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水果獵人(The Fruit Hunter)
亞當.李斯.格爾納
◼◻◼◻
◤水果是上帝派來,為這世界排遣寂寞的◢
.
無論從植物學還是人類學立場,水果都令人魂不守舍。
它和人一樣,是活生生的——會喘氣、會流汗、也會打開身體。三千多年前的一張埃及紙草上,石榴等同於胸部。梨子、桃...
2020.05.18
水果獵人(The Fruit Hunter)
亞當.李斯.格爾納
◼◻◼◻
◤水果是上帝派來,為這世界排遣寂寞的◢
.
無論從植物學還是人類學立場,水果都令人魂不守舍。
它和人一樣,是活生生的——會喘氣、會流汗、也會打開身體。三千多年前的一張埃及紙草上,石榴等同於胸部。梨子、桃子、櫻桃、杏子都有著酷似臀部的性感造型。人類期待擁有宛若瓜類的理想美臀——水果酷似我們的性感區域,人類總能從中得到歡愉。
.
▲就文學的角度而言:
水果令我們詩興大發、妙喻連連。
十二世紀的詩人伊本.沙拉橘子比喻成處女的臉頰、熱火之炭、被愛情之苦催熱的淚花、黃晶枝條上的紅玉瑪瑙珠。
.
▲就神話的角度而言:
在中國神話裡,吃了就能長生不老的蟠桃由西王母負責照料。這種仙果著地三千歲,出土三千歲,開花又三千歲,結果又至三千歲。吃一顆,壽與天齊;若吃三顆,能超萬劫。
.
▲就歷史的角度而言:
每有水果入口,我們都在咀嚼被遺忘的歷史,帝王將相、皇后嬪妃都曾品讚奇果。香蕉在美國曾經意義非凡,以至於在《獨立宣言》一百週年的慶典上被當作「抗爭的證據」供奉起來。香蕉象徵了自由,柏林牆倒下的時候,垃圾桶裡裡外外都是香蕉皮,
好像那是東德人能買到的第一件寶物。
.
▲就民族精神的角度而言: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視仙人掌果為本族人民的象徵。對以色列人來說,這種果子代表了堅不可摧的外表、甜蜜的內心。巴勒斯坦人則視其為耐心的象徵,削皮、處理果肉需要耐心,恰如需要耐心來處理尚未解決的種種爭端。
.
▲就科學的角度而言:
水果在人類進化的領域中,更是功不可沒。歷史上第一批碗和盆就是葫蘆瓢。瑞士工程師從牛蒡的刺果掛在衣物上,靈感一現,發明了魔鬼氈。
達爾文是在醋栗實驗成功後才證實了自然選擇論。重力的發現更歸功於蘋果。 《水果獵人》是愛果成痴的加拿大年輕人亞當,探詢水果國度的熱帶奇遇記,途中遇見水果走私販、發掘水果的探險者、膜拜水果的信徒、創新水果的發明家、水果員警、水果強盜、素果人,甚至……包括一位水果按摩師。
在此,亞當將走入水果市場、水果生物科技的核心地帶,甚至披露紐約水果市場華裔老大的身分、混雜在全世界水果買賣中的毒品、軍火和人口販賣。
作品中,如煙花般綻放的熱辣爆料與內幕消息,讓人血脈賁張!
◼◻◼◻
在眾多的推薦中,楊斯棓先生寫到:
「讀完這本書,我興奮地想學鄉民問作者一句:你水果系?」
而在我讀完這本書後,我大膽的猜測:作者是水果系+地理系+經濟系啊!
沒錯,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這麼多元。因為書名叫水果獵人,剛開始我還以為這是一本介紹人們如何發現水果的書,後來發現不僅如此。
書中作者討論了許多主題,當然都跟水果有關,除了實際的訪談節錄,作者自己也提供了相當多的資料,旁徵博引,整本書讀下來資訊量還蠻大的。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描述人的部分:
有人多次深入雨林,與陌生的環境、潮濕的氣候與當地未知的危險搏鬥,只為了找到一種新品種的水果!有的人用你無法想像的價格(或許相當一台保時捷的價格)購入水果植株只為了栽種在自家後院。
在此之前我幾乎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群如此「狂愛」水果的人,套一句書裡的話便是:「對水果激情澎湃,已經到了著魔的地步。」雖然我還是很難感同身受,但在意外的同時也忍不住感到敬佩啊!
另外一「市場秘聞:從葡萄蘋果到枸杞」這個專章。葡萄蘋果是一種蘋果,吃起來卻像葡萄,聽起來很神奇,然而,它並不是天然的產物。作者找到了「發明」出這種水果的人(斯奈德先生),並進行了一連串的訪談。
📚:斯奈德對這些反對意見不屑一顧,認為那只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如果你不想吃人工香料,那你還想吃什麼?現在每樣東西都有人工添加劑,除非是香蕉什麼的。」
📚:對葡萄蘋果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蘋果就像香蕉之類的水果一樣,添加額外的化學香料是無法改善其口感的。他們堅稱,水果本來就不該工業化。可隨著食品已變成標準化的日用消費品,諸如斯奈德製造的產品只不過滿足了零售商的需求:標準同質化。甚至連大小尺寸都能精準符合標準,處理到甜度十四白利即可,所有的蘋果葡萄都是一個味兒,不管是在華盛頓州韋納奇還是堪薩斯州威奇塔。
不得不說在讀這個章節的時候,我的眉頭是驚訝的糾結著,我搜尋了一下這種水果似乎國外有販售,我自己是不會想嘗試啦🤣,我想我也是偏向「水果不該被工業化」的那一派吧!但一方面又驚訝於現原來現在的工業已經進步到可以連水果都可以標準化了嗎?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內容無法在此一一分享的,包括水果的故事、冒險家們的故事、水果的貿易、水果的走私等等。在看這本書之前,覺得:水果而已,難道還有什麼學問嗎?看完之後才發現學問可多了!隨著年紀越大,接觸到的領域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道好少。
是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從眼花撩亂的水果種類到各個以「水果」為主角的社會經濟面向,就如同我一開始說的,有的章節嚴肅有的有趣,值得一看,但內容不少,要有耐心。
推薦給像我讀之前一樣覺得:水果應該是沒什麼學問的人🤣,還有喜歡人文科學相關領域書籍的人!
◼◻◼◻
#水果#水果王國#社會人文#探險#冒險#新物種#水果獵人#實體書#紙本書#閱讀紀錄#閱讀#悅讀#書單#好書推薦#好書分享#readingintaiwan #read
#bookstagram#読書#読書記録#読書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
仙人掌徒長處理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約莫是上月中到這個月中入手的書籍們,不知為何已經一半承蒙出版社慷慨餽贈,每月購書金額還是有增無減,百思不得其解來者,倒是因為也常常怕時間上應付不來,所以不敢亂拿公關書,假使沒有回覆合作邀約或閱讀推薦的來信,請別見怪,因為時間真的非常有限,即使好書太多還是得量力而為,在此致上歉意。但今天依然要來分享本月份書單,條列那些腳步慢一點也想好好看完的作品,不知道最近大家是否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也在其中呢?
本月選書總是要先提的,寫在關鍵評論的完整書評本周就會上線,Anna Burns《 #牛奶工》是 2018 年曼布克獎作,以家鄉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為原型,敘述發生於 1970 年代一處充滿暴力且戰亂的無名城市,位十八歲的少女遭已婚權威人物「牛奶工」的覬覦與騷擾,牛奶工利用權威與地位逼迫威脅少女。少女獨自吞下恐懼、不安與內心煎熬。然而,在這個城鎮中,流言蜚語發酵竄出,少女從一個受害者成了破壞家庭的第三者,也成了他人眼中不正常且令人困擾的女孩。
日前做過贈書活動的《 #直到被黑暗吞噬:世界最恐怖小說精選》也非常期待,由當代最受推崇的恐怖、奇幻、科幻小說主編 Ellen Datlow 親自選編,有《 #死之眼》與《 #夢之魘》兩本選集,收錄多位國外作者的優秀作品,致敬經典又有所創新,兼顧娛樂性與文學性,其中共 28 篇故事各自成趣,廣大主題無所不有,從活屍、怪物、吸血鬼到連續殺人魔,從死亡、未知、孤獨到墮落的人性,從科幻、歷史、未來、超現實、心理驚悚到黑暗幻想,同時更延續許多人極為推崇的克蘇魯式恐懼,不僅拓展讀者對此類故事的想像,也提供許多關於恐怖小說的寶貴資訊。
身為帕慕克書迷,終於等到生涯第十部小說在台問世,《 #紅髮女子》情節媲美《我的名字叫紅》的曲折離奇,銳利如《雪》的擲地有聲,行進於兩則故事的陰影之下:西方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寓言,以及東方《君王之書》羅斯坦與索拉布父子對決的情節。一名紅髮女子,兩個古老故事,一段跨越三代的悲劇,父子相殘的主題重複交疊,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為有男子氣概的旅程和土耳其走向不可逆轉的變化,並帶來讀完後想立即重讀的驚人結局。圖片最左邊還有一本小小的《 #幸福之路:哲學家羅素給現代人的幸福生活建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是「繼亞里斯多德後,人類最偉大邏輯學家」的伯特蘭羅素,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以誠懇、精準的觀察與洞見,揉合犀利卻優美的筆調,試圖對此問題的成因作出診斷,並替普羅大眾開出一劑人人皆可施用以重拾生活熱情的藥方。
卡謬《 #異鄉人》與 Alice Kaplan《 #尋找異鄉人》套書也是許多人本月必收的經典新譯,據說嚴慧瑩法文直譯的高深功力會讓讀者打開另一個嶄新世界,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 1942 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展現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尋找異鄉人》則是經典小說與不朽作者的綻放歷程,以宛如從卡繆肩膀上觀看的寫故事方式,描述卡繆從默默無聞到創作出經典之作的過程,甚至補上了許多評論對於這本書遺憾未足之處,國外書評更盛讚其透過優美而嚴謹的筆調,顯示卡繆如何徹底地從自己的人生創造藝術。
此份書單也包含兩本日本作家的小說,其一是柚木麻子《 #BUTTER》,故事取材自 2007 年至 2009 年間,發生於日本東京首都圈的木嶋佳苗騙婚殺人事件為構思藍圖,敘述梶井真奈子疑似以感情關係、假結婚詐欺,從三名男性身上騙取大量金錢並加以殺害,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更受矚目的是嫌犯既不年輕亦不貌美,卻意外能遊走男性之間,過著奢侈而崇尚美食饗宴的生活。此書以極細膩敏銳且層層遞進的鋪陳,推展女性於社會與生活裡的內外在困境,織就一則新世代的女性生存寓言。而另一本則是《哪啊哪啊神去村》作者三浦紫苑的新書《 #沒有愛的世界》,史上第一本以植物學研究生為主角的小說,鑽研基礎科學領域中的植物學的年輕人群像描寫得活靈活現。敘述西餐館學徒藤丸陽太,戀上矢志成為植物學家的本村紗英,但本村熱愛葉子的研究勝過一日三餐,研究室裡外表貌似殺手的教授,鑽研薯類的老教授,不小心將仙人掌巨大化的學弟,在這些可愛的怪胎們支持下,本村天天埋頭苦幹為研究燃燒熱情,這段草食系的關係,能夠產生愛的光合作用嗎?
張愛玲新版系列再度迎來《 #半生緣》和《 #小團圓》,《半生緣》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雋永的愛情故事裡蘊含複雜的人際和闇黑的人性,緣起緣滅,人聚人散,到歷劫歸來才明白,終究半生已辜負,徒留悵惘的遺恨。《小團圓》亦為其代表作,用徹骨的冷寫下熱燙的愛,讓所有在人生中粉墨登場的角色悉數「團圓」,燃燒最美好的時光,留下最孤寂的餘燼,現實中的張愛玲始終未能「團圓」的蒼涼,卻意外成就了作家張愛玲的圓滿。
這一次華文作家佔了好大的比例,馬來西亞的黎紫書《 #流俗地》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馬來西亞錫都一處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為背景,透過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過去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臥斧的《 #低價夢想》為碎夢三部曲的最終章,主角受託處理小學生綁架案,卻發現這起綁票勒贖案不僅涉及兩股敵對勢力的拉扯,甚至與巨型的宗教團體有關。筆下主題遍及都更、移工、宗教團體,直指臺灣社會的現象,在主角辦案且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失憶的主角彷彿成為臺灣自身的隱喻,在不明身世的狀態下追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李唐《 #月球房地產推銷員》將目光放在未來,有能力的人紛紛逃離地球,到月球置產、移民,月球就像一座烏托邦,等著人們前來開創嶄新的人生,作者聚焦於一位月球房地產推銷員的生活,描繪一幫內心並不堅定的人,試圖去尋求堅定的故事。
畢飛宇也是一位文字讀起來相當有意思的作家,其中篇小說精選《 #生活邊緣》用優雅而銳利的文字全景記錄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複雜境遇,呼應表現著現實生活與內心渴望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冷靜逼視生存困境,不斷思考、追問在生活中突圍與生存的可能性,具體又真實,像是一種被生活擁抱的真切感。黃信恩《 #體膚小事》以醫學人的角度看待生活上清新的、曖曖的體膚小事,書寫人文關懷,有知性的趣味、感性的筆觸、理性的觀察,也有面對生活的輕盈,看待病衰的端莊,既輕且重。
最後兩本是平時睡前最喜歡閱讀的類型,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 #傍晚五點十五分》是看似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凡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或空靈的想像,卻有跟你我生活都貼近的現實面向。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每日親自料理並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個平凡卻重要的儀式,如創作般虔誠,如詩歌般療癒,她將拋下的、帶不走的、漸漸遺忘的,積物癖般地寫下,在紙上重新打造一座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家園。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李筱涵的《 #貓蕨漫生掌紋》也相當吸引人,以微物直觀命運的悲喜哀歡,從三個部分漸進式的剖析自我,人生確實很難,因此她透過書寫不停進行生命時間與日常練習,廖玉蕙於推薦序中寫道,「命運非關注定,或仍有人類可施展掌控處,藉由心念和行動,或能在掌紋中漫生出貓蕨般適度的獨立自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