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 #歎息橋》:童年形成的依附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ViuTV的話題劇《歎息橋》大結局了,這部劇講述了四男三女糾葛不清的多角戀愛關係。全劇最令觀眾意難平的可能是為什麼Ken和Joyce這一對能夠走到一起,而彼此深愛的Thomas和Sammy卻一再錯過?這其中既有命運的陰差陽...
從心理學角度看《 #歎息橋》:童年形成的依附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ViuTV的話題劇《歎息橋》大結局了,這部劇講述了四男三女糾葛不清的多角戀愛關係。全劇最令觀眾意難平的可能是為什麼Ken和Joyce這一對能夠走到一起,而彼此深愛的Thomas和Sammy卻一再錯過?這其中既有命運的陰差陽錯,也與幾位主角各自的性格和過往的人生經驗有很大關係。
很多人也聽過依附理論,知道孩子可分為幾種 #情感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s)。然而,依附關係的影響不限於童年,它還決定了日後我們怎麼看待他人,怎麼跟他人相處,是否會尋求他人支持等等。
今次我將從《歎息橋》劇中人物表現出的不同情感依附類型的角度,來向大家展現它們是如何推動角色的人生發展。希望看劇的各位在指點劇中人情感的同時,也能夠通過這篇文章了解自己和伴侶在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行為表現原因為何。
▋四種情感依附類型
心理學家Kelly Brennan等人認為,成人的情感依附類型可以在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區分。首先,人們在 #迴避親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程度上有差別,這會影響人們接納親密關係的難易度。迴避親密的人不願意與對方太過親近,甚至會刻意疏遠對方、維持一定的距離。例如:「當對方太親近我時,我會想躲開。」
此外,人們還在 #憂慮被棄(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程度上有差別,即害怕他人遠離自己的程度。你在一段關係之中時,會常常擔心失去對方嗎?當暫時無法見面(實際上的分離),或對方已讀不回時(想像中的分離),你會否很焦慮?會否不斷需要對方保證「他是愛我的」?
根據這兩個維度可以將成人依附類型劃分為四種: #安全型(Secure)、 #焦慮型(Preoccupied)、 #恐懼型(Fearful)和 #疏離型(Dismissing)。後三種類型也可以統稱為不安全型依附模式。
💗Sammy——焦慮型(低逃避、高焦慮)
這一類型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較低,而憂慮被棄的程度較高。他們渴望親密關係,需要不斷得到別人認同,但心底又怕被人拒絕和拋棄。
在Sammy身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類型人的特點。
一方面,Sammy渴求親密關係,在劇中,她的感情基本上沒有空窗期,與前男友分手後,隨之開始與Thomas的「室友」關係,後來又因渴望安定而投入了阿南的懷抱。為了得到安全感和渴求的親密關係,她習慣於付出,在各種關係中,她始終都是擔當照顧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她又始終對感情持懷疑態度。她擔心Thomas不會像她重視他一樣重視自己,即使她因為Thomas曾經向她許諾會跟她一起過生日,卻在比利時一去20年不回而耿耿於懷,卻從不曾問過Thomas原因。憂慮被棄的心理使得她既不信任Thomas,也不敢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
💗Thomas——恐懼型(高逃避、高焦慮)
恐懼型的人在迴避親密和憂慮被棄這兩個維度上都有較高的得分,雖然如此,卻不代表他們不渴望親密關係。與焦慮型最不同的是,恐懼型的人會以逃避作應對——因為太害怕受傷害,反而會選擇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
在劇中,Thomas是觀察細節和洞察人心的高手,看到餐廳客人約會前才戴上結婚戒指就能判斷別人出軌,根據蛛絲馬跡就知道對方有沒有說謊……不過,他的洞察力全都用在了證明自己對他人的不信任上,Sammy對他的情意他卻察覺不到,當需要發展真正的親密關係時,他顯得笨拙無知。
👉 點擊連結繼續看:https://bit.ly/3fQ6NYx
======
1. Miller, R. S. (2018).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 孫頌賢(2006年)。是鴛鴦還是冤家?愛情伴侶中依附風格配對之人際行為對關係品質的影響。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282
3. 貓心——龔佑霖 (2017年11月6日)。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泛科學。
======
作者:瓊姐,業餘觀影愛好者,追劇達人,一名水瓶座80後。相信電影無國界。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讓我們一起觀劇聊人生,在別人的故事裏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
======
Follow us on
Telegram: t.me/popachannel
IG: instagram.com/popachannel/
投稿看這邊: popa.hk/contribution/
#POPA學問 #家長學問知識庫
🖼️:電影劇照擷圖
#popa #popachannel #positiveparenting #歡迎投稿 #親子 #教養 #育兒 #父母 #孩子 #兒童 #家庭
人際依附風格類型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師看戲劇】逃避型依附的戀人(找我經紀人中的Andrea)
最近防疫期間在家,於是我跟另一半開始追劇,我太太說想要看香香的拉子片,google之後發現找我經紀人這部法文影集。首先,先說這部真的很好看,除了裡面真的有不少歐美大明星客串之外,裡面也提到了許多女星即使再有名、再被世人所尊敬,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加上最近防疫期間無法出國,裡面的法國風景與街景,都可以稍微撫慰一下無法踏出國門散心的空虛感。
#找我經紀人 #callmyagent #逃避依附
這部影集中主要在講述一個不算特別大也不算特別小、有點權威的經紀公司裡面發生的總總事情,以及經紀人的工作與藝人之間互動等等,其中一位頗知名的經紀人Audrea是一位女同性戀者,在劇中一開始她總追求著一夜情,卻沒有打算要走入親密的伴侶關係當中。
在第一季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她的女友Colette,後來成為老婆,但因對方渴望一個穩定的伴侶關係,所以屢屢把她拒之於門外。而好不容易Colette敞開心房,兩人關係越來越穩固時,Audrea卻總是以工作為由錯過了兩人的約會時間,甚至到最後被Colette親眼目擊她親吻了別的女人。
在心理學家這幾年下來努力研究依附理論的結果,也發現成人也有自己的依附風格,除了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安全依附類型之外,其中不安全依附類型有焦慮型、逃避型與矛盾型。
以情緒焦點治療理論分析(簡稱EFT),在有些小狀況的關係裡面,常見的互動模式會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位是指責攻擊者,通常是焦慮依附類型,習慣用指責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需求,並且積極爭取維持情感連結),另一位是逃避退縮者,如字面的意思,通常是逃避依附類型,感到不安全就會與對方保持距離、沉默與避免談論情緒。這就是所謂常見的 #焦逃配
由於在找我經紀人這部影集中,Andrea除了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沒打算穩定下來,到後來即使遇見了Colette卻還是將生活絕大數的重心放在事業中,甚至與其他女性親吻等等,這樣的舉動很明顯就是逃避依附類型的人。
"逃避型案主會聚焦在別人的問題,而非自己的,其普遍的因應策略與回應是他們的不反應風格,遠離情感需求或脆弱,並輕忽自己與他人的痛苦。"取自〈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
Andrea一開始將生活重心皆放在工作當中,而藝人們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讓她得以擔任直升機保母的身分協助處置,正好讓她沒有甚麼空檔好好跟自己相處或是細細品味自己的情緒與狀態;即使有了一些空閒,她就會開始滑交友軟體或是泡酒吧,看看有沒有人願意陪她躺在空蕩蕩的床上。
這樣的生活模式其實並沒有甚麼問題,甚或事業心強這件事情,也是這個社會貼予一個相對正面的標籤。而她就不需要去碰觸自己內心最敏感的情緒或是脆弱、痛苦等等,但當她真正走進伴侶關係之後,對方卻因她老是輕忽彼此的約定、摧毀信任感與安全感,直到對方受不了離去,她才意識到對方對她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伴侶關係真的已經走到這麼糟糕的時候,才會考慮走進諮商室。
"逃避退縮不安全依附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理性冷漠、漠不關心、逃避退縮或面無表情,但其內在感受是生氣被打壓指責,因對方的批評攻擊而感到受傷,也對無法掌控情境而感到無助傷心、他們害怕被人瞧不起,也害怕無法達到他人的期望。"取自〈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一書。
在Andrea在劇中雖然試圖想要挽回這段關係,並且提出約會的邀請,但也忙著處理藝人的事情,而幾次放了Colette鴿子。正因Andrea重視著事業,也擔憂著失去掌控、害怕自己被人所瞧不起,事業確實是最能夠被量化看見、被主流社會文化所鼓勵,一種展現自我價值感的方式,一旦失去了掌控或是抽離了經紀人這個身分,Andrea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而她的行為也在在地告訴她的伴侶,她的事業比她們的關係與家庭來得重要許多。
不過幸好她遇到人生瓶頸的時候,懂得向Colette求救。當Colette感覺到Andrea的自我防備沒有這麼高、也沒有嘗試要逃避彼此的關係與自身的感受時,Colette稍微有貼近Andrea的真實感受與需求、脆弱時,她才會感覺到彼此的關係是真誠且緊密的,便更能夠願意待在Andrea身旁。
當逃避型依附的人願意一改自我保護的態度,並對伴侶表現自己的脆弱與需求時,他們的伴侶便較得以感受到他對這段關係的真心。
當然,要敞開心房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羅馬畢竟不是一天造成的。在逃避型依附的人經歷過這麼多次的受傷,他的人生歷練總是告誡他,展露自己的情緒跟脆弱終將會導致很可怕的結果,他又要如何在他還滿感到足夠安全的關係當中表現自己真實的情緒,更何況他可能也已經習慣隱藏、壓抑自己的情感到最後都麻木了。
因此,倘若在文中你看到自己有點像是Andrea的部分,不妨先給自己秀秀,理解並且接納自己不讓他人靠近,是因為你害怕自己受傷,你也害怕讓別人對你失望。你願意先學習成為自己的避風港,學習如何陪伴自己的脆弱。
而倘若你的伴侶有些Andrea的影子,當你們的相處使你們有些情緒或是焦慮浮現上來時,不妨先給自己幾個深呼吸,感受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態,倘若你很清楚你說的話可能會把對方推得更遠或是惡性循環重蹈覆轍,試著給彼此一些空間,梳理彼此的情緒與狀態,並且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
延伸閱讀: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傑佛瑞.楊、珍妮.克露斯克著
守好你的心裡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文耀翰著
#心理諮商 #伴侶諮商
人際依附風格類型 在 職涯成長駭客-Cryst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洞察室 16 打造妳的完美男友規格書】
-做自己的理想愛情產品經理
-200912微型姊妹小聚心得
我跟夥伴經常都會有很多特別的點子討論,像是:
「用產品經理視角看愛情」、
「以職能觀點談我的完美男友」、
「從夜店獵豔學STP行銷」
然後有一天,我們就想說:
「為什麼我們不把這些點子做成活動呢?」
對阿,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們之前擅長做的主題是-
簡報課程、職涯講座,
我們這次用產品管理視角來帶姊妹探索自己在愛情裡的模樣。
這個產品管理有五步驟,我們今天的聚會主要focus在前三步驟-
縮小問題範圍、溝通產品設計、管理製程流程,
而在這前三步驟時產品是-
打造出一個理想男友;
後兩步驟其實是行動階段,
上市前準備、獲得消費者回饋,
這邊的產品是自己,所以必須轉換成-
如何將自己行銷給理想男友。
▌產品視角一:打造理想男友
在這個視角裡,我們專注於了解
自己是誰、想要什麼?
了解自己愛情風格、人際依附類型?
依照這些測驗的框架,去整理過去
在每一段感情中那些碎片化的認知、感受,
也和身旁的夥伴相互分享
自己過去的經驗及想法。
接著,我們也幫各位整理出
七個可以讓各位去思考理想伴侶的要素,
根據前面透過測驗對自己的了解,
以及過去經驗的反思與整理
寫下理想伴侶條件規格。
▌產品視角二:如何推銷自己給理想男友
寫出理想規格伴侶後,我們接著要來思考,
我列出的這些條件,我自己做得到嗎?
例如:我可能希望另一半每天都跑健身房,
但我自己幾乎不運動,
我和這個目標就存在著落差,
這個時候不代表這樣的條件不值得擁有,
我們可以根據落差,制定行動計畫。
而接下來,我們就要轉換產品視角了,這時候產品就是自己,要想想如何把自己行銷給理想男友。
雖然這邊今天的活動我們只有上半部的設計,
但剩下的步驟,是實現的重要步驟。
其實找伴侶這件事,
多少還是要用點心機去設計,
也要刻意練習與改變。
像是我前面提到的,
我希望我理想伴侶是每天都去健身房重訓的,
但我完全不運動,那麼我該怎麼遇到他呢?
是不是要做點不一樣的事呢?
開始走出家門,去健身房,直接去接觸理想目標
也許對方會理我、也許不會;
也許會直接給我回饋,例如:
「你不是我的菜!」
也許會給我間接回饋,例如互動熱度、態度等。
再根據這些直接與非直接訊息,
持續優化自己的產品全流程。
▌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適合的人,只要夠了解自己
這個活動的最後,我們送給姊妹一句話: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理想伴侶,只要夠了解自己」
其實我們不管是談戀愛、找工作...等,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期待什麼?想要什麼?需要什麼?
這些都很重要,因為只有夠了解自己,
你才能夠不將就。
清晰自己最想要的理想的樣貌,在理想機會來臨前,我們可以學會不將就。
人際依附風格類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 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希望用這本書,更具體地幫助各位朋友,去認識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處境,並且走向自我修復與療癒。
之前分享跟原生家庭不當對待的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就表現出哀悼過程中會出現的狀態。不管我們內在有憤怒、憂傷、痛苦……,都可以試著接納。
「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其實有些朋友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地控制,幾乎可以說失去了童年。像是不允許交朋友,要投入大量時間在功課或才藝,幾乎不能玩樂,這些都是曾經出現過的例子。
好好看清過去的失落,認認真真面對自己的悲傷,把那些不當的期待暫時畫下一個句點。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哀悼就是跟自己連結的一種方式,也許不是一次就能畢盡其功。這沒關係,我們一次又一次來嘗試,每次心頭的重擔都輕鬆一點就可以。
然後,開始愛自己。這一篇教導我們愛自己的說法,相當完整,我很欣賞。即便我們童年過得超級幸福,依然可以在愛自己的練習中,得到力量。
祝願您,能增長自我保護與自我慈愛的能力,並且對自己越來越友善!
************************************
哀悼
【文/ 彼得‧沃克】
要化解情緒重現時所浮現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哀悼絕對是無可取代的工具。要處理在製造CPTSD 的家庭中成長所帶來的各種失去,哀悼也是非常關鍵的歷程。
我們哀悼童年所失,是因為這些失去猶如我們自己重要的部分已然死去,而有效的哀悼,會讓這些部分死而復生。
***
哀悼會擴大洞察力和理解力
洞察力雖然極為重要,卻絕不足以達成更深度的復原。再多的意圖或領悟,都無法免除倖存者的必修課,就是在情緒重現時,要以愛來照顧自己。當我們感到害怕、悲傷、憤怒或不開心時,我們要以仁慈來回應自己,這是很關鍵的事。
倖存者迷失且困在情緒重現時,感覺有如死亡一般,而哀悼能大大地幫助倖存者處理這個狀況。哀悼能夠代謝最痛苦的遺棄感,尤其是那些引起自殺意念和最糟的積極自殺感覺。
療癒中的人也需要哀悼他們早期依附需求之死。因此,我們必須哀悼一個糟糕的事實:安全感和歸屬感在我們的家庭中是稀有的或不存在的。另外,早年挫折地試圖贏得父母的認同和感情,所換來無數的心碎,我們也需要為這些心碎哀痛。
哀悼也能夠支持我們從童年創傷所造成的痛苦,以及如死亡般的許多失去中復原。其中,重要的童年所失,就是我們的關鍵發展停滯了;而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憐憫、自尊、自我保護和自我表達的死亡。
***
哀悼父母照顧的缺席
隨著哀悼能力的進化,通常會發現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是有關我們缺乏發展與茁壯所需要的慈愛撫育。
以下是所有的小孩賴以茁壯成長的父母撫育關鍵類型。了解這些未滿足的需求,能夠幫助你以哀悼來化解未釋放的痛苦,而那痛苦即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所缺乏的這類支持。還有,這個知識能引導你更慈愛地重新撫育自己,與自己互動。
1. 言語慈愛:熱切地參與各方面的對話;大量的讚美和正向回饋;願意回答所有問題;教導、讀故事、提供持續言語發展的資源。
2. 靈性慈愛:看見孩子的本質價值;基本的良善和有愛的天性,並且反射給孩子;使孩子體驗喜樂、樂趣和愛,以維持孩子覺得人生是個禮物的天性;靈性或哲學性的指導,以幫助孩子整合人生中痛苦的部分;滋養孩子有創意的自我表達;經常接觸大自然。
3. 情緒慈愛:一致地以關心、關懷和興趣對待孩子;歡迎並重視孩子全面的情緒表達;示範沒有虐待性的情緒表達;教導用不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安全方式釋放憤怒;大量的愛、溫暖、溫柔和慈悲;榮耀釋放痛苦的淚水;當個安全的避難所;幽默。
4. 肢體慈愛:感情與保護;健康的飲食和睡眠;教導打理儀容、紀律和責任感的習慣;幫助孩子發展嗜好、戶外興趣,以及個人風格;幫助孩子平衡休息、玩樂和工作。
靈魂的痛相當難歸因於童年所失,但那些接受哀悼之旅的人會毫無疑問地知道,他們靈魂之痛和心理痛苦的核心,是成長在遺棄性父母之下所造成的失去未獲得解決。
這些失去必須得到哀悼,直到真的了解你的照顧者是多麼的不稱職,以及你的父母是多麼不稱職的同盟。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停止為他們的虐待或忽略而責怪自己。你需要哀悼,直到你完全了解他們糟透了的養育,帶給你的是怎樣持續的後果: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你需要哀悼,直到了解你習得的自動自我遺棄習慣,是在重演他們嚴重失敗地與你同在。
為這些糟透了的現實哀痛,會使我們在各方面的自我照顧發展上更有力量。隨著哀悼越來越有效,我們的自我憐憫和自我保護能力會成長,而且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使用者友善。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