS 詩版活躍的詩人,成為 2013年以後,個人詩集出版和獨立出版自印詩集的核心人物。(銀色快手)
「晚安詩現象」的一些聯想 文 / 銀色快手
據說這次的戰火是從廖偉棠這篇文章開始的
6/9 「文藝復興」的背後是詩的馴化
https://tinyurl.com/ycgfkdof
那時候我還陷在翻譯的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沒有很仔細的去爬梳其他創作者或評論者,以及文學圈的意見領袖是如何討論或批評的,在此僅抒發一點點淺見和觀察,雖然不完全是懶人包,看看倒也無妨。
若不站在評論的角度,能不能直觀的去看待發生在數位時代網路社群平台上的一個「晚安詩現象」,或許身在浪潮裡,不管是讀者或是創作者,都能更清楚的看見,當代文學和大眾文化之間彼此碰撞的火花,以及「詩」這個文體未來可能的一些走向。
稍早之前,遠見有篇文章,也讓創作者和詩壇前輩很有意見,是記者蕭歆諺寫的一則報導
6/6 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
https://tinyurl.com/y9mnknnr
這篇文章有好多關鍵字,像是新生代、新面孔、文藝復興、晚安詩,可以讓我們粗略的瞭解,媒體的操作方向,以及一些(其實)潛藏許久卻很少引爆的思考點,比方說副標小字寫著「昔日的票房毒藥竟然在網路爆紅」用白話的口語來理解就是,以前在市場上賣不好的詩集,現在竟然在網路上掀起流行,有些年輕詩人等同於詩壇/文學圈的網紅/人氣偶像,所以說在台灣的現代詩迎來了盛世(結論)。
上面這段話若是在尾巴加上句點,表示結論是給予現代詩的流行現象正面的肯定,但若是加上問號,就是對於這種存在於大眾讀者(表面上)的流行現象,抱持著質疑或否定的態度,這二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差異,使得雙方無法產生有效的對話以及更多的對話空間,促使當代文學能有更新的變革,更多元的美學觀,變成各說各話,各自表述。
重點來了,報導寫道:「專門貼詩作的臉書粉絲專頁「晚安詩」就吸引34.7萬人按讚,每則po文按讚數動輒破千。」既是詩人也是出版總編輯的李進文指出,伴隨社群媒體興起,文學世界的版圖正在變化,推翻世俗的觀念。
我想這裡所謂的世俗的觀念,其實指的是以「臉書」社群興起為分水嶺,現代詩創作確實與過去有所不同,「臉書」為代表的網路成熟期(2009-2018)以及以家用網路網路普及的網路草創期(1997-2003)我會從這兩個階段進行重點式的觀察。
確實,數位時代的創作環境和沒有網路以前的「傳統」時代是大大的不同,作為一個網路草創期的創作者,個人認為最值得觀察的三個重點如下:
(一)書寫工具與閱讀經驗的改變
(二)當代語境的滲透與衍異
(三)文學傳播的社交性
我們應該先來瞭解「傳統」的定義是什麼?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所謂的台灣現代詩社群,通常是以一九四九作為一個觀察的起點,以前日治時期的風車詩社什麼的都不算噢,當時二戰結束了,台灣也結束了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有一群從軍背景的外省人,在華文思維底下開始了文學雜誌和報紙副刊的編輯,這些守門人之中,多數都是詩人,少數是散文家和小說家。
一九五三年二月,詩人紀弦首先創辦了《現代詩》季刊,並很快集聚了一批現代詩作者,這是台灣現代派文學發端的重要標誌。一九五三年六月《藍星》創刊,一九五四年三月,藍星詩社成立,同一年十月,創世紀詩社在高雄左營成立,創辦人為現代詩詩人洛夫、張默和瘂弦,並出版《創世紀》詩刊。這些前行代的詩人,以現代派、現代主義作為引領詩潮流的典範,如今他們的年紀大多在七十多歲至九十歲之間。
現代詩、藍星和創世紀,三個詩社(文學團體)推動了一九四九以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到了一九七零年代,笠詩刊是比較晚成立,屬於本土派的詩社群。一九七零年代是文學團體和詩社第一波風起雲湧的時代,台美斷交之後,學生意識到我們應該唱自己的歌,而有了民歌運動,它直接或間接促使了現代詩創作的繁花盛景,也孕育了一九八零年代,遍地開花的大學校園詩社的風潮。所謂的中生代詩人,幾乎都在這個時期開始活躍。
一九八零年代具指標性的詩刊,有黃智溶、胡仲權、許悔之、林燿德、羅任玲等人創辦的《象群》;張國治主編的《新陸現代詩誌》;李秋萍、陳浩、顏艾琳等人主編的《薪火》詩刊,以及《曼陀羅》詩雜誌創刊,由《南方》和《象群》兩詩刊改組合並而成,採季刊發行,製作非常精美,只發行十期。這時候鴻鴻主編的《現代詩》復刊,也相當具有代表性。傳奇詩人夏宇和華麗派詩人羅智成,以創新的語言風格異軍突起,他們的詩作多被收錄在《現代詩》復刊以及《曼陀羅》詩雜誌,強烈的劇場式對白和後現代風格,夏宇和羅智成,是我心目中最具代表的中生代詩人。
隨著民歌運動逐漸沒落,商業化的流行歌曲開始蓬勃發展,一九九零至千禧年之前,現代詩集銷售不佳,市場反應萎縮,現代詩開始遠離了群眾,出版商不願出版詩集,自印的詩集受限於通路,變成在少數人之間流傳的讀物,也是收藏家津津樂道的絕版逸品。
這個時候,網路悄悄興起「電子布告欄系統」也就是 BBS 扮演了類似今日「臉書」的角色(語出陳昱成)
一九九七年,是家用網路網路普及的一年,那年開始有「討論區」這種很陽春的介面,可以張貼詩文並在下方進行回應,開始出現很多的詩討論區,將之視為網路詩社群的開端也未嘗不可,一九九七年之前的BBS,有哪些詩社群我並不曉得,但是後來好幾所大學的BBS,都設有詩版自由張貼和討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詩人鯨向海,他在「田寮別業」、「山抹微雲」都設有個人專版,用鍵盤寫詩發表在網路上,成為詩創作者的常態。
沒有了編輯的把關,文字可以很輕易地在網路上發表,作家還可以與素未謀面的「粉絲」直接互動。這個新興媒體不僅改變了文學的書寫、發表及傳播模式,也帶來了新一波的文學革命,其低成本與流傳便捷的特性,成為孕育作家的新園地。(摘自陳昱成/當我們上網寫詩 鯨向海具典型意義一文)
一九九七年,喜菡文學網、楓情萬種討論區、雙子星人文詩刊討論區,是比較熱絡的詩發表網站,那時候如果想看實體的詩雜誌,會關注的有《創世紀》、《雙子星人文詩刊》、《笠詩刊》,
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的校園詩復興和網路詩刊,就成了這個時期觀察的重點刊物,像是楊宗翰等六人創辦的《植物園詩學季刊》、楊平主編《雙子星人文詩刊》、高世澤創辦的《晨曦》網路詩刊,後由代橘接手主編,以及須文蔚接手主編的《創世紀》詩刊,以及須文蔚後來籌備「詩路」網站,運用電子報系統發行「每日一詩」有點像今天的「晚安詩」的角色,篩選一些值得推薦給讀者的青年詩人(大多以網路為主)的作品,有時候也會介紹一些中生代詩人的作品,須文蔚說《詩路》的成立宗旨在於結合既有現代詩發行刊物,進行網路的文學傳播,而詩路設置的「塗鴉牆」幾乎是認識新銳詩人的重要管道之一。
同時期 BBS 的詩創作發表和討論方興未艾。2000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成立,和詩路的「每日一詩」成為孕育當時新銳詩人的主要管道,以鯨向海為首的網路詩社群「我們這群詩妖」和後起的「我們隱匿的馬戲班」皆為明日報逗陣新聞網,將網路草創期的詩文學風潮推到最高點,詩人和評論者楊佳嫻,也同時跨足 BBS 詩版和個人新聞台(已具備網誌和部落格的雛形),當時大家想要討論熱門話題,或是聽文學界的詩壇的八卦,都會去「偷鯨向海的賊」和「女鯨學園」聚集,當然,鯨向海和楊佳嫻也成為極為活躍,崛起於網路世代的代表人物。
曇花一現,只出版了二期,由插畫家可樂王和詩人木焱主編的《壹詩歌》為網路草創期的現代詩,留存了一些可資參考的線索,是值得珍藏的史料,這本詩選集是由寶瓶文化出版。
2008年,鴻鴻創辦《衛生紙詩刊》接受了《誠品好讀》雜誌以及大陸的文學及出版雜誌專訪,開啟「社會詩」這個值得關注的文類,到了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社會詩與公民意識已然成熟,《衛生紙詩刊》的階段性任務也接近尾聲,2016年十月底,《衛生紙詩刊》出版最後一期,並宣布停刊。欲觀察當代詩與社會運動的脈絡和關聯性,我覺得《衛生紙詩刊》是相當重要的指標刊物。
2009-2011 年,在網路醞釀許久的詩創作,在個人詩集的出版,達到過去十年以來不曾有過的高峰,楊宗翰在聯合文學的年度文學觀察報告中,有點出此一現象。那時候,臉書開始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當時,我正在經營類似「文化沙龍」型態的獨立書店「布拉格書店」恭逢其盛,舉辦了多場的詩文學講座和研討活動,逗點文創結社的「詩‧三連發」活動,為接下來的詩文學盛世開了第一槍,那時的詩集發表多在「有河Book」、「小小書房」、「布拉格書店」舉辦。
「七年級」這個文學世代開始活躍,風球詩社成立了,並且出版《風球詩刊》,我記得《好燙詩刊》也是在這時候發行,而自殺的詩人葉青,在2011年8月前後出版了二本她的遺作《雨水直接打進眼睛》、《下輩子更加決定》成為長銷不墜的詩集。
許多現在臉書上評論或針對詩文學進行論戰的創作者,大多和風球詩社、逗點文創結社或其周邊社交活動有所關聯,好幾所大學校園詩社的詩長、主編、活躍的中堅分子,現在依然持續熱情的從事創作或研究,成為學校裡的教師或是出版圈、傳媒界活動。
詩人很難成為一個職業,所以絕大部分的詩人必須去找份工作,教師、公務員、文化界、傳媒、出版,幾乎都有詩人的蹤跡,他們臥虎藏龍,為了現實的生活,必須找到可以支持自己創作的長期飯票,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開了書店來養活我自己和六隻貓。
2013年,獨立書店成為文創風潮的一個新的流行現象,同時在批踢踢詩版發表作品也經營網誌和臉書的詩人任明信在同年八月於黑眼睛文化出版第一本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大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曾在《衛生紙詩刊》發表過作品的詩人以及在批踢踢 BBS 詩版活躍的詩人,成為 2013年以後,個人詩集出版和獨立出版自印詩集的核心人物,他們的作品也經常被「晚安詩」選摘,於詩愛好者與創作者之間的網絡流傳。
2008-2018 這十年算是網路成熟期,而 2013-2018 則是現代詩透過網路社群快速散播的爆發期,觀察的重點有獨立書店文創風潮、批踢踢詩版的推文、獨立出版的興盛,尤其是鴻鴻創立的黑眼睛文化和陳夏民的逗點文創結社,不斷支持新銳詩人出版他們的第一本詩集,最引人注目,獨立出版在台北國際書展成為新的焦點,也改變了並刷新年輕讀者對於閱讀和出版品的想像,而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這十年之間。
2013年,我在桃園開了荒野夢二書店,隔年春天,嘗試推出現代詩為主題的選書,葉青詩集、任明信詩集,都銷售了百本以上,我逐漸開始關注剛出版詩集的一些青年詩人,接著潘柏霖、徐珮芬、宋尚緯、蔡仁偉、楚影、陳繁齊、追奇,這些同時跨足 BBS 詩版和臉書的創作者,成為真正的新面孔,這些詩人的作品集,銷售金額大概占我們書店一年十二個月,將近一個月的營收以上,只要是舉辦詩集分享會,或是在臉書推出詩集的行銷方案,都受到年輕讀者(多半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乃至30世代上班小資族,這兩類文青讀者的歡迎。
隨之而來的臉書語錄風潮,「晚安詩」也成為臉書上分享現代詩的主要訊息管道,加以手寫字風潮和鋼筆熱、IG成為年輕網路使用者的主要分享平台,曬自己喜歡的「晚安詩」,剛買到的詩集、獨立出版品、手抄自己喜歡的詩,成為文青們社交的一種方式。我在想如何替讀者篩選詩集的時候,所關注的訊息也大致以「晚安詩」和「IG」分享的詩人為主,儼然它已經成為主流了,而這些詩的流行現象,和漸趨普及的大眾閱讀,讓網路出現以前原本掌握詩壇或文壇話語權的前輩詩人和評論者感到相當不安,主要原因是傳播方式多元,當代語境的變化以及美學風格丕變,這很有可能是五四時期以來,第三次的白話文運動,而往往文學運動的肇始,都是由詩社群的創作活動有關,詩是日常語言的精緻化,或者是反映當代心靈和社會現象的一種獨特的文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獨立音樂在這十年間躍升為主流,幾乎所有的創作者不光是詩人,都在聽獨立音樂,而中國大陸的新民謠流行音樂,像是宋冬野、堯十三、馬頔、程璧、萬能青年旅店、新褲子、陳粒、房東的貓、謝春花,這些歌曲,也影響了台灣這邊的新銳詩人創作,這也是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你可以從現代詩集裡的標題或詩句,找到一些線索和關鍵字,帶著流行歌曲影響的痕跡,反之,有些受歡迎的詩人作品,也慢慢和獨立歌手合作,譜成曲,讓詩可以被唱出來,成為繼周杰倫、蘇打綠之後,可以被期待的流行音樂發展趨勢。
今天之所以會為了詩掀起論戰,必然是基於詩的信仰使然,現代詩和宗教很像,每個人對於現代詩的看法都莫衷一是,每個人都自己的詩文學觀和自己對於創作的要求和想像,為什麼詩的討論總是像宗教戰爭,因為每個讀者和創作者,都在捍衛自己的幻想朋友(美學觀、經典的想像)不能被對方欺負,所以詩的論戰,總是可以愈演愈烈,各說各話。
當然瞭解網路詩創作生態和習於這樣傳播方式的文青讀者,對於「晚安詩」躺著也中槍,感到惋惜和不值,但實際上它突顯了幾件事,有些人對於詩的想像不足,有些人不知道詩的美學與承載的意義性已發生根本的質變,再來「晚安詩」不是文學團體,只是個人品味的分享,卻成為實體出版的詩集在出版市場上推波助瀾的主力,這是數位時代的力量,也是大眾閱讀呈現心靈渴求的一種表徵,短而精準的文字,為許多人獲得心情上的抒發,內在探索與現代詩合流,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發展方向,「晚安詩」的個人品味,不知不覺累積了一批忠實讀者,也讓這個臉書專頁成為新的守門人,發揮如同媒體一般的影像力(你也可以將它視為自媒體)這大大地撼動了傳統讀者的世俗觀念,也引發新舊世代之間的美學差異、衝突與焦慮。
我個人覺得這是好的,現代詩這個文類,不管是以怎樣的途徑被看見,它總是好的,反應在市場銷售上,詩集賣得好,也不比一本《情緒勒索》、《被討厭的勇氣》來得暢銷,但它可以證明一件事,我們所使用的華文,這個語言確實是與時俱進,撇開中國大陸的新詩發展不談,台灣的文學語言,是因為有了現代詩的發展,不斷充滿活力,流行歌詞、廣告文案、藝術創作、舞台表演,都經常要從詩集汲取靈感,就像詩人夏宇曾說:「好的詩創作,是要走在語言前面」。
以上是關於「晚安詩現象」給我的一些聯想。
如果現在是詩的文藝復興,那我會覺得活在當下是幸福的。
銀色快手 2018.06.16 AM 09:42 筆於桃園自宅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詩人很難成為一個職業,所以絕大部分的詩人必須去找份工作,教師、公務員、文化界、傳媒、出版,幾乎都有詩人的蹤跡,他們臥虎藏龍,為了現實的生活,必須找到可以支持自己創作的長期飯票,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開了書店來養活我自己和六隻貓。
——關於「晚安詩現象」的一些聯想
「晚安詩現象」的一些聯想 文 / 銀色快手
據說這次的戰火是從廖偉棠這篇文章開始的
6/9 「文藝復興」的背後是詩的馴化
https://tinyurl.com/ycgfkdof
那時候我還陷在翻譯的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沒有很仔細的去爬梳其他創作者或評論者,以及文學圈的意見領袖是如何討論或批評的,在此僅抒發一點點淺見和觀察,雖然不完全是懶人包,看看倒也無妨。
若不站在評論的角度,能不能直觀的去看待發生在數位時代網路社群平台上的一個「晚安詩現象」,或許身在浪潮裡,不管是讀者或是創作者,都能更清楚的看見,當代文學和大眾文化之間彼此碰撞的火花,以及「詩」這個文體未來可能的一些走向。
稍早之前,遠見有篇文章,也讓創作者和詩壇前輩很有意見,是記者蕭歆諺寫的一則報導
6/6 台灣現代詩迎來「文藝復興」時代
https://tinyurl.com/y9mnknnr
這篇文章有好多關鍵字,像是新生代、新面孔、文藝復興、晚安詩,可以讓我們粗略的瞭解,媒體的操作方向,以及一些(其實)潛藏許久卻很少引爆的思考點,比方說副標小字寫著「昔日的票房毒藥竟然在網路爆紅」用白話的口語來理解就是,以前在市場上賣不好的詩集,現在竟然在網路上掀起流行,有些年輕詩人等同於詩壇/文學圈的網紅/人氣偶像,所以說在台灣的現代詩迎來了盛世(結論)。
上面這段話若是在尾巴加上句點,表示結論是給予現代詩的流行現象正面的肯定,但若是加上問號,就是對於這種存在於大眾讀者(表面上)的流行現象,抱持著質疑或否定的態度,這二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差異,使得雙方無法產生有效的對話以及更多的對話空間,促使當代文學能有更新的變革,更多元的美學觀,變成各說各話,各自表述。
重點來了,報導寫道:「專門貼詩作的臉書粉絲專頁「晚安詩」就吸引34.7萬人按讚,每則po文按讚數動輒破千。」既是詩人也是出版總編輯的李進文指出,伴隨社群媒體興起,文學世界的版圖正在變化,推翻世俗的觀念。
我想這裡所謂的世俗的觀念,其實指的是以「臉書」社群興起為分水嶺,現代詩創作確實與過去有所不同,「臉書」為代表的網路成熟期(2009-2018)以及以家用網路網路普及的網路草創期(1997-2003)我會從這兩個階段進行重點式的觀察。
確實,數位時代的創作環境和沒有網路以前的「傳統」時代是大大的不同,作為一個網路草創期的創作者,個人認為最值得觀察的三個重點如下:
(一)書寫工具與閱讀經驗的改變
(二)當代語境的滲透與衍異
(三)文學傳播的社交性
我們應該先來瞭解「傳統」的定義是什麼?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所謂的台灣現代詩社群,通常是以一九四九作為一個觀察的起點,以前日治時期的風車詩社什麼的都不算噢,當時二戰結束了,台灣也結束了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有一群從軍背景的外省人,在華文思維底下開始了文學雜誌和報紙副刊的編輯,這些守門人之中,多數都是詩人,少數是散文家和小說家。
一九五三年二月,詩人紀弦首先創辦了《現代詩》季刊,並很快集聚了一批現代詩作者,這是台灣現代派文學發端的重要標誌。一九五三年六月《藍星》創刊,一九五四年三月,藍星詩社成立,同一年十月,創世紀詩社在高雄左營成立,創辦人為現代詩詩人洛夫、張默和瘂弦,並出版《創世紀》詩刊。這些前行代的詩人,以現代派、現代主義作為引領詩潮流的典範,如今他們的年紀大多在七十多歲至九十歲之間。
現代詩、藍星和創世紀,三個詩社(文學團體)推動了一九四九以後,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到了一九七零年代,笠詩刊是比較晚成立,屬於本土派的詩社群。一九七零年代是文學團體和詩社第一波風起雲湧的時代,台美斷交之後,學生意識到我們應該唱自己的歌,而有了民歌運動,它直接或間接促使了現代詩創作的繁花盛景,也孕育了一九八零年代,遍地開花的大學校園詩社的風潮。所謂的中生代詩人,幾乎都在這個時期開始活躍。
一九八零年代具指標性的詩刊,有黃智溶、胡仲權、許悔之、林燿德、羅任玲等人創辦的《象群》;張國治主編的《新陸現代詩誌》;李秋萍、陳浩、顏艾琳等人主編的《薪火》詩刊,以及《曼陀羅》詩雜誌創刊,由《南方》和《象群》兩詩刊改組合並而成,採季刊發行,製作非常精美,只發行十期。這時候鴻鴻主編的《現代詩》復刊,也相當具有代表性。傳奇詩人夏宇和華麗派詩人羅智成,以創新的語言風格異軍突起,他們的詩作多被收錄在《現代詩》復刊以及《曼陀羅》詩雜誌,強烈的劇場式對白和後現代風格,夏宇和羅智成,是我心目中最具代表的中生代詩人。
隨著民歌運動逐漸沒落,商業化的流行歌曲開始蓬勃發展,一九九零至千禧年之前,現代詩集銷售不佳,市場反應萎縮,現代詩開始遠離了群眾,出版商不願出版詩集,自印的詩集受限於通路,變成在少數人之間流傳的讀物,也是收藏家津津樂道的絕版逸品。
這個時候,網路悄悄興起「電子布告欄系統」也就是 BBS 扮演了類似今日「臉書」的角色(語出陳昱成)
一九九七年,是家用網路網路普及的一年,那年開始有「討論區」這種很陽春的介面,可以張貼詩文並在下方進行回應,開始出現很多的詩討論區,將之視為網路詩社群的開端也未嘗不可,一九九七年之前的BBS,有哪些詩社群我並不曉得,但是後來好幾所大學的BBS,都設有詩版自由張貼和討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詩人鯨向海,他在「田寮別業」、「山抹微雲」都設有個人專版,用鍵盤寫詩發表在網路上,成為詩創作者的常態。
沒有了編輯的把關,文字可以很輕易地在網路上發表,作家還可以與素未謀面的「粉絲」直接互動。這個新興媒體不僅改變了文學的書寫、發表及傳播模式,也帶來了新一波的文學革命,其低成本與流傳便捷的特性,成為孕育作家的新園地。(摘自陳昱成/當我們上網寫詩 鯨向海具典型意義一文)
一九九七年,喜菡文學網、楓情萬種討論區、雙子星人文詩刊討論區,是比較熱絡的詩發表網站,那時候如果想看實體的詩雜誌,會關注的有《創世紀》、《雙子星人文詩刊》、《笠詩刊》,
一九九五至一九九七的校園詩復興和網路詩刊,就成了這個時期觀察的重點刊物,像是楊宗翰等六人創辦的《植物園詩學季刊》、楊平主編《雙子星人文詩刊》、高世澤創辦的《晨曦》網路詩刊,後由代橘接手主編,以及須文蔚接手主編的《創世紀》詩刊,以及須文蔚後來籌備「詩路」網站,運用電子報系統發行「每日一詩」有點像今天的「晚安詩」的角色,篩選一些值得推薦給讀者的青年詩人(大多以網路為主)的作品,有時候也會介紹一些中生代詩人的作品,須文蔚說《詩路》的成立宗旨在於結合既有現代詩發行刊物,進行網路的文學傳播,而詩路設置的「塗鴉牆」幾乎是認識新銳詩人的重要管道之一。
同時期 BBS 的詩創作發表和討論方興未艾。2000年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成立,和詩路的「每日一詩」成為孕育當時新銳詩人的主要管道,以鯨向海為首的網路詩社群「我們這群詩妖」和後起的「我們隱匿的馬戲班」皆為明日報逗陣新聞網,將網路草創期的詩文學風潮推到最高點,詩人和評論者楊佳嫻,也同時跨足 BBS 詩版和個人新聞台(已具備網誌和部落格的雛形),當時大家想要討論熱門話題,或是聽文學界的詩壇的八卦,都會去「偷鯨向海的賊」和「女鯨學園」聚集,當然,鯨向海和楊佳嫻也成為極為活躍,崛起於網路世代的代表人物。
曇花一現,只出版了二期,由插畫家可樂王和詩人木焱主編的《壹詩歌》為網路草創期的現代詩,留存了一些可資參考的線索,是值得珍藏的史料,這本詩選集是由寶瓶文化出版。
2008年,鴻鴻創辦《衛生紙詩刊》接受了《誠品好讀》雜誌以及大陸的文學及出版雜誌專訪,開啟「社會詩」這個值得關注的文類,到了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社會詩與公民意識已然成熟,《衛生紙詩刊》的階段性任務也接近尾聲,2016年十月底,《衛生紙詩刊》出版最後一期,並宣布停刊。欲觀察當代詩與社會運動的脈絡和關聯性,我覺得《衛生紙詩刊》是相當重要的指標刊物。
2009-2011 年,在網路醞釀許久的詩創作,在個人詩集的出版,達到過去十年以來不曾有過的高峰,楊宗翰在聯合文學的年度文學觀察報告中,有點出此一現象。那時候,臉書開始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當時,我正在經營類似「文化沙龍」型態的獨立書店「布拉格書店」恭逢其盛,舉辦了多場的詩文學講座和研討活動,逗點文創結社的「詩‧三連發」活動,為接下來的詩文學盛世開了第一槍,那時的詩集發表多在「有河Book」、「小小書房」、「布拉格書店」舉辦。
「七年級」這個文學世代開始活躍,風球詩社成立了,並且出版《風球詩刊》,我記得《好燙詩刊》也是在這時候發行,而自殺的詩人葉青,在2011年8月前後出版了二本她的遺作《雨水直接打進眼睛》、《下輩子更加決定》成為長銷不墜的詩集。
許多現在臉書上評論或針對詩文學進行論戰的創作者,大多和風球詩社、逗點文創結社或其周邊社交活動有所關聯,好幾所大學校園詩社的詩長、主編、活躍的中堅分子,現在依然持續熱情的從事創作或研究,成為學校裡的教師或是出版圈、傳媒界活動。
詩人很難成為一個職業,所以絕大部分的詩人必須去找份工作,教師、公務員、文化界、傳媒、出版,幾乎都有詩人的蹤跡,他們臥虎藏龍,為了現實的生活,必須找到可以支持自己創作的長期飯票,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也開了書店來養活我自己和六隻貓。
2013年,獨立書店成為文創風潮的一個新的流行現象,同時在批踢踢詩版發表作品也經營網誌和臉書的詩人任明信在同年八月於黑眼睛文化出版第一本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大概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曾在《衛生紙詩刊》發表過作品的詩人以及在批踢踢 BBS 詩版活躍的詩人,成為 2013年以後,個人詩集出版和獨立出版自印詩集的核心人物,他們的作品也經常被「晚安詩」選摘,於詩愛好者與創作者之間的網絡流傳。
2008-2018 這十年算是網路成熟期,而 2013-2018 則是現代詩透過網路社群快速散播的爆發期,觀察的重點有獨立書店文創風潮、批踢踢詩版的推文、獨立出版的興盛,尤其是鴻鴻創立的黑眼睛文化和陳夏民的逗點文創結社,不斷支持新銳詩人出版他們的第一本詩集,最引人注目,獨立出版在台北國際書展成為新的焦點,也改變了並刷新年輕讀者對於閱讀和出版品的想像,而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這十年之間。
2013年,我在桃園開了荒野夢二書店,隔年春天,嘗試推出現代詩為主題的選書,葉青詩集、任明信詩集,都銷售了百本以上,我逐漸開始關注剛出版詩集的一些青年詩人,接著潘柏霖、徐珮芬、宋尚緯、蔡仁偉、楚影、陳繁齊、追奇,這些同時跨足 BBS 詩版和臉書的創作者,成為真正的新面孔,這些詩人的作品集,銷售金額大概占我們書店一年十二個月,將近一個月的營收以上,只要是舉辦詩集分享會,或是在臉書推出詩集的行銷方案,都受到年輕讀者(多半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乃至30世代上班小資族,這兩類文青讀者的歡迎。
隨之而來的臉書語錄風潮,「晚安詩」也成為臉書上分享現代詩的主要訊息管道,加以手寫字風潮和鋼筆熱、IG成為年輕網路使用者的主要分享平台,曬自己喜歡的「晚安詩」,剛買到的詩集、獨立出版品、手抄自己喜歡的詩,成為文青們社交的一種方式。我在想如何替讀者篩選詩集的時候,所關注的訊息也大致以「晚安詩」和「IG」分享的詩人為主,儼然它已經成為主流了,而這些詩的流行現象,和漸趨普及的大眾閱讀,讓網路出現以前原本掌握詩壇或文壇話語權的前輩詩人和評論者感到相當不安,主要原因是傳播方式多元,當代語境的變化以及美學風格丕變,這很有可能是五四時期以來,第三次的白話文運動,而往往文學運動的肇始,都是由詩社群的創作活動有關,詩是日常語言的精緻化,或者是反映當代心靈和社會現象的一種獨特的文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獨立音樂在這十年間躍升為主流,幾乎所有的創作者不光是詩人,都在聽獨立音樂,而中國大陸的新民謠流行音樂,像是宋冬野、堯十三、馬頔、程璧、萬能青年旅店、新褲子、陳粒、房東的貓、謝春花,這些歌曲,也影響了台灣這邊的新銳詩人創作,這也是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你可以從現代詩集裡的標題或詩句,找到一些線索和關鍵字,帶著流行歌曲影響的痕跡,反之,有些受歡迎的詩人作品,也慢慢和獨立歌手合作,譜成曲,讓詩可以被唱出來,成為繼周杰倫、蘇打綠之後,可以被期待的流行音樂發展趨勢。
今天之所以會為了詩掀起論戰,必然是基於詩的信仰使然,現代詩和宗教很像,每個人對於現代詩的看法都莫衷一是,每個人都自己的詩文學觀和自己對於創作的要求和想像,為什麼詩的討論總是像宗教戰爭,因為每個讀者和創作者,都在捍衛自己的幻想朋友(美學觀、經典的想像)不能被對方欺負,所以詩的論戰,總是可以愈演愈烈,各說各話。
當然瞭解網路詩創作生態和習於這樣傳播方式的文青讀者,對於「晚安詩」躺著也中槍,感到惋惜和不值,但實際上它突顯了幾件事,有些人對於詩的想像不足,有些人不知道詩的美學與承載的意義性已發生根本的質變,再來「晚安詩」不是文學團體,只是個人品味的分享,卻成為實體出版的詩集在出版市場上推波助瀾的主力,這是數位時代的力量,也是大眾閱讀呈現心靈渴求的一種表徵,短而精準的文字,為許多人獲得心情上的抒發,內在探索與現代詩合流,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發展方向,「晚安詩」的個人品味,不知不覺累積了一批忠實讀者,也讓這個臉書專頁成為新的守門人,發揮如同媒體一般的影像力(你也可以將它視為自媒體)這大大地撼動了傳統讀者的世俗觀念,也引發新舊世代之間的美學差異、衝突與焦慮。
我個人覺得這是好的,現代詩這個文類,不管是以怎樣的途徑被看見,它總是好的,反應在市場銷售上,詩集賣得好,也不比一本《情緒勒索》、《被討厭的勇氣》來得暢銷,但它可以證明一件事,我們所使用的華文,這個語言確實是與時俱進,撇開中國大陸的新詩發展不談,台灣的文學語言,是因為有了現代詩的發展,不斷充滿活力,流行歌詞、廣告文案、藝術創作、舞台表演,都經常要從詩集汲取靈感,就像詩人夏宇曾說:「好的詩創作,是要走在語言前面」。
以上是關於「晚安詩現象」給我的一些聯想。
如果現在是詩的文藝復興,那我會覺得活在當下是幸福的。
銀色快手 2018.06.16 AM 09:42 筆於桃園自宅
代表性捷思法定義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2013: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
一個淡出很久的詞在2013年重新回到香港人的視線:移民。
香港保安局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有約3900名香港居民移居海外,較去年同期增長8.3%。這個人數雖然比不上香港歷史上幾次移民潮的規模(67暴動之後、中英談判期間、1989之後、1997之前),但卻是回歸16年以來的最大升幅。中介公司也重開了97之後很少見的周末移民講座,以應對來勢洶洶的移民咨詢熱潮。
但是這一年,沒有疫病,沒有金融危機,甚至也沒有巨大的政治變動。離開,好似也沒什麼突如其來的戲劇性因素。 “樓價太高”、“小孩搶名校太辛苦”、“生活壓力大”、“年輕人沒有條件創業”……林林總總,不外乎平淡的切膚之痛。很多人說是“香港的政治環境令人厭棄”:爭吵──無解,抗議──無解,危機──無解,人們越來越不耐煩,街頭激烈,政治空轉,深層次、結構性的社會矛盾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於是用腳投票。他們賣了樓,賣了車;或者一無所有的,就這麼走了。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說:“這種談論移民的趨勢,已經十幾年二十幾年沒聽過了,體制內的朋友私下會說,這麼多年沒想過移民,現在也要想了。”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在經濟數據依舊向好,並沒有重大政治變故發生的情況下,用腳投票的沉默選擇顯示社會管治危機正趨向臨界點。
這彌漫社會的消極氣氛,在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三項調查數字中,量化地呈現出來:
2013年11月26日,特首梁振英的最新民意支持度調查出爐,100分是滿分,梁的得分是40.6。這是他自去年上任以來的最低點。這個分數遠低於前任特首曾蔭權的支持度,並直逼首任特首董建華的最低支持度40.4分──董的最低分出現在2003年4月,就在這之後3個月,2003年7月1日,香港爆發了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抗爭行動,50萬人頂著烈日上街,要求董建華下台,抗議基本法23條立法,給回歸後的香港劃下第一個歷史拐點。
港大調查還顯示,香港人對香港政治社會狀況的滿意度,從1997年上半年調查的45.3%,下滑至2013年上半年的13.4%。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淨值(有信心減去沒信心),也從1997年下半年的45.3%,跌至2013年下半年的15.2%。
而在一項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調查中,2013年上半年,只有34.9%的香港人認同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包括“中國人”和“香港的中國人”);這個數字甚至低於97回歸時的37.8%。其中,只有14.6%的年輕人(18歲到29歲)認同自己是“廣義中國人”,比1997年的31.2%低了一倍還不止。
這些數字直觀地反映:特首不被多數市民信任,特區政府施政令多數人不滿;港人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減低,對北京插手香港事務的焦慮日漸升高;主權回歸16年,對中國的身份認同竟低於回歸前──人心沒有回歸,反而被越推越遠。
回歸之後的香港並非總是如此。回歸初期、特首曾蔭權的首個任期,都是民調指數相當積極的時候,而對中國身份的認同感,更是隨著內地時局變化、政治文明度的表現有鮮明的對照反應。比如2008年,在四川地震和北京奧運的雙重感染下,港人對中國身份的認同感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值。而艾未未、李旺陽、劉曉波等人權受到侵害的事件發生後,這個認同度又會出現明顯的波動變化。
2013年發生了什麼,令香港社會陷入如此躁動而無力的低迷狀態?
醜聞政治
香港一向以公務員隊伍的清明廉潔著稱於世。然而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政壇醜聞曝光之多、之深,卻是十數年來罕見,一再挑戰港人將“廉政”作為核心價值的心理底線。
時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劉夢熊在年初向媒體爆料,稱梁振英競選特首時聯手著名媒體操縱民意,並不惜以“污點證人”之姿聲稱梁振英與他有利益輸送的口頭承諾卻未兌現,引發輿論大嘩。劉夢熊後被揭露其爆料之時正在被廉政公署調查,被疑有報復動機。連續數周的媒體密集跟進令人看到高層政壇被撕開的一角,讀者大呼荒謬:這就是小圈子選舉的真相!
4月,審計署報告揭發前任廉政公署專員湯顯明在任期間,廉署以“分拆賬單”及改作“宣傳費用”入賬手法,支持2010年11月初以及12月初的兩場“超標”晚宴,宴請中國內地官員代表團,走捷徑繞過申領酬酢開支規管指引。這個被內地網民調侃為“不就是請客多花了一點錢嘛”的行為,卻給廉政公署近40年來的清譽蒙上污點,震驚全城。港府立即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 11月27日,香港立法會發表調查報告,認為廉署行為失當,“痛斥”湯顯明不廉不潔,有議員更批評湯顯明“厚顏無恥”。旅居北京的香港作家陳冠中在7月香港書展的公開演講中特別提到了廉政公署醜聞。他說:“我周圍的同齡人都覺得特別驚訝,在香港,在我們成長的年代,好像‘廉政’已經是不用再強調的概念了,大多數人根本不想再做貪污腐敗的事,不想把錢給貪污腐敗的人,也不想貪人家給的便宜。……這種行為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廉政做了這麼多年,這麼有成效,怎麼一下子就突然變了?自律沒有了。原來,這些東西是這麼容易掉回頭去的。”
醜聞接二連三。梁振英幕僚、前任香港發展局局長麥齊光上任僅12天,即被曝出涉嫌20多年前騙取公務員租金津貼,後辭去局長及行政會議成員職務。 “在過去十多年,香港政局似乎從沒有這麼亂過,”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岳感嘆。
在年尾,一場圍繞電視遙控器的風波更把今年針對梁振英政府的民怨燃至最高點。香港長年以來只有TVB和ATV兩間免費電視台,港府增加免費電視牌照的決議醞釀多年,2013年10月宣布結果,卻沒有發牌給籌備造勢最大、觀眾呼聲也最高的“香港電視”,而是發給兩家名不見經傳的電視台。 “香港電視”及幾大媒體質疑行政會議黑箱作業,引發了10月20日全港12萬市民游行,抗議黑箱作業,要求政府“交待發牌准則”、“反對媒體壟斷”。爭議至今仍未平息,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更進一步跌至他上任以來的谷底。
貧富懸殊和工人運動
9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公布香港“貧窮線”。貧窮線定為家庭入息中位數的50%。根據2012年底數字估算,香港共有131萬貧窮人口,貧窮率為19.6%。盡管香港自70年代以來的基尼系數一直都高於國際警戒線的0.4,顯示香港有嚴重的貧富懸殊問題,但在80年代實施公共與福利政策頗見成效之後這麼多年,貧窮人口比例仍接近二成,這個數字令人震驚。
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在2001年,最貧窮家庭與最富裕家庭的收入差距是27倍,而10年後,2011年,他們之間的差距拉大到了42倍。在過去十年,香港經濟總體向好,人均GDP上升了47.6%,但貧窮家庭卻沒有因此受惠。他們的收入越來越少,生活越見吃力。當“地產霸權”成為社會的流行語,基層力量也成為近年來香港的社運生力軍。
2013年初爆發了香港二戰之後歷時最久的工人運動。 3月28日開始,數百名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外判工人要求加薪20%,並宣布將持續罷工直至訴求達成。他們在碼頭長期扎營,行動第三天,便有不同的團體組織,成立了“各界支援碼頭罷工後援會”。音樂人為碼頭工人唱歌,文化人編寫碼頭工人報《大眾碼經》,法律界義工幫助集體談判。更值得關注的是左翼學運與工運在這次碼頭工人罷工事件中形成的合力:在抗爭現場,除了工人,最常見的就是青年學生的身影。明確支持工人的學聯和青年組織“左翼21”的口號是:“學生就是工人”。
長達40天的罷工以資方同意加薪9.8%、碼頭工人讓步結束。但“學生”+“工人”反抗“李嘉誠”+“地產霸權”的社運新趨勢,似乎才剛剛開始。
中港矛盾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系教授陳韜文在分析近年來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下跌時認為,影響認同度的,除了中國大陸政治文明度的表現之外,還有一個新因素:資源爭奪。內地孕婦來香港生孩子、媽媽來買奶粉、跨境學童上學、大學與職場中的內地生競爭者、地產市場中的內地豪客……香港本地社會面臨的資源爭奪在近年愈發突顯,加劇了近幾年的中港矛盾。
父母均非香港居民,但只要孩子在香港出生,即享有香港永久性居留權。香港這一法律判例自從2001年由“莊豐源案”成立,便吸引了不少內地媽媽到香港產子。然而在政府未作合理評估及政策配套的情況下,從嬰兒在醫院降生到吃奶出行、幼稚園入學,“雙非”孩童在各個環節擠占本地有限資源的現像引發了極大爭議。 2013年國慶假期香港靠近深圳的新界區一些幼稚園外,近千名家長通宵排隊為子女報名的陣仗,再次引發了本地家長的怨氣。面對社會不滿及排外情緒,大陸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高調發文回應,稱香港出生率低,因此社會發展需要“新香港人”作為補充人口;文章並引述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言論,認為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在過去10年整體有所上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他們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賴社會援助。
然而官方媒體對“新香港人”的主動定義及支持,並未面對港府政策失當的根源,其“家長式”的說教口吻,反而引發了香港本地輿論的反彈。有內地在港畢業生組織的“新香港人”討論會被指責為“洗腦”,還有言論認為“新香港人”並不單是民間自由流動的結果,還包括有政治目的的“人口置換” 。港人對中央插手香港事務,或者北京意識主導香港決策的擔憂和焦慮可見一斑。
普選亮劍
2013年12月4日,香港政府宣布啟動為期5個月的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咨詢,征詢公眾意見,包括屆時的提名委員會、選民基礎等。在政府主頁上公布的《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咨詢文件》,文件的名字叫做“有商有量,實現普選”。這“有商有量”四個字,側面呈現了2013年關於香港政治民主化改革已幾近撕裂無法彌合的爭議。
香港自回歸以來,根據基本法的規定,行政長官的產生一直是經由選舉委員會委員提名候選,再由選舉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並報中央政府任命。選舉委員會按照功能界別劃分,規模由1996年的400人循序漸進增至2002年的800人、及2012年的1200人,一直被詬病為“小圈子”選舉。研究選舉政治的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馬岳認為,以功能組別為基礎的“小圈子”選舉設置,直接扶持了香港的工商界力量,削弱基層聲音,並弱化了立法會作用,本意是加強特首對香港施政的控制力,但反而大大減低了特首的認受性及支持度,令政府管治頻現危機,長期來看,更令香港的產業結構失衡,助長地產霸權。
基本法附件一中規定,這種選舉委員會產生的辦法適用於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 “此後如要改變選舉辦法,由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行政長官同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因此自2003年開始,香港民間社會就一直在為爭取2007年普選行政長官努力,但04年全國人大對基本法釋法,否決了07年普選的可能;0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再次宣布,2012年普選行政長官亦無可能,“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漫長的等待讓民主派人士與北京之間的信任度降至低點,而人大07年決定中,含糊其辭的說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實行普選產生的辦法時,須組成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可參照選舉委員會的現行規定組成。”——更引發了猜疑。以功能組別為基礎的選舉委員會的現行組成方式被民主派公認為不具有代表性,且傷害香港民主根本,但人大決定中“可參照”這個曖昧說法,令民主派人士擔心提名委員會可能成為一個不公平的預篩選機制,“北京不喜歡的人無法進入選舉程序”,會否真的存在這樣的篩選?若果真如此,普選的意義又在哪裡?這是香港民間普遍的焦慮。學者馬岳說,如果此次討論2017年普選的設置,真的設置了有政治針對性的准入門檻,而不是符合國際標准的真普選,那他悲觀預測香港未來只能是“未來十年,街頭見”。
在這種情勢下出現的“占領中環”運動,也給2013年留下了必然要記錄的一筆。這是一個事先聲張的“公民抗命”違法行動,它的訴求是爭取“真普選”,還未發生便攪動起全城輿論風暴。
早在1月16日,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在《信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香港民間要爭取遲遲不來的普選,且要確保爭來的是符合國際標准的“真普選”,而不是設立特殊篩選門檻的“假普選”,那麼,“公民抗命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戴耀廷說自己會身體力行,亦號召有志者在必要的時候采取公民抗命的手段──“占領中環”。該手段非法,所以如果被捕,行動者不抗辯,甘願坐牢。這種以自我犧牲喚起民間覺醒的激進抗爭方式還從未在香港出現過,首次便是由法學教授提出,無疑在輿論場投下一枚深水炸彈。戴耀廷認為,香港自1997年以來遲遲不能完成的政治民主化改革,是導致今天香港管治危機、發展失衡的根源之一,香港人應該為民主付出更多,“不能再等”。
之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牧師朱耀明加入,和戴耀廷一起成為“占領中環”的三名發起人。然而“占中”並不是明天就發生,甚至不知道會不會發生。戴耀廷說,“可以這樣說,發起‘占中’的目的是為了最後不需要占領中環。”他的意思是,如果可以凝聚起足夠的壓力與民意,逼迫特區政府、立法會及中央最終推出一份符合國際標准的普選方案,那“占中”就不必要真的發生;因此,“占中”的重點在於讓更多的人注意到這件事、投入討論這件事,思考香港究竟要什麼樣的民主與未來。 “公民啟蒙與協商是我們更大的目的,占領並非目的,而是最終萬不得已的選擇。”為此,他們在“占中”的實際行動前設置了諸多活動議程:簽署誓約、商討日、公民授權,等等。在預計可能的占領時間(2014年)到來前整整一年,各種普選方案已經開始在社會上討論,並激起討論。本地親建制媒體亦高密度、高強度地批判占領中環,激化爭議,客觀上也攪動起全城對普選議題的思考和關注。
2013年在姍姍來遲的政改咨詢啟動中畫下句點。 5個月後,會有什麼樣的普選方案出爐,民意是否認可?是否符合“真普選”的標准?立法會能否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中央能否批准?“占中”會不會發生?回歸以來,關乎香港未來的最大懸念將會在2014年揭開,而2013年,箭在弦上,弓已拉滿。
張潔平是香港《號外》雜志副主編。
來源:http://cn.nytimes.com/china/20131227/cc27zhangjie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